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2017-04-14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生命教育系列]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朱永新


         一、

        生命教育: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校园欺凌、意外事故等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学生体质下降、精神焦虑等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吸毒等道德失范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生命迷茫、虚无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学生生命质量和发展令人堪忧,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明确“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是学生发展重要核心素养。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知识和生命保护的技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时代对生命教育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任。


        其实,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上,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早已先行一步。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的《健康与幸福》就是生命教育。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2009年台湾高中生命教育类选修课课程纲要施行,生命教育进入学校正式课程体系,2013年台湾已经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生命教育课程大纲修订,2014年台湾地区已经完成首轮高中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可以说走在了我国生命教育的前列。



        二、

        新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新教育,也称新教育实验,是一场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阅读”为核心,以十大行动为主要内容,以帮助更多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民间教育改革创新行动。新教育从2002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已经拥有了3000多所学校,超过320万的中国师生正因新教育而受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非常欢迎我们这样一种教育改革的努力,大概有一百多个县级教育局在区域内推广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的程度上,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比较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或思潮,已经在悄悄影响或者改变着学校,乃至影响改变着教育生态。


        围绕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人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思考,提出了新教育卓越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显然在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里面,基础课程就是生命课程,因为我们认为教育首先是为生命而存在的。如果教育不面对生命,如果教育不能够解决生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新教育把人的生命分成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次。自然生命主要解决生命的长度问题,社会生命主要解决生命的宽度问题,精神生命主要解决生命的高度问题。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安全与健康来解决自然生命的长度,通过养成与交往来解决社会生命的宽度,通过价值与信仰来解决精神生命的高度的问题。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个框架来展开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达到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这样一种目标,真正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其他的教育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



         三、

        《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整合生命教育资源,专设生命教育课程


        当前的学校教学中,生命教育还存在着起步较晚、理念欠缺、教材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因此,整合生命教育资源,并走向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趋势。一个实验、一个改革最后要落地,必须要进入课程,必须要进入课堂,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教材体系。《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为我们新生命教育专设课程而研发的系列教材。新教育把生命理解为具有三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丛书各单元分别对应于三重生命所关涉的六大主题,分别指向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具体如下:


        自然生命——安全与健康——长度;

        社会生命——养成与交往——宽度;

        精神生命——生涯与信仰——高度。


        每一学年除了六大主题内容呈现外,另加两个成长记录。我们的生命教育已经有机地整合了现在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生涯教育或职业教育、生死教育等课程,让师生以更简洁、更明了、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问题。


        呈现方式:游戏化、体验式。小学一到三年级内容以绘本故事形式呈现,小学四年级以上,包括初中、高中以活动体验形式呈现,通过自我测评、互动体验、走进生活、牵牵大手、拓展延伸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教中学、在悟中学”。 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教材中重知识轻技能,重技能轻责任的倾向,强调生命意识、重于生命技能、生命知识,生命知识、生命技能最终形成生命责任,把意识和责任放在第一,技能与方法放在第二,知识与要点放在第三。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他一直致力的教育实践。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关于教育,关于生命。



生命的那些事要告诉孩子

作者|梁杰

(中国教育报记者)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提交了提案,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近日,记者采访了朱永新,就生命教育话题进行了访谈。

    

        记者:您建议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研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研发生命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源,加强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您是出于什么考虑?

    

        朱永新:近年来,学生自杀、自残、校园欺凌、意外事故等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学生体质下降、精神焦虑等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吸毒等道德失范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精神生活迷茫、虚无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学生生命质量和发展令人担忧,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核心素养。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和生命保护的技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时代对生命教育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任。

    

        记者: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哪些?

    

        朱永新:纵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学派因为对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定位,从而有着不同的解析与实施。归纳起来,生命教育大致有如下三种主要界定:一是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指针对生命的重大问题开展的教育,如死亡教育、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等。二是广义的生命教育。它主要是从生命的视角出发,对教育整体进行重新解读与诠释,即生命化教育。三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这个向度的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中的重大问题,教育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还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掌握保全生命、发展生命的技能,从而更加自觉、自主地创造生命的价值。我们主张从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来理解、研究和实践,既不将生命教育窄化,也不将生命教育泛化。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提出的“新生命教育”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拥有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记者:世界各国的生命教育是如何开展的?我国的生命教育处于何种阶段?

    

        朱永新: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上,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早已先行一步。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健康与幸福》就是生命教育。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2009年,生命教育进入台湾学校课程体系,2013年台湾已经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生命教育课程大纲修订,2014年台湾完成首轮高中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可以说走在了我国生命教育的前列。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起步晚、推进慢,生命教育的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和学校采用的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先后开展了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前后脱节、选择无序的问题,容易导致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产生偏差,不能满足师生完整生命发展的需要。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开发了《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这套书有哪些特色?实验效果如何?

    

        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和苏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合作,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生命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全国几十所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反复研讨修订,历时多年编写完成了一套贯穿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学期一册,共计24册的《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目前已经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小蔓教授高度评价《新生命教育》,说它的出版标志着内地生命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起到四个带动作用:第一个是带动生命教育本身;第二个是带动学校教育的变革,把生命教育课变成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个是带动教材的变革,实验用书的思路、理念、面貌、呈现方式都比较新,对教材的变革可以起带动作用;第四个是带动教师,教师使用了教材,就能够去体会什么是生命教育,去感受怎么去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来自基层的实验教师则认为,《新生命教育》成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尽管我们的实验用书得到了专家、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但应当说,这只是一次民间的行动。我们还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组织专家研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出台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更具权威性的生命教育教材。


        (文章来源:(转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0日第9版】)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生命教育]    


       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样

        生命叙事的诗、思、史

        新生命教育宣言: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生命叙事:新教育人的行走方式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生命叙事—— 生命的姿态与精神的出路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长

        让生命幸福完整

        生命叙事的体裁与风格

        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课程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新教育是什么?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新教育对研发卓越课程有着怎样的思考?

        发现电影中的生命镜像

        用生命歌唱

        寻找生命的红杉林

        賜时光以光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她缘何成为“全球教师奖” 唯一入围的中国教师?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