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的境界——普通阅读VS精读:耶鲁大学Nikk谈精读

2018-02-26 佚名 韩智鑫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读书三境界》


         精读能够让你在文本阅读中,时刻处于主动状态,发现文本表面含义之下蕴藏的‘庞大冰山’。


         精读使原本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变得更加有意义,就像你进入到一个迷宫里,如果你掌握了精读的方法,其实是很好绕出来的。如果没有理解精读的方法,那就会一直在文本外部兜圈子,永远无法抵达文本深处。——《这个美国课堂人人必备的阅读方法,却是中国学生最匮乏的能力 》(文章附后)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狄金森——《新教育|以阅读为翼——新教育实验的阅读理论与实践》、《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向天理宣誓——第一届领读者大会宣言

读书三境界

作者|佚名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人生境界大家谈》《有眼界才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以上文章均转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聆听窗外声音]——


这个美国课堂人人必备的阅读方法,

却是中国学生最匮乏的能力 

作者|韩智鑫

来源|外滩教育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最能帮助孩子建立思考体系的方法就是精读。耶鲁大学学士、爱荷华大学作家写作工坊硕士Nikki认为,精读能够让孩子在文本阅读中,处于主动状态,发现文本表面含义下蕴藏的庞大冰山。在她教授大一新生写作与文学课程时发现,有精读基础的学生,课堂表现更好。下文中,她以美国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向我们介绍了精读的四个步骤。在Nikki看来,精读就像寻宝游戏,探索内容之间的联系,并有意识地拓展知识面。


        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与哲学双学位,“别人家的孩子”Nikki,有着典型西方人的长相,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第一次见面时,给外滩君印象深刻的是她两颊甜甜的微笑,没有一丝距离感。


Nikki


        从耶鲁毕业后,Nikki前往盛产作家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写作工坊,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报纸、杂志公开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诗集。期间,她还教授本科生写作与文学课程,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去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书。与Nikki交谈中,她的文学修养,可见一斑。


        外滩君好奇,她如何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Nikki告诉我,是父母培养了她阅读书籍的习惯。


        Nikki出生于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是生物化学博士。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很难找到好玩的事情。于是,父母总是带她去图书馆,陪她阅读很多书籍。她在一年级的时候读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他们坐在一起将《哈利·波特》大声的读出来,每年的圣诞节或生日派对上,父母还会允许她装扮成哈利·波特的样子。


        在她看来,年幼时的广泛阅读更多源于孩童对故事叙述的着迷。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去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性格的人们及其文化。


        后来,Nikki学习到“精读”,更多了帮助她学业上的进步,培养了她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我批判的意识,建构了她完整的世界观。她说,“精读能够让你在文本阅读中,时刻处于主动状态,发现文本表面含义之下蕴藏的‘庞大冰山’。”


Nikki在耶鲁大学(前排右一)


        普通阅读VS精读


        普通阅读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虽然都是阅读,但和精读仍有很大的区别。在Nikki看来,区别主要有三点:


        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方式上,普通阅读是被动的,而精读是主动的;


        其次,在耗费的时间上,普通阅读速度很快,而精读需要读者在阅读之后,需要就某个章节进行细致阅读,查阅相关资料;


        最后,从阅读的最终结果来看,精读更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那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呢?


        Nikki说,精读常常用于阅读一些较短篇的书籍,一本书中有一些特定章节对理解整本书是至关重要的。精读并不是说要反复阅读某一本书,而是把最重要的部分拎出来。


        当你在读的时候,你想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而是要对文本的内容保持一种主动提问的状态,也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的理解。精读需要花时间去仔细阅读,否则就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


        精读使原本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变得更加有意义,就像你进入到一个迷宫里,如果你掌握了精读的方法,其实是很好绕出来的。如果没有理解精读的方法,那就会一直在文本外部兜圈子,永远无法抵达文本深处。(改变,从阅读开始——新教育实验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选



        比起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来说,很多学生都会对诗歌望而却步。不喜欢的理由也多为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诗歌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作者故意把作品写得很难读。


        一直从事写作的Nikki,从作家的角度告诉外滩君,“作者在创作时,都是在寻找一种方式尝试沟通。但有的时候,作家思考的问题太过复杂,或者思考人类存在等本质问题。当你去尝试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那么当然作品也会变得复杂。”


        事实上,没有作家会故意把作品写得很难。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都在尝试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像人类情感、历史、社会等这些复杂的话题,将它们写入短短几篇文章中,在读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一点困难,但作者绝对不会想让你困惑,他们只是想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将一切解释清楚。


        当时还在耶鲁读书的Nikki就想,“如果我们可以增强一项能力,让所有人都能学会,那就应该是精读能力。”在她看来,精读也是在培养一种专注、分析、联系的能力。当你能精读时,你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你说服他人时,你的智慧就令人折服。另外,学会精读也能够捍卫自己的观点,这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Nikki


精读上路指南


        Nikki认为,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聪明,第一遍阅读时,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记住,也不可能理解内容之间的关系。她之前教大一新生时,发现那些知道什么是精读的学生,一般在中学时就学过精读。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地非常出色,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完成得非常棒。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安静地坐下来阅读一篇文章,学会辩证地看待它,然后准备充分来上课。


        外滩君谈及现在中学的孩子平时课程负担就比较重,没有那么多时间学习精读。Nikki说,参加考试的学生更需要学会精读。


        一方面,学生通过平时的训练,考试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比如说,一位要去参加SAT考试的学生,考场上看到试卷上那么多试题,学生很容易慌了神。而平时精读能力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快速答题;


        另一方面,通过平时精读的训练,已经掌握了非常好的逆向思维。因为精读让你保持主动阅读。你会去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这样写,为什么在这一篇章会出现这一意象等。在某一章节,你觉得作者说得不对,那就会在文章中找出其他的观点来反驳。


Nikki


        Nikki说,精读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在讲什么。因为很多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那就可以先看一遍故事,明白故事整体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适时的提醒自己,去发现问题;


        第二步:找到文中的一些提示或线索,比如说,文学技巧,修辞技巧,与众不同的措辞,重复,这些都会告诉你文章将会如何进展,有时候这些部分也会和其他内容相关。


        第三步:找到文章中的特殊意象。比如文中有鸽子,问什么要出现。文中出现了帽子,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帽子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又比如绿光让人想到什么?当你这么想时,你就能理解一些更复杂的含义。当你真正明白了之间的联系,你就会开始思考这和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何关联。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书中反复出现的“绿光”。小说第一章的最后,叙述者尼克从黛西家做客回来,看到盖茨比站在草坪上,双臂向海水伸去,他顺着盖茨比的方向看过去,“尽能看到远处一座码头尽头一点隐约的绿色灯光”,此时,这绿光象征着盖茨比的梦中情人黛西;


        后来,盖茨比在叙述者的帮助下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黛西时,绿光在盖茨比心中的意义更为清晰,在他看来,那是“一束通宵不灭的绿光”,寄予了他纯真美好的梦。这里的“绿光”就是读者阅读中需要关注的线索。


        第四步:将意象与文章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比如说,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末尾,盖茨比死后,叙述者尼克说,盖茨比始终相信那束绿光。这里的绿光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文本整体的内涵相关联,代表着盖茨比美国梦的结束。


        Nikki说,“精读的过程,非常像寻宝游戏。”通过一些信息找到新的内容,阅读者找到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去拓展自己的触角。


Nikki推荐书目



Fiction books with similar thematic elements:


  •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  福克纳《喧哗与躁动》

  • Edith Wharton, Ethan Frome  伊迪丝·华顿《伊坦·佛洛美》

  • Annie Proulx, The Shipping News  安妮·普露《真情快递》

  •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马克·吐温 《哈克历险记》

  • Jane Austen, Sense and Sensibility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


Books on learning Close Reading:


  • Kylene Beers and Robert E Probst, Notice & Note: Strategies for Close Reading, 2012

  • Richard Paul, The Thinker's Guide to How to Read a Paragraph: The Art of Close Reading, 2014

  • Christopher Lehman and Kathleen Roberts, Falling in Love with Close Reading: Lessons for Analyzing Texts--and Life, 2013


怎么练精读,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始


        精读对走进经典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很多人会困惑不知道该从哪部作品开始尝试精读。Nikki向我们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携手与外滩教育合作开发了一门《了不起的盖茨比》精读课。


《了不起的盖茨比》


        带着好奇,外滩君问她,美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为什么偏偏选择菲茨杰拉德的这本家喻户晓的中篇小说。


        Nikki告诉外滩君,《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中学、大学的必读课本,多次选为最佳英文小说。选择这本书来进行精读,对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不会太晦涩难懂。


        另外,好的作品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体现了人类质朴情感追求。在做精品课之前,Nikki专门就这本小说在引知面向初高中的学生开了一个读书会。


        她说,有一次她带领学生精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介绍到书中的叙述者尼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快接近书末尾的其中一个段落,这个段落用细腻的文字描述了尼克从学校乘火车回到他明尼苏达州家中的经历。


        “火车在寒冬的黑夜里奔驰,真正的白雪,我们的雪开始在两边向远方伸展,迎着车窗闪耀。威斯康星州的小车站暗灰的灯火从眼前掠过,这时空中突然出现一股使人神清气爽的寒气。我们吃过晚饭穿过寒冷的通廊往回走时,一路深深地呼吸着这寒气,在奇异的一个小时中难以言喻地意识到自己与这片乡土之间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然后我们就要重新不留痕迹地融化在其中了。


        这就是我的中西部——不是麦田,不是草原,也不是瑞典移民的荒凉村镇。而是我青年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还乡的火车,是严寒的黑夜里的街灯和雪橇的铃声,是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的影子。”


        后来,她的学生还专门就这个段落写了一篇小论文,论述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她是如何看待她的家乡。不过那时的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去描述这种感觉。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这位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再回看自己的家乡,写道,“这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感觉。”


        这本书虽然为一位美国白人男子菲茨杰拉德所写,但却在近一百年后,让来自中国的一个小女孩读了他的作品,就这样和作者之间仿佛有了交谈,把之前对家乡说不清楚的情愫表达出来,文学在这个时刻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在Nikki看来,读书有时候就是分析自己,当你读很多小说时,去体验作品里的角色,想一想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最后,Nikki也提到,这本小说被多次改编和翻译,搬上银幕舞台。对于很多第二外语为英语的学生来说,虽然没读过这本书,也可以先去看看电影、电视剧、歌剧、音乐剧等去了解故事情节。


        毕竟,她想做的就是教会她的学生“捕鱼的方法”而已。在她看来,阅读不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精读更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困难!


        (文章转自外滩教育。作者,韩智鑫。编辑,李臻。摄影,裴长杰。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向作者编辑致谢!)(改变,从阅读开始——新教育实验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选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