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成人之父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以一句颠覆性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玛丽亚•蒙台梭利于1936年揭示了“童年的秘密”。“儿童乃成人之父”,意即成人不应忘却自己曾有过童年,而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儿童,为儿童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环境。
重申“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命题,期待成人们放下各种利害计算的心思,低下高昂但很可能是无知的头颅,在琢磨如何对儿童善加教育的同时,更要懂得与天真未凿的儿童平等交流。
在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时,孩子理应享受更加快乐自由的童年。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推断。今天的中国孩子可能是半个世纪以来学习负担最为沉重的一代。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
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儿童具有伟大的建构能力,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她还说:“承认儿童这种伟大的建构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义母的权威。一旦父母能说服自己不充当塑造者,而只在建构的过程当中从旁协助,那么,便更能履行父母的真正职责,从长远来看,这样他们的协助才有真正的价值。”
快乐童年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自然生长,文明社会的神圣职责就是捍卫童年,为此我们甚至需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这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
父母要知道“儿童乃成人之父”
作者|孙云晓
以一句颠覆性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玛丽亚•蒙台梭利于1936年揭示了“童年的秘密”。在2015年元旦的《文汇报》笔会上,上海师范大学的俞可老师如此评论道:“儿童乃成人之父”,意即成人不应忘却自己曾有过童年,而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儿童,为儿童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环境。
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
事实上,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不仅认为“儿童乃成人之父”, 她甚至认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蒙台梭利说道:“我们过去常说,是母亲造就了孩子,因为她教会孩子走路、说话等。但事实上,这些没有一项真正是母亲的功劳,而是孩子本身的成就。母亲生下了婴儿,但造就孩子成人的却是儿童本身。如果母亲过世,婴儿还是会长大,会成人。一个被带到美国的印度婴儿,在美国人的照顾下,学会的是英语而不是印度语。他的语言并非来自母亲,而是他自己学会的,就如同他也可以习得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一样。因此,一切所学都不是遗传而来,是儿童吸收周遭世界的事物,并用以塑造来日的成人。”她认为,儿童具有伟大的建构能力,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她还说:“承认儿童这种伟大的建构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义母的权威。一旦父母能说服自己不充当塑造者,而只在建构的过程当中从旁协助,那么,便更能履行父母的真正职责,从长远来看,这样他们的协助才有真正的价值。”
什么是童年
显然,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童年。
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童年时代,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可以评论教育的 理由,因为教育与童年就像呼吸一样难以分离。正是由于教育对童年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不能不仔细审视几个关键的问题,如: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童年?童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童年在一生中的价值是什么?等等。
讨论童年的问题可以写出厚厚的学术专著,但在这里,我希望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如果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童年,并敢于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其发现不亚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因为真实离真理最近。
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童年一般是指人成熟之前的儿童时代。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期在广义上指个体心理发展从出生到成熟的时期,狭义上则指介于幼儿期和青春期之间的时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巨石下面的小草
我是1955年生人,11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在很多人看来,我和我 的同龄人的童年是不幸的。的确,与今天的孩子相比,我们在物质上足贫穷的,在精神上是贫乏的,我们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正因为先天不足,我们大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在填简历时,往学历一栏填的是“大专”,虽然有根有据,但心里是虚的,因为读大专之前我是初中毕业,这个大专学历是工作10年后补的。严格算来,我在学校里真正有效的学习只到小学三年级,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就在“停课闹革命”和“复课闹革命”之间闹来闹去,荒废了学业。准确地说,我是小学肄业的学生。
毫无疑问,我恨透了“文化大革命”,因为它让我变成了半个野蛮人、 半个落伍人,让我在一望无际的文化沙漠中艰难跋涉。但是,我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生命是顽强不屈的,就像一棵巨石下面的小草,任何外部的因素都不可能完全改变一切,其中就包括童年。坦率地说,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是自由自在的,是丰富多彩的。关于那段经历我曾写了万字长文《渴望自然》,发表在1995年第9期的《中华儿女》海外版上,这里只是想做一些深度分析。
我生活在山海相依的青岛,美丽的大自然是我真正醉心的课堂。由 于“停课闹革命”,我这个孙悟空的后代,就上了“花果山”。山上玩够了,又学着哪吒去“闹海”。后来“复课闹革命”了,也经常是上半日课,或者学工学农学军,整日里东奔西走。反正是学业极为轻松,玩耍的时间取之不尽。
难以忘记的童年
难以忘记,我钻进茂密的树林,在一片硕大的梧桐叶子下屏住呼吸, 因为一只金色的小鸟正在叶子上歌唱,我们相距不足一尺,我紧紧捂着自己的胸口,怕怦怦心跳的声音把它惊飞。
难以忘记,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一手提着嘎斯灯,一手握着钢叉,走进 冰冷的大海。在粼粼波光中,追踪着闪电殷游动的鱼儿和急速横行的螃蟹,而我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和精确的计算来击中目标。
难以忘记,在清清的溪水边,我采摘了一篮子红艳艳的野草莓,又逮 住几只翠绿的大肚子蝈蝈。我与伙伴们历尽艰险爬上高耸人云的崂山余脉浮山,产生那种成功的体验和欲展翅飞翔的强烈愿望。
难以忘记,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急切地奔向大海。我 们趁着退潮走进大海深处,归来时却赶上涨潮,当发现一个伙伴不慎走进海沟而渐渐沉没的时候,我们虽然吓得魂飞魄散,却紧紧拉住他的手,直到他脱离危险。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生命与责任,并为此骄傲至今。难以忘记,11岁那年的冬天,因为“文化大革命”,要“扫除一切大毒草”,工厂图书馆里的文学名著被当作垃圾清除。结果,一个与文学世界完全隔绝的无知少年,只因为看了哥哥偷来的一书包名著,痴痴地做起了文学梦,后来居然真的成了一名作家。
当然,我难以忘记的童年故事包括多得数不清的傻事和丑事,因为人 就是这样长大的。让我惊叹不已的是,我的童年虽然是巨石板下的一棵嫩芽,是野火烧不尽的一株小草,却依然生机勃勃,甚至可以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不仅如此,快乐的童年也让我受益终身。
感恩童年
因为有了快乐的童年,我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看见绿树红花,我 会舒心地微笑;听见虫鸣鸟啼,我会凝神倾听。因此,我酷爱旅行,常常醉情于山水之间。即使烦恼缠身,我也会安然入睡,相信醒来会有好主意。
因为有了快乐的童年,我对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情有独钟。见到孩 子,我会精神亢奋,耳聪目明;与孩子交流,我会情真意切,自然、平等、尊重。因此,我40多年写儿童和教育方面的文章,非但不会感到厌倦,反而把它当作是一种享受。
因为有了快乐的童年,我至今像孩子一样好奇,什么都想问个为什 么。。虽然我对许多领域都一无所知,但我总是那么求知若渴,每每获得一点新知就充满了幸福感。因此,学习对我而言永远是件快乐的事。
因为有了快乐昀童年,我的人际关系宽松和谐,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我智商不高,加上山东人的倔脾气,从不会巴结人,但我懂得感恩,懂得宽容,宁肯自己吃亏也不伤害别人。我始终牢记孙敬修老人送我的箴言——但做好事莫问前程,结果就是傻子得好牌,前程也会不错。
成长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有些不解,你写这么多炫耀自己快乐童年的话是 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文化大革命”给了你阳光灿烂的日子吗?当然不是。我只是想说,由于童年的快乐与否受制于社会和成年人,因而不是一个纯粹自然发生的过程。在“文化大革命”那么险恶的历史环境里,成为漏网之鱼的孩子尚且有快乐的童年,今天,在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时,孩子理应享受更加快乐自由的童年。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推断。今天的中国孩子可能是半个世纪以来学习负担最为沉重的一代,因而快乐离童年非常遥远。在我看来,小学生如果半日上课半日活动,并且经常亲近大自然,其发展质量肯定比整日上课要好得多。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童年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对于任何一个人或民族来说,童年都是最珍贵的财富。所以,确立儿童优先的原则,对儿童给予特殊保护和优先保护,已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发展经济是需要的,但如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就将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同样,如果破坏了童年的生态环境,人类将付出更为高昂的代价,因为扭曲童年就是扭曲人类的生命。快乐童年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自然生长,文明社会的神圣职责就是捍卫童年,为此我们甚至需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这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
(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发现童年的秘密》。)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儿童是成年人之父
作者|戴志勇
儿童节的起源,是在德国纳粹1942年残杀近百名儿童后,人类于1949年的一种自我提醒:即便经历了启蒙运动,成人仍然完全有可能被某种疯狂的观点、利益或仇恨所控制,对儿童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设立这个节日,要求成人意识到,无论何种情况,应该尽一切可能,保护作为人权之根本的儿童权利。
从神权时代中走过来的现代人类,并没有如康德所期盼的,完全成熟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反倒用基于抽象原则的建构式理性主义,给自己挖了不少大坑。
纳粹对儿童犯下的罪行,是他们在乌托邦狂想之下,对人的普遍罪行的一种。对此最重要的矫正,就是回归到人的常情与常理,回归到日常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基于经验理性的改善。
谁最不可能掉入建构理性的陷阱?儿童!他们初到世界的头几年里,还处于一片至诚之中,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不会作伪,野心也没有萌芽。
称儿童是天使,正因他们具备那没有被世俗生活浸染的纯白之心。所以,孟子在论证人的恻隐之心时,用的是孺子将要掉入井中时的那一念之动:“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最无辜的儿童,最能唤醒人内在不经思索的良知良能。反过来,对儿童的虐杀,也就最大程度地反映了虐杀者良知的泯灭。
儿童的纯白无染,不仅是说他们没有超出于生存需要的野心与欲望。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被各种抽象的概念干枯化。七窍通而混沌亡,庄子的寓言正提示那个未被各种分别心所割裂的状态的可贵。儿童会在成人认为不可能处,创造出可能性。他们天然地没有隔阂,轻易地玩成一片。
对在各种日常计较中生活的成人而言,实在应该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天然之真,本然之善,在他们赤诚的童心与灿烂的笑脸中,反省自己的苟且与营营。可是,不论容易溺爱的爷爷奶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苛父母,还是手握“赏善罚恶令”的老师,都往往极少看到这一点,多半只将儿童置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
意大利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儿童视为成人之父,正是基于对儿童这些优于成人之处的绝大肯定。在思考人性之初的问题上,唐代李翺提出复性说,晚明李贽提出童心说,他们都有很透彻的论述。
这些年,儿童们在雨中为领导表演的报道,看起来是变少了。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也在应试教育的缝隙里艰难地成长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进入了本届政府的视野。这些改变,都值得肯定。但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对儿童的认知和态度,不仅决定着儿童的未来成长,也决定着成人世界所能抵达的高度。
这个儿童节,我们在倡导保护儿童权利之外,重申“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命题,期待成人们放下各种利害计算的心思,低下高昂但很可能是无知的头颅,在琢磨如何对儿童善加教育的同时,更要懂得与天真未凿的儿童平等交流。
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
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欣赏《童年的秘密》(片段)
作品目录 10、生长的障碍
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了就开始了。当然,没有一个人会完全阻止儿童看和听,进而阻止他明智地征服他的世界。但是当一个儿童开始独立地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即使一个成人是真诚地热爱儿童,但在他的内心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这两种心理状态,即正在生长中的儿童和成人的心理状态存在着极大的不一致。以至要这两者不作一些调整而生活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不难看到,这些调整是不利于儿童的,儿童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跟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儿童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被制止,尤其是因为成人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防御心态,却反而相信自己确实对儿童有着深厚的爱和奉献精神。
但是,成人这种无意识的防御心态只有在掩饰下才充分表现出来。成人的贪婪被“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儿童”掩饰起来了,这种贪婪使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成人害怕他的安宁被打扰,然而,这种害怕掩盖在“为了维护儿童的健康,要让儿童多睡些”的幌子下。
一个缺乏教养的妇女可能会对她的小孩大声喊叫、打骂,并把他从家里赶到街上,使儿童不致打扰她。但过后,她又会亲昵地抚摸和热情地吻他,以表明她是体贴并爱着这个小孩的。
社会较高阶层所固有的形式主义使他们只接受某种态度,例如爱、献身、责任感和外表上的自我控制。不过,这些较高阶层的妇女比低下阶层的妇女更乐意摆脱子女对对她们的纠缠。她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保姆,让她带他们散步或哄他们睡觉。
这些妇女对他们所雇用的保姆显得耐心、仁慈甚至很谦恭,这就表明,即使她们不讲什么,这些保姆也已真正懂得,只要使讨厌的孩子离得稍远一点,主人就会容忍一切。
儿童刚学走步,开始欣喜苦狂于自己的活动自由时,他就遇到了一群巨人阻拦他的每一个举动。儿童所处的境地跟摩西把希伯来人带出埃及时处境很相似。当他们克服沙漠的艰难困苦,刚踏进绿洲时,就在面临着战争。对亚摩利人的敌对抵抗的痛苦回忆,使他们充满着恐惧,以致漫无目标地徘徊在沙漠中40年,在那里许多人因精疲力竭而死去。
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在某些民族中这种倾向可能变得极端强烈。这种本能性的自我保护的根源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的深处。这种令人痛苦的现象最早可感知的最细微的表现,就是成人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宁和财产,免遭新的一代的侵犯,尽管他们作出了努力,但侵犯并没有被制止。他们拼命地战斗着,因为他们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
这种父母的爱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之间的斗争是无意识地进行的。
成人会心安理得地说:“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走。他不应该碰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嚷。他应该多躺一会儿。他应该吃和睡。他应该到户外去”似乎这个人并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对这个儿童并没有特殊的爱。那些更懒惰的父母会为他们自己选择最轻松的道路,他们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谁会对说儿童必须睡觉犹豫不决呢?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是那么机灵和那么快地服从了,那从本质上来看,他就不是一个“睡眠者”。他需要,肯定也应该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但是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人为引起的。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者。一个强迫使儿童睡眠的时间超过他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成人,不管他们是博学的或无知的父母,还是照管婴儿的保姆,都协力促成这个充满生气的和活跃的人去睡觉。在那些富贵家庭里,婴儿,甚至2岁、3岁或4岁的儿童都被责令要过量睡眠,虽然一些起贫困家庭里情况并非如此。这种贫困家庭的孩子整天满街奔跑,成人并不哄他们睡觉,因为他们并不是母亲厌烦的根源。通常这些贫家子弟比富家子弟安静些。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可能对富家子弟一直提倡过长时间的睡眠。我记得,有一个7岁的孩子对我吐露,他从来没有看见过星星,因为他父母总是在夜色降临之前就让他去睡觉。他跟我说:“我很想在某个晚上到山顶上去,舒展身子躺在地上,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星星了。”
许多父母夸耀他们的孩子习惯于一到黄昏就去睡觉,这样他们自己就可以自由地外出。
甚至儿童的床也可能是痛苦之源。把柔软和美丽的装有栏杆的婴儿小床和宽敞的成人床相比,儿童的床就像是一只悬空的鸟笼,这样,父母或保姆照料他时就不必麻烦地俯身弯腰,把儿童放在那里,父母也不不必害怕他会跌下来受伤。并且,儿童的房间是遮暗的,以致第二天的阳光也不能唤醒他。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只适应他的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睡得超过必要时间。应该允许儿童疲倦的时候就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过来,当他想要起床时就爬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像许多家庭所做的那样,应该废除儿童小床,应该给儿童一只矮床,实际上它是贴在地板上,这就可以随他所愿躺在那儿和起床。
像所有有助于儿童精神生活的新的帮助一样,一只矮床是很经济的。儿童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更多的是阻碍他的发展而不是促进他的发展。在许多家庭里,通过把一张小床垫放在地板上,并覆盖一条大毯子,由此改变了儿童的睡眠习惯。这样,一到晚上儿童就可以高兴地自个儿去睡觉,早晨起床也不打扰任何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表明,成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在照料子女时把自己也弄得精疲力竭,这是多么的错误啊!实际上,由于他们防御性本能的驱使,他们一直违背儿童的需要,而这种防御性本能是可以轻易克服掉的。
从所有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物体,当他幼小时,可以提起来并拎东拎西,当他长大一些后,唯一的就是服从成人。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是儿童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那些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愿望。自然,儿童远比成人弱小。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领会儿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
读者感言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也很震撼。在我们以为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宰观念里,这种观点强烈的冲击了我们。
“儿童是成人之父”,为什么这么说呢。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是在父权本位的社会背景中提出的,它标志着传统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革命性转换。这对于促进传统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儿童教育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儿童观为前提的,因此,儿童观的这种现代转换又必然影响着教育观的变革。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他的任务是造就成人。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一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孩子们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天才表现: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探索能力,他们爱成人世界的能力等等,他们其实比我们成人更认真,更有能力,我们成人这些方面更需要向孩子们学习,我们成人要做的只是提供给孩子必需的帮助,而不是去干扰他们,去指挥他们,更不是让自己来决定他们的发展和人生。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很多问题的答案。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这本书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大师论教育]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