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评价新教育?

2017-05-24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大家谈——


        十多年来,新教育实验在朱永新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因此成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王定华(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一司司长、现教师工作司司长)


        新教育实验如一条鲇鱼放进了鱼缸,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新教育实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新教育实验体现了对教育真善美的追求,新教育实验实在做真的教育,真做教育。——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


        对于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实效与神奇,你不能不心悦诚服。一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老师加入了新教育,他(她)就会变得信心满满,激情满满;智慧多多,幸福多多;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奥妙何在?新教育给予教师的,是“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是一个可以纵横驰骋的自由空间。这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高端引领。究其“合理内核”,新教育给教师点燃的,是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这圣火,折射出八道夺目的光芒。——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主编)


        朱永新教授所倡导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是近年来民间教育改革中最为生动活跃、最为持久深入、最有影响和成效最著的力量。我目睹了它发生、成长的完整过程,因而可以细心体味它的品质和价值。最吸引我的,当是它的平民教育价值,以及行胜于知的探索精神。——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新教育实验,我认为应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模式,一个成功的模式,一个有效的模式。——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社原总编)


        简单地说,“新教育”对教师来说,是大家都能参与,大家都有希望,大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享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因为朱永新先生追寻的是属于大众的“新教育”。——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橘红,是智慧的颜色,是了不起的颜色,也是新教育的颜色!——陈瑞献(新加坡作家、画家、法兰西艺术研究院驻外院士)


        新教育团队这十年来的探索,是开拓性的,创造性的,他们已经贡献很多,还将会有更大的贡献。——朱小蔓(中央教科所原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如果让我给新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一个定位,我认为,新教育是在给一个病人——中国教育,作一次准确的基因修复。大家从事的,是一项注定要走进历史的、伟大的、关系中国教育成败的基因修复工程。——徐峰(作家、华严集团董事长)


        我希望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和梦想能在中华大地上早日实现。——顾明远(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可能性孕育在进行教育革新的新教育中。——佐藤学(日本教育家)


        我深信在中国,充满生命力的新教育方式与世界上最悠久优良的传统相遇,新的事物将会诞生。——本杰明·切瑞(澳大利亚教育家)


        新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与成全师生的生命,彼此共同成长。——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教育是基建于信念的事业,而信念靠故事流传。新教育就是创造故事,言说故事,分享故事。——肖川(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教育以美点亮了师生的心,把美好更深远的融入孩子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此时此刻更有意义。——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新教育实验的成败,将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未来的格局——也许历史终会证明,这个说法并不夸张。——李斌(校长杂志原主编)


        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返璞归真的时候了。——原《江苏教育》杂志社主编张俊平


        《南风窗》杂志曾经给予新教育这样的评价:“新教育实验有望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新闻调查》栏目中用“心灵的教育”来概括他们对于新教育的理解。——《新教育评论》


   如何评价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评论选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的社会评价]


        王定华:为新教育实验者点赞

        教育报:一场教育实验生发的故事与思考

        翟晋玉:像农夫一样守望教育的田野

        新教育:打造麦田里的守望者

        杨东平:新教育,变革的力量

        刘堂江:新教育的奥秘何在?

        刘铁芳: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陶西平:教育之美:求真求善求美

        大家评:新教育的社会评价

        苏    静: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研究

        徐    峰: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中教报: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

        许新海:通过新教育走向新生活

        姚    曦:生命的另一半是新教育

        张    勇:如何评价新教育?

        李东琴:新教育实验的学生阅读素养报告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朱永新谈新教育]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

        ......


新教育实验区的叙事选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区域新教育叙事]


四川北川:新教育,新生命,新北川——来自北川新教育实验区的报告

江苏姜堰:在新教育的天地里舞动梦想

山东诸城: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湖北随县:生命守望,乡村新教育朴素绽放

沈阳皇姑:相约新教育,做有品质的教育

江苏海门:区域新教育的传奇

河北桥西:十年,与新教育共成长

四川金堂:为了生命的丰盈

山西绛县:黄土地上的新教育

新疆奎屯:融合创新借力发展

安徽霍邱:新教育成长的沃土

甘肃庆阳: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山东日照:新教育之花在日照绚丽绽放

徐州贾汪:向着“新教育”的明亮那方漫溯

山东诸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底”

成都武侯:新教育,真教育

......


  用生命叙事

——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选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故事汇]


       用生命叙事——新教育故事汇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与美好相约同行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研究

余国志|魏鹏飞

(中国教育学刊)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宗旨的教育实验。作为一项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实验,近15年来,100余家教育机构与媒体参与了评价,各类报道和评论文章近2000篇,计800万余字。研究发现,社会对新教育实验的评价具有主体多元、方式质性、立场中立、结果客观等特点。

 

        一、新教育实验社会评价的意涵

 

        教育的社会评价是社会对教育满足学习者需要程度的价值描述。其主要功用是来判断教育之于人的价值。一般而言,教育评价由评价主体(谁评价)、评价对象(评价谁)、评价内容(评价什么)、评价方式(如何评价)构成。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是指新闻媒体(网媒和纸媒、官媒和非官媒、外媒和国内媒体)、教育工作者(理论、实践)、第三方独立教育机构、一线师生、学生父母、校长等主体,基于客观立场,秉持还原事实真相的原则,采取实践反思的质性评价方式和核心话语表达的方式,围绕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实践、绩效和未来愿景等,进行言说和评量的一种价值判定。其实质是对新教育实验的一种独立反思和观察。这种社会评价,既是对新教育实验的一种“诊断”,也是促进新教育实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新教育实验社会评价的特点


        新教育实验的自身特点和内在逻辑,决定了社会对新教育实验的评价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教育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


        从评价主体背后的“身份”来看,既有来自官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又有来自教育一线的师生;既有来自教育学术理论的研究者,又有教育实践的工作者;既有第三方独立的民间机构,又有社会新闻媒体;既有来自国内媒体的评价,亦有来自国外媒体的评价。分析上述主体,可以发现其评价主体的三种类型。


        一是具有官方背景,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部分官媒、官方智库。官方评价更多的是在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框架下,围绕新教育实验的性质、目的、动机等方面来进行。二是民间立场背景,如独立的民间教育研究机构、部分媒体。民间评价是以同行业者或者教育从业者身份,来横向评价考察新教育实验。他们关注的是新教育实验的推进、推广方式。三是教育一线的基层背景,如教师、学生、校长、父母。他们从具身参与的实践立场来评价新教育实验。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表明,新教育实验不仅仅只是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方评价,更多的是受到来自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家长、师生和校长的评价。这既客观上避免了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同时,也避免了单一主体的认知偏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评价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二)、评价立场中立


        在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价值中立,不持先见立场,是保证教育评价结论客观真实可靠的重要保障。从上述评价主体的身份背景看,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独立的第三方教育机构,由于新教育实验本身的独立性,所以他们既不受官方指派,亦和新教育实验没有交集,不受任何其他力量的主导,因而,他们评价的出发点就是事实加价值的原则。一方面,基于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新教育现场,进行事实评价;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理论,进行理论价值评价。


        (三)、评价方式质性


        教育评价方式一般可分为量化和质化两种。新教育实验因其参与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更加注重教育过程和状态,如师生的精神状态,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呈现、师生生命的叙事和发展,等等。因而,社会对新教育实验的评价主要采取基于实践—反思的质性方式。在这种质性评价方式的框架下,为探寻对新教育实验的客观认识,评价主体通过随机走访、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视频录制,图片采集、师生生命叙事等方式,深入教育现场,扎根课堂一线,并在依据教育基本常识和逻辑的前提下,通过“心灵的教育”(中央电视台)、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新希望工程”(南风窗)、“新教育实验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新华文摘)、“幸福的教育”“基因修复工程”“理想的教育”“全人的教育”等核心话语来予以表达。


        分析这些话语可知:一方面,其建立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并且经过评价主体的深度“解码”和“审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事实确证(新教育实验的不断发展壮大就是证明);另一方面,表达了评价主体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质量和效果等的客观解读和界定,寄托着评价主体对当下教育的思考和批判,意蕴着对教育的未来理想和愿景。


        总体而论,上述核心话语是对新教育实验本质属性的一种价值评价和事实评价,也是一种立足实践、基于反思的研究评价,其主旨是还原新教育实验的本来面目,使其评价的结论与事实本身相吻合,也与新教育实验的行动逻辑在评价的结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达成了评价方式与评价对象之间产生效度的目标。所以,其结论具有真实的公信力和可靠的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实践-反思的质性评价逻辑与新教育实验一直所倡导的实践逻辑、行动逻辑、田野逻辑是一致的,与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系统也是一致的。如果缺乏这种逻辑的一致性,那么,评价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为倘若评价主体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被评价对象自身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评价的结论很难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价结果客观


        教育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取决于多重因素。如评价技术、评价工具、主体价值等。媒体、师生、父母、校长作为新教育实验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和管理者,特别是师生、校长和父母,由于实质性地全程参与到新教育实验的生活之中,因此,他们拥有对新教育实验无可争辩的质性评价权,他们才是真正的评价者。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父母不可能牺牲孩子的幸福,来刻意选择新教育实验;校长也不可能牺牲办学质量,来偏向新教育实验;师生更不可能牺牲学业成绩和生命成长,来取悦新教育实验。即是说,新教育实验到底如何,其决定权和评价权在父母、师生和校长的手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来自师生、父母以及校长的评价,最有价值也最客观。


        三、新教育实验社会评价的教育逻辑


        要彰显质性教育评价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就必须分析这些评价背后的逻辑依据。因为缺乏教育逻辑的支撑,质性评价的结论就很难说可靠。进一步推定,这些评价背后的逻辑,是社会运用质性评价方式对新教育实验作出教育评价的基石。那么,其逻辑依据是什么?我们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回归教育本质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首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新教育自发起以来,由一个人的念想到一群人的行动,由偏于一隅到遍布全国,由生于毫末到合抱之木,已成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用不断唤醒人们的方式,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由此,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获得了其本质:幸福完整,并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于:不仅教育本身是幸福的,而且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这种帮助人幸福的教育本身更理所当然是幸福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于教育生活的幸福。如果教育生活本身不幸福,教育就背离了本质,失去了应有意义和存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是对教育本质的还原。也正是基于“回归教育的本质”这个逻辑支撑,社会才作出了“新教育实验是幸福教育”的质性评价。


        (二)、回归人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秉持“人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中心,更是教育的第一逻辑”的观念,认为没有人,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完整的人。所以,新教育实验认为仅仅幸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先是人的幸福的完整。其次,是人的身心脑的完整。所以,新教育实验明确提出,教育要为一切的人,为人的一切,主张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让教育真正回归完整的人。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全人的教育”“心灵的教育”才被社会拿来作为对新教育实验进行质性评价的核心话语。


        (三)、回归教育常识


        一般而言,教育常识是指相对客观理性而且得到公认的一般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的本质就是“真”。教育常识既可以体现为教育本质的追问,也可以体现为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新教育实验认为,回到教育常识,就是要“真”做新教育和做“真”新教育。“真”做新教育,概言之,就是做实实在在的、扎根田野一线的教育现场。新教育共同体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场,是教育生发的第一场域,所以要把新教育的行动逻辑贯彻到底,像农夫一样守护教育的田野。做“真”新教育,就是要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去开展、推动、研究、建设、改进新教育。如新教育根据儿童成长规律,研发的毛虫与蝴蝶课程;根据教师成长规律,研发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三专模式;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出“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和“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等。毋庸置疑,新教育实验的“真做”和“做真”的内在意涵,就是回归教育常识逻辑的体现。


        四、社会评价的影响和余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显然,上述社会评价背后传递的是对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执着追寻和热望。从某种意义上,社会评价对新教育实验最大的影响在于: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检验了新教育实验的成效,巩固了几百万师生对新教育实验的深刻认同,优化了新教育的自身建设,让人从中看到中国教育的希望和理想;另一方面,新教育实验作为一支重要的民间实验力量,以其独特的方式,有力助推了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入,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生态的环境。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言:新教育实验犹如一条鲶鱼,将中国教育这一缸水都搅动起来了。


        总体而论,新教育实验对中国教育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在于:汇聚了一大批有教育梦想的教师,点燃了一大批教师的激情,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理想。在这些教师的影响和施教下,新教育实验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然而,尽管新教育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若将其放置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时空背景下,新教育实验显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纵观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还没有哪一项民间教育改革的参与人数、覆盖范围、影响纵深和受欢迎的程度能与之相比。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实验既是21世纪民间教育改革的先锋和典范,也是中国民间教育改革的砥柱和旗帜,不仅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为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可供借鉴的样本。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如何开展新教育实验]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新教育实验区校发展指导性评估框架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新教育实验学校标准(纲要 征求意见稿)

新教育实验学校标准(征求意见稿 上)

新教育实验学校标准(征求意见稿 下)

底线+榜样:新教育管理的铁律

她缘何成为“全球教师奖” 唯一入围的中国教师?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