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孩子最常见的症状,是父母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流言和传说的集中地。关于发烧我写过很多篇文章,但肯定消除不了所有误区,所以集中总结一下最常见的12个误区进行解读,看看你犯过几个。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出现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是控制了发烧这个症状,并不等于孩子病就好了。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个月内的孩子发烧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是要大一些,但关联度也不大。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通常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或给婴儿包裹太多衣物。五.孩子退烧首选物理降温
发烧是身体对感染、炎症等致热因素的免疫反应,在致热因素消除、控制之前,人为的物理降温,只能短暂地降低一点体温,效果不好而且可能引发寒战等不适,所以目前指南均不推荐做物理降温。如果孩子烧得难受,首选的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烧药。
相关阅读:38.5℃首选物理降温,能不吃退烧药尽量不吃?
儿童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多见,感染性疾病发烧很常见。但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大部分又是可以自愈的病毒性感染,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热性惊厥的原因不是很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和遗传关系比较大,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的身体条件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输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至于退烧针,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目前没有哪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前面也说了,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发烧与否主要和致病因素有关系,而和吃东西没有关系,如果吃的东西会影响体温,那平时没发烧时同样不能吃了。有些食物确实可能加重病情,比如急性胃肠炎时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是可能加重腹泻症状,为避免腹泻加重需要回避。又比如疱疹性咽峡炎这些口咽部有病灶,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咽喉部疼痛,不论是否发烧,都应该回避,但回避都不是因为发烧。了解了这些误区,并分享给家人,可以一起让孩子少被折腾。其实看过那些我以前写过的关于发烧的文章,记住“发烧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关注孩子精神反应,警惕一些严重疾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原则,就很容易避开这些误区。(本文首发于2015年,略有改动)
更多发烧相关知识,可进入 小程序用「发烧」搜索,个体化问题也可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