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莲花山下四十年

圳长 深圳客 2019-05-15

莲花山上俯瞰深圳


9月20日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灯光秀,在深圳莲花山下43栋建筑物上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深圳的城市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我们每个深圳人,之所以聚在此地,与这次宏大的浪潮息息相关。



40年前,当那个老人画下一个圈后,2000多万人(或许更多)的际遇就与这座城市产生了交集。

莲花山下四十年,见证了多少故事……


莲花山上阔步向前俯的小平像


1978年:北方的春雷


1978年,如果你站在莲花山顶,远远望去,深圳河对岸就是香港。夜色初上,可见对岸的灯火如繁星,彻夜不眠;而河的这一边,只有几座村落,零零星星地分布,荒芜而凋零。

但是,春雷在北方涌动。同年5月,一篇雄文刊登在《光明日报》的头版上,说出了人民心目中憋屈已久的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个老人的布局下,改革开放的序幕马上就要打开,而这片毗邻香港的土地,将迎来彻底不同的命运。




不久后,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这个地方有了一个新名字:特区。

一时间,千万热血青年聚集在莲花山下,沉睡的土地被唤醒。万物生长的季节,一个属于中国的城市传奇,正在出现。


1978年的小渔村深圳 


1984年:深南大道


这一年,深南大道正式通车。在莲花山上,你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马路,横贯东西,城市有了“大动脉”。

广东有句俗话:路通,财通。原来深圳只有土路,尘土飞扬。一建市,深南大道工程立即启动。“陆丰建筑第六施工队”,承接了深南大道的开路任务。


1984年的深南大道,旁边就是莲花山


当时,工地没有路,运输没有汽车,成千上万的土石方,是用板车拉走的。老队长叶建国说起晒沥青的过程,“我们六队用铁皮焊了个土漏斗,足有二十斤重,让两位身板好的人用手臂举得直直地操作。”

那一年,有一个词横空出世:深圳速度。离莲花山7公里处,一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国贸大厦,“三天盖一层楼”,成为那个时代高速发展的经典注脚。

 


1988年:观念革命


在莲花山以西,驱车半小时,有个改革开放的高地,名叫蛇口。

这不仅是一块高速发展的神奇土地,而且是“观念革命”的温床。深圳人的信念,不少来自蛇口。


在蛇口招商局大厦里,

青年思想教育家与蛇口青年的即兴对话,

竟演变成搅动中国的“蛇口风波”。

来源:《南方日报》,余昌民 摄


1988年1月,3位来自北京的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进行交流。很快,交流就演变成了辩论。导火索是,专家批判“捞一把”的行为,指出“特区不欢迎淘金者”。但蛇口青年则认为,淘金者来赚钱,没有触犯法律,客观上也为蛇口建设出了力,没有什么错。该事件一经报道,在当时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

谁对谁错,在今日一看便知。此前,蛇口率先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每一次观念革命,都在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观念上,蛇口一次次地领跑中国。


1988年2月12日羊城晚报头版报道

 

1992年:南方讲话



离莲花山不远的国贸大厦,50层的旋转餐厅中,88岁的邓小平远瞭深圳。

接下来就是著名“南方讲话”: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那么认为。”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1992年,邓小平观看“发财树”时风趣地说:

“我们都来摸一下,发个财。”


从深圳发出的最强音,迅速传遍了全国。深圳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个古老的大国,克服了“左”的干扰,坚定地踏上深化改革开放之路。

在小平逝世后,在莲花山顶,竖起了小平像。这座城市,就在小平的凝视之下。


  1992年1月25日,邓小平抵达蛇口,准备乘船前往珠海。

临上船前,邓小平再次嘱托深圳市领导:

“你们的步子一定要更快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


2002年:深圳前途大讨论


世纪之交的莲花山下,已经簇拥着万家灯火,深圳的人口,也从20年前的几十万,迅速增加至1000万。那些掀起过观念革命的热血青年,也在这座城市里安居乐业。

然而,下一步呢?

深圳一度进入迷惘期。香港的回归,削弱了深圳的特区地位,而北上广等老牌城市的高速发展,势头又压过深圳。深圳企业如平安等,逐渐把本部迁离深圳。深圳何去何从?2002年11月,一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发表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在深圳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莲花山下,这个话题引发了百万深圳人的热烈讨论。从民间到官方,人们在讨论问题时不断凝聚共识,也集聚了进一步前进的力量。该事件引起当时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的关注,他的结论是:谁也抛弃不了深圳。

这次讨论,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不回避问题,不说客套话。莲花山下,再次寻到了共识,就是重温老人十年前的话,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圳,依然是小平凝视的城市。


2009年  深圳女工


2009年底,美国《Times》杂志评出了年度人物,其中出现了一个群体: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作为群体获评《时代》2009年度人物亚军。


 “在深圳一家LED工厂,《时代》周刊的记者遇到了一群年轻的男女,他们都是外地来深圳的务工人员,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文章配发了7名来深建设者的照片和他们简短的故事。其中四位,肖红霞、黄冬艳、彭春霞、邱小院,走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深圳女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里,有符号性的意义。她们来到莲花山下,分别奔赴各个工厂,在各条流水线长时间劳作。“世界工厂”的背后,是一个个默默付出的工人。这一年,中国在GDP一举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左起:肖红霞、黄冬艳、彭春霞、邱小院。黄冬艳。

她们拿的就是《时代》登的她们的合影复印件。


但是,制造业的荣光也很快走到了尽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横扫了莲花山下的千家万户,多家工厂的营业状况一下子亮起了红灯。这一年,失业、倒闭、跑路、萧条。深圳不得不寻思,制造业为导向的经济为何遭到如此重创?深圳的产业结构是否需要提升?

一个词出现在《南方日报》上,那就是“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将迈向“中国智造”。

或许,《时代》周刊那张照片,是“世界工厂”最后的背影。这几位深圳女工,最后都告别了那家工厂。 


2015年  华强北蝶变


在莲花山顶朝东看去,大约2公里处,有条街名为华强北

曾经,深圳被网民称为“寨都,而华强北是这个戏称的最佳注脚。这个号称“中国电子第一街”的荣誉之地,却是水货与山寨电子产品的生产大本营。在三来一补的黄金年代,造就了华强北的峥嵘岁月。



曾经的华强北街头


但在2012年,有一个词出现《深圳特区报》上,那就是“深圳质量”。

在创造深圳速度后,还需要有深圳质量。那些山寨产品、高仿产品,显然不能满足“深圳质量”的内在要求。不知是不是巧合,那一年华强北要修地铁,好多路都被封了,山寨手机的生意一落千丈。

但是,时至2015年,转型升级获得了成功。修完地铁的华强北,也发生了蝶变。昔日幽暗诡异的“山寨”,今天已经变成高端写字楼。转型升级,自主研发,品牌打造。在这几年内,“华强北研发”堂而皇之地走上了世界舞台。

 

FAB12年会期间,国外创客赞叹华强北“太好了”




深圳,在过去40年来,经历了历史的关口:破冰、闯路、困顿、失意、反省、劫难、重启……无论是东南亚经济危机、金融风暴、中美贸易战,甚至是台风的暴击,都会考验这座年轻的城市。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座城市依然会保持务实、保持活力、保持微笑。

莲花山见证着这一切,万家灯火,各怀各梦,生生不息。因为,这是小平凝视的城市。




莲花山下40年

你有什么话想对深圳说么?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个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

台风肆虐下的深圳人

再见,深圳“红的”

38年,深圳的冒险未完待续……

我们担心的,还不仅仅是房租上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