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解读

张颖,王智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10

音乐·拾间



作者简介:张颖,男,陕西眉县人,农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SEEA框架下自然资源资产估价方法及负债表编制的统计规范研究”(2017LD03)

原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系统观是认识事物联系的科学观点,从系统论视角剖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并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性解读,有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有5个系统框架,即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时间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系统。5个系统的保障与协同作用可以保障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生态系统性;社会协调发展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反映了经济转型发展的哲学内涵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国家、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既不是实现某一个单一目标,也不能凭借一种方法或手段达成整体建设目的,其建设的过程必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系统观是通过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世界,从而揭示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次性、开放性,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联系论、发展论、矛盾论而产生的。“生态兴则国兴,生态衰则国衰”。生态文明关系着国之命运,民族之命运。通过系统论去剖析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论述,可以为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框架逻辑,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从多个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生物种群、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内的最高层次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习近平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他将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这就要求在治理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时要重视生态的系统性,重视不同物种、环境之间的整体性、相互影响作用,统筹治理。系统性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属性,也是我们周围千差万别事物的共有特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综合系统,按照我国生态系统分类标准,山水林田湖草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是对生态系统系统性认识的升华,在客观上把握了多种生态系统的联系与影响,不再以单一生态系统谈治理,通过配置相应管理单位(如自然资源部)统筹对多个生态系统的全局管理,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综合的参考。另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把握。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与程度。但是,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并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系统观点和客观规律的参考,这也正是系统科学中强调的系统性和秩序性的体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多领域的综合建设,将生态观、绿色观融入到这些领域的具体建设之中。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站在更高的战略视角,统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进而推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由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关注的重要内容。生态系统形成和维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益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首先,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合理估值,可以得出生态系统服务较为科学、客观的价值,并以此考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情况,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内容。其次,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在生态系统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被联合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大力支持,为科学评估生物多样性价值,实现对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管理提供更加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抓的关键点。我国已参加了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缔约大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并成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系统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首先强调根据需要制定系统发展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设置不是单一的,而是要求多种目标协同,目标设置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的目标包含3个方面:一是综合效益目标的系统化,二是生态治理目标的系统化,三是政绩考核目标系统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益目标的系统化就是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的对立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新要求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从经济学角度将出现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以最小的生态环境开发成本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将倒逼供给侧结构的调整,污染性化工企业将逐渐转变为清洁节能性企业;新动能代替旧动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更多环境友好的新技术被应用;绿色消费观被居民所接受,低碳、环保消费成为共识。另一种趋势是在有一定生态禀赋的地区探索不破坏生态环境,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新思路。比如,开发旅游服务业与特色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大自然的“馈赠”。


当前,绿色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都不能打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上,“生态优先”遵循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强调了生态环境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绿色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生态环境极其重要,那么是否只是保护就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社会要想发展,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只是新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不再是以不可逆的破坏为前提,而是突出发展的“绿色”特征,包括循环经济、低碳减排、节能环保等多个方面,通过一系列发展主张的落实,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探索一条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共生的典范道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既有生态环境破坏的修复力度,这就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生态治理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特征,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强调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不同目标的实现与兼顾。生态环境治理分为3个层面:第1个层面是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现特定目标任务。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是通过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大型人工林工程,改善这些地区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是针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解决我国天然林休养生息与恢复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每一项国家重大生态治理工程都立足于解决特殊、明确的生态环境问题。第2个层面是一项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往往是实现多重目标的系统工程,例如,通过建设长江防护林,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巩固长江沿岸、蓄水增加减轻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美化人居环境等多项目标;设立国家公园体制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探索创新经营机制等。第3个层面是不同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能都有助于同一目标的实现。例如,无论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家公园建设工程等都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由国家牵头的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工程系统,实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目标,共同筑成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仅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为例,通过40年的建设,实现造林面积增加3014.3万公顷,造林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升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升到33.3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相关地区的风沙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农田防护、自然资源利用等问题。因此,生态治理是一套组合拳,通过生态治理工程将各种目标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套整体的目标管理系统,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相关性与复杂性。


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实上,习近平指出:“要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绩效导向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落实到位,就应当抓住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这个“牛鼻子”,将生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地区发展评价体系中,有利于落实责任主体地位。这一方面会改变部分地方政府唯GDP论的错误发展观,另一方面有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位。习近平指出:“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资产包括森林、草原、湖泊、河流、山岭、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系统密不可分,一方面,各种资源资产的空间布局,构成了不同层级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系统的作用将各类自然资源资产联系起来构成有机整体。自然资源资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其关乎国家安全,是国家与地区发展的物质保障;第二,鉴于空间的非重叠性以及使用权的唯一性,自然资源资产具有排他性;第三,地球是人类目前唯一观测到有生物聚集的家园,因此自然资源资产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相对稀缺性;第四,自然资源资产的需求随着人类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第五,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很多,森林、土壤、水、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它们之间的替代性较差;第六,由于自然资源资产具有相对稀缺性以及非可替代性,这决定自然资源资产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并且具有增值的空间;第七,自然资源资产分布呈现非均质的特征,不同区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存在差异;第八,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以通过生态服务价值体现出来。因此,基于上述8个特征,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提出的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主要通过对干部的离任审计制度以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来实现,同样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系统的体现。自然资源资产的干部离任审计,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套责任追踪系统,离任不离责,遏制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一来是为了摸清国家、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二来为上述离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办法使得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目标既兼顾经济效益也兼顾生态效益,不仅考虑短期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具备系统化特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进程刻不容缓,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习近平形象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底线,“眼睛”突出了生态环境对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失去眼睛人将失明,而破坏生态环境,人类也将失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生命”强调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等同于“自杀”。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警钟长鸣的启示作用。实际上,习近平的形象比喻是要求各地区在探索新发展模式的时候,要有危机意识,要有系统观,摒弃以生态换经济的错误思想,真正将生态与经济协调统一起来,并真正把二者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来看待,这正是系统思想和方法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系统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其次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同时他还指出:“长江经济带不是独立单元,涉及11个省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协调协作。”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例如以长江流域来说,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中游的湖北、湖南,下游的江浙沪,不同流域承担的生态保护职责不同,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结起来,建立长效机制,譬如下游省份对上游省份的生态补偿转移制度等。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这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目标的一个具体空间可行方案,有利于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系统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凝练。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通过高消耗、高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不仅破坏了当下的生态环境,威胁当代人的健康安全,更是消耗掉了子孙后代的资源,会阻断他们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当代建设好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保住了绿水青山,保住了未来发展的根本潜力,也孕育了未来发展的希望。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这实际上也是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方案选择,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选择。


习近平在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致辞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这实际上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者常成,行者长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也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抓好顶层设计和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广大林业建设者,经过57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三代塞罕坝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铸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将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生态宝藏。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过程中的经验应当被借鉴,教训应当被铭记,精神应当被传承,类似塞罕坝精神的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事迹,为当代人以及为子孙后代树立起榜样,也激励着后代人在当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上探索新的模式与发展路径,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这项国家战略不仅需要当代人的参与,更需要将来人的参与,在时间范畴内,要协调好短期与长远,现世与后世的利益,做好生态资源在时间内的分配,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系统,也是实现系统总目标的第3个环节和重要步骤

五、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系统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最后更强调要围绕总目标,根据不同发展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方案。生态系统是开放性与内组织性的统一,开放性针对生态系统外的其他生态系统与环境,内组织性对应着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要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主体,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所有国家,不同部门都应当参与其中的战略。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观点构造了一个综合的合作系统,包括内部的合作系统,涉及多主体、多部门、不同区域的合作,以及外部的合作系统,不同国家的积极合作和参与到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之中的合作。这是一个最佳的发展方案,也是一个多方互利共赢的发展方案。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党委领导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党委要发挥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做好对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部署工作,协调统一各主体,推进新的发展理念的落实,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政府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人力、政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协调与支持,同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实时监控,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推动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并建立工程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估体系;企业主体突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企业的广泛参与。例如,企业通过创新工艺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企业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应当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的实现;公众参与就是要号召每一位公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国家大力倡导低碳出行,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公众交通的压力以及城市污染的排放,城市绿道的修建满足了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需求,健康、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实现了城市更美丽与居民更健康目标的统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难度大,垃圾循环利用不足,严重危害国家生态环境,资源浪费严重。通过垃圾分类的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在全国掀起垃圾分类热潮,逐步探索覆盖全国的垃圾分类措施。垃圾分类不仅是要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更是要让每一个公民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根源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无论是针对垃圾分类还是低碳出行的号召,都使得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之中,而生态文明精神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融合,也将彰显出新时代居民生产、生活的新特征。党委、政府、企业、公众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合作治理系统,有利于积极调动各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方面的参与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也应当结合当下中国现实国情,在吸纳其他国家优秀做法的同时,切勿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也强调:“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的绿化之路”。绿色发展的模式有先进的示范地区,但是没有一以贯之、一成不变的模板,不同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应当在全盘把握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吸收好的经验,而不是“一窝蜂”考察,追求政绩上项目。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道路的探索中,还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依托于产学研协同,借助科技力量,精心规划不断推陈出新,寻找生态和谐、融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和谐的新思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全球视野。他提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在落实发展议程的过程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中国主张的“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框架,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绿色的丝绸之路,这要求参与各国都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探索不同于以往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世界各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张之中。联合国《巴黎协定》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彰显了作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坚定支持者与倡导者的态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组成了一个外部合作系统,将每个国家与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利益联系起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视野的生动体现。全体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一荣俱荣”“休戚与共”,世界各国都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也反映了新时期构建中国人文主义系统科学的魅力内涵。


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中国贡献重要力量。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的经验与教训需要及时的总结与提炼,“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成功的建设模式推向世界,普惠更多国家与人民。以此同时,中国也邀请全世界不同国家和人民一起参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念,从而携手一道创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历史长河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既是符合系统科学的理论总结,更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是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延伸。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实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任何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是可持续的三大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实现。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富足,但也加速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传统观点中,“先破坏后发展”似乎成了一种共识,部分学者甚至悲观的认为传统的人类发展模式会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的社会发展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宏大的视角,尝试去解决这一矛盾,探索协调、平衡发展的新道路,将生态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升华,是审视过去、指向未来的理论前瞻。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来抓,要注重在落实的过程、领域中的全覆盖,协调发展中的不均衡,强调永续建设,其思想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子孙后代,着眼于人类的生生不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中国发展国情,是在世界变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与历史洞察力。系统观点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部,该思想站在全球生态系统以及整个人类的视野,是指导各个国家与人民,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道路的思想武器。


5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曾在其著作《生存的蓝图》中描绘了人类发展的稳态社会条件,即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物资与能量的保护最大,新成员出生与死亡人口相等,个人能够从上述3个条件享受乐趣而不感到受到限制的社会制度。而在50多年后,21世纪的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中国人民辛勤劳动,代代传承的努力奋斗,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统一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生存与进步的新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部分参考文献


张卓民,康荣平.系统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王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谈之五[N]光明日报,2015-05-08(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李俊生,张颖,等.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以景东彝族自治县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30(1).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4-27(3).

刘敏.建构人文主义的科学——贝塔朗菲的永恒魅力[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3).

德内拉·梅多斯,等.增长极限[M].李涛,王智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爱德华·戈德史密斯.生存的蓝图[M].程福祜,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本文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图源网络,侵权则删


往期精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目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一)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一览(三)




联系邮箱:xuebao@snnu.edu.cn

联系电话:029-8153087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