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图》的声音制作——导演杨超(上)

2017-03-20 杨超 LocationSound同期录音网

编者按: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创作的多方面系统的探讨一部好的电影声音作品——在去年,《长江图》的声音制作获得了金马奖最佳音效奖,这其中不乏导演,制片,声音设计师,同期录音师,拟音师们对声音的重视和付出。本次我们将以连载的形式,多位创作者的视角,走到幕后并共同探讨一部好的声音作品是如何缔造出来的,同时我们也特别希望能有更多影视部门的老师可以看到。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我们请到《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听听看他对电影声音的理解。

如何看待本片的声音设计,有没有什么您特别喜欢的电影中的声音设计片段?

这个电影我们在声音上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有一些原因。

从电影本身的时空结构和观念上来讲,它给声音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其实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这种空间,《长江图》是把一条河流当作一个时空载体,来去讲一个故事。我也放弃了那种传统的叙事方式,这样一来就给声音留下了很多的空间,他其实就是公路片的一个样式。所以这里边包括江水,自然环境,还有轮船代表的工业和机械的东西,它就有这个可能性,所以首先,这是这个片子本身的原始设定带来的。


去柏林之前的那版声音做的太粗糙了,我和录音师都很不满意,当时是赶时间没做成。但是回来之后,也是因为机缘巧合有了一些时间,加上制片方也比较支持的原因,我们就花了大约三四个月的时间,重做了全部的声音。这样一来我认为时间充裕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人催促,大家也有信心,就更能精益求精。

其实我最初对《长江图》这个电影的声场的想象本身就不是那种小桥流水,恬静的声音。包括比较小清新的,很安静的感觉。我是怕它安静了,所以在做声音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这样的想法,希望这个声场是混杂这条河流本身的那种底噪声。同时,把船的这个声音,当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用进去。

 

我们想做出江水的声音,然后是钢铁呻吟的声音,引擎的声音,风的声音还有不同程度的水流的声音。混杂在一块儿组成一个基本的声场,这个声场其实它应该有一个长江本身的底噪。就是希望这个河流有一种神秘的,活的感觉,而不像是一个静水。


其实最初也想把音乐融进去,就是希望音乐也能有那种音响感。而不是那么的旋律化,音乐化。其实音乐也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

我比较满意的是,首先从全篇的结构来看,首先,长江基本的声场的特征我们都做到了。第二就是船引擎的不同速率,还有轻重的表情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经过多次的重复,又分了好多的层次。第三个就是钢铁疲劳的呻吟声。在片头的字幕上就有一个画面,老船随着水流的扭动而吱吱呀呀的声音,这个声音后来也出现了很多次。这种钢铁的疲劳的呻吟声其实一种苍老感的重要表情。


而这个表情后来又在三峡大坝那场中出现了,众多船在一起呻吟中达到那种尖利的、地狱般的那种嘶吼声。所以其实金属声是我觉得还比较满意的元素。因为江水本身是柔的,金属是硬的。所以影片的声音制作也有张力,因为我们之前确立了柔软和坚硬之间的对比。

我想过一个概念叫做哥特长江,就是一个金属的船行驶在柔软的水面上的这种感觉。引擎声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变化。我比较喜欢的是演员拿一束火把在山间走路的时候,引擎声从远到近,然后在山壁间回荡和撞击和循环的那种感觉。引擎声在山间突然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声场这样一种感觉。

另外一个比较满意的就是河边相遇的那一场。高淳在河这边儿,安陆在河那边儿,中间是很多运货的小货船。其中一条货船在他们之间,一会儿进来一会儿出去,那个货船的声音以及船上的一个收音机的声音就构成了一个活动的音箱,我觉得那场戏非常现实但是又是非常诗意的。

 

另外一个就是在塔中辩难的镜头,你可能记得有一个长镜头,当镜头从塔外升起的时候,每路过一层塔门,里面的声音都透出来,好像是一个音箱突然放大出来一样,等这个塔门略过画面之后,画面中都是石壁的时候,这个声音又闷进去了。等画面经过两次变化之后,猛然切到塔内,又变成了非常封闭混响的那种声场。


这个声音的设计其实是拍的时候就想好了,因为这么拍就是想利用塔外边的门形成一个声音的环境。所以这个电影其实是在拍的时候给声音做了很多预留的那些缝隙吧,所以声音才能嵌入的那么完整。

其请您谈谈与房涛、郝智禹两位老师的合作吧

合作方面,首先是这两位的真的很敬业。他们其实付出了比普通的电影录音更多的时间。我估计三四个月的时间,其实是对很多录音师来说可能是太长了,所以这两位其实在工作的强度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付出。我认为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我和这两位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之间都不会因为互相否定而感到不舒服。

我们经常会提出各种互相否定的不同争论,但是这种争论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良性的讨论。因为每次的修改,我们都能感觉到进步,大家也有越来越有信心。我觉得满意的时候房涛还觉得不满意。也有的时候是我一直都不满意,但是房涛和郝智禹就一遍一遍的换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来让我听。有的时候关键的段落可以有很多很多次的反复吧!

 

房涛他其实也是跟着前期去做录音了,当他们两个人对影片的精神实质和时空结构还有剧情的所有内容都已经非常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其实某种程度上就真的在做一种声音设计的工作,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录音师或者混录师。它其实类似于一个声音剧本的感觉,就是说尽管我们拍的时候没有录那么多,但是后来我们增加了很多很多的合理元素,而这些都是我们三个人成立了一个声音班子去做出来的。

然后我还有一个感触,就在这次与房涛和郝智禹合作的经验中,我感觉影片的主录音师其实是应该在现场录音的,我觉得房涛在现场录音的这个这个经历帮了影片后期很大的忙。录音师在一个空间中,从一个声音导演的角度去创作声音的剧本。如果你不到现场,你是做不到一个声音导演这么一个层级的,就你只能是一个录音师或者是混录师,而不是一个声音导演。 


有很多戏,甚至是我之前的戏,对声音的重视度都不太够,其实细想起来是比较遗憾的。在现场,录音师的工作总是被忽视,也总是被摄影或其它制片的进程所打扰。我觉得中国电影整个确实是需要重新认识到这件事,你看声音的这种华丽、结构和丰满度,观众如果去好的影院,全景声4k的影院看电影的话,那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电影的一个基本尊严,也就是试听艺术最底线的尊严,我觉得声音这块其实长期被忽视了。

 

郝智禹、杨超、房涛

我希望我以后合作的录音师都能够在现场录音,而不是让小录音师或者录音助理独自在现场收音。我希望声音导演能够跟导演一起工作,甚至在采景的时候,我都希望他们跟导演一起去感受时空,声音导演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他应该提升录音师的尊严,同时也给电影增加真正的艺术性。这种声音的艺术性在中国电影中我觉得真的是比较少,也是比较薄弱的。


往期文章回顾


《长江图》访谈 房涛、郝智禹(上)

《长江图》访谈 房涛、郝智禹(下)

《长江图》中的声音制作——李硕专访

《长江图》中的声音制作——王彧专访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经验 ▲ | 别让低品质的声音毁了你的电影梦


效 ▲ | 音效在影视作品中只是锦上添花吗?


干货▲ | 游戏声音设计师的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