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普的人背后有利益驱动吗?
这是2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结合最近的谣言,再分享一次。
先还是说答案:当然有。
人类所有的行为,本质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的需求也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需求两大类,前者如衣、食、住、行等,后者如社会声誉、社会认同等。
我们参加工作,赚取工资,一方面获得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在工作中获得社会认同,让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
当你打开一篇文章都是为了娱乐或提高自己时,就别期望辛辛苦苦码字的作者是完全无私无欲了。
有利益驱动其实并不可怕,比如我们为了工资而工作,但工作本身又创造了对他人有用的价值,人类社会其实也是在每个个体的利己驱动下发展和进步的,通过“利人”来实现“利己”,这是代表人类和其它动物区别的一种重要特征,这也就是一种文明。
在写科普这件事上,每个作者开始的原因都可能不同,有人始于完成工作任务,有人始于想赚点稿费,有人始于想被读者认可,有人始于想改变一些人的观念来实现自我价值,背后的驱动力量,其实也是生理和心理需求。
只要科普的知识准确可靠,对读者有用,作者能获得收益也没什么。如果写出好的科普,作者就有更多收益,大家能看到的优质科普也会越多。
就我自己而言,以前在公立医院上班十几年,意识到医疗行业问题很多,医患矛盾严重,后面因为自己科室发生了“八毛门”那件著名的医疗事件而用了微博,然后在微博上吐槽医患关系,后面发现吐槽于人于己都意义不大,然后开始写医学科普。
开始写科普的动机,是希望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给自己多一个选择,比如通过写作也可以谋生,等医疗环境真的恶劣到不适合做医生了,自己也有一个选择,同时自己也能通过输出专业知识帮很多人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没想到自己在科普写作这件事上还比较擅长,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有了比较多的读者,觉得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医疗上的一些想法,才开始了创业。
创业后继续写科普,是因为通过科普可以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聚合更多读者后,可以再聚合医生资源,然后让医生向读者提供符合自己理念的医疗服务。
医学科普也好,线上问诊,线下医疗也好,如果能让家长学到正确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护理,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乱用药,还能让家长们少花钱,也能让医生依靠专业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对患者有利,对医生有利,对医疗行业的进步有利,对我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利,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医学科普的内容,如果传递大家都知道的,大家认知也很对的事,自然意义不大,相反,如果传递的是大家不知道,或者普遍有误区的知识,对读者的帮助会更大,所以科普的往往是反认知的知识。
写超越读者认知的知识,会给作者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读者觉得有道理,然后觉得有收获,会感激作者,另一种是被读者质疑,比如认为你是为了标新立异,是为了吸引流量哗众取宠,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缺陷,没有教会大家如何去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情况下,后面这种更容易碰到。
比如就有人说我是因为创业了需要流量才去“黑”中医,但事实上在中医上反思的文章,我基本都是在公立医院上班时写的。
而且中医作为自己国家的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人怎么可能不希望它是真的好,这样全世界的医生来跟我们学我们不是更风光吗?之所以经常提到它只是因为它是和科学是冲突的而且广泛影响医疗行为,做科普就不可避免要碰到它。
这个账号的老读者应该也知道,我的文章谈及的肯定不只是中医,也包括自制药、消字号的那些擦边球的“药”,还有国外知名大厂的药和产品,比如:艾畅、艾舒、易坦静、乳铁蛋白等。
质疑这些是药监部门批准的合法的正式药,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我质疑的时候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也相信这些信息是符合患者利益的。事实上也确实有好几种药是我质疑在前,药监部门禁用或限用在后的药,比如以下这些:
我也相信我的那些文章提前让很多很多孩子免受伤害,也让很多家长省钱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这几年时间里,我因为这些药品相关的文章,被厂家找上门来几次,甚至遭遇过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