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自然教育的意义与使命

2016-10-03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聆听窗外声音]


儿童自然教育的意义与使命

作者|台湾|徐仁修


        印度的圣人喇嘛尊者Swami Rama在他的名著《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一再强调: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从这里不难体会童年教育的重要。但我们看到今天成长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的很令人忧心忡忡。他们看似长得高壮,却是体力欠佳,耐性虚弱。他们看似精明坚强,但情感却是愚蠢脆弱,情绪无法控制。他们有的对电玩上瘾,有的被手机绑架……怎么会这样呢?


一颗飞舞着、想要扎根土壤的种子


它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然后长成大树,
并最终发展成热带雨林……

荒野荒野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离大自然太远,也太久了!他们的生命得不到大自然的滋润与抚慰。原本应该在大自然里与各种动植物嬉戏交往,现在却被各种要考试的课程取代,原本应该攀树渡河的时间,变成在狭窄的空间上英文、数学以及所谓的才艺课。因为父母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升学考试有帮助,对未来谋生有利。真的是有利吗?这全是父母自以为是的偏见,而倍感压迫的孩子就很容易逃入电玩与手机世界来释放压力,最后就上瘾了。

荒野父母用自己成长的匮乏经验来设定孩子的人生,也就是希望他们未来能当官与发财。因为他们看到当官的威风,有钱的可以买通鬼神。于是拎着孩子投入那跃龙门的鱼群,完全忘了孩子的个性与天分,也不曾想过,怎样才是这个独特孩子的美好人生?甚至很多家长竟然相信商人的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结果不是成了拔苗助长,就是践踏幼苗。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了解人类百万年来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他们在我们细胞中印记了什么重要的讯息或程序,这跟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有直接的关系,分析起来,可以归纳如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78h0g8ye&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5年第二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幕式

徐仁修老师演讲视频

一、基因中的蛮荒乡愁

        荒野中的我们每天要与千百种动植物接触,游猎民族中十岁孩子的自然知识已经非常惊人。


荒野人类有百万年生活在蛮荒大自然里。祖先为了适应那样的环境,而在生理心理随着自然环境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这些都会印记在我们的细胞基因中。例如,我们的生理时钟。有越洋旅行经验的人就明白生理时差的痛苦。其实睡眠的时间与我们的生理,甚至心理都息息相关。我们的消化与吸收、荷尔蒙的分泌、内脏的休憩……总配合着睡眠运作。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古老印记,我们只能顺着它。如果长时间逆着它,我们的健康就一定受影响,看看过夜生活的人,就很容易明白。

荒野百万年来,蛮荒环境也形成我们的感官效率,例如我们的视觉。在那漫长的年代中,人类的眼睛最常看的距离是两公尺以外的物体,天黑后就很少使用视觉。看看现代的孩子,长时间都注视45公分以内的书本,晚上还点灯夜读。还要看电视,滑手机,目不转睛地打电玩,全都违反我们数百万年打造出来的眼睛生理与结构,也就难怪有那么多的孩子眼睛出了问题,要戴上眼镜,变成青蛙王子。

荒野同样的,我们的听觉、嗅觉、味觉也都受到现代生活的扭曲,我们戴耳机听音乐,让耳膜直接受到声波冲击。我们吃很重的口味,造成体内“三高”而危害身体健康。这些都是容易查觉的,但在心灵上、情感上,我们就很少人能觉察。例如,我们的祖先每天要与千百种动植物接触,寻找它们,倾听它们。生活中随时有机会与大自然不同的物种生命连结,这成了我们生命的潜习性,也形成我们今日身体细胞对蛮荒环境的乡愁。

天地间的美景会抚慰我们基因中对于蛮荒的乡愁

荒野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家希格德·F·奥尔森在《低吟的荒野》(程虹 译)中写道:往昔祖先与江河湖泊、高山草原及森林心心相印时,众心所向的某种内心的渴望,现在却渐渐离我们而去,正是由于我们几乎忘了过去,所以在我们的内心才存有一种不安,一种对现实的急躁。舒适而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都无法令我们满足。

荒野我们很多同胞喜欢种花莳草养宠物,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只觉得这样做很快乐,其实她是在抚慰细胞中的荒野乡愁,所以,不知不觉就快乐起来。我们去远足或踏青,喜欢到偏远未开发的野地山林,喜爱探查秘境,这些都是遗传自远古的游猎祖先。

荒野从这最简单的例子中,我们知道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是身心健康最直接与最简单的途径,而且孩子越小成效越好。如果等到网络游戏成瘾,就事倍功半了。

二、为孩子的基因写入好程序


昆虫一生所需的行为程序,出生前即已写好

人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这是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人会使用工具,动物不会。这许久的认知被珍·古道尔否定后,又陷入新的争论了。不过我觉得印度智者奥修说得好:人类出生时,基因几乎是空白的,而动物出生时,多少都在基因中已写好许多程序,越低等的写得越满。所以昆虫的一生所需的行为程序,出生前即已写好!愈高等的动物写得愈少,而人类最少。人是在出生后由双亲主写程序,随后环境也来加入。人类的童年时期很长,这样才能写入很多日后需要的各种程序。写入怎样的程序,也决定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由此可知道为什么童年教育如此重要,正如文章开始时引用喇嘛尊者的名言:“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

荒野在众多的程序中,让孩子熟悉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是重要的第一个程序,这是费时长久的事,但功效显著。一位学者研究发现,亚马逊雨林里一个11岁的印地安孩子,他对热带森林的知识与经验,超过美国大学的森林系研究生。现代父母能为儿童做的重要大事之一,就是让孩子的蛮荒乡愁被抚慰与连结,使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儿童时期是写入大量程序的时候,而最难也是最容易写的是由大自然来主写的程序,那是因为大自然被破坏得太严重了,都市的小孩尤其没有机会,到大自然去变成一种奢求。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保护更多的荒野大自然来让儿童熟悉是多么的重要。

荒野此外,父母对儿童教育的不了解,错过了这时期的荒野自然教育,导致未来孩子长大后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偏差,也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

三、从自然生态中看见完美

澎湃的海洋


蓝色的湖泊


壮丽的瀑布


皑皑的雪山


雨后的彩虹

……

都是水分子神妙的游戏!

荒     我们带孩子进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观察。但自然观察并不是要你记住这个名字那个名字,也就是不要在意分类与命名,而是要学习欣赏宇宙自然的神奇:抬头好好欣赏星球的完美运转,日夜四季的变化,星河的浩瀚。看看水的奥妙:澎湃的海洋,蓝色的湖泊,壮丽的瀑布,皑皑的雪山,雨后的彩虹,都是水分子神妙的游戏。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壮丽、神奇、完美,人怎可能不敬畏大自然,怎么会不谦卑呢?

荒野其实,生命才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完美,更是我们自然观察与欣赏的核心。例如,我们要学习欣赏花的颜色与造型,蝴蝶的轻盈舞姿和它们身上的色彩与图案。我们要学习倾听各种虫鸣鸟叫,分辨各种花草树木的气味,而最重要的是去观察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间发生的故事与彼此的关系,也就是去看身边这整个生态系统里每一种生命间共生共荣的完美关系,看见每一种生物都同等重要而没有贵贱。唯有如此看待这大自然的一切,尊重生命才会成真。

荒野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看见,大自然如此欣欣向荣正是生物族群与族群间互相帮忙的结果,那些看起来愈柔弱的生物,数量愈多,像蜉蝣生物、小昆虫、青草等,反而愈顶级的强势动物数量愈少,像老鹰、狮子、老虎等。从个体彼此间的关系,在表面上看是一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例如一只羚羊被一只狮子猎食是残酷的,但若从生物族群间去看,羚羊群与狮群的关系,其实是互相帮助的,否则彼此都会灭亡。这是一种大慈大悲的共生机制,才能让大自然如此丰饶。

        引导儿童到自然荒野里去,让孩子看见大自然物种间的这种完美关系,来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与价值观。去明白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怀有这样认知的孩子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溪水方有再清澈的机会,天空才有再湛蓝的机会。想想大自然有国界吗?候鸟千里迢迢飞到南方过冬,会被当地的其他鸟类驱赶杀害吗?大自然可以做到四海一家,为什么自称灵性动物的人类却做不到?看看今年逃往欧洲的难民,所受到的对待,实在可以用野蛮来形容。

荒野人类梦想着桃花源,想重回伊甸园,但却又不断以开发之名破坏伊甸园,我们不但离人间天堂愈来愈远,还把地球搞得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自认为是现代文明人来深思?


人类梦想着桃花源,

但却又不断以开发之名破坏伊甸园……

四、为孩子的精彩人生打下基础

荒野我们的生活如此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几乎都忘了问问自己生命是来这个地球做什么?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好像所有我们做的,只为了求生存。如果是,你这样继续忙碌下去有意义吗?想想你求生存的最后是怎样?你还不是死了!所以由生到死这段活着的时间必有更高更重要的意义,那是什么呢?那是每个人应就自己的直觉与天赋,去定自己人生的意义。其实,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这段生命,这个人生之旅可以过得很精彩。

荒野精彩有许多种,但对很多人来说,希望能有丰富的创造力去创造美好的事或物,这是普世的价值。创造力是人类相当珍贵而独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也就是要把这种能力的程序在童年时写进基因里,怎么写?

荒野创造是创建尚未成形出现的事或物,那是需要靠想象力。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所以,培养创造力先要培养想象力。但,想象力又如何培养呢?

荒野想象力是来自欣赏,例如葛罗飞在欣赏美国浩瀚的大峡谷之余,靠着想象用音符来表现,所以有了《大峡谷组曲》。想象故乡山水的壮丽,捷克的史麦塔纳在我的祖国交响诗中,谱出《莫儿道河》的动人乐章而名垂乐史。李白欣赏三峡的壮丽,又为自己的冤屈得伸,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苏东坡欣赏明月普照,用想象力想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生的悲欢离合,于是创作了传颂千年的《水调歌头》。


没错,我便是蜘蛛侠的真身!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造型成了艺术家灵感的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



我就是“愤怒的小鸟”的真身!


你是否见过……

张家界的奇峰



 萤光蕈


会发光的虫子
……
这些都是魔幻巨作《阿凡达》的灵感源泉


荒野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科学家都是从欣赏事与物中涌起深深的感受,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而创造出了不起的作品。所以孩子要从小培养他的欣赏能力,长大之后就来不及了。进入荒野欣赏自然的美好神奇,以及阅读文学艺术是通往想象力的两条大路。

大自然的壮丽动人心弦,你会想用画笔来描绘,或用音乐来禅述,你可能更想用诗来歌颂……人类从鸟类艳丽的羽毛,蝶与花的多彩多姿,从昆虫不可思议的造型,鱼以及野兽的线条中,汲取想象,成为创作的灵感。因此,做父母、做老师的有义务引导孩子到野地里做自然观察,看自然的连续剧,听自然讲故事,欣赏噪鹛的演唱,彩蝶的翩翩起舞。去发现野地各角落的生物,发掘各种生物的武功或特技,去体验四季变化的美妙,日夜动物出没的差异,潮汐涨落的力量……

荒野大自然会在孩子的基因里写入博爱、浪漫与热情,让孩子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的想象力,这样的孩子一生要不精彩不快乐也难!


荒野儿童自然教育到底是什么?

荒野要怎么做?

荒野我们已经知道儿童的成长过程与大自然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可是现代的都市儿童又如此远离大自然,儿童自然教育就是在此前提下,用最省时又最有效率的方法,让儿童接受自然的洗礼。

荒野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是整个儿童自然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有很多打着儿童自然教育旗帜的组织或工作坊,他们常绕过自然观察与体验,甚至只是纸上谈兵。事实上这些都只是辅助,不是主轴,做得好,可以加速或加强自然观察与体验的效果而已。

荒野故而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儿童透过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让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用欣赏自然万物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作力。同时经由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生态间的生命关系,来感受大自然共生共荣的基本互利原则,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由自然教育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给大自然写情书

作者|邢晓雯

 

        他创办台湾最大的自然教育组织“荒野保护协会”,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20多本书,诉说对大自然的爱情,他相信,把孩子们带到自然中去,孩子们长大后,自然就懂得保护大自然。他说他几十年来做的这一切,都出于爱。

 

        “中年以后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实现童年的梦想。”徐仁修这个一直实现童年梦想的“大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童年,成长为台湾最早的一批环保主义者。上世纪90年代初,当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环保运动开始变得或悲观或激进。他选择回到孩子中间去。他对孩子们说:“当看到大自然如此美丽动人,我们怎能不温柔相待?”

 

        如今,68岁的他看起来像是50岁出头的模样,脸上没有多少皱纹,手臂肌肉结实有力,穿着防风衣、牛仔裤、登山鞋。每年依然花几个月带队到野外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2013年11月中旬,在广州的环保组织创绿中心和鸟兽虫木自然保育协会的邀请下,徐仁修的摄影展《大自然的情书》来到广州巡展,他还到高校巡回作了几场讲座,每天马不停蹄。徐仁修对大学生讲:“人类是万物之灵,可是往往不灵。我们把自然变成一种知识一份考卷是一个错误,自然是活生生的。”

 

        荒野有情

 

        1946年,徐仁修生于台湾新竹芎林乡。他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玩,钓鱼来吃,就必须了解各种鱼的生活习性,碰到蛇、毒虫,要避免自己被咬到。当时自然对他来说,就是生活。小学六年级,他第一次在竹东的戏院看了一部迪士尼的影片《沙漠奇观》,介绍沙漠里各种动植物的故事,他就想:“我的生活也有这样的故事,我也可以拍电影。”

 

        退伍之后,他进入台湾农林厅的种苗场工作,在那里他得到了第一套摄影装备,开始拍摄农作物。工作第五年,他索性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聘到尼加拉瓜的农业园,开始真正意义的自然摄影。

 

        自然摄影的路一走就回不了头。回国后,他索性连农林厅的工作也辞掉,专心拍摄和写作。窘困的时候,甚至白天到工地上挑砖头,晚上就在灯下写书。像《家在九芎林》和尼加拉瓜探险集《月落蛮荒》,就是在这期间写出来的。他早期拍摄的照片多是自然风景,后来意识到,要关注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于是转向“生态摄影”。他说:“在生态摄影中,除了唯美之外,还应该能进一步表现出环境、生物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有知识,有关联的。”

 

        1974年3月,他发表了台湾第一篇自然生态保育的文章《失去的地平线》,文中他义正词严地说:“我们如今有庄严的责任保护它们的存在,有更大的义务为我们后代的欣赏,接近,感觉它们,以及从它们得到教育的权力而保护它们。”

 

        深层的人道主义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徐仁修开始讲生态问题。不少人听了都于心有戚戚焉,可是没有人行动。“他会跟你讲,我也跟你一样关心,可是我力量太小,我们能做什么呢?所以我说,好,那我就建立一个渠道,你们一起劲来做吧”。

 

        1988年,他在垦丁国家公园训练大学生解说员。他教的东西和教授都不一样,带大学生做夜间观察,他发起了很多台湾从没有的自然体验项目,萤火虫观察、保护萍蓬草运动、自然观察等等。他说一个人只要投入一点点的心力,就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力量。

 

        环境运动带来了社会的巨大改变。1993年以后,台湾社会涌现了不同社会领域的创新,当年为环境而抗争的人,渐渐转向。徐仁修认为,是时候做做更多的环境教育了。1995年,他创办了台湾荒野保护协会。他从一帮城市中产阶级的俱乐部做起,给他们讲台湾生态的意义。那年年底,台湾荒野保护协会有了1000多成员,随后每年都新增1000多名成员,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台湾最大的民间团体。别人问他,为什么你们的成长速度这么惊人?徐仁修回答道:“我们不仅是教别人看鸟的方法,还有看鸟这个活动背后的意义。”

 

        也有人对徐仁修说“你不是人道主义者,你从来不关心人,你只关心树木和花草”,但徐仁修回答,“从更长远的来看,我做的是不同的,你们帮助的人会叫救命,会感谢你们的帮助,但是我做的很没有成就感,我救了乌龟,乌龟不会说谢谢,我救了蛇,蛇看到我还是会咬我。但是我依然坚持,因为我清楚,大自然得不到保护,人类也不会有好处。我做得好的话,你的孩子和后代都会受益,是深层次的人道主义”。

 

        自然体验课

 

        台湾思源垭口是“荒野”的圣地,而自然体验课是最受欢迎的活动,报名的名额总是被一抢而空。通常,徐仁修带着一帮家长和小孩,下午四点多开始登山,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登山要选在这个时候,直到快要登顶的时候,大家突然看到,一道夕阳在海面上慢慢沉下去,把山坡都染红了。正当陶醉其中时,徐仁修大喊,“快回头看”,只见一轮明月在东边徐徐升起。说起这个“神奇”时刻,徐仁修陶醉又得意地笑了:“这个时候,什么自然保护的理论都可以不用说了。”

 

        1998年,他决定针对儿童做自然教育,成立了儿童“旋风团”,用“旋风团”来吸引家长加入。“旋风团招”的是是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学生,一个团30个孩子,每个团配一对父母的加入,周日进行一整天的活动,由解说员带着孩子。父母组成人班,给他们上课。孩子到五年级后离团,然后再加入奔鹿团,高中学生成立翔鹰团。孩子学习,家长也学习自然,然后吸引家长成立自然解说团———荒野就是这样发展的。现在已经发展到30个团,人数上千。

 

        加入“荒野协会”只要交会费就好,没有所谓的晋升制度,也没有享受的待遇。“因为会员不是来这里享受的,你是来为台湾的环境贡献力量的。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又想加入,那你只管交钱。我们有很多自然观察课、体验课,会员可以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你的爱心可以在这里得到显现。”对于如何参加荒野协会,徐仁修描述了他们的要求。

 

        18年来,荒野教过的孩子在各个领域都大有作为,现在不少成为台湾环保N G O界的中坚力量。这样的结果应和了徐仁修最初的设想。“我那时候想一定要把他们教好,他们当中说不定哪一个孩子会成为未来的领袖、第一夫人、大企业老板,都有可能”。

 

        这些年来,有原来台湾荒野的成员出了国,在国外也成立相对独立荒野协会分支,已经有12个海外分会了。而徐仁修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个华人环保基金会。他说,华人是全球生态环境最大的破坏者,因为有能力破坏,但是我们竟然没有成立一个有影响力的环境N G O组织,应该要羞愧。

 

        现在,徐仁修每年都会来内地,带上许多老师,教授内地的老师进入自然,做自然观察和自然体验。他也看到了内地环保的N GO工作环境困难。所以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选择少谈教育,而是分享自己的人生,告诉他们怎样能活的精彩。他告诉年轻人不要着急,“环境保护这个东西,只要人人都有爱心和意识,时间到了就会遍地开花”。


        (文章转自徐仁修荒野博客,特别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聆听窗外声音]


    发现电影中的生命镜像

    清华附小:6年60部经典电影    

    最美好的童书,缔造最美丽的童年

    历久弥新的100部经典电影

    萨科齐:致教育者的一封信

    奥巴马: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哈佛:为何一流?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

    新西兰的小学教育

    苏格兰的卓越课程

    德国儿童认知世界清单

    世界上译本最多的50本书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