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美,跟着他学习经典名句
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美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以及在访美期间,引用了诸多经典名句。让我们一起跟着主席学经典。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本身是在探讨学习的法则。一个人,独自苦学再深,也难免偏颇狭隘,如果没有学友之间互相交流,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见识闭塞。 《礼记》中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有一层提醒:就是虽然不能独行“无友”,但是也要择取“益友”,因为《论语》还说“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要与我们共同前进的友朋、友邻、友国,一定是具有正直价值观的、是具有历史公道心的、是具有合作共赢性的。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国与国之间的确存在相互不理解的问题,但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的话,指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对此,朱熹解释为:“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这就是造物者的自然情况。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
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 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句引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欧阳修的文章:“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欧阳修原句是在说学习《易经》的法则,要先懂得周易大道理,再分析卦象小模块。推而广之,人生亦然。明确大道规律,能把握趋势发展中的具体步骤,却不能舍本逐末、反向行之,只陷进细微处便难得大方向。
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到: 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穷则变,变则通。”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 “穷则变,变则通”是中华民族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一种重要内在支撑力,原句出自《周易》。“穷则变”,“穷”是穷尽的意思,当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要寻求改变,而改变是为了使继续前进能行得通,“变则通”。“变通”这个词亦由此而来。 《周易》通篇,都在传达着“变易”的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思想从《周易》这中国哲学智慧高峰上开始流淌化生,化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深深化入肌理之中。
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2日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在演讲的尾声,习近平主席说道: 中国人常说“只争朝夕”。西方人则讲究“行事要趁机会好”。中美地方合作正当其时。希望各位积极推动两国各省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共同谱写中美地方合作新篇章。 “只争朝夕”,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句,它出自毛泽东《满江红》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漫长历史的民族。翻阅中国文化思想,我们却可发现,“只争朝夕”的意识随处可见: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等,恰恰是我们的民族懂得了珍惜的意义,才在光阴滴漏里得到了长存的馈赠;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走过了太多的沧海桑田,才懂得要稳步在朝夕之间。
作者|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来源| 选编自光明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