纪录片《百年巨匠》24 沈尹默
纪录片《百年巨匠》24 沈尹默
此次拍摄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习字的方法
沈尹默临《司马景和妻墓志》(局部)
沈尹默临《司马景和妻墓志》(局部)
沈尹默临《司马景和妻墓志》(局部)
在这里,试举出几种我认为宜于初学的,供临习者采用。
六朝碑中,如梁贝义渊书《萧憺碑》,魏郑道昭书《郑文公下碑》,《刁遵志》,《大代华岳庙碑》,隋《龙藏寺碑》、《元公姬氏》二志等;唐碑中,如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王知敬书《李靖碑》,颜真卿书《东方画赞》和大字《麻姑仙坛记》,柳公权书《李晟碑》等。
佳碑可学者甚多,不能一一举出,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志》是和欧虞碑刻同样奇变不易学,故从略。我是临习《大代华岳庙碑》最久的,以其极尽横平竖直之能事,若有人嫌它过于古拙,不用也可以,写《伊阙碑》的人,可以同时把墨迹大字《阴符经》对照着看,便能看明白他的用笔,这两种是褚公同一时期写成的。喜欢欧虞书的人,可用《孟法师碑》来代替,这是褚公采用了他的两位老师的用笔长处(欧力虞韵),去掉了他们的结体的短处而写成的。《倪宽赞》略后于这个碑,字体极相近,可参看,但横画落笔平入不可学,这是褚书变体的开端,不免有些尝试的地方;他到后来便改正了,看一看《房梁公碑》和《雁塔圣教序记》就可以明白。颜书宜先熟看墨迹《告身》的用笔,然后再临写《仙坛记》或者《画赞》。我何以要采用柳的《李晟碑》,因为柳《跋送梨帖》真迹,是在写《李晟碑》前一年写的,对照着多看几遍,很容易了解他用笔的真相,是极其有益处的,比临别的柳碑好得多,董玄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致是这样:“自得柳诚悬笔法后,始能淡,此外不复他求矣。”我认为董这句话,不是欺人之谈,因为我看见了他跋虞临《兰亭序》的几行小楷,相信他是于柳书是有心得的。赵书点画,笔笔断而复连,交代又极分明,但是平捺有病,不可学。
沈尹默临《司马景和妻墓志》(局部)
纪录片《百年巨匠》02 黄宾虹
纪录片《百年巨匠》03 徐悲鸿
纪录片《百年巨匠》04 张大千
纪录片《百年巨匠》06 傅抱石
纪录片《百年巨匠》08 李可染
纪录片《百年巨匠》09 刘海粟
纪录片《百年巨匠》10 李苦禅
纪录片《百年巨匠》12 蒋兆和
纪录片《百年巨匠》13 石鲁
纪录片《百年巨匠》15 梅兰芳
纪录片《百年巨匠》16 尚小云
纪录片《百年巨匠》17 程砚秋
纪录片《百年巨匠》18 荀慧生
文章来源:百年巨匠,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