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建议,你不听” | 如何实施恰到好处的帮助?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帮助”二字。
有时,我们在困境之中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我们也会成为帮助他人的人。
在这样的“帮助关系”之中,我们遇到不少这样的情景:
感情受挫或工作不顺利的好友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够提供建议。
你各举不同例子替TA权衡利弊,条分缕析讲完自己的意见。谁知,好友口口说着懂了,可下次却依旧遇到相同的事情,垂头丧气地找你。
你恨铁不成钢的模样质问TA原由,却得到这样的回答:“道理我都懂,但是......”
你心想着自己明明提供了这么好的建议,但TA依旧无法使用,认为TA根本没有接受帮助的能力,不免也觉得懊恼。
01
隐藏在人际关系中的帮助
为何我们好心给予好友的建议常常不被接受呢?
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一下隐藏在人际关系中帮助者与求助者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展,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行为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而人能够在生活、成长的道路中,能够顺利地通过每一个关卡,都脱离不开这些隐形的帮助。
例如:我们迷路了,要问路时;拼车团购,需要小伙伴时;看到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想提供建议或出手相助。
这些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帮助关系,平时很少会被我们意识到。
但是,当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引起情绪上的不适,需要自己花费较大的精神和勇气去寻找帮助时,这种隐含在互动过程中的帮助关系,便会凸显出来。
比如:好友失恋、失意时,这样的困惑便需要花费较大的勇气去寻找帮助;或者是生病而虚弱时,需要有人来照顾自己时,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更加的难以开口寻求帮助。
这是因为:
01
帮助关系的成立便意味着关系之间的不对等
当求助者在主动寻求帮助时,在人际和心理上,便将自己置于“下风”。这种内心的落差会由求助者需要对方提供多大程度上自己无能为力的帮助,而产生的落差感逐渐增强。
在电子发达的时代下,我们接受了更多的“独立”教育,对自己有更多的获得独立时的掌控需求。
寻求他人建议、让他人支持你、照顾你,都是减少自己的独立性为代价。当求助者开头寻求帮助时,无论对方是否能够帮得上忙。无形中,便将自己的权利和价值交给了对方。
而正是这种权利和价值的交托,造成了彼此关系的不平衡。
当帮助关系成立时,求助者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动的、要依靠他人的观众角色上;而助人者则是一个拥有较大权利的强势主角。
02
帮助关系的建立,存在着模糊性
人际关系能够持续维持的准则是“礼尚往来”。也即是说,在帮助关系中,助人者和求助者都希望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价值。
在一段帮助关系的初期,不管是助人者还是求助者,两者之间对在关系之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付出什么其实都是不清楚的。随着帮助双方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的递增,模糊性也会更加明显。
但是,当两者进入帮助关系中,求助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助人者产生依赖感,若双方对彼此的期望值还是模糊不清的,便会造成最初的权力失衡,使得双方都要面对焦虑和紧张。
焦虑的表现形式会因关系的本质和所处情境的差异而不同。
比如:当你需要身材塑形时,找一个被大家力捧的健身教练为自己指导,我们会很听话,甚至有点儿战战兢兢。
而当同样的问题,求助于某个特定的朋友时,我们既会担心自己是否太强人所难,让他人承担了自己的烦恼而伤害了友谊,又希望朋友能很上心,且不要因此小看我们、敷衍我们。
换句话说,一旦人们提出了请求,无论求助者和潜在助人者原来的关系如何,焦虑都会随着情境自然产生。
就像最初的例子中,当好友开口寻求你的意见时,本身就交织着各种情绪。比如:希望得到你的关心、害怕你对自己问题的不耐烦......但这些期待往往都不会说出口,或者说他们也意识不到。
而作为助人者的一方,一旦缺乏对帮助关系中不平衡性的洞察和应对能力,便会导致很多的帮助过程最后不欢而散。
02
助人者的陷阱
因在帮助关系中存在着社交的不平等性和角色的模糊性,斯隆管理学院沙因教授特意在《恰到好处的帮助》提到,作为助人者很容易的陷入以下几个陷阱中。
1. 急于展露智慧
当我们听到求助者的问题时,很容易为了展现自己的智慧,而快速给出建议。直接忽视了求助者表面问题之下真正的困惑。
当对方不认可时,会反复强调自己建议的有效性,或者认为对方无力理解。
2. 面对抵触情绪时,施加更大压力
当求助者没有实施自己的方案时,我们忽略了个体的经验独特性,对于相同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而是给对方施加压力,要求TA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建议去实施,使得双方关系不断紧张。
3. 马上接手问题,且表现得胜券在握
在未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帮得上忙时,便很快答应他人的帮助请求并且表现得信心满满,让对方感到可以完全的依赖自己。
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强化求助者的依赖感,使得帮助陷入困境。事实上,很多问题只有求助者积极参与,双方才能一起找到解决方案。
4. 提供支持,加油打气
“啊,你真是太可怜了”......
“你一定要加油”......
有时,我们认为支持、加油打气以表达“我懂你”的感受。从而让对方信任自己,加强双方关系。
但若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只是单纯语言上的表达,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被可怜、怜悯”。这样很容易强化对方的从属地位,使得自己处于领导地位之中。
5. 与求助者保持疏离态度
有时候,为了保持对事情的客观性,我们会采取一种客观、刻板上建议来阐述问题,而忽视了对方的主观感受。
往往会让求助者感受,自己被疏离,问题不被重视。
事实上,当好一个助人者既要能换位思考,又要把握好理性分析,需要自己在客观性与参与度之间协调好一个合适的度,这样并不容易。
但是,帮助关系隐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若我们本身的职位就是咨询、治疗,给人提供帮助的角色,这种帮助的场合便更多。
而在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时,除了让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之外,也会让自己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能够做到有效的帮助又显得特别重要。
03
恰当好处的帮助
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帮助呢?
这里举一个沙因教授和妻子日常互动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一次夜晚,他和妻子正舒适而安静地坐在壁炉旁。
若妻子让他去倒杯茶。此时,帮助情境就被营造出来了。
这样的情境特别常见,我们可能不会多想,要不就直接起身倒茶、要不就直接拒绝。
但他花了一秒钟的时间去思考了妻子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听起来很麻烦。实际上只是和对方确认一下,她是真的只想喝杯茶,还是想借此邀他谈些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境下,有多种提问方式:
他可以直接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想喝什么茶?需要浓一点吗?”
当然,也可以转过身带着问讯的目光看着妻子,等上5~10秒钟,如果她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其他暗示,就说明喝茶是她的真实需求。
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转换一下对话角度,如果有新的信息,它们就会浮现出来;如果没有,便直接去给她倒杯茶,她以一句“谢谢”作答。至此,这个帮助过程就完成了。
倘若当天,他因白天打了网球而浑身酸痛、倍感疲惫,实在不想起来去帮她倒茶,但也不能够用“沉默”来回应。
那如何表达才能既显得自己乐于助人,又能保持彼此关系完好无损?
他可以说“我过几分钟去倒”,这既表达了想帮忙的意愿,也给自己赢得了一点时间。
也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我这条腿还得歇几分钟”,这就向她透露了新的信息,她可能因此收回自己的请求。
这样的回应既认同了对方的请求,又满怀尊重地予以了回应,还为对方提供了新的信息,加深了互相的了解。
在这几个简单的问答和动作中,就涉及了几个避免自己跌入帮助陷阱的要点:
谦和的问讯避免了求助者求助时产生的不平等感;
多问一句了解求助者背后的真实需求;
当无法做到时,给予拒绝理由的反馈,会让对方感受到请求被听到也得到了回应。
其实,帮助关系的本质很简单,就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听到求助者“求助”的声音,并给予声音回馈。
哪怕最后我们无法为对方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回馈的声音已经能够加深彼此的亲密关系。
祝好!
参考文献:
* 靠谱心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微信号:stesschina)联系以获得许可,欢迎分享。
作 者 招 募 & 投 稿
投稿邮箱:contact@stresschina.com
往期回顾
/职场加油站当代打工人必修课 | 反怼职场PUA神操作/亲密关系《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你被爱情操纵了吗?
/亲子关系
咨询师说 |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的时期,如何合适引导?/心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