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业园+”引领乡村振兴

5424期 安徽先锋微讯 2023-04-26


编者按


今年我省创新开展选派工作“六项行动”,将“双百创评”活动作为促进选派干部摸清村情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干事创业的重要载体。广大选派干部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职责任务,摸村情、访民情、察实情,总结特色做法,查摆分析问题,研究完善措施,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广大选派干部履职尽责,提升他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本领,更好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将部分典型案例分期予以刊发,供各地各单位和广大选派干部学习借鉴。



“产业园+”引领乡村振兴

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驻村工作队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在探索适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逐渐形成了“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不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而且为村民、村集体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为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郑楼村乡村振兴产业园俯瞰图。

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放眼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仍存在“种几亩地、养几头猪”就是产业的状况;二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少地方也在探索产业升级,但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农户难以分享到产业增值的收益;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和生态意识薄弱。郑楼村以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探索土地适度规模化、园区管理科学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利益联结一体化,初步形成了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由农户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主要做法

郑楼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内羊肚菌种植大棚。

· (一)坚持党建引领,全面科学规范管理

为规范管理村级产业园,郑楼村积极发挥村党支部这个“发动机”的作用,早在2009年成立精诚农业专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产业带贫的发展新路子,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兼任合作社理事等职务,使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制胜权牢牢掌握在村党组织手中。先后吸纳5名青年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接收2名选调生、1名镇派村级后备干部在村任职,通过党建与产业的融合,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成立村级产业园工作专班,采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规划设施、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指导、统一营销发展,几年来合作社蔬菜、瓜果产业加速崛起。

· (二)发挥规模效益,组建村级产业园区

以合作社为依托,将农民零散的闲置土地集中流转,先后流转1000亩土地,统筹多方资金建设单体钢构蔬菜大棚28万平方米、连体钢构大棚3座、暖棚3座、普通钢构大棚334座,配套修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组建郑楼村产业园,省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干部,从省城请来了农业专家,根据县镇两级发展定位及本地居民的传统种植习惯,科学谋划,制定产业园发展规划,确立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苗种培育、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农业产业园区。

· (三)升级产业园区,探索产业发展路径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驻村工作队发现园区内部分大棚超年限使用,园区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也较为陈旧,园区内品种多为传统蔬菜,种植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不够规范,驻村干部带着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前往明光市、长丰县、南陵县参观学习,让大家亲眼看、亲耳听、亲自算,查找产业发展差距,谋划园区升级改造,多方面找资金、上项目、谋发展,全力谋划将村产业园打造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产业园区。先后争取750万元食用菌项目资金,建成现代化高标准恒温食用菌大棚28座,生产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大提升园区的品质;积极争取县里70余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清淤园区排水、修建7座桥涵,同时利用30万元县域结对帮扶资金更换损坏的大棚薄膜,大力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吸引10余家农村经营主体进驻园区,发展草莓、西瓜、草菇、羊肚菌等特色产业,村级产业逐渐成熟起来。

· (四)强化科技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省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郑楼村与省农科院签订科技特派团服务协议,开展深层次农技合作,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突出产品开发,延伸产品链,成功开发引导羊肚菌、平菇等系列产品,突出采后贮藏保鲜,全村建成大小冷库4个,总库容达500吨。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全面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园区用水效率,初步实现从“大水漫灌”到“浅埋滴灌”的转变;全面推行施用有机肥料,推进全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肥培肥提质,加快转变施肥方式,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实现种养绿色生产循环,产业园区化肥施用量大幅下降,促进全村农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五)完善利益联接,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强农富农,增加农民收入是郑楼村产业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产业园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农户作为硬性指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返聘务工等形式,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工资+分红”三项收入,仅羊肚菌一项产业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实现10人稳定就业,人均每月工资增加2000元左右,产业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在产业园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2021年村集体经济达80万元,基层服务就有了“底气”,郑楼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先后投入近10万元用于维修郑楼小学和幼儿园,投入4万元安装光伏路灯,每年投入8余万元为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为村内患有重大疾病户免费购买“皖惠保”商业保险,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同时全面实施全村的“三大革命”和村级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郑楼村驻村工作队查看农业产业园苗木生长情况。

取得的成效

郑楼村传统特色产业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成效。

·(一)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依托村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全村276户农户和105户脱贫户、11户边缘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高于市场价200元的土地租金,还获得产业分红收益;通过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引导30余户脱贫户就业务工,户年均增加收入1.5万元,通过“土地租金+工资+分红”三项收入,不仅大大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目前全村无一人返贫或致贫。

·(二)迅速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村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村集体依托出租产业园区内的大棚给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约10万元左右,且租金收入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0元增加到2022年的130万元,仅202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的现代化食用菌大棚预计每年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

·(三)不断形成特色产业

通过产业园区的经营带动,已形成种植面积1000亩的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和食用菌为一体化村级产业园。每年生产传统蔬菜约50万斤,总产值150万元;西瓜、草莓和树莓约100万斤,总产值约450万元,平菇、羊肚菌约100万斤,总产值约330万元。产业园区内的产业能为村民带来930万元的纯收入,全村户均纯收入增加约2万元,其中,涉及脱贫户和边缘户约60户,户均增收约4万元。

·(四)逐步夯实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郑楼村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致富增收,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体系。

郑楼村驻村工作队向经营主体了解食用菌种植情况。

启示经验

郑楼村通过组建村级产业园区,让传统特色产业焕发生机,实现了防返贫致贫与产业发展的目标,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规模太大容易产生经营风险,郑楼村产业园把握好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持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点带面”,促进示范效应,实现规模经济。一是产业布局规模化,发展壮大本地传统特色产业,形成品牌,增强竞争力;二是产业链条规模化,努力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逐步打开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三是农业服务规模化,努力构建农村公共事业、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生产经营的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二)坚持以市场手段促进产业发展

郑楼村产业园在带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作用,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涉农产业,鼓励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创新创业,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带贫能力,逐步促进脱贫群众发展自身产业,完成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三)坚持在实践中推广现代农业科技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郑楼村产业园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点对点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技术团队的支持帮助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从接受到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小农户对农业科技促进增收有了初步认识。首先,为农业科技实现提供载体,把农业论文写在土地上;其次,提高农业群众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最后,在农业产业发展实践中培养当地农技推广的“本土人才”,转化“专门人才”,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模式。

·(四)坚持农户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郑楼村产业园本质上属于农业服务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促进农民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完善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融入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产业链中,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共享发展、改革和政策的成果与红利。

来源: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宿州市委组织部

编辑:李秋园  校对:陶也
责编:任玉亭
猜您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