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体主义—史上最烧脑风格【风格列传】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前言
大家的支持会让史太浓更加的努力(付费后还可以赠送给1位朋友免费阅读此文)!

在众多现代艺术与设计风格中,“立体主义”属于比较知名的风格,这种知名体现在大众的耳熟能详之中,因为这个风格有个代名词,就是“毕加索风格”。
 
作为立体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毕加索足够知名,原因有几方面,其一是这种风格的形式感太强了,简直过目不忘。

(立体主义风格绘画)

其二是毕加索的画够贵,其三是毕加索足够长寿,其四是毕加索的花边新闻非常多。
 

(一生风流的毕加索)

综合以上因素,立体主义跟毕加索基本划上等号,并且广为人知,因此在商业领域也被应用得很广泛,。
 
其中大部分也集中在平面设计中,比方史太浓经常去的一个咖啡馆,其标识风格就是立体主义,咖啡馆名字也直接就叫“毕咖所“,咖啡品质还是很高的。(老板看到劳烦联系支付广告费)。


另外,史太浓的【大师列传】中曾谈过两位知名服装设计师,分别川久保玲三宅一生,两人都曾在作品中摘取过立体主义风格。
 

(川久保玲服装设计作品)

(三宅一生服装设计作品)

这里谈点小秘密,就是大凡“大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自成一家“,因此除了公开的致敬性质,他们都不愿意,也不会承认自己的作品属于某某风格。
 
就连毕加索自己,也并不承认属于什么主义,因为其一生都在改变风格,基本上是换一个女友就换一种风格,他的立体主义阶段大致只有二十年左右。
 
那么立体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本次一起来探个究竟。
 

  一点说明  
 

关于艺术,一直以来都被刻意放在一个自定义的精英群体中,对大众似乎不太友善,所以大部分人的困惑是看不懂。

(艺术展览)
 
不但艺术品本身看不懂,连艺术解读也看不懂。

有时候史太浓会作三种“小人”猜想,一种是解读者故作姿态,有精英情结,文字不但冗长而且隐晦,用词用句都端着,看得人死去活来,最后还是不懂。
 
另一种猜想则是,解读者自己也没搞懂,可能纯粹就是一项工作,但是又不想被你看出来,所以将你也搞不懂。
 
而第三种猜想则是,这些原始素材大部分来自英文资料,翻译的时候采用了直译,甚至是直接的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其实这种情况可以感受得出来。
 
史太浓的【风格列传】更多是希望将艺术请下神坛,亲近大众,而且一直以来,我的解读角度就是设计师立场。

(艺术品拍卖现场)
 
我关心最多的是读者有没有看懂我所理解的,然后是否可用在自己的日常工作或者审美意趣上。
 
因此,我会尽量用通俗的方式,简单的语言陈述,并且,将他们放置在一些历史故事当中。
 
至于我解读的对不对,其实没那么重要,只要是解读,都注定是一家之言,起码我并不相信某一个正确权威的存在,包含任何教材。
 
比方同一个客观事件,你都有可能看到三种以上的时间或者说法,更别说作品的本身的解读了。
 
假设三篇看下来,你还希望再看,感觉有所帮助,大致,应该,或许,不会太错。
 

  启发者塞尚  
 

关于立体主义的起源,要追溯到“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人物故事详见《三张价值49亿的画?—后印象派》

(超级富二代塞尚)
 
塞尚在他的很多画中,都让物体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体积感,看上去就似乎能伸手拿到。
 
如果进一步分析,又发觉它们无一例外有过了抽象与扭曲的处理,所以塞尚的画大部分都会存在所谓“透视不对”的情况。

(塞尚绘画作品)
 
他似乎总希望在画中产生一种结构感,无论房子、山脉、人物跟水果,抽丝剥茧之后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形,比方圆锥、圆柱、球跟立方体。
 
比方他1906年的作品《圣威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这个题材他已经画了很多遍,画中无论山脉、树木还是房子都呈现出突出的几何形态。

(《圣威克多山》
 
他也经常会就同一个题材变换着角度来画,或者一半用A角度观察画,而另一半用B角度观察画,他似乎很希望向观者传达物体的真实立体形象。
 

(人物切开,发现是两个视角的拼合)

如果对比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现这种倾向越到晚年越明显,但当前也没有太多资料表明塞尚当时这种刻意为之的处理目的何在。
 
而且那时候, 业界与社会大众似乎也并不在乎,大家只是感觉这个画家的画很奇怪。
 
这一切,被一位1900去到巴黎的年轻人关注到,他就是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他通过一些展览毕加索看到塞尚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毕加索非常惊讶,并且像一颗种子留在了他内心。
 
毕加索1900年时候不过20岁左右,从1900年到1904年他因为一位亲密友人的自杀,经历了忧郁的“蓝色时期”创作。

(毕加索“蓝色时期”作品)
 
再然后又因为找到一段理想爱情走出阴霾,于是又经历了两年“玫瑰时期”,这些故事都详细收录在【大师列传】的毕加索篇。

(毕加索“玫瑰时期”作品)
 
经历了6年探索的毕加索自然非常渴望尽快在巴黎建立自己的名声,而那个时候现代艺术的探索热火朝天,比如他的好友马蒂斯已经因为“野兽派”风格火了。
 
心急如焚的毕加索在努力探索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此时因为马蒂斯的推介,他去看了不少非洲原始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简练而符号化的处理让毕加索非常感兴趣,并且开始研究。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27%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