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2016-09-18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怎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专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

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2016-09-09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内心宁静的问题,面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让心灵得到安顿。”一个从盐城大丰市临海小镇开始人生探求的“苏北人”,一个从2000年开始以“新教育实验”为路的教育行者,对于没有尽头的教育追问,给出了一个轮回般复杂至简极的答案。


        它所通往的,是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而这,已成为朱永新连同他那由60个实验区、3000多所实验学校、300余万师生组成的新教育共同体的不辍志业。


        这份志业所要抵达之处,是师之所往,人之所想;是教育之理想,是人生之意义。


        回到内心

        释放创造性教育的无限可能


        16年前,也就是2000年,朱永新写过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这本被评论描述为“洋溢着理想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教育诗篇”的书,一度抢手到“出现盗版”;朱永新在各地讲座时也曾遇到把这书“翻烂”的老师。回头看它,朱永新自己评价“它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可以算是传道。”但是,理想的火种毕竟只是个开始;在奔往理想的路上,解惑成为必需。只是这“解惑版”,一等就是15年。


        2015年,朱永新写出了与他口中“传道版”相呼应的《致教师》。与《我的教育理想》不同,《致教师》就是“为解决教师现实问题而来”。事实上,两本书中间隔着的这15年,正是朱永新潜心推动新教育实验的15年。15年间,新教育实验“从理想主义的研究转变成为现实主义的耕种”,它作为影响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多个层面的民间教育改革,着力于在一线教育现实中引领“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15年的行动沉淀,终成为以《致教师》回应教师问题的现实支撑。


        在纷繁的问题中,朱永新想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一个他认为最简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与传统教育观所表述的有所不同,朱永新给了教师一个全新的身份解读,就如同他在《致教师》前言中所说,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教师就是教师,他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己。朱永新说,幸福之所以幸福,还在于“完整”二字。所谓完整的生活,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教师培养孩子,是要让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要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具备教育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专业成就。也正因此,《致教师》的精神主线颠覆了传统的以奉献为基础的教育观,转而强调创造为主要价值观的过程,让教育的无限可能得以释放。


        朱永新的观点,是要还教师以自由之心,并从“寻找教师生活的美丽”“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压力下坚守”“尽快成长为名师”“保持教育热情”“关注窗外世界”等方面鼓励他们去为自己的心找一个智慧的归宿。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从学生的成绩中跳脱出来,去感受教师生涯的自在和痛快。但也一如朱永新所说,“对现实责怪、抱怨是容易的,想要超越现实的表象,对人性、对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与热爱,是艰难的。”

        如同一场修行,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朝向、一个过程,即便心念已定,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方法。因为,在每一种有价值的追求中,问题通常会如影随形。


        面朝现实

        获得在问题中成长的教育智慧


        从2014年开始,朱永新每个月在《教师月刊》上连载答教师问,接触到了大量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在此之前,他从2000年开始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参与其中,并引领他们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群体,其中不乏成长为教育领域内旗帜人物的个体,但是他们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在朱永新看来,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职业面对的是最深邃的世界——人的心灵。世界上没有任何职业比教师更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他说,虽然爱是教育的底色,但是教师仅有爱还不够,或者说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合理地面对变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正因如此,他在《致教师》中从来自教师生活的真实问题出发,与教师展开书信体的对话,用新教育实验中那些具备自然性、说服力、感召力的教育故事,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寻找榜样的过程,提供教师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成长有“吉祥三宝”:一是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就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就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也是新教育共同体所提炼的“三专”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来自我培训。


        事实上,每种方式都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国内教师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沉重的教育负担下没有精力读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阅读对其成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就是为师的全部,忽视了很多教育智慧和方法正是来自于阅读的升华,忽视了从阅读中汲取他人既有经验。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在吸收会员时会请对方写一个“我的阅读史”,从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的阅读生活,阅读的广度、深度、精度都不够,这种情况亟待改善。今年9月28日,新教育研究院将举办2016全国领读者大会,并同时公布一份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另外,很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剖自己教育生活的过程,没有意识到没有反思就难以超越自我。朱永新曾经和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计划,要求老师用心记录生活,每天坚持记录最少1000字,坚持10年后保证其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实朱永新自己如此说,也是如此做。这些年来,他就先后写有《朱永新教育作品》《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朱永新教育小语》《致教师》等一系列作品,另有一些已列入写作计划。


        同样的,打破教师之间的隔阂,形成对话的传统也是不容错过的教师成长之路,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探索各种基于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阅读、评议和批注教育作品等。


        按照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能够在看上去很平凡的每一天都能体验到成长的感觉,从而发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这一点,朱永新在《致教师》中围绕“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形成个人风格”“如何交往”“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如何为教室命名”等种种教师可能遇到的细节问题提供了建议。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贴切实用、情理兼宜的指引与陪伴,使得《致教师》在一年之内就热销20万册。它真正是在让教师们“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走向未来

        在教育合力中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朱永新说自己是一个集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于一身的人,教育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以理想主义为源动力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希望实现以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课程为组成的教育理想。十几年过去了,这一类似于梦想的理想真的扎了根,发了芽,结了果。尽管努力控制实验的规模,新教育实验团队仍然发展成为包含60个试验区、3000多所实验学校、300余万师生的大团体,新教育理论著作已经被翻译为英、日、韩、阿拉伯等文字。2014年,新教育实验入围卡塔尔基金会评选的WISE教育项目奖15强,成为中国年度唯一入围项目。这是一种合力,教育的合力,合力的教育。


        其实,朱永新所说的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并不只是对教师而言,并不是只让教师每天去拥抱新一轮的太阳,它是对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而言,包括孩子和家长。也正是因此,他在《致教师》中还专门提到了“如何寻找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同时成为好老师和好妈妈”“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也正是因此,他还会在《致教师》之后,计划写就《致父母》《致孩子》。如他所言,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成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大教育,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就会延及每一个新的生命。


        这也正是朱永新期待的新教育的彼岸——“彼岸是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待他们长大为一代新人,走向世界大舞台,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最美教师”读《致教师》有感(四人谈)——

 

        在自由中找寻理想

        陈美荣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罐子窑镇兴中小学教师)


        《致教师》分为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了深刻领悟书中的教育真谛,我反复研读了第一辑,该书是朱老师给老师们的回信,读起来让人备感亲切,书中分析的道理通俗易懂,谈论的问题都是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的,很接地气,读着每字每句都如同与朱老师当面交谈,每读一遍就会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

        《致教师》,犹如一把钥匙,引导我们卸下心灵自由的精神枷锁。我们都明白自由的可贵,可是我们很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以一颗豁达开朗的心去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从痛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这样强大的心灵就会无所障碍。在现代教育的现实中,特别是我们农村的教育,要想跟世界的发展接轨,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面对挑战,去探索,去实践,去改变,都是对现实的超越。《致教师》犹如一枚指南针,指引我们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方向。很多人抱怨现在学生难教,教师难做。我们每天面对个性迥异的孩子,拥有无限潜力的生命。他们当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通过我们的精心教育,也许会爆发出不可限量的能量。《致教师》犹如一座灯塔,指引我们打开理想的大门。当下,理想往往被认为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教师,我们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自己应该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致教师》犹如天平的砝码,调试着教育的平衡。新教育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为孩子贴标签。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教师从事的是让人幸福的事业

        曾维奋(海南省澄迈县永发中心学校儒林小学教师)


        “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致教师》中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话,点出了教育的功能,说明了老师的份量——老师能改变世界,创造价值,谛造幸福。这也是当老师一个引人自豪的理由。但当老师幸福吗?如何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这也是我常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这是《致教师》第一辑中与教师们亲切交谈的话题。“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在与别人分享中的。”这不正是我们教师生涯中所做的吗?这就是教师的幸福,教师从事的是让人幸福的事业。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往往被各种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来,为学生分数情绪大起大落,似乎感受不到幸福。走进新教育,幸福感就油然而生:幸福在师生共读里,在师生共写里,在师生合作精神里……

        从问题中收获成长的幸福。这是《致教师》第二辑中与老师们商讨的话题。教育中常面临所谓的问题学生,广大教师为此很头疼。朱老师创导的新教育提出“从问题中收获成长的幸福”的理念,如春风般扫去老师们心中的烦恼!留下的是温暖和美好。面对所谓的问题生,老师要给予特别的爱,要相信孩子,要深度走进他们的心灵,要用教育的智慧来呵护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点滴成长中收获幸福。

        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这是《致教师》第三辑中与老师深入探讨的话题。教了十几年书,我每天进出教室,每天站在讲台上挥洒青春,教室已是我人生重要的舞台。但我并没有想到教室与幸福的关系,朱老师一句“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打开了我幸福的瓶盖,让我重拾丢在教室里的点滴幸福,更让我知道在教室里如何孕育幸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班级里的快乐;关注每一个日子,珍惜每一个平凡日子,让每一天都值得孩子记住;关注每一个课程,让每个课程呈现出知识本身的魅力。

 

        “教师”给我的比我给学生的更多

        赵芸逸(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摩峰小学支教教师)


        2015年,作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我有幸在“寻找最美教师”活动中获评“特别关注教师”,在支教的一年中,关于“我们能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除了知识,我们能给学生的还有爱、思想和视野,并且我同时体会到,原来教师这份职业给我的比我给学生的更多。

        一分责任。我们有100个理由放弃教育理想,但我们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能让自己坚持下来——责任。教师是吃良心饭的,我们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他们的父母,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一分情怀。曾经一位老乡村教师说:“没有一位乡村教师的青春是容易的。”而让我们坚持下去的是我们那份视为信仰般的教育情怀。在学生对山外世界一遍遍地询问中,在老同学老朋友对支教的好奇中,在严复的“启民智,开阡陌”的启示中,在《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中,我们开始了阡陌学堂在线支教项目,为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而努力,阡陌学堂也作为中国梦的典型代表登上2015年CCTV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一分价值。曾经的好友,不乏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读博深造者,不乏身价百万、事业小成者。他们也问过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能有什么价值?在《致教师》一书中,朱老师给出了答案:“教师是一个能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和智慧发挥到机智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育需要一颗简单纯粹的心,而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学生成长为社会、我们和他们都希望成为的样子,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价值吗?



 

        把“不可能 ”变成“可能 ”

        高进儒(陇南市武都区八一中学教师)


        尽管在山里做一名乡村教师在很多人眼里很苦,我却时时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阅读。这几天,手捧一册《致教师》,邻近的秋意也阻挡不了阅读带来的温暖的心灵之旅。特别是读到第二辑,我备感兴奋。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也想当一名好老师。

        书中写信的那些教师,在纷扰的都市或者乡村里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他们的问题可以折射出教师的工作和无尽的辛劳、烦忧形影相伴:疲于上课、工资不高、生活单调、闲暇稀少、前途渺茫......但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并且让教师们明白:生活的天平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砝码,要维系心灵的平衡,沿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地走下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安然迎接每一场征程赋予的阳光和风雪,然后更加热情有力地拥抱命运在下一路口的安排,认认真真把握今天,把握当下,才不会虚度光阴。

        教育好学生,需要从了解学生开始。朱老师在对一个西部教师回信中写到:“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面对孩子,做教师的如果没有“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这样一些“切实的知识”,是“绝难胜任的”。了解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在挑战“不可能”中彰显生命的意义。当一个教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幸福就会越来越多地降临,这种幸福伴随着成长。

 

        做优秀的教师没有想象中难

        刘习聪(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完全小学教师)


        关于教育和教师的书很多,也看过无数本,但我始终觉得《致教师》一书是自己最喜欢的,毫不夸张地说《致教师》是教师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致教师》一书形式新颖,以书信问答的方式把教师和教育的真谛展现在读者面前,爱的理念贯穿其中,这正是教师最宝贵的品质。全书通俗易懂,把教育理念和教师思想蕴藏在小故事中,用大众的立场阐述大家的观点,唤醒了教育理想,点燃了教育热情,激发教师用激情投入教育,用感情对待学生。无论是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还是对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以及立志做教师的人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教师都适用。教师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志业,书中倡导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我们从传统教师走向新型的现代教师,从教师工作中寻找幸福感,做幸福的教师,而不是精神疲倦任务繁重的老师,这对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边远农村教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书籍把教师神化,塑造到高不可及的精神高度,而《致教师》一书把教师定位为普通人,这才是最可贵最真实的东西,通过对该书的深度学习,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只要不断地学习和求知上进,做个优秀的教师就没有想象中的难。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实验]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让生命幸福完整

        如何让诗歌擦亮每个日子

        致教师:让生命幸福完整

        如果没有遇见你

        在新教育的天地里舞动梦想

        新教育在哪里?

        新教育是什么

       用生命叙事——新教育故事汇

        如何开展区域新教育实验?    

        如何评价新教育?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新教育之光

        为新教育实验者点赞

        风起云涌新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