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其实深圳人,是一种价值观的产物

​沈步摇 深圳客 2019-05-15

这是【深圳客·公共写作计划】的第6篇文章


本文作者

沈步摇

资深媒体人

青年学者



2018年7月14日凌晨三点,我以微醺的状态爬上太子站的跨境夜巴。车上有在香港吃完宵夜回深圳的年轻小情侣,还在兴奋地打着吃鸡的游戏,也有到深圳寻欢作乐的香港中年大叔,用香港普通话预定水疗中心的包房。


车到落马洲,拖着拉杆箱的行人打着哈欠,排成长队刷卡通关。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出入境口岸了吧,365天,每天24小时从不间断。



深圳像南中国海边的一团迷雾。这个几万人的小渔村在短短四十年内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过去中国崛起的证据之一,甚或被称为“深圳奇迹”。然而,何以是深圳而不是其他城市?为什么深圳会如此?


进而言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座城市?我们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和深圳的关系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大问题。记得两年前的夏天,我和邓康延、金心异等几位老深圳吃饭,我无意中提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康延老师颇为得意地说,这七个字是他说的,因为深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我当时回应道,除了开放性包容性,深圳精神需要更精准、更直白的定义与描述,例如之前就有“深圳主义”

 

何为深圳主义?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我想了很久。



一深圳是什么


在中国互联网上,深圳被亲切地称为“寨都”,意即“山寨之都”。


相比北京的“帝都”、上海的“魔都”、广州的“食都”、南京的“旧都”而言,“寨都”算不得什么好称呼。有西方学界的好事之徒,在考察“山寨”这个词作为工业仿制的词源及流转时,曾言之凿凿地认为,“山寨shanzhai”是“shenzhen”的转音。

 


然而这并不重要,中国整个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模仿和学习的结果。小如打火机、抽水马桶,大如宇宙飞船、航空母舰,都是在仿制中学习的结果。早期深圳的转口贸易、三来一补这些东西,都曾是台湾和香港的经验和GDP发动机,在八十年代被深圳拿下接力棒,珠三角都是台商和港商的投资。模仿和山寨并不是坏事,很多全球性的工业城市其崛起都有同质化学习的一面。

 

但是,当初邓小平划定的四个经济特区,只有深圳进入一线城市的序列,并在GDP上超越了母本香港,我们能说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成功率只有25%吗?当然不能。



深圳的成功,有深圳独特的一面,也有平常的一面。在探究深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白,是什么样的动力,使得深圳得以日新月异。深圳奇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果把深圳视为一个奇迹的话,我们不得不说,香港、墨尔本、孟买、新加坡这些城市都是奇迹,上述城市甚至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成为全球性的大都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视野之下,其实深圳算不得什么奇迹。我们把深圳称为“奇迹”,是因为我们的对比范围在中国大陆,我们拿贵阳、衡阳、邵阳这些城市去对比,深圳的成绩单当然令人满意。

 

可是,同在一片天空之下,一片土地之上,内陆地区的贵阳、衡阳、邵阳为什么没有变成深圳这样?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汕头、厦门为什么没有变成深圳这样?深圳之所为成为今天的深圳,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缘因素?

 

这是因为,深圳边上有个香港。

 


不得不承认,在深圳崛起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香港的榜样力量。香港的崛起才是一个真正的奇迹。简而言之,是资本的力量,是自由的力量,是制度的力量。


深圳在建市伊始,即大大放开资本人力、土地的自由度,让资金和人力依据市场的指向自由流动。而香港,则为深圳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如本文开头所述,深港之间一河之隔的城际关系,可能全球最为特殊和独一无二的。深圳的崛起加速,是香港回归之后的事。香港产品北销大陆需要经过深圳,中国大陆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经过深圳到达香港,再到世界各地。其后,香港的制造业及服务业相继北移到深圳,香港人开始到深圳消费。港澳自由行开放后,大陆人去香港消费仍是经深圳。

 


至今,仍有多家香港旅行社有所谓“经深飞”的产品。两座城市虽有边境线之隔,但在经济的上的互补明显。深圳有全球最大的出口港,而香港有全球最大的转口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这个比喻其实蛮精当的。深圳就是中国大陆在地缘上最接近资本主义的城市。


曾有人说,珠海南侧也有个澳门啊,可是以澳门的体量,完全不足以带动珠海乃至珠江口以西地区。

 

深港之间的八个口岸,每天有八十万人往返,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在四十公里的范围内移动,两城之间的资金、人员、物品往来可能是全球最为频密的。除此之外,各种观念和思想的流动自不必说。


我有次在红磡体育馆看演唱会,一出来整个红磡站就被回深圳的观众占领了。同样,有大量的深圳市民去香港书展。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幸福,可以随时去香港红馆或者维园广场。


香港,真是深圳之福。

 


当然,除却香港这个特殊因素外,深圳崛起的过程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并无二致。易言之,即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结果,或者竟可以说,深圳的崛起就是尊重常识的结果,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或者说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只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常识,其结果都不会太差。香港如此,墨尔本如此,深圳自然也是如此。

 

我那晚在皇岗上了出租车,看着滨河大道上拥挤的车流,问出租车司机,为什么深圳会发展这么好?司机说他九二年就来深圳,以他的经历,深圳崛起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不管”,或者“少管”


这种朴素的语言,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翻译一下:“对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物力人力资源的管制放松”。其实整个改革开放的逻辑同样如此,只不过是程度和地域的不同。

 

我听老深圳们讲过一个段子,八十年代时,国家出台某某政策之后,常常是深圳的领导去北京求情,说这个政策不要施之于深圳。在很多老百姓对着央视镜头说是国家的政策好的时候,远在天边的深圳恰恰是以“没有政策的政策”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深圳没有什么奇迹,“深圳奇迹”只不过是对经济发展常识的尊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尊重。

 

尊重常识,就意味着没有太多乱七八糟的决策和执行,即意味着正常,意味着一个城市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我想,在我们深圳的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以“奇迹”来形容这个城市,我们应该有那种面对本来面目的勇气和力量。

 



二深圳人是什么


邓康延老师说: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个“深圳人”又是什么?

 

我常常以为,过去的一百多年,整个中国历史,是围绕着身份政治与认同政治展开的。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概念,将我们与“外国人”区分开来。如果将“中国人”这个概念细分,又有湖南人、广东人、福建人等下一类目的群体。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香港是没有“香港人”这个概念的。大家初次见面时,会回答“广府人”、“潮汕人”、“湛江人”这样的概念。直到七十年代以后,才诞生了“香港人”这个概念


香港人建立了一套身份认同的体系,这套体系里有一系列核心价值与附着其上的文化属性。核心价值即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等,对该核心价值的体认,才是鉴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香港人的标准。

 


从文化属性上看,香港文化兼具传统中国的岭南文化、强调经验与实用的英伦文化、强调自由与进步的美国文化,其间亦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特性。这套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构筑了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香港梦”,与“美国梦”极为类似。一个有“香港梦”的香港居民,就是“香港人”。

 

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身份认同,足以确立这座城市与具体的个人之间的联系。这个城市可以为生活在其间的居民带来什么?以香港为例,高效廉洁的政府系统,精致到位的公共服务,开放平等的发展空间,足以让香港人热爱这座城市,甘愿为之努力,这就是城市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香港之所以吸引了全球的高端人才,恰恰是因为这种和谐的关系。除非这种和谐被破坏,否则很难让人口流失。



深圳,如今正处于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时期


第一代在深圳出生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在很多方面都是这个城市的主力人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跟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青年人类似,在这些人群中也逐渐诞生了“深圳人”这个词。而大量从湖南、湖北、安徽等南方省份来深的“深漂”,通过自己的努力落户深圳,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新深圳人”,他们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体。

 

不论是“深圳人”,还是“新深圳人”,都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界定。早期的蛇口人从不认为自己是深圳人,甚至现在一些老蛇口人也不觉得自己是深圳人。八十年代的时候,蛇口工业区在罗湖设立办事处,称为“蛇口驻深办”,可见当时并未形成一个整体的“深圳”的概念。


今天则不同了,从盐田一直往西到宝安,深圳已经连成一片。“深圳”这个城市,“深圳人”这个概念,都已经形成了。

 

通过香港的例子,我们看到,一座城市应该有其核心精神,足以让身处其间的居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好,并且心甘情愿发挥自己的力量,让这种美好得以延续并且不断美好下去。那么深圳的核心精神又是什么呢?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以为都是得其一面。

 

深圳的两千多万人口中,深圳的土著人口比例之低,可为全球之冠。这大概是深圳另外一个特殊的因素。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赚钱),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城市,那么彼此的平等是天然形成的。

 


在彼此陌生的非熟人非等级社会中,唯一可以建立信任的行为就是建立契约,这使得深圳这个城市先天具备了商业性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个从无到有的城市,遵守的规则一定是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规范着其间的每个人。早期所谓的“深圳速度”,并非只是简单的财富激励,背后有其尊重经济规律的原因。


此外,这个城市因为其有“计划”的一面,故而在很多方向上野蛮生长,比如大型国企的强势进驻等。但更多的是其有“市场”的一面,因此形成了极为发达的民间社会与民间企业,并形成了自有一套的市民文化。深圳的图书馆数量冠绝全国,共有1600个之多,深圳的文化演出及小众文化交流,一点不输于京沪。

 

总体而言,深圳的文化属性以岭南文化为根底,兼具中国北方的辽阔博大,香港的平等博爱高效,实在是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一块福地。其最明显的核心价值为平等、博爱、诚信、创新、互利、进取。我们把那些尊重深圳核心价值、融入深圳文化的人,称作是“深圳人”。

 


深圳主义=做一个有深圳精神、爱深圳的深圳人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深圳主义是什么?如何在深圳主张深圳主义?


我以为,主义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种主义即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保守主义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主义若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即是主义的失败,或者竟是一种空谈的主义。

 

观念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深圳主义作为一种观念的诞生,当然是要让身处其间的深圳人更加热爱这座最年轻、最现代化的城市,产生对这座城市的身份认同,密切自身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并将之构建为一种和谐正向的关系。

 

在“深圳可以为我提供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也要问,我们可以为深圳带来什么?任何宏大叙事,都需要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来搭建和呈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样的枝节之上。我们摒弃那些我们讨厌的东西,我们推崇那些我们热爱的东西。我们尽可能让自己、家庭以及我们周围,变得更加美好。不管大环境如何变动,但我们始终应该善待自己、他人以及这座城市。

 


深圳主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深圳的大鹏、大梅沙等地,经常看到益行者、志愿者的公益活动,频次之多,我以为是全国第一的。我晚上在深圳湾公园跑步,经常有迎面而来的笑容,这在中国也是不多见的。华侨城创意园每天有好多场文化活动,周末的创意市集人头攒动,深圳就是这样一座比较有爱、有文化的城市。以上这些,也是我们能为这个城市提供的暖心细节。

 

深圳主义,这不是什么鸡汤箴言,而是生活方式,是我们生活意义的一部分。这一代,下一代,只要不移民,我们就注定会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做一个有深圳精神、爱深圳的深圳人,这就是深圳主义。

 


评论区聊聊

你所理解的深圳主义是什么?





——————广告——————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个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

台风肆虐下的深圳人

再见,深圳“红的”

38年,深圳的冒险未完待续……

我们担心的,还不仅仅是房租上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