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个“好爸爸”,清华附小学生还能“遇到苏轼”吗

2017-10-10 熊丙奇 有狐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参与研究,做出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更不能以学生的课题研究作为办学成果对待),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创新潜力。

文 | 熊丙奇

清华附小2012级4班最近火了。该班级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当小学生遇到苏轼”在朋友圈被刷屏。

利用假期时间,这个班级的同学,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全班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3份,研究主题包括《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等等。微信公众号展示了5篇研究报告,引来很多网友围观。

对于清华附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网友的情绪颇为复杂。有网友看了研究报告称,不亚于某些大学生的水平,课题研究报告中的图表绘制也有技术含量,但怀疑这些课题研究报告是不是小学生亲自做的,会不会是清华父母操刀?在《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一文中,确实多次提到“爸爸”的参与,当然,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直接操刀,还是有程度的差别。

《课题研究报告》节选 来源:清华附小2012级4班官方公号

但因为看到“好爸爸”的参与,也有网友觉得要在全国其他小学推广这种做法,十分困难,有多少小学会有清华附小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多少家长能配合学校对学生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甚至有的地方的小学,还不具备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

网友认为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需要有个“好爸爸”以及相应的条件,笔者却不这么看。诚然,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父母一定的指导和配合,但是,父母并不是决定因素。如果课题研究都需要父母完成,那这样的课题研究也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会助长学生的弄虚作假和不诚信。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要转变理念,同时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小课题,这些小课题有助于调动孩子的探究兴趣,也可以保证孩子有能力探究。

其实,小学生做“课题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十分普遍。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探究式教育。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某一主题的研究任务,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合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写成“小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答辩”。这样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老师和家长会有一定的指导与配合,但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完成这样的课题研究,也非常“耗”学生的时间,但是,由于有探索的乐趣和求知的好奇心,很多学生都乐在其中,不像国内学校老师布置没完没了的书面作业,令学生疲于应付。

其他研究课题 来源:清华附小2012级4班官方公号

我国近年来也在倡导探究式教育,但真正践行的学校不多。根本的原因,是在中高考升学评价制度影响下,中小学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应试倾向,不少学校还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育,认为开展探究式教育,是浪费时间。而且,家长对探究式教育也不理解,觉得这些和升学考试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一些人怀疑小学生究竟能探究出什么,他们做出的课题研究会有什么价值。

推进中小学探究式教育,首先需要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不能只用学科分数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去年教育部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六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而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能再对学生进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线的灌输教育,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所有学校都应该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构思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其次需要明确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对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小学生做课题研究,不是要做出什么创造性发现,而是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科兴趣。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参与研究,做出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更不能以学生的课题研究作为办学成果对待),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创新潜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设计课题,比如,农村孩子也可以调查研究本村庄有多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每年能不能见到父母,父母与他们的联系方式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扶等等。小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不必“高大上”,赶热点和时髦。

从这一意义上说,清华附小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应景”的太多,以至于让不少网友对学生小课题研究产生误解。因此,不能说只有城市孩子、好的学校和家庭才能开展探究式学习,所有中小学,只要转变理念,是都有条件进行探究式学习的。

来源:搜狐号三條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拉斯维加斯枪案 | 国庆专论 | 周知

大学生离奇失踪 | 与天安门合影 | 库尔德独立

《芳华》撤档 | 企业家精神 | 燕郊“白血病村”

点击“阅读原文”来搜狐参与更多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