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黑天鹅”飞起,我们看见了什么?“新冠”疫情下的经济民生

陈季冰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2024-04-13

上海市的一条商业步行街


确实该操心经济了。所有人都这么呆在家里,接下来可不会有什么好事!


我家附近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过去10多年里我和妻子一直是这家酒店里的健身房用户。大年初一(1月25日)那天,我心存侥幸去了一趟,结果在那里畅快淋漓地锻炼了一下午,从头至尾只有我一个人。


傍晚离开时,健身房经理告诉我,拥有几百个客房的酒店当天总共只接待了8个入住客人。算下来,那一天酒店要损失300万元……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酒店应该是撑得下去的,它由一家国际著名连锁酒店管理集团经营,家大业大,物业本身又是国有。然而,它周围那些空无一人的餐厅、酒吧、小店呢?这还是在上海的中心闹市。


宏观判断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只仿佛突然从天而降的“黑天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我看到了许多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它们使用的模型很多是具有启发性的。


不过,我还是更加同意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周三(1月29日)发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政策声明时所作出的直观判断。大意是:疫情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但现在就想评估疫情的经济后果还“为时过早”。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需要我们“非常仔细地监测形势”。


关于疫情本身,我们目前确知的其实也只有两点:坏消息是,“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比当年SARS的传染性强得多;好消息是,感染这种病毒的患者的死亡率比SARS患者低得多,迄今公开的数据是2%出头一点点,而SARS的致死率高达令人恐惧的10%。


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当下能够依据以往经验做出的确定判断只有一个:疫情播散的范围大小和疫情平息所需时间的长短,对经济的影响有天壤之别。眼下疫情仍在快速发展之中,医学防疫上所说的拐点何时出现尚未可知。因此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扩散的范围越广、蔓延得时间越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话虽如此,为了能够未雨绸缪,及早做出有力和有针对性的政策部署和调整,还是有很大必要对疫情冲击之下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宏观的前瞻。


目前能够参考的最好、实际上也是唯一的坐标,无疑是17年前的SARS,“新冠病毒”与SARS在病毒学上本来就属于同一族类,它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自然也有很强的相似性。


当年的SARS危机前后大约持续了半年时间,对出行、餐饮等经济行业造成冲击的高峰期在2003年的3-6月,之后逐渐衰减。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SARS疫情导致2003年中国GDP增长率降低了0.8个百分点。


我目力所及,在所有参照SARS模型而做出的对本次“新冠病毒”的宏观影响的预测中,最悲观的结论来自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它的“初步评估”认为,新型肺炎可能令2020中国的GDP增长率减少1.2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智库的研究则认为,今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会因此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也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滑至5%左右,不排除更低的可能性。


比较乐观的预测来自曾在亚洲开发银行(AD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魏尚进,他认为“新型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GDP增长率的影响仅有微乎其微的0.1%,前提是他判断疫情将在2月中旬达到顶峰,并在4月初平息。摩根大通的两位分析师张愉珍和朱海斌也没有因为突发的“新冠肺炎”而修改他们先前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他们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长率为5.9%,他们对中国股票的建议依然是“增持”。


一些机构还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假设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动态评估。


野村国际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疫情会将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拉低2%。


联博资产管理公司(Alliance Bernstein)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莫骥认为,“如果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疫情可能会导致实际GDP下降0.8%;如果疫情持续9个月,则会导致GDP下降1.9%。


彭博的经济学家们撰文称,如果疫情迅速得到遏制,那么会对经济造成虽然严重但短暂的影响,可能会使中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同比下降至4.5%。随着第二季度的复苏和下半年的趋于稳定,中国全年的GDP增速会在5.7%,比未发生疫情的情况下低0.2个百分点。如果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2020年中国的GDP增速会放缓至5.6%。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的两位经济学家夏乐和董晋越设置了三个情境假设来评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对经济的影响——


在“基准情境”(疫情在第二季度受到控,有60%可能性),经济增长在一季度跌至4.5%,然后在二季度反弹至5.4%。到下半年,滞后的需求和生产将会迅速扩张,使得三四季度的GDP增至6%。全年GDP增速为5.5%。


在“乐观情境”(疫情在一季度内就得到有效控制,有15%可能性)下,一季度GDP增长跌至5%,并且在二季度快速反弹至6%。而三四季度也将保持6%的增长,全年在5.7%左右。


而在“悲观情境”(疫情拖延到9-10月结束,有25%可能性)下,前三季度增长低迷,GDP全年增长低至5%。


三种情境下,2020年中国经济的增速都比他们原先预估的6%要低。也就是说,疫情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最乐观的情况下是0.3个百分点,最悲观的是1个百分点。


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上述的预测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疫情蔓延没有进一步加剧,也没有扩散到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形成新的爆发点,并且最终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整体冲击比SARS更大


当前大部分声音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比17年前SARS所带来的冲击更大,有好几个不同层面的理由支持了这种观点。


首先,SARS魔影是在2003年春节完全过去后才逐渐显现的,而本次疫情恰好爆发在春节期间。这直接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利后果——


一方面,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流动高峰期,甚至可以说是每年发生在地球上的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蔓延可能比当年SARS的传播更快、更广,也更难抑制;而且,中国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比2003年时好得多(看看过去10多年里横空出世的高铁),使得当今中国的平均人口流动规模是17年前的3倍;如果再加上“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又比SARS强得多这个因素……这次的疫情本身比SARS造成更大麻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实际上,到我提交这篇稿子的时候,“新冠肺炎”的罹患者数量已经超过当年SARS患者的2倍,死亡人数也超过SARS总死亡人数的1/2。


另一方面,春节是一年一度的消费高峰期。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对于旅游、酒店、交通运输、餐饮、文化娱乐、零售等原本正摩拳擦掌准备迎接“黄金收获期”的那些服务行业的打击是格外巨大的。


北京东方银座购物中心


据统计,去年春节“黄金周”7天期间中国的消费支出总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这笔巨大的消费大多泡汤了。而且,由于春节的特殊性,消费者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将因疫情凶猛而丢失,并不是推迟,即使等到疫情平息、社会恢复、经济复苏,也是弥补不回来的——你不会因为错过了春节里给长辈拜年和走亲访友,到了5月份再提着水果糕点去补上。


其次,SARS爆发的2003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轮景气的上升期,而且是强劲上升期,以至于2003年的GDP增长反而比SARS之前的2002年反而更高。但眼下,中国正处于近30年来经济增长的低谷,全世界的情况也差不多。


就在全国层面内的疫情“狙击战”全面打响(1月20日左右)一周前,国家统计局中国公布了29年来最低的GDP年增长率,6.1%,2018年为6.6%。


除了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结构深刻调整这一内在的大背景外,非洲猪瘟、中美贸易战以及其他一系列国内国际的不利和不确定因素也拖累了2019年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减税、扩大基建和放松信贷等财政货币政策的落实,宏观数据在2019年第四季度已有明显企稳。到今年1月,受与美国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署的提振,工业、投资、消费、贸易和物价等各项指标呈现进一步改善迹象。

因此可以说,对正在艰难回暖的经济,“新冠肺炎”的来袭就像是当头一棍,打击了消费和投资信心。


可能还需要提一下的是,疫情还有可能加大中国兑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承诺的难度。协议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在未来两年里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产品,但疫情冲击的首先是消费,中国的国内零售市场如果因为疫情而急剧萎缩,陷入持续低迷,那么这么多美国产品——特别是其中的370亿美元农产品——就可能很难被消化。


不过,面对人们的担心,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已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把“新冠病毒”对中国造成的冲击作为第二阶段对华贸易谈判的新筹码。相反,美国时刻准备与中国合作,向中方提供人道主义帮助。他还相信,疫情“虽然可能已经造成了一些不确定性,但第一阶段协议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带来重大增长红利。”


此外,从SARS危机至今的17年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消费市场已经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受这次疫情直接冲击的正是消费,这也意味着这次“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2003年SARS对当时经济的影响更大。


相对于总体上尚属于比较贫穷的2003年时来说,今日中国经济对消费和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标准普尔的一份分析报告称:粗略计算,如果消费类服务支出因疫情下降10%,整体 GDP 增长将下降约1.2个百分点。而且因为经济的重心日益向内需转移,当前中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比17年前高得多。2018年全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是3.6亿,即便全国只有3%的服务业企业遭到疫情重创,那么也将直接威胁到超过1000万人的饭碗。


不过,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乐观派同样也大有人在。例如,TS伦巴德全球宏观研究(TS Lombard)的经济学家罗里·格林(Rory Green)在接受道琼斯旗下的《巴伦》周刊采访时认为,“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几乎肯定”将小于SARS。


他们所持的理由也不无道理。前文提到的魏尚进教授认为,过去的17年里,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在网上购物,中国的许多生产型经济活动也在互联网上开展,这大大抵消了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流动减少而对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另外,中美在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这个时机是幸运的。一方面,这稳定了中国的出口和经济预期;另一方面,疫情的正好要求和促使中国大大增加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进口各类药物和医疗用品,中国增加进口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是好事,也有助于兑现协议承诺,使中美第二阶段的谈判更有基础,从而给未来注入更多信心。


小本经营者脆弱不堪


不过,宏观的“全景扫描”与微观的“个案诊断”得到的印象和结论可能会有很大不同。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如此庞大、产业门类全世界最齐全、供应链体系高度复杂的巨型经济体,经济活动既像一部惯性巨大的列车,又像一个时刻在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哪怕仅有一周时间陷入停滞,也足以带来显著影响。更何况暂时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停顿结束、经济社会重启的曙光。对于许多产业和企业来说,这次的冲击可能是非常深重而痛苦的。


餐饮零售业的市场主体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因此,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交通运输行业。


根据交通运输部在1月26日发布的数据,1月25日,也就是大年初一那天,全国铁路、道路、民航的运输量同比分别下跌41.5%、25%和41.6%,总体运输量同比下降28.8%。由于中国政府已在1月24日和27日叫停国内和海外团体旅游,有报道说,受出行人数骤减的影响,已有近2成国内航线停运,受到波及的国际航班则更多。


如果参考2003年SARS肆虐期间的情形,最严重的5月份,中国的客运量较上年同期下降超过40%;而在SARS和埃博拉疫情的当年全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同比下降了13%。因为现在中国出行的人比17年前多得多,所以今年中国和全球许多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大概是难免的。


出行的减少直接而剧烈地冲击着旅行社、酒店、娱乐等行业的生意。2003年第二季度SARS高峰期,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了64%。所以,这几天携程旅行网也许是所有股票中下跌幅度最惨烈的,仅1月21日一天里就大跌近8%。一些金融机构还大幅度下调了携程的收入预期,认为它上半年收入将比预期下降8%,全年下降4%。其他的影响也已经从这些日子航空公司、邮轮公司、酒店、度假村、澳门赌场以及一些零售公司的股票行情上得到提前反应。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段,当然也是消费最旺盛的时段。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服务业企业,将春节作为自己一年中难得的赚钱的机会,失去了这个时段,整年努力都抢不回来。


这里仅撷取最直接可观的电影市场这一很小的市场为例,就可窥见这种影响。1月25日,新年第一天,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81万元,而去年这天是14.85亿元。春节占据了每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据中国电影局的数据,2019年春节档票房收入为58.4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近1/10。行业内预计,“新冠肺炎”今年可能会给整个中国电影业造成70亿元左右的损失。其中,仅原定播放的7部贺岁档影片的预售金额就已经收到约5亿元,但这些片子都没有正常播放。过去两周,中国最大的电影院运营商万达电影的股价跌去了30%。


相对于电影这个狭小市场,零售业受到的打击显然更大。日本优衣库已关闭其位于湖北省的约100家门店;瑞典H&M也已关闭45家门店;星巴克则已关闭2000家,占其在华门店总数的近一半;海底捞的600家门店全部关停,并且将延长停业时间。


最终会有多大的损失现在还难以预估,但在SARS爆发的2003年第二季度,中国零售业增长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不过,也有机构认为,这部分损失中的大部分将会在疫情平息以后补回来。


问题在于,餐饮零售业的市场主体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这次疫情对于它们的影响虽然短暂但却强烈,就跟病毒对人体的侵袭差不多——病毒一方面在损伤人体器官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能力。这就像一场短距离赛跑,如果人体自发产生免疫能力的速度快于病毒对机体功能的损害,那么就逐渐会击退病毒,成功康复。反之则就会回天乏术,就看挺不挺得过这一段时间的强冲击,企业也是这样。


很多零售企业已经在春节前采购和囤积了大量原材料和库存,准备在春节期间一展身手,眼下可谓雪上加霜。这些民营小企业是最需要获得政策额外扶持的,许多报道都在说,眼下一大批小型餐饮零售企业已经靠借钱发工资勉强维持了,它们继续存活的时间真的像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样,几乎可以用天来计算。


实际上,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广大小本经营业者已经在苦苦挣扎。他们正在承受数十年最严重的经济放缓的艰难局面。但愿“新冠病毒”不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冒险精神支撑起了过去40年的“中国奇迹”。


当然,有失总有得,也会有一些企业受益于这次的疫情。


这段时间人们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一罩难求”。眼下,别说是中国的口罩企业,从韩国到捷克,全世界所有口罩生产厂商都在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口罩。据称,近期全球口罩市场的需求猛增了500多倍。别说是中国旅客去得比较多的日韩等国的药妆店里全都是“缺货中”,就连法国、德国这些远在千里的欧洲国家也都纷纷口罩脱销。我一个朋友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到安特卫普之间的一个乡村小镇,那里商店里的口罩都买不到。


疫苗和医药企业可能的潜在收益更大,不过由于药物从研发到投入临床商用要经过很长一个周期,这些企业估计不太可能立即从当前的疫情中获利。另外,有能力研发真正能够有效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的企业大多是欧美大型药企。


根据以往的经验,可能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人们减少外出待在家中,会把更多闲暇时间花在网上,例如浏览流媒体、玩网络游戏等等,这一部分的市场或许会有显著增长。在中国,最有可能从中获益的应该是腾讯,它半数的收入来自网络游戏和社交网络。许多人应该都已经能够感受到,近年来持续滑坡的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在这个春节掉头向上,出现猛增。紧接着腾讯的无疑是字节跳动,疫情期间它的定向新闻和短视频会更受欢迎。


“中国制造”供应链紧张


2月1日,彭博新闻社发表了一则消息:由于进出湖北的交通运输已经中断,家禽饲料及用于生产饲料的原材料供应基本瘫痪。该省大部分养殖场储存的饲料只够支撑到当周末,如果不能及时扭转或缓解这种局面,湖北省的3亿多只鸡面临饿死的危险。湖北省是中国第6大家禽产区,占中国鸡蛋年产量的5%。一旦真的发生那样的情况,养殖户倾家荡产就不说了,整个中国的市场供应也会随之出现严重紧张。


这当然是武汉以及该省许多其他地方“封城”和“封路”所致,事实上,目前全国各地到处存在类似的以邻为壑的封锁和隔绝,既有官方命令,亦有民间自发。

这就是中国这个不知疲倦的经济巨人突然停了下来可能会造成的另一个严重风险:(全球)供应链的中断。


国务院已经将春节假期延长3天,至2月2日,但迄今为止要求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停工的省份至少有25个。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市政府都至少将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9日,而湖北省则延长至2月13日。如果考虑到很多企业担心员工感染而自行将带薪或无薪休假的时间延得更长,那么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不得不做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准备。


作为“世界工厂”,劳动力短缺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正常开工,工业产品产出不足。


仅以全球标杆性的企业苹果公司为例。全球所有的iPhone几乎都是在富士康与和硕集团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装配。苹果在中国的零售和企业实体中大约有1万名直属员工,其供应链上还有数百万名工人为苹果生产iPad,iPhone和Apple Watch等产品,而它的全球供应链的775个生产和供应地点中约有一半在中国。除了本地员工外,苹果公司还依赖许多美国员工来往中美之间,据美联航去年披露的数据,苹果每年单旧金山和上海之间的航空差旅费用就达到3500万美元,包括每天50个商务舱座位。这些出差主要是为了支持研发部门,疫情爆发会对研发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未可知。


苹果公司原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将新款iPhone手机产量提高10%,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难完成,即使像蒂姆·库克说的,智能手机工厂一般会有2-8周的零件或设备库存。有分析师认为,第一季度就会出现大约100万部的供应缺口。


如果不是近年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国劳动力市场此次受到的扰乱可能更严重。过去10多年,许多大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迫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而纷纷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往内地。这种产业迁移客观上导致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基地更靠近农民工的输出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中国目前有2.88亿农民工,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1/3多一点。据其他数据统计,2018年,有7590万农民工出省,剩下的都在距离自己家乡较近的本省工作。在包括湖北和湖南在内的6个中部省份,2018年有3890万人(占该地区农民工的60%)前往其他省份工作。


有一些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这次的疫情有可能大大加速这种趋势,进一步促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一次巨大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会转而选择就近打工,过去那种长途迁徙打工的传统模式将会趋于衰落。这可能将带来一些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最有可能受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的应该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


仅仅30年前,中国汽车制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今天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汽车销售市场,中国的新车销售在2009年就超越了美国。在2017年达到峰值之后,2018和2019两年,中国的的新车销售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不过依然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


武汉市正好是中国的一个汽车制造业中心,这座城市及其周边拥有中资的东风汽车,还有日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以及美国通用的众多汽车组装厂。此外,仅武汉一市就聚集了超过50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湖北省内就更多。2018年,湖北的汽车产量达到241万辆,占中国总产量的约10%。一些主要供应商称,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量可能因疫情而下降15%。


中国不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和销售市场,还生产了全世界65%的智能手机和45%的个人电脑,当然也是绝大多数这些产业上下游的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最大生产国。比如,武汉当地企业长飞光纤光缆就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传输线缆制造商。


这次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混乱突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电子和汽车制造枢纽的重要地位,但也展现了中国的这种优势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疫情平息后,这些供应链会逐渐恢复,只是也可能因此受到削弱。


结语:“休克式”停滞之后


每年正月初五是中国人“迎财神”的日子,但在今年,绝大多数中国的小本经营者并不抱有这样的幻想。对他们来说,能活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就是上上大吉。


这种经济活动的突然停滞还会造成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反应在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所有方面。营业收入和现金流的停顿会从一家企业波及另一家企业,形成连环的债务坏账、破产倒闭,直至危及金融体系。而经济活动的瞬间停滞还会通过价格剧烈波动等方式向市场释放错误和混乱的信号,进一步干扰正常的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


换句话说,无数个市场主体遭遇的暂时困难汇聚在一起,可能会发生“共振”效应,将原本很小的局部风险放大。这是当前最需要防止的,也是宏观层面看为什么必须助中小企业一臂之力的根源。


当然,这可能估计得比较严重了。更大概率的一种情况是:宏观上看似影响不大,但微观层面造成一次大洗牌。


前天晚上,有个媒体编辑问我对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看法,我说,到明年这个时候,很可能盘点下来,GDP增幅受疫情拖累下降了0.2-0.3个百分点。这对诺大一个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小老板,你却没能活下来。这就恰如,对于14亿的大国来说,肺炎哪怕造成500人死亡,也是一个小数字,甚至还不如几次偶然的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但是,对于那些倒在这次疫情中的人,就是全部。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还会讨论一下政策层面应当如何应对这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动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