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教育 | 如何帮孩子处理分离焦虑?

小禾 靠谱心理 2023-05-25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豆豆3岁了,妈妈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豆豆哭的特别厉害,抱住妈妈不撒手,妈妈狠心把他放进老师怀里,转头离开,心里却一直不踏实。疫情过后,小志就升入三年级了,他每天都很害怕去学校,在学校总觉的心里不踏实,想要快点回到家里。西西已经初一了,她到了一个新的学校,想要努力适应新生活,但是她发现自己经常拉肚子,睡眠也不踏实,整个人很疲惫。泽宇今年刚上大一,第一次离开家到异地读书,新环境让他有些期待,但是他感觉在宿舍有一些压力,很难融入大家,他总觉得有些孤单。以上的情境也许让你觉得很熟悉,很平常,而实际上这可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婴儿和主要的抚养者(通常是母亲)分开时所产生的痛苦、害怕、难过、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反应。在一岁的婴儿身上你可以明显的看到一种分离的反应,当他们和父母分开始,会显得非常不安,难过。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也同样会有分离反应,甚至是成人。

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儿从1岁开始,他们就逐渐能够记住他们的养育者,这时候分离焦虑就开始产生了。

在孩子更小的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人的记忆还不够稳定,分离反应没有那么强烈。1岁左右的孩子,当和父母分开时,他们会感到紧张不安,其实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个健康的表现,证明了他们与父母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心里深深地认可父母给他带来安全感和舒适稳定的照顾,在一个内心还太脆弱的婴儿心里,这个世界有点可怕,他不得不依靠一个靠谱、温暖的养育者来抚育自己。

慢慢地,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个感觉:有这个人在的时候,我是安全的,我可以放心地待在这个房间,放心地玩玩具,如果这个不在身边了,我就觉得太危险了,甚至我不能做任何事情了。

随着婴儿的长大,父母最初是身体在场和情绪在场,就可以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就是说父母的人和心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可以慢慢建立一种安全感。
当孩子长到2、3岁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慢慢建立了一个父母的形象,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仍然能够通过想象父母的样子,父母照顾自己的感觉来安抚自己,让自己觉得安全稳定。
而当一个孩子真的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在他内心中的形象,就会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他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不舒服的环境、遇到危险时,自己安慰和保护自己,他也就能更自如地走入社会。而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太忽视了,没有顾忌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活在一种没有人能信任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中,他们也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
或者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他们的父母太紧张了,孩子就会觉得外界太可怕了,连爸爸妈妈都吼不住,他们也没有从爸爸妈妈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压力,导致外界的变化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也时刻活在焦虑中。
或者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他们的爸爸妈妈总是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好像是不可掌控的,不能一直出现在他身边照顾和安慰自己,孩子就会变得特别粘人,希望始终有人能够陪伴自己,安抚自己,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心目中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失去了自己安抚自己的能力。



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分离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难过的,悲伤的,紧张的情绪,分离反应是正常的,适度的分离焦虑也是正常的。只有当分离焦虑超过了一定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太长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才需要去想点办法缓解它。

首先,认识到我们自己或者孩子产生的难过、悲伤的情绪,不适应的人际关系,身体不适的反应是分离焦虑带来的。当我们对这些不容易理解的身体变化、情绪、行为给与一个解释时,我们常常能感到安定,确定的感觉。

如果是成人,我们首先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有点分离焦虑了,这本身就是命名内心的情绪。如果是孩子,父母可以帮孩子进行命名,“你是不是心里有点不舒服,有点难受”,“你是不是有点害怕了”,这个命名本身也是共情的过程,父母试图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心里的感受,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批评、指责或是威胁,“你一点也不勇敢”,“怎么能不上学呢”,“如果不上学,我就不带你去……”,这样只会让孩子陷入两难境地,一个是令他害怕的情境,一个是让他失去一些原本可以有的东西,那对孩子来说都是更痛苦的事情。

其次,承认和允许它的存在,保持一个接纳的态度。作为大人,当我们了解到分离是一个正常的反应时,也许我们就不会责备自己太软弱、太脆弱、不够坚强、不够独立。当我们发现自己可能反应的强度比别人大,干扰到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也要接受这可能跟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有关,也跟每个个体的不同体验有关,同样的一件事,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没有谁比谁更优,我们体验到更多的痛苦,也不必为此自责。

而面对孩子,我们同样也应该保持一个接纳的态度,“当你新去一个学校的时候,感到有点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不知道怎么融入同学们,这让你有点担心,其实刚加入别人时有这种感觉,还是挺正常的”。当父母能够接纳孩子有这样的情绪时,孩子就会变得松弛一些,不再因此而自责愧疚。自责、愧疚、紧张等情绪会占据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变得没有精力去思考该如何面对问题,而接纳就像是给自己松绑,我们才能腾出精力去发展更有创造性的解决策略。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减少分离焦虑带来的影响。

增加稳定感,帮助我们在不确定中寻找掌控感。规律的生活是应对变化的一个好方法。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需要重新去适应,这难免会产生压力,为自己或孩子的生活找到一个稳定的规律,最好和自己以前的生活更相近,这常常有帮助。比如每天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吃早饭,由谁送孩子去上学,晚上谁会去接孩子,谁陪孩子做作业,谁陪孩子聊天等,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理解,他知道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他可以掌控的是哪些。

寻找应对焦虑,安抚自己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讨论,当他在学校感到焦虑、紧张时,他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比如做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一下。或者,带一个让他觉得有力量的物品,比如他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人物很有力量,孩子幻想这个有力量的人物可以陪伴自己。带一件父母送给他的物品,或者代表父母的物品,可以在想念父母时带着这件物品,例如妈妈的手链,爸爸的钢笔等,孩子可以通过此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也可以从中获取父母身上的力量。

及时分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获得理解和支持。如果是大人,你可以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得到朋友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孩子来说,当他结束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生活,回到家之后,可以问一问这一周他过的怎么样,并不是讨论他学习获得了哪些进步和成绩,而是关心他这一周心情怎么样,遇到了哪些开心的事,遇到了哪些困难和烦恼,他是怎么想的,他是否需要帮助等等。

让孩子与父母的相聚变成是一个心灵交汇的时刻,而父母要做的不是评价和纠正,只是倾听和关心,“我想知道你发生了什么”,“如果你需要,我很愿意提供帮助”。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分离焦虑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允许它适当的存在生活中,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是有情感的人,对于温暖,关心、安全的关系是有需求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允许它不时地发生,我们才能一点点地经历和容纳这种焦虑的感受,而真正的成熟是越来越多地能够容纳不确定性和这些痛苦的感受。

作者:小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刘祎
* 文中事例根据咨询师经验编写,不涉及任何真实案例。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推 荐 阅 读



职场 | 北大清华硕博去街道,交大保安招硕士——谈谈“高资低配”
人际关系 | 观点不同的人,能一起快乐玩耍吗?
亲密关系 | 疫后余生的爱情
时间管理 | 如何破拖延的魔咒?
自我认同 | 当减肥成了心灵的绑匪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在看】吧,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