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2017-06-13 郭丽萍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故事汇]


 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作者|郭丽萍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向日葵班做新教育的历程。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心得,我在这里回顾和反思向日葵班的新教育历程,期待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指导。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向日葵教室会更加美好,我这个大葵花和教室里的小葵花会更加幸福。



        《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是我出版的第二本书,于2016年6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历时四年完成的。这本书见证了我做新教育的点滴历程。四年多来,新教育理念点亮了我的每个日子,也使许多原本平凡的日子变得刻骨铭心。



        2016年10月23日,我们参加海淀区诗歌朗诵大赛。这次比赛,对我们来说是个奇迹。22日晚上得到通知,23日下午两点参赛,训练、化妆、借服装、换服装加起来也就四个多小时,我的天哪,这可怎么办?情急之下,选定原来朗诵过的诗歌,修改之后连夜发给孩子们进行准备。我很忐忑,抱着去学习的心态参赛,想不到的是,我们的朗诵获得全场朗诵类节目最高分。当莫主任告诉我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实,细细想来,我们准备的时间不是四个小时,而是四年,从一年级开始,每个清晨我们都在朗诵,每天都在和好诗相遇,每天都在练功。



        一、晨诵,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


        我做新教育,是从每日晨诵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做晨诵比较简单。一年级刚入学,每天早晨读和培养常规有关的诗歌,比如“小身板、要挺直;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之类的,自我感觉还不错,这样的感觉对不对呢?我疑惑。做教育,不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找到最佳的路径。我请来了蓝玫老师,请她进教室听我们的晨诵,蓝玫老师听后笑了,她鼓励我说只要用心做,一定能越做越好。她让我放弃这些培养常规的“功利”诗,去诵读那些非常美好并且十分有趣的诗,变一首一首的诗为有主题的诗。她推荐我们阅读金子美玲的诗,在教室里给孩子们朗诵了一首,孩子们听这首诗的时候,眼神即刻就有变化,有光芒,是智慧的光芒,是想象力在飞翔的光芒。就这样,我们喜欢上了金子美玲,庄子悦同学回家就让妈妈买金子美玲的诗集,金子美玲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我们读金子美玲的诗,感受她的诗风清亮,每首诗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们读诗人谢尔西尔弗斯坦,感受他的幽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们读顾城、艾青、樊发稼、金波、雪野老师的诗,还请雪野老师和孩子们见面。就这样坚持每日晨诵,4年赏读800首左右的好诗。回顾过去的四年,到处寻找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歌,搜集、筛选、制作PPT,每一次的十分钟晨诵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分钟,既有找不到优质诗歌的焦虑,又有遇到一首好诗的欣喜,这个过程可谓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今年九月大喜,有了新教育晨诵书,这不知惠及了多少像我这样的老师,新教育五年级晨诵内容丰富,书中的“思与行”叩问对我来说,是非常给力的诵读引导,也是促进自己不断思考的再学习。



        挑选晨诵内容,就像大海拾贝一样,只要辛勤付出,总有收获。我知道,我们的晨诵纵然与考试、与竞赛无关,却实实在在与每天的生活相关,每日诵一首诗,和每日喝一杯牛奶同样重要,一个提供身体必需的营养,一个提供丰盈心灵的“鸡汤”。有同事戏言,我不是喝鸡汤,而是被打了鸡血,每日风风火火、激情澎湃做晨诵。我笑了,我就是这样的,我就愿意这样。为了保证每日晨诵,我还培养了晨诵小助手——王紫麒,如果我外出学习或有其它事务脱不开身,小助手就代我组织晨诵,使得晨诵这轮小太阳,每个清晨都能在我们的向日葵教室冉冉升起。晨诵是温暖的,晨诵是充满光芒的。总之,每天与诗歌相遇,就是每天拥有一段浪漫温馨的好时光。这样的美好无需靠毅力来坚持,因为欣赏和热爱,每日八点相约晨诵,不见不欢。晨诵,真正擦亮每个日子,真正呵护每个生命,促进生命成长。



        小诗人庄子悦。2015年12月27日,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召开庄子悦同学的诗歌发布会。庄子悦的诗集《向日葵·爱》印刷1500册,在发布会当天,我和子悦妈妈分别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介绍小诗人庄子悦的成长,子悦自己也介绍诗歌创作的灵感。他特别提到蓝玫老师,是蓝玫老师把金子美玲的诗介绍给我们,尽管蓝玫老师仅仅朗诵一首诗,却使我们深深喜欢上金子美玲,接着读了她的几十首诗,读罢金子美玲,就读谢尔·西尔弗斯坦、金波、顾城,读着读着就有了创作欲望,开始仿写,写着写着就想挣脱原诗的束缚,自己自由创作,就这样,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小诗人笔下的美好。


追梦

 

广阔的葵园里,

向日葵在向上生长。

我们仰望着天空,

每一株都有自己的梦想。

虽说这路上有许多困难,

却不能使我们放弃梦想。

风来了 我们手挽着手用花盘来挡。

雨来了 我们把根更深地扎进土壤。

盼望着 明天的晴朗。

在追梦的路上,

我们永不放弃,

向着太阳的方向,

生长 生长



星星


小鸟儿呀,           

不要急,

不必为食物担心。

天一黑,

你就不会挨饿了,

你看,

在天空中,

有着一粒一粒,

美味的,闪烁着的,种子。

 

相机


一双特殊的眼睛

照什么东西都可以

人们要是想拍照

少了它可不行。

 

但它却一直没有自由,

被人们操控,

它的眼睛为了人类,

不停地一眨一眨。




 

月亮呼吸时,

吐出来的,

是柔美的月光。

 

诗歌呼吸时,

吐出来的,

是芬芳的语句。

 

书呼吸时,

吐出富含哲理的文字,

如北极星般,

照亮前行的道路。

 

星星之路

 

漆黑的夜空中,

有一条闪烁的路,

一条星星之路。

 

晚风在奔跑,

脚踏着星星,

向前奔去。

 

它要到路的尽头,

去那美丽的天国,

带去地上的人们,

给亲人的信。

 

        向日葵班还有很多小诗人,我们有把全班同学的优秀诗作编辑成册,就成了我们的班级诗集《葵园小太阳》。



        二、与经典同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我们不仅坚持“晨诵”,还一直坚持共读共写共演。


        除全班同学的共读书目外,我们建议孩子们根据新阅读研究所提供的小学生基础阅读书单展开阅读。家长们也为建设“书香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自主为孩子们挑选好书,购买好书。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下,每位同学读了多少本书,人均阅读量多少万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知道我们的阅读从未停止过,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个寒假,绝大多数同学阅读量超过百万字,和法忻同学阅读量是三百多万字,在登机口候机、在机舱都有孩子们阅读的身影。


        我们一边阅读,一边创作。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创作绘本,日记,诗歌,童话,小说,剧本,循序渐进,坚持不怠。至今为止,每个同学书写并打印成册的作品已经有九本。低年级时看图想像讲故事;中年级创作儿童诗和长篇童话,到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自己当编剧,把《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改编成剧本,开始了自编自演之旅;五年级上学期,我们继续让阅读和写作紧密相连,在阅读中研究书里的细节,以《草房子》一书为载体,研究细节的作用,并形成小论文,论文人均两千多字,形成《细节的力量》一书。


        每次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有疑问,做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还有活动这么多,时间从哪里来?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做这些?等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 笔耕不辍,我的四年50万字


        记得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老师,坚持每天写1000字,如果想成不了优秀老师,他负责赔付。我努力尝试每天写作,希望自己能把老师这个工作做得优秀。我们学校的老师都知道,我是实在人,做人做事都实在,认准了就去做。可是每天1000字,我试了,真没坚持住。我心疼自己,悄悄给自己打了个五折,每天至少写500字,实在没有事件就进行阅读摘抄。刚开始的时候是凭借毅力咬紧牙关的坚持,渐渐地成了习惯,到现在可以说成了享受,500字大约30分钟,每日享受这30分钟的宁静,日子和心态都变得温暖和煦。《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郭老师和孩子们》是记录我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教学思考的,《童心“桥”》是我每周和孩子们父母沟通的一篇文章,当然,更多的文字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中,一日30分钟,四年50万字,就这么走过来了。于永正老师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我是语文老师,让学生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我理应走在前面。况且,每日走笔这个过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有人说,教育之光,有时候需要一个关键事件去唤醒,我想,对我来说,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每日1000字就是关键事件。



        2、读思联谊,学生行笔创作


        在我的班级,我是和孩子们一同行走的。我们坚信——行动就有收获。每个学期,我们用十周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小说创作,到现在,每位同学都有个人小说四本,从最初的人均五千字到现在人均一万五千字。从最初的天马行空、任意想象到现在有情节有细节、跌宕起伏,幽默风趣。我们不仅创作小说,还自由创作诗词。总之,我和学生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行动。真是这样——行动就有收获,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本本书,而是每一个被点亮的美好日子,是孩子们的快乐和喜人的长势。


        少年才俊王浚伊。在阅读经典、学习国学方面,浚伊是全班同学的榜样。从背诵“三百千”、《弟子规》、《孝经》、《笠翁对韵》,到《四书》、《老子》、《庄子》(部分)、《心经》。在背诵的过程中,浚伊也有过抗拒和不满,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坚持背诵,直到乐在其中。他还会时常翻阅诗词、《四书章句集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新校本)、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方勇译注的《孟子》等书籍。浚伊广泛阅读,据爸爸不完全统计,他读过的书摞起来超过10米,足有3层楼高,包括绘本、百科、中外名著(多为青少版)、历史、国学等方面。四年多来,浚伊砥砺前行,创作了《雨》、《心灵的呐喊》、《临江仙·霾》、《菩萨蛮·咏哲罗》、《山坡羊·台州行》、《浚伊对韵》等百余篇诗歌以及多篇绘本故事和小说。课余时间,他和爸爸去参加北大王博先生的《周易》和《道德经》讲座,他能按照自己的书写方式做好笔记,并在回答问题时应答“有趣”。他获得过海淀区学生艺术节“绘画二等奖”和“朗诵一等奖”。他通过学校戏剧社团,参加山西卫视的《商鞅》节目拍摄,饰演了公叔痤这个角色,这让他更好地理解了公叔痤、商鞅和那个时代。现在,他师从青年古琴演奏家张启航老师近一年。多才多艺的浚伊,被公认为班级的少年才俊。



        请大家欣赏王浚伊创作的词一首。


        采桑子·元宵节

        王浚伊


        夕阳化火终燃尽,唯月东升。上元佳日,珍馐汤团洒迷香。上元一过无重度,只等春光。明月西照,燕京万户报平安。


        “神笔”唐楚沣。说到唐楚沣的文学创作,我想起他妈妈讲他幼儿时期的趣事。有一次,他用刚学会的字在纸上写出“小回小”的标题,以及许多大家认识或不认识的字,然后煞有介事地说这是他写的书。写书成了孩子儿时的梦想。小学一年级楚沣遇见了我,2012年11月,我们开始了书写之旅,每天只写一句话,第一周只写带句号的句子;第二周写带问号的句子;第三周写带叹号的句子,第四周写带逗号的句子。就这样,楚沣从“今天很开心”的涂鸦文字到简单叙事的《去“园博会”》;从上百字的《滑齿龙大战蛇颈龙》到描述情节或表达看法的《美好希望,毁于一旦》、《MH370失联马航客机》。在早期那些随笔式的小文中,从他稚嫩的笔下流淌出了许多出人意料、令人暗笑的词句,展示出了在写作方面的独特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创作体裁逐步扩展到诗歌、散文、读后感、游记和小说。这些作品更加成熟更加魔幻、更加有思想。以小说为例,通过曲折的情节,可以体会到一个男孩子嫉恶如仇的个性以及包打天下的幻想。近一年来的作品更是常常带有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展现其智慧和见地,比如《想想以前的我们》。唐楚沣在写作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速成章。普通的短文或诗歌,往往是一挥而就,仿佛那些内容早已存在。而上万字的小说,也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他的作品从不拖泥带水,即使是表达情感也不会让人感到繁缛;此外,他的语言俏皮幽默,用词恰到好处。他喜欢写作,对写作充满自信。近来,更是偏爱写小说,继《方块帝国的危机》后今年寒假写了《了不起的斯柯特》,写满了一个大大的本子,近两万字。


        “小男神”李江浩。李江浩同学一次台湾之行,创作了一本万字以上的小说。 2016年11月20至26日,学校组织30名同学赴台交流,其中有我们班的李江浩同学。回学校之后,正赶上我们的新课程——自由小说创作。江浩就把自己去台湾的经历写成小说。经过两周的努力,江浩告诉我已经完成。我读过之后,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和江浩一起继续修改完善。一部好作品,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一次次修改出来的。看似普普通通的6日游,竟然游出了一万多字的小说,江浩是怎么做到的呢?六字秘籍:观察、思考、想象。观察、思考、想象齐头并进,使江浩的思维小宇宙有效运转,创作出了独特的《瑞林在台湾》。今天,我们跟着这部小说一起去台湾,感受台湾之行的美好;明天,我们继续阅读、思考、笔耕,我们可以走得更远,美景一直在前方,在路上。



        3、共读共演,静待花开


        “大首领”赵亮。坚持共演——赵亮同学由“面包”成长为大头领。赵亮妈妈在参加期末生命叙事后写到:“孩子从在最早的剧目中出演一棵树,变成了出演一堵墙,再后来是出演一块面包……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是匆匆忙忙地度过。那一天,我鼓起勇气,上午请假来参加你的结业班会,实在是太渴望亲眼看看舞台上的你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仅仅看着微信群里其他家长转发的视频。这样的好奇心一直保持到你扮演的“大头领”走上舞台的全部过程。我真心的想告诉你,剧目里那个霸气、蛮横、无理、专制的“坏老鼠”深深震撼了妈妈,我不知道你在每天那么繁忙的学习之余,是用什么时间背会了那厚厚的一摞剧本,老师又是如何启发一个腼腆而温顺的男孩子去挑战这样一个反面角色的,录像的时候,妈妈流下了眼泪。”


        可爱“秃鹤”和法忻。和法忻是一个很善良、有爱心的小男生,懂得关心周围的人,并真心愿意帮助他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法忻常常默默地帮大家扶门,等大家都走进门才松手。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总会给人很暖心的感觉。法忻在路上碰见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总是二话不说就去帮助,好几次遇见老人或叔叔阿姨推自行车、拉着的车子过门槛、上路沿时不方便,法忻总是拉着妈妈一起去帮着抬车;只要遇见拉二胡、弹吉它乞讨的人,法忻也总是主动递上一些钱给予帮助。还有一次,法忻在小区花园的石桌上发现了一部手机,就喊爸爸来帮忙联系失主,父子俩一起想办法,费了好些功夫才找到了失主并物归原主。遇到了朋友同学需要帮助时,法忻总是毫不犹豫就伸出援手,虽说都是些借书本借零钱等小事儿,却让同学们看到了法忻对他人那热乎乎的诚挚的爱心。在共演《草房子》时,和法忻饰演秃鹤,毫不犹豫剃了光头,真的像主人公秃鹤一样对集体有着浓浓的爱。



        三、课程,创建特色课程,共享“儿童讲堂”


        2012年,我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说到儿童讲堂的缘起,一定要感谢我们班李江浩同学的奶奶,刚入学时几乎每天和我通话,最长一次通话时间是1小时42分钟,一方面了解孙子情况,一方面事无巨细地介绍江浩,从奶奶的叙述中,我知道江浩酷爱恐龙,家里摆满了恐龙模型及玩具。得知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对恐龙这么痴迷,了解这么多恐龙知识,我心想,可以让他给大家讲一下,就这样,开始了儿童讲堂的第一讲:恐龙。这一讲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就这样,我们的儿童大讲堂正式开始了。



        “儿童讲堂”每周一次,学生可以自主或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小讲师”上课时,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相比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儿童大讲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更多,相应的,其得到的锻炼和收获也更多。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连孩子父母都觉得吃惊。



        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新教育倡导培养卓越口才,我们的“儿童讲堂”正是在实践新教育的这一理念。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这个儿童讲堂课程,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学生讲堂”。记得有一年学生做调查问卷,列出自己最喜爱的课程,学生讲堂排在前三名。孩子站在讲台中央,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成长自然是喜人的。可以说,很多同学的茁壮成长得益于儿童讲堂的锻炼,比如我们班的小才女赵紫珊。


        小才女赵紫珊。赵紫珊,海淀区三好学生,海淀区十佳少先队员。参加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分别获得一等奖。参加学校举行的思维拓展赛荣获冠军,在学校联欢会上,是主持人。她设计并主持过“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力”、“和博士在一起”、“和长辈在一起”等中队会。她是我们班的中队长,我们的活动丰富,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中队。回忆四年前,一年级的时候,紫珊是个腼腆的小姑娘,学校让每班推荐一名领奖代言人,也就是学校发奖时代表班级去主席台上领奖。紫珊犹豫,又想去又不敢去,告诉我需要一位同学陪伴才敢去。就是这样一位羞怯的小姑娘,一次次成为儿童讲堂的小讲师,讲江姐、讲雷锋、讲赵一曼、讲“满族”、讲“李清照”等等,每一讲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紫珊也变得越来越落落大方。(照片:儿童讲堂赵紫珊)


        紫珊在语文学习上出类拔萃,请听她创作的词《点绛唇》:

        点绛唇·花

        赵紫珊        


婷婷玉立,素衣霓裳舞轻曼。

国色天香,引谁侧目看。

万千风姿,等蜂蝶来伴。

一笑过,风雨摧残。

留一片咏叹。


        在我们的葵园中,有靓丽的小主持人王紫麒;金嗓子丁瑞阳;有舞蹈明星王润、刘子涵、陈忱、罗语佳、张昕冉;有乐队首席崔兰一铭、高羽馨、胡心怡;


        有无线电竞赛屡屡获奖的丁自远、贾皓文;信息技术小专家潘睿章、钟辰,参加海淀区信息技术竞赛班级11人获奖,绘画之星邵可、杨惠然、高静如……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或小荷初绽,或含苞待放,亦或在沉静中积蓄力量。 


        42名同学,42朵小向日葵,我们有共同的特质——积极、乐观、向阳。我们都有共同的信仰——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四、坚持,可能遭遇困难,柔性也是方向


        “坚持”,并非一帆风顺;“坚持”看似简简单单两个字,而做起来,真的很难、很难。 

比如生日赠诗,我们班级42名同学,每个月都有同学过生日,到了放暑假前的那个月过生日的同学最多,那时恰逢期末,一边准备复习,一边筹备期末叙事,一边上交各种总结,每个日子都忙忙碌碌,还赠诗吗?赠什么诗?怎样赠?在庞大的诗海中搜寻查找,找不到契合学生特点的,自己常常焦虑不安,唯恐怠慢了哪个孩子。说实在的,做新教育这几年,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日子真的被点亮了,连自己的眼神里都带着光芒,忧的是随着用电脑时间的延长,视力在逐年下降,每到暑假都要换新眼镜。于是,我默默问自己,既然生日赠诗这般艰难,要不要坚持?


        比如每周一信。我无数次问自己,飓风老师每周一信,每一封信都写那些多,写得那么好,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常常被这两个问题困扰。每周一信我们坚持了一年半,那一段日子挺煎熬的。因为我怕,怕过周末,为了写这一封信,常常整日不出家门,闭门思信,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在我们班级,有三个孩子的父母是博士,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是大学老师,文化水平高得让我只有仰望,面对这样的“每周一信”读者,我的压力如影随形,付出大量时间,写出的内容自己经常不满意。“口腔溃疡”是我的老毛病,光顾我的频率越来越快,常常这一拨还未痊愈,那一拨就悄然而至,吃东西、说话都成了难题。我去口腔医院做检查,医生说,光靠药物不行,需要长期有规律的作息。这怎么做得到呢?一旦要写作,通常就需要笔耕到深夜甚至凌晨。于是,我默默问自己,这样的付出有没有意义?要不要继续坚持? 



        “坚持”,需要信念的支持。与新教育相遇之后,我感到自己找对了努力的方向。几年来,我坚持践行新教育,自己和全班的孩子们共同成长。新教育的喜人成果,让我打心眼里服膺新教育的理念。对新教育的信心和热爱,支撑着我,使我在困难面前不却步。而且,我并不是孤独的,在我的身后,有朱永新老师和 新教育团队的鼓励和指导,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家长们期待的目光,还有可爱的小葵花们给我的惊喜。所有这一切,使我迸发出力量,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也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坚持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勤于动笔的人。


        于是,我的坚持转变为柔性的灵活的坚持,写我能写的,写我想写的。


        我感到,向飓风师父学写“每周一信”,太难了,师父的高度我只能仰望。于是,我放下“每周一信”,调整了写作方向。放下并非放弃,而是依据我自己的特点另辟蹊径——我和学生互文——写作“每周一文”。还有写给我们学校新教育团队的老师(与老师们互文)。(照片:新教育团队)


        以这样的“每周一文”取代之前的“每周一信”,我就不用煎熬,不再有任何压力,而是动力十足,结合“每周一文”进行写作教学的精细化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我的指导能力都大有帮助。同时,我也明白了,向师傅学习不是照猫画虎,而是活学活用,借师傅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行走路径。



        五、感恩,遇见美好,不懈努力幸福前行


        回顾几年来的教育历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工作取得了成绩,但也还有不足。一间教室,十大行动,有些行动仍需坚持,有些行动需要更加深入细致,还有些行动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完善。不过,我相信,我已经走在了一条教育的康庄大道上。而这条大道的指路明灯就是新教育的理念。朱永新老师每学期末都参加我们班的生命庆典活动,他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是伙伴关系,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正是怀着这样的“无限相信”,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阅读、创作、编剧,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几年来,孩子们令人惊喜的成长,还有我自己的成长,让我越发相信新教育为我们指示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我感到,我不仅是在教学,我的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我们是在共同创造幸福,因为幸福感充盈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趣味。孩子们也觉得学习有趣味,有收获。我十分感恩,感谢遇见了朱永新老师,感谢朱老师每学期都参加我们的庆典活动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帮助;感谢强大的新教育团队,喜喜、西西、蓝玫、飓风、一慢老师多次走近班级具体指导关怀;感谢我们首师大附小这个呵护童心的学校,感谢宋校长强大有力的领导团队一如既往对我的支持、认可和鼓励。我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在行走中享受职业的充实和幸福。


       (文章源自北京市海淀区新教育种子教师叙事会议。照片转自郭丽萍老师微信。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实验百问百答]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新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新教育的奥秘何在?

        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

        新教育如何养成好习惯?

        新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何开展区域新教育实验?    

        如何评价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起步?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