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统治思想演变略述(一)——以天人关系为中心
作者简介:赵世超,男,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专题“历史学研究”。
摘 要: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持人与人“相畏”的等级秩序,并将劳役和贡纳强制性地固定在周族下层劳动群众和被征服者身上。然而,进入春秋战国后,以强迫某族专服某役和专贡某物为内容的指定服役制度崩坏了,各国通过改革,推行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使剥削有了比例的规定,使人身第一次有了一定的自由。于是,人自身的价值被认识,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人对天的看法得到校正,在儒家的引导下,人们通过“明于天人之分”逐步走出“神道设教”。不过,完全抛开天命鬼神,难以得到传统社会广泛认可。源自儒家,又突破了儒家的法术之士以农战为“一务”,虽有助于实现统一,却有悖于普通人热爱和平、期盼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的汉代,董仲舒便建议汉武帝“变秦”“更化”,用“灾异见天意”和“天人感应”的办法重新接续天人关系,并将天道、阴阳、五行、自然都当作支撑“王道三纲”的基石。以“三纲”为核心的皇权专制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防止向封建迷信和封建道统倒退。
关键词:巫主民;天主民;轻天重民;天人感应;五德终始;董仲舒
部分参考文献
图源网络,侵权则删
往期推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统合逻辑与施测重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蕴涵的三重逻辑考察
【教育·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史学专业化百年历程省思——基于首届全国教育史年会教授群体的历史考察
【教育·教学研究】“不言之教”是什么教?——兼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原创性特质
扫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