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考、普及本科教育,能解决内卷吗?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数据。
数据披露后,携程创始人梁建章似乎成了最忙碌的人,其中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言论是建议多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元。
这一次,他和合作者又围绕七普数据,对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我们来看下吧。
作者 | 梁建章(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文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
教育内卷已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代价,无效的应试教育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据估计,中国家庭每年用于补课的直接花费超过6000亿,而这还只是部分的直接财务支出,至于间接的支出,还包括每个孩子在应付高考和中考等各种考试的时间,以及家长所花的时间,这些浪费都是天文数字。
如下图可见,据世界银行和国际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学生平均每周学习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多了十几个小时。相比上一代人,现在进入高考考场的18岁学生多花了几千小时的学习时间,但学生的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却并没有提高,考试之外的其他能力还可能下降了。这可以说是现行高考制度直接造成的后果。
但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绝对不是靠大家呼吁禁止应试教育或者禁止补课就能解决的。其实每个家长为孩子补课都是理性的,因为名牌大学的招牌回报的确是非常高的,名牌大学生无论在未来的就业、升学甚至于择偶都会有巨大的优势。
所以每个学生的补课虽然代价巨大,但对于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好的回报。但总共就那么多北大清华的名额,教育内卷对于全社会来说却是很大的浪费,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所以这是现行以高考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就不可能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改呢?
教育制度的改革太复杂,各种学者和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来帮大家理一理思路。不妨用第一性原理或者说教育底层逻辑来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可以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全新的教育系统,那么如何才算是一个理想的教育系统呢?
我们要首先想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素质,二是获得就业技能。
提升素质我们以后再讲,对于就业来说,很简单,应该由用人单位来决定什么东西要学,哪些人会被录取。假设这个世界没有高考和学校牌子,那么用人单位为了筛选人才会自己组织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就更加直接的和所需工作技能相关。
当然,如果每个公司都需要去组织这样的考试,成本就会过高。实际上,公司会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一些考试,这很像美国的ETS,有各种学科的考试,用人单位包括研究生院可以要求应聘者去参加和所需技能相关的考试。
至于需要哪几门学科考试的成绩,权重如何分布,以及如何结合面试等其他条件,则作为各个用人单位可以自行决定的录取依据。
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虽然也有考试,但是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很多不同:
一、时间不同,考核出现在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而不是18岁,这样可以延缓考试压力。也更能反映当时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给后劲足的学生更多的机会。
二、科目不是一刀切,不同职位需要的技能不一样,考试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一个记者和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和权重是不一样的。
三、大学招牌不再重要。学生过去的经历有参考价值,但是取消了高考以后,名牌大学招牌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这似乎是一种更有效的制度,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制度。只要有一个第三方机构或者国家出面组织大学生毕业能力考试,然后让企业和研究生院采用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种所有学习都围绕高考的不合理制度的呢?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主要基于在100多年前算是最先进的德国教育制度,但时代的差异在于,100年前的高中毕业生,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当时的高中毕业生就是社会精英,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少量的大学,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也是这种情况,只能有极少的人才能读大学。
由于大学教育资源稀缺,必须严格挑选最优秀的高中生来配以最优秀的大学资源,所以就出现了严格的高考录取制度。但是这一条件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大学本科教育不再稀缺。而且,各个大学的本科教育都差不多。名牌大学的教授很多并不教授本科学生,他们讲的课也未必比一般教授或者最好的网课更加出色。
名牌大学的教授,和一般大学教授的主要差距是在科研方面,所以只有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教育资源才是稀缺资源,应该在研究生阶段才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生源。
现有制度下在本科阶段选择生源已经不再合理,其后果就是过早的教育分层,同时强化和固化了名牌大学的本科牌子,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的浪费。
有人说,如果让用人单位来决定考什么会不会导致科目太多。其实不然,因为本科教育已经通识化。
大多数企业并不在乎大学生的专业,大部分企业最后关注的,无外乎数学、语言和逻辑等少数几个方面的能力。可能还有少量的专业工程师岗位,需要如计算机、物理等专业考试。即便是世界顶尖的博士研究生院在录取需要的申请时,一般也只需要两三科的考试,然后就是其他综合评价。
因为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通识教育,是教会你学习的基础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还是要在工作岗位上去学。所以用大学毕业考试来取代高考,其实不会造成科目太多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最公平,只看分数不看其他。用人单位除了看考试成绩还会看面试等其他表现,当然就会引入不公平的人为因素。但每个学生终究会走向社会,社会上必然会有各种的不公平,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会有人开后门去找工作,但这个永远会有。好在世界上有很多好公司,而不是只有一个清华或者北大。
还有,现在的高考比拼已经退化成比拼补课,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拥有更好的补课资源,也没有什么公平性而言。实际上,现在农村孩子上名牌大学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国家单位和国有企业可以在某些岗位的招聘时,给弱势群体加分,例如同样的考试成绩,可以在录取公务员或者研究生时给弱势群体以一定的加分。
取消了高考,那么北大和清华如何选择本科生呢?
我的建议是完全取消名牌大学的本科教育。把用于本科教育的资源释放出来,来培养更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在的本科就应该是通识教育,不分文理甚至不分专业,这些标准的课程,完全可以让一般的大学承担,高质量的在线课程也助于拉平本科教育的差异。一般大学的本科录取,基本可以采取现在中学的抽签加就近和志愿的方式来进行分配。
取消了高考,可以节省至少两年复习时间,那就可以适当缩短中学教育,我认为理想状态是把基础教育从12年缩短到10年。这样可以大幅度减轻教育的成本,学生20岁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教育。这样中国就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普及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本科的教育。
普及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是有助于提高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未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母亲或者好的老公老婆。现在的社会比几十年前复杂多了,虽然说成为一个快递小哥可能初中毕业就够了,但是如果未来要有职业晋升空间,或者如果要自己去投资理财,或者是在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者处理各种人生和家庭的问题,还是非常有必要通过本科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整体素质。
以前只有少量的人上本科,是因为教育资源稀缺,所以让资质普通的人早早参加工作。现在本科教育已经不是稀缺资源,资质普通的人更应该多接受教育而不是少接受教育,至少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接受到20岁的教育,这样未来才能从教育角度避免贫富差距加剧。如果资质差的人少上学,只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不仅对于那个学生本身不公平,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取消高考后,对于资质好的学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发展。因为用人单位包括研究生院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尤其是对于顶尖的科研人员来说,现在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门槛在不断提高,但是人的精力和创造力的巅峰时间还是在30岁左右,所以做科研的最佳年龄是30岁左右,最佳的创业的年龄也是30岁左右,组织家庭和生孩子的最佳年龄也是30岁左右。如果能够不浪费两年的青春去复习高考,就会多出宝贵的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两年,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高知女性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人类的知识是不断地积累的,要走到学科知识的前沿去做科学研究,就需要更多的积累,甚至是多个学科的知识积累。不仅仅是科研,社会各项工作对于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对于教育的要求提高了。
这似乎是个坏消息,但是我们也有好消息,就是学习的条件更好了。比如知识的提炼更精准了,学习的工具更先进了,个人电脑或者手相当于几十年前的超级计算机,有了互联网,很多东西不需要死记硬背了,全球最好的教授的教材和网课也可以很方便且低成本的获得。
照道理讲,我们学习的效率应该有所提高,但现实却是,十八岁之前的学习效率反而下降了,原因是所有效率的提升都被高考内卷了。
高考以前存在的理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但这种稀缺性早已不成立了。高考带来的所谓公平性,在比拼补课的军备竞赛下也不成立了,反而是取消高考后所释放的资源,可以普及本科教育,增进教育的公平性。
把高考改为大学毕业考,可以把人才筛选的职能还给用人单位,回归多样化的用人标准,更接近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合理教育体制。
总之,只有大胆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才能解决教育内卷化所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
命中难度提升3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博士招生工作顺利结束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第一批拟录取名单公示,134人
仅限已注册人员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