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守望,乡村新教育朴素绽放
[区域新教育叙事]
生命守望,乡村新教育朴素绽放
——随县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汇报
随县教育局局长 杨光明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随县,便位于这烈山脚下,这里是炎帝神农的诞辰地,灿烂的农耕文明从这里发源。2009年建县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遗余力推动教育健康发展。2011年随县与新教育实验正式结缘,从此掀开了随县教育新的一页。
一、在融合中实现新教育实验的路径探索
随县辖18个镇(场)、版图面积5673平方公里,总人口98.1万,共有中小学校108所,在校学生7万余人,在职教职工5500余人。
随县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这是随县力求改变现状,实现乡村教育蜕变的一条主要路径。在这条路上,随县教育人驱动“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这“三驾马车”,并将其与新教育实验深度融合。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的精神培植输入丰富养料。“书香”成为了校园的底色,“教室”成为了孩子向往的乐园。二是以课程改革融合“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为师生的生活幸福植入根基。孩子在“知行合一”中内化行为习惯,健康、和谐发展,为其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人”奠基。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随县各学校书香渐浓、特色渐显、变化更大。2013年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2014年又以较高分数顺利通过了国家认定。领导专家给出了惊人的一致评价,“随县教育软件强于硬件,内涵优于办学条件!”《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多家媒体相继深度报道了乡村新教育发展的随县实践。
二、在践行中享受新教育实验的朴素幸福
我们在教育理想追寻的过程中,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点,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入手,在行动与守望中实现乡村新教育的朴素与幸福。
(一)促进教师成长的运行机制
一是创建教学教研协作区。把18个镇(场)划分为三个协作区,实行兼职教研员机制,整合协作区优势资源,促进区域教学、教研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相继搭建“相约星期一、相聚星期四”、“名师工作室”等促进协作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研训平台。
二是建构项目共同体。组建了卓越课程研发、理想课堂构建等新教育十大行动项目研究共同体。随县新教育“点亮心灯”读书主题沙龙共同体以相同尺码的新教育种子教师为核心,围绕新教育理论展开主题研讨,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多次邀请新教育培训团队来我县进行新教育主题培训;邀请卢志文、陈东强、童喜喜、张硕果等专家来我县做报告,引领我县新教育实验,为共同体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
三是开启“三三”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提供方向路径;“调动教师工作的激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亲情、密切同事之间的友情”的“三情”教育,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搭建桥梁;“课堂、课题、课程”的“三课”之路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2015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随州市进入国家平台的优课,均被我县囊括,王春英老师登上湖北省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前三名的领奖台。
(二)营造书香校园的推行模式
一是实现阅读的多元化。我们推行“儿童阶梯阅读”“晨诵童诗汇”,实现阅读的独立审美和体验;我们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实现阅读的互相激励与共同提升;我们开展“共同穿越一本书”“点亮心灯”主题阅读沙龙,建立新的阅读观和教育观。
二是彰显校园的书香气。我们创新图书吧、图书角、阅读长廊等“阅读园地”,把传统的图书室散布在触手可及的廊道边、教室后,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我们把“书香校园”营造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随县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结合地域特色和各校的文化底蕴形成“个性”。唐县镇小学的创意图书室,四壁被图书层层“包裹”,师生们称其是“长在墙上的图书”,散发的浓郁书香对每个孩子都产生着“阅读诱惑”。
三是创设活动的常态化。我们创设多项阅读活动,使之常态化,给书香校园的营造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举行“开展经典诵读、打造书香随县”的全民阅读仪式,实现阅读由学校向社会的拓展;每年开展 “神农故里书香少年”评选,实现阅读从少数到全体的延伸。2014年,我县两名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活动,作为唯一农村县的代表,双双跻身“全国读书少年”前35强。
(三)艺术“成人之美”的行动策略
一是以“开放周”为助推器,引领学校艺术教育提升。每年选取部分学校,围绕不同的主题举办“开放周”。先后形成了“抖空竹”“太极拳”“花样绳操”“楹联吟对”等富有艺术特色的“一校一品”。
二是举办“中小学炎帝文化艺术节”,搭建乡村艺术教育平台。创编“炎帝颂”“编钟乐舞”等,融汇地域文化符号的舞剧,在全省“黄鹤美育节”中获奖……孩子们“在阳光下成长,在艺术中绽放”。
三是开展“读写绘”,培育人文素养。以绘本、童书、儿歌、风物作为读写绘的题材,实现“阅读、写作、绘画”的结合,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吴山一小组织以“思念”为题的留守孩子读写绘,让留守孩子把对父母的思念融入笔端,绘成图画,实现情感的寄托。李小林同学多年来受“读写绘”滋养,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摘取了唯一特等奖的桂冠。
(四)乡土课程研发的实施途径
“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就不可能绽放。”在新教育的路上,我们致力于研发卓越课程。
深入挖掘富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研发“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等地方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唤醒孩子的故土情结,触发孩子回归生命本真的探索热望。
建好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基地学校。炎帝文化是随县地域文化中最为厚重的存在,是乡村农耕文化的源头。编钟文化是古随国最为重要的礼乐,也是音乐史上的奇迹,这些都是随县地域文化的标识,我们将这些地域文化引进校园,建了多个传承基地学校,使教育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
重拾乡村少儿传统游戏和蒙学经典。师生们将处在岁月遗忘边缘的乡村少儿传统游戏“滚铁环”“跳田”等重新编创,形成体系,使之焕发生机。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德性,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同时,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典籍中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内容和经典诵读课程对接,彰显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构建研发卓越课程的评价机制。我们对卓越课程开展两年一评价,从全县上百门课程中评选出“农耕体验课程”“种子课程”“农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成长仪式课程”等20多种特色精品课程,这些富有乡土味的课程成为了随县乡村新教育的标识。
(五)常态课堂重建的理想框架
在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理念框架内,我们探索推行了小学的快乐课堂、初中的智慧课堂、高中的高效课堂。
我们设定 “课堂效益年”,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举办 “学习型理想课堂校长论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碰撞和研讨;组织“局长沙龙”,更深层的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交流和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行为的主流,“对话交流、展示互动、反馈延伸”成为课堂流程的底色,实现着常态课堂的重建。
厉山三中是随县构筑理想课堂的先行者,早在2009年就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框架。 2012年,全省教育学会秘书长会议在厉山三中召开,举行了“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论证会,《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专题作了深入报道,引起了省内外众多教育同行前来观摩。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毕洁光教授评价道:厉山三中是“农村中学科研兴校的典范”。
我们评选全县“十大课堂改革模式”,树立了课改的榜样。虽个性各异,但都体现了“理想课堂”关于“生命个性成长”的价值观念,向“知识、生活、生命深刻共鸣”的境界迈进。
久久为功,持续不断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初显。在全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随县25所初中就有23所进入前30位, 7所进入前10位。
(六)完美教室缔造的德育芬芳
汇聚美好事物,擦亮每个日子,书写师生的生命传奇是我们缔造完美教室的朝向。
以推行每月一事实现德育项目创新。我们将德育蕴含在“每月一事”的日常行为中,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使每间教室成为好习惯和好品德兼备的教育主阵地。万和中心学校创建“知书•达礼”兰韵德育特色实验班,按照节气时令,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
以缔造完美教室实现德育思想融合。我们致力于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支咏梅老师的“四叶草”班、刘金超老师的“追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缔造着班名、班歌、班徽、班旗,研发“童诗谣晨诵”“四季歌编织”“昆虫游记”等相应的班级课程,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民主、养成习惯。王从伦老师的“阳光班”,孩子们用石头拼画,一块块石头在儿童想象的世界里变得奇妙而灵动,2015年,被新教育研究院评为“全国十大完美教室”。
让完美教室兼具家的温馨。我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家校合作共建,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招聘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组织家长专题讲座、举办家长与孩子手牵手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爱的蓝天。2015年,随县被评为“湖北省家庭教育示范县”。
三、在希冀中追寻新教育实验的乡村梦想
随县是农业大县,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装备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提升乡村教育的品位和质量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目标。乡村教育要抵达何方,朝向怎样的愿景,呈现怎样的模样,需要我们在“试水”中不断思索、实践、修正。
教育与文化总是分不开的,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对文化的“选编”。把乡土文化同校园文化建设、完美教室缔造、卓越课程研发等相结合,实现新教育实验与乡村教育的深度融合则是随县教育对乡村文化的“选编”。作为乡村新教育,如何呈现更为朴素的幸福模样,更好的陪伴生命成长?如何让乡村文化在一间间完美教室里得到更为持久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在校园里弥补留守孩子缺失的父母之爱?如何在乡村学校践行新教育理念,用好习惯成就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度思考的命题。
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随县教育正以昂扬的姿态奋然向前,朱永新教授在《守望乡村新教育》序言中写到:“随县的昨天,从绛县开始结缘新教育。随县的今天,已经在追随新教育的行动中取得了佳绩。我相信,在这样的坚守与成长中,随县会随着新教育的脚步前行,随县的明天,随县的新教育,也会创造新的奇迹。”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守望生命,让乡村新教育在朴素中绽放,是随县教育人不懈的追求!纵然路远,但方向对了,就不害怕。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追梦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会坚定脚步,踏石有印。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在随县]
......
[区域新教育叙事]
......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