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八集(视频+文字)

2017-12-08 孙均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36gvssz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十八讲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六)敦伦尽分,闲邪存诚(1)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主题,谈到第七个大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自我教育当中,首先第一,要认知“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传统文化的承传、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接受得少,读了师范学院,或者在因缘当中出来推广传统文化,学生就称我们是老师,其实我们基础都还不牢固,所以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亡羊补牢,是补习教育,决定不能因为别人喊我们老师,我们就错估自己的程度。因为孟子提醒我们一句话,“人皆好为人师”,等于这个习气,是很容易被调度起来的,所以更要非常慎重的来调伏这个好为人师的傲慢。比方学生教不动,那不能去批评学生不受教,能够反过头来,是不是我的耐心不足?跟这个学生互动的过程,我自己有没有动气?这就是在自我教育。假如我们没有先要求自己,就先去要求学生,那在人情上,他是不可能接受得了。比方说让孩子不要发脾气,但是我们在跟他讲话的时候已经发脾气,那不只学生不能接受,一般的人也很难接受。所以要让这好为人师能够调伏得了,还是要回到只有一个人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我们的监考老师,看我们的修养到不到位。其实我们很容易在一件事当中,要去争个对错,好像一定要争到是我对他错了,才肯罢休。其实冷静想一想,五伦关系都是讲道义、都是讲情义,争个对错不是伤情了吗?所以人一执着道理去看别人、去要求别人,执理则伤情,只要伤了人与人的情感,伤了人情,其实已经非理了,已经不在道理当中了。所以通达人情都了解,比方在家庭当中,不是讲理,不是拿理去要求家人。家人不能讲理,讲理会气死你;要讲情,讲情义,讲情就互相疼爱了。既然是情义,就要念念为对方着想。我们提醒自己,本来我是为他好,怎么最后变成要跟他争对错呢?可是往往都是这样,明明是为先生好,在劝他,劝到最后着在“我为他好,他怎么是这个态度?我受不了,这口气我咽不下去。”那都跟本来的初衷都变了。变了哦,所以人要始终如一用真心,我们的心不能始终如一,叫变心的人。诸位长辈、学长,你们有没有遇过变心的人?有没有让你三天吃不下饭,还是三年睡不着觉?细细想想,难道自己不是变心的人吗?对父母有没有始终如一的情义?小时候信誓旦旦,一定给爸爸妈妈好日子过,现在娶了老婆就忘了娘,这也是变心。走入婚姻的夫妇,有没有想到当初的承诺,有没有始终如一?所以一个人想要不用道理去要求别人,真的是挺困难的。有一个方法,我们刚刚也提到,就是自己是学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师。比方对方变心了,就教育我们,我不能像他一样,他也在教我啊。所以他变心,我始终如一。一个真正始终如一的人,一定感动他旁边变心的人,大家相不相信?你们没有反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very serious(非常严重)。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首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个真心现前的人,怎么可能不感动旁边的人?“精诚所至,金石开”。假如这点我们不能认同,我们可能打从内心里不相信这个真相。假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会觉得,“你看你看,这个根本就没有办法回头,根本就没有善根,你看我跟他讲多少次了。”那越偏越大,对人就不信任、有成见了。其实实在讲,我们讲别人没有善根的时候,请问是谁没有善根?我们已经怀疑他人了,怀疑“人之初,性本善”了,是我们没善根,不是他没善根。所以不回光返照,往往都是在看别人错,没有观到自己的心态有没有偏颇掉。所以一个人能够不意气用事、不动情绪,首先要练一个功夫,就是“不见世间过”。每个人都是老师,来提升我的功夫,他变心,我不变心。我不能感动他,就是我的德行不够,那哪还会看他的过?“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这个话不是拿来背的,这个话拿来自我提醒,就不会见人家的过了。我们祖先大舜,他当时在雷泽一带,整个风气都是在争、在夺,他看了非常的怜悯。大家注意,看到这一方的人都不懂得礼让、都是在那里抢夺,舜王有没有见他们的过?有没有指责?没有。所以仁者无敌啊!反而是什么?怜悯。哎呀,怎么身为炎黄子孙,怎么身为人,天地人三才,居然被习气控制成这个样子,做不了主。那种争夺,只会让自己、让这个地方风俗越来越坏,人越来越无福。他怜悯他们,因为舜王懂得真理,要礼让、忍让、谦让,才和谐、才有福报。他们本有本善,但是不明理。怎么让他们明理?舜王没有用讲道理去劝他们,完全用以身作则去做。他们争,他不去扬他们的恶。因为“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第一个,被扬恶的人他不能接受,可能恼羞成怒,就冲突;第二个,听到我们扬恶的人,可能统统加入,在那里批评别人的恶,那我们也带错团体的风气。讲一句话、做一件事得要三思,冷静想清楚。自利利人的言语跟行为才做,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那叫不理智了,那个事情不要做。大舜都是不指责,看到别人让,他就赞叹,然后自己主动去做出让的行为。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地方的风气就整个转过来了。整个地区呢,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我们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我们不能感动他,那反省,要以舜王为榜样,来实实在在的完全落实《弟子规》,落实这些经教。因为人都有良心,一个脾气大的人,他身边只要有一个完全不发脾气的人,慢慢的他的惭愧心也会被唤醒;一个贪心的人,身边有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会不好意思的,这就是证明“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与人既然都是一份情义、道义,就不应该是用理去压人、去争对错。应该首先从我们做到一点,念念为对方着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这个念头不能变,一变就变心,一变就贪嗔痴慢都来了,都是意气用事。一开始,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首先受教育。那我们今天谈到,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教育自己,有没有念念为学生着想,有没有成就学生的这份愿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成就他。我们看孔老夫子,很多学生跟着他几十年了,夫子也是诲人不倦。那“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夫子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希圣希贤来鞭策自己。第二个,自我教育很重要,我们从提醒我们自己先受教育,在观照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只要发现过失,就要下功夫去改过。所以第二点,“改过”。改过的动力在哪里?还是慈悲心,还是利益学生的心。因为假如今天我们习气不改,不知不觉会给学生负面的影响。我们走这个路就是要利益学生,怎么可能愿意给他们不好的影响?但我们一日不改,可能就一日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为师者这个身份,跟一般世间的行业还是有不一样,既然选择了,发现自己过失,要有痛改的决心。况且从事教育工作,在学校往往是领国家的俸禄,那要对得起社会大众、纳税人;假如是在传统文化的行业的因缘,那是对得起广大人民的支持,都应该要有这种气概,赶紧“德日进,过日少”。第三点,我们提到改过当中一个重要的纲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首先调伏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改过从根本、从起心动念改起,从思想意念改起。心里不起这些邪念,自然不可能有不好的言语跟行为。而严以律己是成就自己,宽以待人是跟人和谐相处,这也是“恕道”。宽以待人,首先第一点要设身处地。设身处地具体表现,首先要不给人难堪。再来,不贡高我慢,不傲慢。曾国藩先生说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很骄慢,就给人很大的压力,很不舒服,讲话都带刺,都要把人家压下去、比下去,这就不替人着想。再来是感同身受,这一点,像我们上节课讲,一个新人来到我们的学校、单位,我们也回想,曾经我们也是新人,到一个新单位也是很紧张。我们能替他着想,很热情的招待他,热情的带他熟悉所有的环境跟工作,那他就觉得好像回到自己家一样的安心。包括家里娶媳妇,这个新娘到了一个家族里面,难免还是会忐忑不安,假如这一家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在很多地方让她宽心,不要太紧张。比方说她刚嫁过来,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人出嫁前一两个月才开始学煮饭,好像这个情况现在是比较普遍。那刚嫁过去的时候,厨艺还不是很好,结果蒸馒头,那个馒头丢人都可以把人家丢脑震荡,是吧?真的。我经听到一位朋友讲,他说他太太第一次蒸馒头,他说惨不忍睹。他还跟他太太开玩笑,就稍微比了一个动作,就是拿那个馒头敲头,然后昏过去这样。他太太也没有办法,就蒸成这个样子。结果她公公就拿起来吃,虽然很硬,“嗯,还不错。”她公公故意的。结果当下这个媳妇就非常感动,公这么包容,还鼓励她。后来她跟她公公的感情非常好,就像父女一样。所以人能够感同身受,可能会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可能这个五伦关系就非常融洽。包含上次举到的主人对待仆人,知道他们那么冷的天气起来,假如肚子里没有吃点东西有个热气,特别伤身。虽然她都七十几岁的老太太了,还是这么勤奋的去照顾这些仆人。所以,其实我们见到一切有缘的朋友都要想着,他也是有父母的,他也是有家人的,他们的家人都希望他在公司里面受到人家的爱护跟尊重。假如他在公司里面受到欺负,受到人家轻慢,所有爱护他的家人不都很难过?假如我们感同身受,把他当作亲人一样爱护,他回到家,一提到自己的同事,就好像知己一样。他的父母跟家人,光听他谈同事,就安了一大半的心了,“哎呀,我儿子在公司里面,还有像兄弟姐妹一样照顾他的这些同仁。”安了一方家人的心。《周易》六十四卦有一卦叫“泰卦”,我们常常说“否极泰来”,这个泰卦叫“地天卦”。从这个卦象,地在上,天在下。大自然的现象应该是天在上,地在下。那等于是天跟地换了位置,换位思考。在团体里面,比方一个国家有君有臣、有君有民。君是天,天子假如能为人民设想,人民也能体会领导者的难处,那互相体谅,这个国家会强盛起来。这是从君臣关系来看。在家庭里面,丈夫、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先生能体谅太太的辛劳,太太能体恤先生在外的不容易,夫妻一和睦,夫妻互相感激,念对方的恩德,那夫妇有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家就可以兴旺。但是假如没有换位思考,先生都是嫌弃太太,太太也笑先生没有能力赚不到什么钱,那可能家里面就没有宁日了,就是互相指责、互相要求而已。整个五伦的关系,其实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人与人当中出现矛盾冲突,您假如是旁观者,往往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都是执着自己的角度,没去体恤对方的难处。你说现在做一件事情,从人来讲,可能当事人自身他也在学习当中,他又不是圣贤。可能他在做这件事的过程,还要很多人配合,那大家也还在学习,怎么可能做得尽善尽美?可是假如我们只一直盯着他的错误,在那里放大,那对方也觉得,我都付出那么多了,你怎么都不体谅一下我的难处,那这样就没有交集。转个念头,什么事都没有了。体恤他的不容易,赞叹他的不容易,肯定他的付出。一肯定,“哎呀,没有啦没有啦,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让人家更有积极性去付出,同时,他们自身也会自自然然提起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因为人家一称赞,会诚惶诚恐、受宠若惊,“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要吝啬于给人家肯定、给人家赞美。不要变成只会严苛的批评要求,这样不好。要练习口吐莲花,常常都是给人肯定,给人信心的言语。第二,宽以待人,要不计较。学习圣贤教育首先要从扩宽心量做起,不能心量狭小,走到哪铁定跟人家斤斤计较。圣贤人都是胸怀天下,大肚能容,要从心上学起。怎么学?念念为对方着想,就是具体的做法,包含遇到事情,不要跟人家计较,肯吃亏,这也是在扩宽心量。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点称赞,看到别人的善事、好事称赞,心量就大。因为我们假如没有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这个时代成长,嫉妒心是很容易起来的。诸位学长,有没有人没有嫉妒心?请举手。我想可能是七十二贤再来,不然他居然没有染上嫉妒心,那太厉害了。我是很早就染了,看到别人考得好,“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那这个嫉妒心就增长。多看看、听听古圣先贤他的行谊,会让人起惭愧心。记得看到明朝的杨翥,他做到尚书的职位。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那都是国家重要的干部。他确实充分展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像他们邻居住的地方比较狭窄,一下雨,隔壁家的雨水一定都排在他们家,然后家里的人就很不能接受,就在那里发牢骚。他笑一笑说,“下雨天少,晴天比较多,没关系。”好像很多事情,心量一扩宽就没事了。天下本无事,我们不肯扩宽心量就有事了。说到这里就想到,我们安徽桐城有一个名胜古迹叫六尺巷。清朝张英家,他们好几代都是大官,家就住在桐城。他的儿子张廷玉,是雍正时代的名臣。刚好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地界的问题上发生争执,他们家里人就写一封信到京城,去让张英了解。一般听到,“岂有此理,怎么跟我们家争起土地来了。”可是你看张英看完了,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千里家书只为墙”,就为了人家围墙盖过来了,“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他当了皇帝又怎么样?现在不是化为黄土了?所以人生什么都带不走,有什么好争的?结果家里的人一看,以前的人,长辈的话不敢违背,有孝道的承传,不只不跟他计较,自己家退三尺。你们要盖给你们盖吧,退三尺。结果对面他看张家退了三尺,就你们君子,我就变小人?我也退三尺。所以就退出了那个“六尺巷”。这个故事也证明我们刚刚说的,对方贪你不贪,他生惭愧心;对方争,你让,他生惭愧心。这历史当中都可以证明,人都有良知的。刚好有机会我真的去走那个六尺巷,发现一件事情,只要汽车看到前面有人在走,在六尺巷里面,只要看到有人,他马上连动都没有动,就把车停下来,等行人走过来他才走。因为在那个巷子里面,假如车子、摩托车继续这样开,对方会怎么样?可能会有压力。所以他们也懂得让,不要让人家有压力。所以一看到人,他先停下来,等人家走过去,前方没有人他才走。我说这几百年之后,这个让的风气还在这个巷子里面。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处事待人的精神,有没有在自己的家族承传?最近我们很多学长们在“述祖德”。他的父母很勤奋,他的爷爷奶奶乐善好施,从他们的身上都看到祖辈、父母的德行的承传,所以他们的父母,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风范对得起后代的子孙。像张英这样的圣贤读书人,他的精神几千年还在为人们所称道跟效法,这一生没有白来,这是有意义的人生。杨翥,您看他转个念,哪有什么事要去计较呢?他厚道到什么程度?隔壁生了小孩,小孩子很怕声音惊吓。他因为每天上朝都是坐驴子,但是驴子有时候会叫,他怕惊吓了婴儿,他就把驴子卖了,自己走路。这不简单,他是官员,一般官员都有官气,我高人家低,他居然替一个孩童着想。我们看到什么?他们的仁爱心是没有分别的,他们对人的恭敬心是没有分别的,这才叫真心。对那个人很好,对这个人不好,那不叫真心,那叫分别心,那叫爱憎的心。“可是他真的对他很好。”他对他很好是现在,假如对方不合他的意、不照他的意思做了,或者是回馈给他的他不满意了,“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那爱会变成什么?恨。相处久了,会不会很多不欢喜的地方?那不就变恨?所以那个爱也是贪爱,不是真爱,真心一定跟不分别相应。所以对人平等恭敬、平等慈悲才是用真心。大家冷静去看看,恨都从哪里来的?都从爱来的。今天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刚好不高兴骂你两句,你会痛苦三年吗?不会吧?“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计较了,可能他买股票输得很惨”,你不跟他一般见识。但是假如是你丈夫,突然有一句话让你深深的不能接受,跟他冷战两年都有可能。那个怨恨从哪里来?所以诸位长辈、学长们,我们现在心上还有怨恨的人,不是他变心,是谁变心了?是我们变心了。要调整到本来的那个初衷去待人,始终如一才对但我们冷静观察自己,请问我们对成人守信用,对三岁的小孩守不守信用?假如不守信用,那这个对成人守信用也有点怪怪的。为什么对他守信用?我要不守他的信用,我以后跟他借钱就借不到了;他出去讲给别人听,我名气受损。可是那三岁的孩子,他可能对我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先糊弄他几天没关系,那这个也是错误的态度。《德育课本》里面“郭伋亭候”,非常有意义,他是汉朝的一个大官,孩子们看到他,慈眉善目,这都是会互相交感的。诸位学长们,你们有没有遇过一个小孩子看到你,一直哭,不敢走近你?这个时候你要反求诸己,可能身上有杀气。郭伋,孩子看到他就很喜欢,统统围过来,“大人,你下次到我们这里来是哪一天?”他算算日子,“啊,某某天我会来。”就放在心上了。结果他早回来了一天,为了实现当时给孩子讲的承诺,他在城外的亭子里过了一夜才进来,他不愿失信于小孩。所以这个平等恭敬才是对的。从杨翥对一个孩子那种体恤入微,我们可以想象他当官,那一方的百姓是非常有福报的。后来有一天又发生他们家的祖坟墓碑被推倒,古代人都明白慎终追远,对自己的祖坟都还派人去看守。刚好小孩不懂事,把他祖坟那个墓碑给推倒了。守坟的仆人赶紧回来:“大人,我们祖坟的碑被小孩给推倒了。”结果他并没有生气、计较,他还赶紧问:“哪一户人家?”就跑到那一户人家去了解,说:“孩子有没有受伤?”首先关心孩子。讲到这里,我们就想到孔子家里失火了,孔子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伤人乎?”有没有伤到人,身外之物没有放在心上。马厩失火,可能马就没有了,那等于是你的一台豪华轿车没有了,心不心疼?你们都不心疼,佩服佩服。那可能是几年的俸禄才够买一匹马。所以人修养在哪里看到?突如其来的事情就看到他的心地功夫,完全没有那种指责别人的存心,都是处处为对方着想。杨翥问完,“没受伤?没事没事,不要害怕。”交代他的父母看好这个孩子,不要再让他做出这些危险的动作,怕他被压到了。我想当下这对父母惭愧又感动,这样的好官,一点都不指责他们,还关心他们的小孩。杨翥不计较,从这几个事例当中我们就很感佩了。他的严以律己,其中有一个例子,他有一天睡觉,梦到自己走到一个果园里面去,摘了人家两颗梨子吃。他醒过来以后非常的自责,说:“梦中没有经过人家同意,摘两颗梨子,就是我平常义跟利分不清楚。”结果几天不吃饭,处罚自己。严以律己。故事听完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改天做梦,梦到不好的,有妄念、邪念,隔天面壁思过,或者饿一餐不吃饭,印象深刻。但也别饿得太严重,不然到时候做梦都是梦到肚子饿。从这个事例我们就看到,古人自我鞭策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他们非常清楚,人一天万境交集,念头一不觉察,一个念头错了,整个错误的念头就一直相续。就像刚刚我们举的例子,不能换位思考,一直盯着对方的错。他会放大,不只放大,又讲给别人听,是非越来越多。没事变有事,小事就变大事。所以这个错误的态度念头要止住,或者是那个愤怒要止住不然无法收拾。“忿如火,不遏则,则燎原”;“欲如水……”,你们没有背起来,因为你们觉得还有明天可以学。所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以前在学校教书,赶鸭子上架,自己的积累都不够,但是每天都得上课,都被逼出来的。你们的日子都很太平。这些句子说不定你今天记起来了,当天回到家,就一个人遇到那个问题,你这句话一出去,像一个甘露水、清凉剂一样。“哎呀,谢谢你,我真是茅塞顿开。”你这句记住的话就功德无量,是吧?你看一个人气得不得了,“忿如火,不遏则燎原”,你会把自己的福报跟你家里的和谐都烧掉,他突然冷静下来。因为现在这些好的教诲,人假如没有遇到缘分,他可能忙忙碌碌四五十年都还没有学过。所以当时我们办一些讲座,尤其印象最深,看着那七十几岁的老人,拿着《弟子规》的课本在那里流眼泪,“我都七十几岁了,我才刚学到,我要好好学,我七十岁才开始学做人。”我们炎黄子孙讲出这样的话,你看祖宗有多心疼?代代都留给我们,就这几代忽略掉了。所以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有志气、要有使命感,我们把汉学院好好办好。大家注意,“马来西亚汉学院”,代表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承担起来,任何因缘有主伴关系,主就是主角,伴就是配角。所以马来西亚汉学院的主角就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你们不要觉得我在推卸责任,我不是这种人,你们要相信我,我当配角也会很卖力的。但是你要看,这个主角、这个主人越尽心尽力,你能感召更多的全世界的华人来共襄盛举。假如主人都不积极、都没有使命感,人家说来了之后,我看也干不长久,我看先考虑考虑吧、先观察观察吧。任何因缘都要了解主伴关系,假如这个因缘是我们负责,我们绝对当仁不让去承担。好,今天你们回家可能会作梦,梦到要上台讲课。你就突然梦到自己在那里,一直看书一直看书,醒过来以后,就从那天开始不使一秒钟空过、不使一句话空说,好好努力。我们早一天有智慧、有学问,遇到我们的有缘的人跟学生就早一天得利益。宋朝是文人政治的时代,出了非常多的宰相、名臣。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先生、司马光先生,还有韩琦、富弼、王旦、王曾,这都是我们非常仰慕的名臣。从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像富弼这些名臣,都受过范仲淹的教导跟栽培。范公最大的贡献,培养了朝廷很多的栋梁,还有办义学。他把他们家的风水宝地捐出来盖学校,听说现在也是名校,历朝历代,他那个学校、那个地方出的状元好像就有八十几个人,进士就几百个人。富弼,年少时就看出肚量,不跟人计较。有一天,有人在骂他,他的朋友就过来跟他说,“哎,他在骂你呢。”富弼说,“他可能在骂别人吧。”这个朋友说,“他指着你的名字骂呢。”指着你的名,一个字都没有错,富弼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啦。”就没有放在心上。我想,这个骂的人,假如后来听到别人转述这个情况,可能也不好意思,不再骂了。看人家一点都不计较,怎么可能还骂得下去?所以人跟人能骂得起来,就是双方都动气了,越骂越来劲。人与人会打架也是这样,就越打越来劲。假如一个人打,一个人都不还手,他打几拳打不下去,不好意思了,他的怒气就下来了。我们师长就有讲到,他跟人,人家打他,他从来不还手。对方假如推的力量太强,他就倒在地上,结果后来就打不下去了。而都不跟人冲突,上司最欣赏,领导人最欣赏这样的人。因为领导人他看的是大局,他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都会提拔那些不会跟人冲突、会为大局着想的人,会栽培这样的人,考绩都会给这样的人甲等的考绩。所以不跟人计较吃不吃亏?一点都不吃亏。反而你不跟人冲突,所有旁观者看到的都是钦佩,都是认同你这样的处事态度。刚刚讲到的韩琦,也是不跟人计较。曾经人家赠送他一双玉杯,很珍贵,他也不占人家便宜,用很多钱答谢他。有次招待客人,客人都是官员,官员当中的下属,有一个不小心撞到了那个桌子,把他两个玉杯给摔破了。大家都知道玉杯的价值,当场所有的客人都傻了。那个下属吓得发抖,跪下来求饶。结果韩琦(他封魏国公),魏国公还带着笑意,把那个人叫起来,“别那么紧张,每一样东西它能用多久都是有定数的。今天就是这个杯子该坏的时候,你又不是故意的。来,起来起来,大家吃饭,大家吃饭,大家喝酒,没什么事情。”这个宽以待人做到家了。又有一次,魏国公他在看书,好像也在写书信。旁边的士兵帮他拿蜡烛,这个士兵拿着蜡烛,稍微有点分心,不小心那个蜡烛烧到了他的发。魏国公继续做他的事,只是一个手势,把那个火给熄掉了,继续专注的做他的事情。结果过了一会儿,他可能发现一些动静,一看,那个士兵换人了。他招来士兵队长说,“你怎么换士兵了呢?”“他刚刚拿蜡烛把将军的鬓发都烧了,我们换人了。”“把他叫回来,他已经知道如何不烧到我的鬓发,他会拿得很好,赶快把他叫回来。”不跟下属计较,更重要的是仁慈。因为他能推想到,这个士兵假如真的被叫下去了会怎么样?一定会被严格处罚,所以不计较。我想光是这件小事就振奋整个军心,这个事一传出去,我看士兵可能哭成一片,太感动了。这么好的将军,死都要跟随他。打仗就在一个士气,团结一致,士气如虹。所以有段格言讲得好,“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没有不能包容的,本就不可能去计较;“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段话看古人处世的那种气概恢宏。“万物一体,谓之仁”,我们儒家就是教我们契入仁爱之道,把万都当作自己一样爱护,不只人,还有一切生命,谓之仁。普天之下没有不能包容的人,没有不能原谅的人,没有不能爱护的人。还要虚心受天下之善。比方说一个长期讲学的人,讲学跟教学不一样,讲学是上台讲堂课;教学是什么?教学相长。而且那个“教”字,是以身作则,手把手带,才叫教学。讲了课没有带学生,叫讲学,不叫教学。而且以前在私塾的教育,私塾老师都是跟学生住在一起,那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而长期在讲课,假如讲的内容都没有能够从很多其他讲学者当中去吸收、去学习,那这样心量就不够大。因为每个人他讲学当中,都有他很好的优点,或者都有他论述得非常精辟的义理,我们听收获非常大。假如我们讲的都没有别人的优点,那铁定我们在听别人讲的时候,没有马上领纳别人可贵的地方。那在弘扬讲学的这个因缘当中,就要观得到自己不懂得欣赏别人、不懂得“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刘余莉教授,她在讲怎么对治嗔恨心,她讲得非常精辟,她用“六忍”。这六忍就是我们当时听刘教授讲课,“哇,太好了。”一听赶快,我们要赶快吸收,之后课程就可以供养他人。人家刘教授度量大,她没有“版权所有”。师长说,你看书可以先看后面那一页,看有没有版权所有,没有版权所有,这样心量比较大。她“六忍”讲,反忍、忘忍、力忍、观忍、慈忍、喜忍。我们马上听懂、吸收就可以去供养别人、利益别人。“平其心,论天下之事”,要心平气和,不要带着指责跟批判去谈事情,这样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好处。而且这个时代更应该宽恕、包容,就像经上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几代人都没有学,我们去指责他,不是很苛刻吗?《三字经》说“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学记》说“人不学,不知道”,他就没学,我们干嘛苛刻对他。应该怎么样?从我们自己带动起,我们有学呀。可能有人就会说,“他已经学五年了呢,还做得这么差。”所以人很容易着相,从现象看事情,我们假如换位思考,他学五年了还越学越退步,他不是很可怜吗?站在我们自己,“他五年了,他应该学得很好,他不应该是这样啊。”都是自己的角度。学五年的人越学越退步,他是掉到一个陷阱里面去、一个坑洞里面去啊,哪有人愿意越学越后退的?你们有没有遇过哪一个学中华文化的人,“啊,我好高兴,我越学越退后了。”那你更可怜他,他精神有问题,谁都不愿意这样。你们有没有遇过修学的人,他突破一个习气,三年、五年,他痛哭啊,“我很想改啊,改不了啊。”所以,真正突破自己习气的人,对人决定不苛刻,因为他知道不容易。一个人会批评人家脾气大,保证自己脾气也小不到哪里去,因为一个真正把脾气改掉的人,他对别人发脾气一定能包容,甚至能怜悯。因为已经享受到不发脾气的喜乐了嘛,他在看别人发脾气,他会觉得对方这样会伤害身心,“我以前也是这样”,他是怜悯。过来人不会跟人家计较,所以别人的行为能够激怒我们,其实我们内在可能也有那些习气。一看到别人傲慢我们很生气,我们也傲慢了。所以别人是我们的镜子,还是要回到只有自己是学生,其他人都是老师,这样我们才不容易在见人过当中不观照到自己的问题。所以看到学久的人反而越偏离道,应该要更怜悯他,因为他可能比没学的人更可怜、更难回头,那就要更用善巧。为什么?因为学越久的人,别人都以为他是真学传统文化,那他的行为可能就会给传统文化抹黑,那他也要负很大的因果责任。所以真的天底下没有人我们应该指责,做错的人我们应该包容跟怜悯才对。“潜其心,观天下之理”,潜心修学,我们心浮气躁,不可能体悟圣贤的存心跟义理。所以一个纵使在外讲学的人,都要常常调整自己的身心。比方出去讲几天课,回来沉淀,回来用功,用功一段时间,又有因缘,再去利益大众。假如说我们今天出去讲传统文化,一年讲三百六十五场,那就像空中飞人一样了,一个人一年跑那么多地方,心是定的,这个我做不到。那这个人的功夫吓死人,一般我们还在学习当中,不可能。假如我们跑到心都不定,请问我们讲课能利益多少大众?那我们是为了赶场而赶场,还是为了利众去讲学?这得要很冷静,不能变成赶场。有时候我们做着做着就会忘了初心,而且我们要很冷静,假如不潜心修学,这讲学的因缘,几百人、几千人来听,那个掌声会不会陶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掌声不迷人,人也会自迷。一下课下来,底下的人很激动,跑过来握着他的手,“你真是孔子再世!”第一次的时候诚惶诚恐,听到第七次,“嗯……好像也有点像。”那就完了。假如没有充分厚积薄发的时间跟空间,在这因缘当中人会退转的、会染着的。都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调整。“人能弘道”,不是谁讲的场次多能弘道,这都要很冷静。弘道的人是什么?他是真正经典都做到、力行。像胡小林老师他很用功,他一出来讲学,大家都非常受益。他怎么调伏自己的贪嗔痴慢,人家那是真正一一滴这样突破过来了。大家一听很感动、很感佩,就效法。所以实修,真实的修身功夫才是弘扬正法、弘扬文化最重要的基石,是这条路能走得长远的大根大本。所以曾子这句话不能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每个人的体力、修学状况都不一样,但自己要很清楚自己的修学稳不稳、自己的修学有没有在不断提升。最后“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人的定力、人的沉着稳重,往往在突如其来的事当中见增长。所以我们虽然学了这些经教,都要经过很多事情的磨炼跟历练,才能够老成持重。历练不够,有时候做起事来,虽然理上明白,还是会慌张、手忙脚乱。所以人,因缘成熟的事,要勇于承担、勇于去锻炼自己。做事的能力提升了、阅历丰富了,然后对人的一种宽容也会更多。因为经历的事多、看的多了,什么事都会发生,不要去指责跟计较。好,我们刚刚讲到的,宽以待人第二个重点,不计较。第三,能厚道,第三个大项。想到“厚”,宽厚;想到“厚”,就想到大地。万物得到大地的滋润,然后却把骯脏的排泄物给了她,她不只没有生气,又把那个排泄物一转,又变成营养。所以母亲就像大地一样,我们三岁以前,多少屎跟尿给了母亲,母亲浓浓的爱给我们,好的教育给我们。厚道的“道”就是道义。那厚道在哪里培养?第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人连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祖先都感恩,哪有不感恩眼前恩德最大的父母?而且这种感恩心一内化之后,他会很自然的在面对每件事情,他都会慎终追远。“啊,这件事情都是以前这些人付出的,我们今天才有这样的受用。”就闽南话讲的,“吃水果要拜树头,吃米饭要供锄头”。就是说,你吃水果要谢谢树、树神,吃饭的时候要感激农夫,要感激那个锄头,都是有这些付出跟工具因缘,我们才有米可以吃。这种慎终追远内化以后,每件事他都懂得去感恩,因为他知道因缘都不容易。甚至会变成什么?走到哪里接触各行各业都感激人家。出去外面吃饭,看到人家端菜来了,很自然:“谢谢你,辛苦了,天气这么热。”很可能对方说:“来,我再炒一盘,免费请你吃。”他受到这么多这么好的尊重、肯定,你又结一个很好的缘,以后他看到你来就欢欢喜喜招待你。当然不是为了吃免费的,是我们很自然做人的态度。那慎终追远,“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人一天生活所需,各行各业你算算看,可能一百个行业在服务我们。大家相不相信?你今天睁开眼睛洗脸,洗脸液要不要用?再来,自来水要不要用?再来,你用完水,擦抹布,那抹布要不要买?然后你用的浴缸、洗脸盆,也是人家生产的,是吧?你早上坐马桶……你所有的用具,食衣住行全部,多少人?人怎么可以不感恩?还挑剔,就折福了。人念念知恩报恩,他是最快乐的人,他一点都不吃亏。所以幸福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一念之间。把要求转成感恩,就幸福了。厚道的人惜缘。知缘、惜缘、造缘。慎终追远是念恩;惜缘是念旧,人很重感情就不会刻薄。像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每次回家过年,看到那老朋友,“哎呀,我们认识三十年了。”讲起来彼此都笑得很欢喜。我小学六年级满十周岁,那时候交的同学,现在算起来,整整三十年的老朋友。这些朋友,我们一回想,当时候一起读书,一起吃便当,他有好吃的菜还夹到我的碗里面来。其实人也很奇怪,好像别人的饭菜都比较香。可是经历一件事之后,就不会这么觉得。出去读大学,好一段时间没有吃爸爸妈妈煮的菜,回来不一样了。什么最好吃?还是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念旧。在《论语》当中也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老朋友不嫌弃,纵使有错的地方,还是尽心尽力爱护他。像孔子那个时代,他就有一个朋友德行不算很好,但夫子还是非常用心的在帮助他,这就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就是刻薄。再来,在哪里培植厚道?“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厚的人,他就会肯定人家现在的状态。比方听到别人:“哎呀,你不知道他以前怎么样。”“好啦,那个都过去了,不要讲了。”就是厚道。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击下面的题目自动跳转到对应内容】

  1.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一集(视频+文字)

  2.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二集(视频+文字)

  3.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三集(视频+文字)

  4.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四集(视频+文字)

  5.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五集(视频+文字)

  6.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六集(视频+文字)

  7.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七集(视频+文字)

  8.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八集(视频+文字)

  9.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九集(视频+文字)

  10.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一集(视频+文字)

  11.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二集(视频+文字)

  12.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三集(视频+文字)

  13.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四集(视频+文字)

  14.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五集(视频+文字)

  15.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六集(视频+文字)

  16.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十七集(视频+文字)

多一次分享,多一人受益,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布施,感恩一切

传统文化VIP单身群

传统文化论坛视频大全集100%收藏

关于举办传统文化单身联谊会的倡议

平台内容历史搜索(方便家人们查找精彩内容)

【搜索关键词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感恩您的关注,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长期转发分享传统文化精彩讲课视频、公益论坛、及一切利益众生的正能量!如果您有精彩内容可以提供给我们,通过平台分享出去让让多人受益。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也可反馈给我们!感恩家人!您的持续收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平台编辑:孙均来

手机:15145538103

微信QQ: 87202986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更多精彩平台长按二维码关注:爱心菩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