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 | 校史中的红色记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1951年,学校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气象训练班创建于成都,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统计学校1949年始建于山城重庆,历经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国家统计局重庆统计学校、成都计划统计学校、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学校,最终融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在栉风沐雨中与党和祖国共同成长。让我们回顾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从校史中的英雄事迹、珍贵的历史资料、鲜活的党员故事、与时俱进的党史教育课程等,回顾学校大半个世纪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
军事任务急需气象保障,成立西南军区司令部气象训练班
(1951.1-1956.6)
新中国为解放西藏,加强国防建设,抗击外部入侵,各项军事任务急需气象保障。1950年11月中旬西南军区气象管理处随空军司令部于从重庆移防成都,首要任务是:建设台站,培训业务干部。西南军区党委决定,“从部队挑选20岁以下的干部、战士,举办第1期气象干部训练班”。12月下旬到气象处办公室主任到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第八分校(乐山)选调了150名气象训练班学员,学员于1950年年底开始了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西南气象训练班的培训。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员入伍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响应党中央发出了的《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等一系列号召,学校组织学校师生广泛参加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控诉大会和歌咏大会,演出大型话剧《美帝暴行图》等,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同时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捐款捐物,文化班中还有部分学员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一期学员提前选送到台站
短训班第一批学员还未毕业就提前到台站投入工作,如学员谢保宪,还未参加毕业实习,就提前输送到台站,先在重庆白市驿气象站见习,表现好,很快能独当一面,随即派往酉阳气象站。该站原有的气象员都是国民党时期的工作人员。他到站工作后发现原来观测风向的记录都是以风的去向为风向,他立即对该站的风向记录都进行180度校正。
彭平、姚国士勉励毕业生的题词
二期学员巴塘建站事迹感人
1952年3月,二期学员毕业的时候,学员们提出“党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根据军区有关指示要求,阮宝康、郑家骅、李均杰、俞瑜四位学员,到康定军分区,改为陆军建制,着军装,带上建站仪器设备等物资,去甘孜州巴塘县建气象站,进行高空测风观测,为打通进藏的空中航线做好气象保障。队员们赶着牦牛,抬着氢气缸,攀登在悬崖陡坡的羊肠小道上,穿越无人涉足过的原始森林,翻过海拔5100米终年积雪的沙鲁里山,涉水渡过深涧河川,风餐露宿,整整奔波了27天,于8月3日到达巴塘。又马不停蹄投入到选站址,建观测场,安装仪器设备,架设通信电线的工作中,最终于1952年9月1日零时起,开始了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向成都西南区气象台发出了康藏高原上的第一份气象要素电报。
西南区气象工作者功模代表大会纪念册
服务空军转变为服务全军
1952年7月3日气象处复改属西南军区司令部建制,气象训练班也随之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建制。培养的气象技术干部由主要服务于空军,转变到服务于全军各军兵种。
1955年校园全景
三年制中专——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
(1956.6——1978.4)
1956年5月12日,中央气象局致函([56]中气人发字第199号函)国家高等教育部,提请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文件同时抄送国务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同年5月31日,国家高等教育部([56]中曾字第155号函)批准改建。同年6月13日,中央气象局根据国家高等教育部的批复,随即发文([56]中气人发字第263号文件)决定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为三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至此,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气象类中专学校。学校为独立事业单位,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
我们的红军校长
邓忠德——我们的老校长、老红军。1916年出生于阆中,1933年参加红军第四方面军。他长征时担任警卫员,抗日期间成长为无线电报务员,解放后投身教育事业,1957.08-1985.10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校长、成都气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其间1978年4月-1979年10月主持学院工作)。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气象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气象、通讯人才,为发展新中国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胜灾荒也要把学校办好
1959年—1961年,国家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战胜灾荒坚持把学校办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
精简机构,重心下沉,调整教学进程,开辟中专函授教学,缩减在校学生规模;学校组织党政干部深入到一线教学和学生中去,与学生实行“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自力更生,办农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校园内开荒种菜,到郊外田间打猪草、养猪,
领导干部和师生分期分批到农场劳动,种粮、种菜,收获的粮食、蔬菜补贴师生生活。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有力地维护了困难时期学校的稳定,保证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国家减轻了供应压力。学校的应对措施和先进经验备受赞许并多次被中共成都市委在各级单位进行推广。
文革期间坚持办学
1969年初到1970年初,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边界争端日趋尖锐,全国掀起战备高潮 学校恢复教学出现转机。全国气象大中等专业学校中,仅有成都气象学校尚能担负为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培训战备人员的繁重任务,形势迫切要求学校恢复教学,重启气象技术干部培训。
1969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中央气象局与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合署办公,由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69]国发文50号文件)指示:成都气象学校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
中央气象局计划招收1000名学员,气象专业500人、通信报务100人,新增高空探测专业100人,干部轮训任务300人,学制1年。学校按师级建制,设政治部、训练部和校务部,实行军事化管理。
升级本科学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院
为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国发 [1978] 68号文)批示,印发《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78]教计字335号),批准各有关省、市、自治区及部委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55所,成都气象学校成为此次首批增设(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文件还明确指出:在成都气象学校基础上,升格扩建为四年制理工科本科高等院校,定名成都气象学院,实行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为主;设置气象雷达、气象通讯、高空气象、气象专业,核定在校学生规模1200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至此学校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学府的行列。
教育部(78)号教计字第335号文
成都气象学院时期教学实验楼
成都气象学院时期新气象教学大厦
成都气象学院首届大学生毕业留念
成都气象学院建校45周年庆典大会
与89950部队合作办学,创办绵阳校区
l999年l0月l6日,学校(院)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在征得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选中绵阳29基地作为合作办学基地,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
绵阳校区军地联合办学的五年,学校(院)普通本、专科一年级新生第一学年安排在绵阳校区就读并参加军训,学校(院)与29基地教导大队分别派出优秀教师在绵阳新校区共同开设各主干课程;29基地教导大队负责教辅、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后期保障工作。
部队利用其资源优势,与地方院校联合办学,共享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开放式复合结构、人格特质和知识内涵的人才队伍,既能促进了教育空间的“嫁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降低了地方院校的办学成本,总装部29基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军地携手,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经验值得借鉴。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00.7-2015.4)
2000年7月,教育部发文(教发[2000]148号文件)批准并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气象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这标志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式诞生。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积极发展以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信息类专业,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积极为四川的1号工程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服务,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才,为把四川建成西部的教育强省,实现“追赶型”和“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2000年9月28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庆典。
2000年4月26日,温克刚局长与四川省委副书记席义方谈省部共建成都气象学院
学校(院)党委书记、院长段廷扬向前来视察的四川省副省长
柯尊平和教育厅副厅长唐朝纪介绍航空港新校区的建设规划
2000年9月28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揭牌仪式
成信大家庭深情拥抱四川统计学校
2001年2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统计学校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批复》(川府函﹝2001﹞51号)。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学校,原四川统计学校建制撤销。
培养新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干部队伍
1949年11月30日,西南重镇重庆解放。国民党溃退之前对西南的工业和建设进行了严重破坏,留下的是一个经济萎缩、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烂摊子;九十万起义投诚和俘虏的国民党部队、四十万旧政府人员和旧职员,急需教育、改造和安置。
为培养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急需的经济管理干部,1949年1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正式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对接收的伪兵工署的旧人员进行思想改造和历史审查,同时承担工业部所属工厂现职干部的短期培训。
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
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校长
1950年11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干部训练班改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万里同志,兼任工业部干部学校校长;李亚明同志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干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专业人才需要,训练培养西南工业部下属各单位的专业干部,同时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输送到西南各厂矿,参与生产恢复和扩大生产,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作出贡献。
万里(1916年12月——2015年7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建国前曾任中共鲁西区委宣传部长、冀鲁豫区委委员、秘书长。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兼工业部干部学校校长、部长、国务院建筑工业部副部长、城市建设部部长、北京市委书记、铁道部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万里同志任命书
1951年5月,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结业,副校长李亚明主持结业典礼,副部长兼校长万里同志讲话。
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纪念
四川统计学校1949年始建于山城重庆,历经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国家统计局重庆统计学校、成都计划统计学校、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学校,最终融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国防生教育开启军地合作办学新模式
2004年1月5日,我院与第二炮兵部队签订合作培养干部协议。这是第二炮兵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与非重点本科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干部协议。我院作为第二炮兵依托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干部的试点单位,每年为第二炮兵培养输送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国防生在校期间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培养,军队提供国防奖学金,毕业后分配到第二炮兵和全军部队技术或指挥岗位担任军队干部。
2004年9月起,成都军区与我院紧密合作,采取从普通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国防生的方式培养所需人才,我院是成都军区在四川省选拔培训国防生的唯一省属高校。
学生蒙祖海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我院国防生、电子工程系学生蒙祖海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表现卓著。曾作为四川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代表,在全省抗震救灾青年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做了《我们是一家人》的专题报告。2008年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蒙祖海同学“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蒙祖海当选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
更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5.1—今)
2015年1月15日,1月30日,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六届四次会议专家评议,以高票通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月26日,学校更名大学正式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网页予以公示。4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函》(教发函[2015]65号),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既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催人奋进的新征程。学校从此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办学,更加积极地为国家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20年11月7—8日,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他们是:于世祥、马义华、马洪江、方睿、朱明、刘志红、李黎、肖月强、何建新、何晋、余敏明、张小红、张驰、陈权亮、周激流、段黔冰、龚晓林、舒红平、雷超、熊建、戴丽红(按姓氏笔画排名)。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们是:王晓锋、孔晋红、李林襁、李萍、杨昊、周波、唐艳、黄佳、雷超(按姓氏笔画排名)。
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第八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周激流号召,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早日建成开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融媒体中心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