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面设计史27回:包豪斯与表现主义【设计史太浓】

Reman刘斌 设计史太浓 2022-07-30

上期回顾:装饰艺术运动
 
上一期我们谈了“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中的平面设计,以运动的发源地法国为主,这是历史中一个重要设计风格,跟包豪斯并行发展的设计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平面设计)
 
后面还会穿插着跟大家介绍装饰艺术在不同国家或者不同设计师身上的情况,本次史太浓先将镜头移到1919年的德国,跟大家讲述伟大包豪斯(Bauhaus)的平面设计。

在此之前,首先说明包豪斯是一所设计院校的名字,全名是“国立包豪斯学院”(DasStaatliches Bauhaus),简称“Bauhaus”。
 

(包豪斯校舍)


Bauhaus是一个生造词,由德语“房屋建造”的单词倒置而成,如果直译,可以理解为“现代建筑之家”,但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是综合性的,不局限于建筑领域。 

包豪斯所以伟大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形式始终围绕功能展开,本质上不痴迷任何风格,属于对设计目的性的满足。”
 
包豪斯一开始就强调,避免将任何特定风格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包豪斯的家具设计)
 
这个原则贯穿于建筑、家具、产品、纺织、摄影及平面设计工作当中。
 
当我们回顾包豪斯存在的十多年,大部分当时盛行的现代风格都被其创造性取用过,例如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抽象主义等等。
 

(荷兰风格派的色彩计划被引入包豪斯)
 
这种特质是过去任何设计运动都不存在的,有划时代、破天荒的作用,某种程度而言,包豪斯的诞生才真正意味着现代设计的诞生。
 
但显然,包豪斯不痴迷风格的作风中似乎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跟“实用主义”,一切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包豪斯的功能主义也成为一种视觉风格)
 
这种高度的理性设计到底是好是坏很难论断,所以后来才会出现非常热闹的后现代主义希望取代包豪斯及其延展出来的国际主义风格,本次【平面设计史】系列都会讲述。
 
但可以肯定的是,包豪斯的设计精神至今仍旧是大部分设计师的信仰,包括史太浓日常的设计工作都在践行,也经常跟客户交流这样的一种设计原则。
 

(史太浓团队包豪斯法则的品牌设计)
 
由于【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已经完整讲述过包豪斯的成立与兴衰,我们这里主要以平面设计情况为主,简单说明一些背景以及补充更多包豪斯过去没谈过的细节。
 

     表现主义阶段     
 

因为在一战当中大败,德国旧制中的皇帝被推翻,整个社会一片混乱,1919年中间派(非左派非右派)匆忙成立民主政权“魏玛共和国”缓解局面。
 
著名的《凡尔赛条约》(Treatyof Versailles)就是由魏玛政所签订,也为日后他们被推翻埋下伏笔。
 

(“凡尔赛条约”签订现场)
 
包豪斯设计学院能成立也因为当时魏玛政府迫切希望通过设计教育辅助工业生产,因为战后德国一贫如洗,还承担巨额战争赔款,换算过来等值如今8顿黄金,大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百废待兴,都指望先从工业发展开始。
 
包豪斯的创始人叫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故事详见【大师列传】,他是设计界的学霸与大帅哥,曾经参加一战,上过前线,受过伤,还拿过勋章。
 

(格罗皮乌斯)
 
成立之初的包豪斯主张回归手工艺,有浓郁的理想主义成分,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一战中现代武器带来的可怕伤害让大家产生阴影,希望回归传统,特别是中世纪设计行会那种气氛。
 
其二是1920年开始德国通货膨胀太厉害,比如厉害时候40亿马克才能换1美元,很多用于教学的作坊设备无法到位,比如今天谈好价格,明天自己手上的钱又贬值一半,大家只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与手工操作上。
 

(魏玛时期的包豪斯条件很差,但气氛很好)
 
这样一来,德国当时流行的“表现主义”风格(详见【风格列传】)成为包豪斯早期核心风格,其一是这种风格主张情感的表达,符合战后气氛,其二是找来的大部分教员都是表现主义画家。
 
比如包豪斯成立之初的logo设计风格就是典型的表现主义。
 

(包豪斯第一个logo)
 
设计者叫卡尔彼得·罗尔(Karl peterRohi),此人在历史上的记录不多,从目前信息来说,他当时属于包豪斯一名学生,估计学院当时的logo是以“命题作文”的形式从学员设计作品中征集确定。
 

(卡尔彼得·罗尔)
 
包豪斯的表现主义阶段不算很长,主要集中于1919年到1923年之间,历史上称作“魏玛时期”(因为学院此时位于德国魏玛市),代表人物是教员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他是一名来自瑞士的表现主义画家。
 

(约翰·伊顿)
 
此人戏份非常重,对包豪斯甚至现代设计都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并非来自其作品,而是他的教学理论体系。
 
可以说是“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之父”,如今大家还在死磕的“三大构成”的雏形就来自于他的设计教学探索。
 

     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之父     
 

约翰·伊顿在史太浓过去的包豪斯篇章中多次出现,所以一些说过的故事这里就不重复,我们谈一点过去没谈过,跟平面设计相关的内容。
 

(约翰·伊顿的作品)
 
伊顿在我们过去的故事中,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设计导师,喜欢全身黑衣,信仰拜火教,上课过程像传销,而且喜欢吃大蒜,让人印象深刻。
 
来自瑞士的伊顿出生于1888年,刚刚开始是一名小学教师,后来到德国的斯图加特美术学院进修,跟随了德国表现主义著名画家阿道夫·何泽(Adolf Hoelzel)学习,随后成为一名画家及职业教师,曾经自己在维也纳办学。
 

(阿道夫·何泽及其作品)
 
机缘巧合认识了格罗皮乌斯的太太,就是当时被誉为“维也纳第一美人”的阿尔玛·马勒(Alma Maria Schindler),被她推介来到包豪斯担任“形式导师”职务。
 
包豪斯当时最基本的教学概念就是认为“艺术跟手工艺不是对立的,是一个活动的两个面”。希望通过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完善,让两者得以和谐结合。
 
所以包豪斯最初的教学体系以手工艺训练方法为基础,通过艺术训练,让学生对视觉的敏感性达到一种理性水平,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认识,而不纯粹是艺术家那种感性认知为主。
 

(包豪斯早期的平面设计)
 
而伊顿对于新型的“设计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跟强烈的试验欲望,同时,他的宗教信仰让他能虔诚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所以伊顿将住所搬到包豪斯附近,课外时间都在潜心研究课程,或者跟学生呆在一起交流。
 
不久之后他就创立了一系列新的,以训练平面视觉敏感性为中心的课程,称为“基础课”(Vorkurs)。
 

(包豪斯超酷的课程表)
 
伊顿创立的这个基础课,基本就可以视为“三大构成”的1.0版本了,分别是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几何图形跟肌理,色彩构成,研究颜色的理性跟科学性,再者就是立体构成,探讨空间与视觉的关系,虽然那时候没有这样具体划分,但其实就是这样的结构。
 

(伊顿关于“基础课”的论述著作)
 
其中色彩方面的探讨最为透彻,伊顿属于世界上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师之一。
 

     伊顿的色彩     
 

关于用色,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属于首要被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色彩能最早被观者感知,并且传达基本情绪,比如热情、忧郁、稳重或者神秘,其次才是排版布局跟信息。
 
如果大家是一名设计师,会感觉用好色彩是困难的,但也有一些设计师这方面特别有天赋,因为这是一种用“感性去安排理性”的操作。
 

(史太浓团队的平面设计作品)
 
因此就算有大量优秀色卡摆在面前,如果缺乏本质认识,还是用不好,假若用好就能成为一种设计的竞争力门槛,让人有种施展魔法的感受,品牌因为你的用色而真正“出彩”。
 
史太浓团队在2021年时候承接一位海外客户,其多年来找不到满意的设计供应商,跟我们合作后,我们通过以色彩运用为核心设计出一系列包装及物料,让其产品品质感大幅提升。
 

(史太浓团队的包装设计作品)
 
并且从中收获属于品牌自身的风格,这些设计其实还包含构成主义的形式风格,所以这也是对设计史学以致用的一种表现。
 

(史太浓团队的平面设计作品)
 
我们将话题回到包豪斯,伊顿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谈过“图形也是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图形可言”,所以图形跟色彩本质上是一体化的,。
 
伊顿因为本身画家,所以他的色彩课程知识主要通过刨析一系列现代绘画作品来进行,这种研究的核心关键词是“对比”,色彩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内涵及作用的。
 
为此他在1921年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创造出著名的“彩色星”(color star)模型。
 

(伊顿的“彩色星”色彩模型)
 
模型中包含6个同心圆跟12条从圆心辐射出来的子午线,概括性的将色彩划分为84份。
 
借此模型,色彩对比被伊顿分为七个大类,分别是:
 
  • 色调对比

  • 明暗对比

  • 冷暖对比

  • 补色对比

  • 类色对比

  • 饱和度对比(跟灰色的混合程度)

  • 延展性对比(色块的大小比例的对比)


神秘的色彩因此可以被理性化认识及练习掌握,这些练习围绕设计目标而进行,而且有趣的是,伊顿发现学生在7种对比中存在明显倾向性。
 
比方特别喜欢某一类练习,这种区别对应了不同性格与审美取向,大家是否感觉很熟悉,其实就类似近几年乐嘉所创建的“性格色彩学”。
 
伊顿在包豪斯的教学是成功的,因为学生非常喜欢他的课程,经过他的指导确实能让学生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获得长足进步。
 
但伊顿在教学上很霸道,他的课程安排几乎占据学生全部时间,大家很难参与其它研究与实践,而且课堂上宗教气氛浓郁,传扬出去后让魏玛政府都产生意见。
 

(伊顿的课堂弄得很像传销)
 
为此,校长格罗皮乌斯做过不少思想工作,但完全没效果,两人的矛盾也因此日益加深。
 
后来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喜欢穿得全色白色的杜斯伯格在1923年来到包豪斯,两人更是水火不容,最后以伊顿提出辞职告终,而包豪斯也开始走向一个全新阶段。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往期精彩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