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是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写作的八大策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智远 Author 王智远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写作不是写字,写作首先自己要“深度思考”,“头脑风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才能把字进行整理为“作品”,有的方法论,你想不明白,你就写不出来,提笔也下不了手,写作是输入后思考后的输出,个人倒逼成长的最有效方式。

写作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细心观察的眼睛,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研究方法论的过程,个人非常喜欢罗振宇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难题,知识会给你答案”。其实就是这样,当你面对职场焦虑的时候,你可能想到的就是学习,那么学习后,不强迫自己输出,就不等于真正意义的消化。——王智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日以年,守望岁月;播下种子,静待花开。[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提高学术文章写作水平的十条建议
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
......


写作是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

作者|王智远


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这是智远的第013篇关于职场的笔记。在职场工作7年以上的年轻人,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垂直岗位还是自己专业的领域,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很多,自己的技能以及优势也很多,往往就是觉得没有一个能发现你这么有才的人?



在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做事情要高调,做人要低调,但是移动互联网出来后,IP效应形成,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这是一个自己做了好事,没有人发现的时代。可能你在职场中,费尽心血的做了一个计划方案,结果被上级领导拿去在大领导那里邀了功。

我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每天坚持写作,为什么,第一写作是自己在互联网时代中必备生存的技能之一,第二,写作也是倒逼自己成长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第三,快速带来IP反应,让自己的技能发挥更大价值,不会写作的人,在这碎片信息化快速迭代的时代,不能够系统性的学习,只能看到别人的方法论而自己无法去运用,写作好比“执行力”,既要看到,也要做到。那么智远想带你聊的话题是:

“写作是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


1.有效的写作是学习的放大器


我身边有一个PM(产品经理),我一直认为他的学习能力特别的强,脑袋也比较灵活,很多的产品逻辑,以及让他去做个原型或者交互图,so easy。由于职业发展的原因,后来我们没有在一起工作后,他便去了另一个地方面试“总监”岗位,可是经过了大概2个月的面试,一直没有被录取。

那天我们聊天,谈起了“找工作”难的这件事情,其实我非常认可他的业务能力,他对行业的判断,以及对用户的观察和PM所要有的技能,管理知识都非常的了解和掌握,可是“就是面试不成功”。

那天吃饭,我说,你注册个公众号,去写作吧,把自己“懂的东西”系统化的写出来,他执行力很棒,第二天就开始了,可是顾虑很多,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我说:“别废话,直接开始写”“别废话,直接开始写”你看你懂的东西很多,可是“系统化”的东西却没有,怎么办?不要想太多,去做,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作家”,谁也不是刚开始就能写好的。

写作让他获得了更多工作的机会,而且“写作”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脉,有自己的社群,并且已经出书了,目前担任新型媒体的一个PM总监,他目前还在坚持每天写作,试想下,一个厉害的程序员会写作会是什么结果?一个厉害的创业者会写作会是什么结果?一个厉害的供应链负责人会写作会是什么结果?

每一种身份与写作能力的相加,就会给自己赋能,带来无穷的资产,且坚持下去,会产生很有想象力的反应,这就是写作的魅力,古人“老子”会写作,“鲁迅”会写作,这些诗词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写作背后的影响力。


2.想要输出,就要大量输入

智远注册公众号之后,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写文章,大概半年的时间了,昨天后台统计了下共计写了近100多篇,每篇按照4000字计算,大概有40万字,一本书大概是20万字,那么现在智远应该写了两本书了。

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发现我每天都要绞尽脑汁的想“自己写什么”,而且还“生怕自己写不好”,没有人看,其实后来我都是多余了,因为没有人关注你写的好与坏,别人只会关注“与自己是否有利益点”,有无帮助。

假设你现在也是处于开始的阶段,或者是想要练习写作,智远认为,“写作的开始是从写好一段话开始”,最简单的方式,每天“打磨200字的短文”,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没有人一口能吃个胖子,所以,迈出第一步不是从长篇文章开始的,而是从写好一个短文开始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今天上班,学到了一个技能,我建议不要把技能记在脑子里,你把他写下来。写到“备忘录”中,每天坚持写“备忘录”,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你会发现一个月后,自己竟然积累了这么多“系统化的碎片”,居然可以组成“体系”了,就是这样样子。

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当有一天让你写一个1000字的备忘录的时候,你发现也会so easy了,因为不仅仅锻炼的是记笔记的能力,也锻炼的是自己的“思维逻辑”,开始的期间,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值放的太高”,降低自己的目标,调整预期效果,要知道,那些深度报道不是一天写成的。

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想要“输出”很多东西,就要“输入”,那么输出智远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笔记”“写文章”,你总是听大佬的演讲,大佬的方法论,自己不做笔记,还是别人的,只有边听边记,边看边记,刻意练习,才能转化成自己的,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就是学习+写作。

我现在每天写作就有很多东西输出,因为我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想法,听到一堂课,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论,我都会把他做笔记,笔记记录也能让自己去“清晰的复盘工作”“复盘身上的缺点”,记录自己的成长,把方法传递给别人。



3.写作可以锻炼耐心,提高思维方式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缺少这样的人,“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不行”,等我准备好了在做”“等我休假有空了在写”,可能,你这一等,发现半年时间过去了,最后计划很多,想法很多,可啥也没搞成,年轻人,拒绝拖延,先搞起来在说,你不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你不开始,从来都是0,当自己还在犹豫的时候,别人已经把“山头”打下了。

不要总是幻想着自己在工作中能够“一鸣惊人”,“一炮打响”,那些一鸣惊人的人背后都是有着大量的储备和持续的输出。在写作方面也是,自己要相信,用正确的方法去刻意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写作不仅仅锻炼的是自己的“文笔能力”,除了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去展示出来之外,还能修炼耐心。作为一个职场人,百分之80的人下班后经常刷刷抖音,刷刷朋友圈,头条,打打游戏,就过去了,个人的时间完全被耽误掉,浪费掉,如果你培养一个写作的技能,一方面自己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写作”可以让自己的“心”更沉,考虑事情更加的“稳重”。

不瞒大家讲,我原来下班,周六日有空经常约朋友“打王者荣耀”“约饭局”,自从半年前开始写作后,“王者荣耀“卸载了,“无效的饭局”现在也不经常参加了,现在只要一有空,就想写写内容,锻炼下文笔,戒掉了这个成年人不该有的坏毛病。因为我知道,游戏给我带来的是基础的“垃圾快乐”,“无效的饭局”给我带来的是无意义的社交,都不如戒掉,把时间放在有价值的地方。

写作除了能够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之外,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归纳能力”,如何写作,如何搭建框架理论,如果讲碎片化的内容转移为系统化知识,如何形成体系化。如何跨界学习,这些都是通过写作发现的奥妙之处,可能作为“看文章者”,你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是,如果你作为行动者,你会发现又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写作不是写字,写作首先自己要“深度思考”,“头脑风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才能把字进行整理为“作品”,有的方法论,你想不明白,你就写不出来,提笔也下不了手,写作是输入后思考后的输出,个人倒逼成长的最有效方式。

写作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细心观察的眼睛,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研究方法论的过程,个人非常喜欢罗振宇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难题,知识会给你答案”。其实就是这样,当你面对职场焦虑的时候,你可能想到的就是学习,那么学习后,不强迫自己输出,就不等于真正意义的消化。


与君共勉

也许你和我一样感同深受过,听了某个大佬的课程,看了某个视频,读了某一本书后,心里面有一种感觉,说的太TM好了,但是回过头来,被别人问到哪里好的时候,脑袋里面却一片空白的没有一二三。生活中,职场中,不妨以后觉得不错的东西,备受启发的事情,把他记下来,写出来。

小时候,为什么老师会强调让我们做笔记,因为做笔记能够帮助我们加深记忆,唯有做笔记的内容才能够促使自己用大脑去做独立思考,去总结,去组织,有的时候,只有我们真正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如果你想和我一样倒逼自己,那就去做那一件看似简单却做着很难的事情。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倒逼自己成长,与君共勉。

延伸推荐阅读——

学术写作的八大策略

——《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


《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美]]埃里克·阿约 著

人文学科的学术写作令人望而生畏、筋疲力尽,但对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写作者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必定会事半功倍,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术写作的乐趣。

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定计划、设置议题、优化结构、规范体例等写作策略和技巧(尤其是独创性地提出了U型写作法),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切实努力和丰富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写作思想,帮助写作者调整视角,鼓励他们将自己视作重要工作的创造者和从事者,像专业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


对人文学科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学者来说,要想写出规范精彩的学术论文、文章和著作,本书都是不二选择。

作者简介:[美] 埃里克•阿约(Eric Hayot),中文名韩瑞,1999年从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亚洲研究系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兼任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第一副会长。

坚持每天写作

要想完成一个在心理上十分艰巨的任务,那就把它变成一个习惯。习惯会减轻人们在面临痛苦选择时的心理负担,将其转化为一种自动的行为,就像坚持每天刷牙一样。每天都要预留出一小段时间来专注于写作,将它固定在你的生理和心理日程之中,并且让你自己相信,专门留出时间写作是呵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去实现它
没有实现目标就无法养成习惯。因此,你需要注意给自己制定既小且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要计划每天写4页纸;不要试图每天写8个小时。专注于缓慢而稳定的节奏。你的任务是让实现目标成为你生命中的日常规律,使你成为一个以实现目标为己任的人。

当你卡壳时,继续写下去

在开始写作后,你会对自己的文章或者章节失去信心,担心可能需要从头来过。解决办法是:继续写下去。回头重读一遍你已经写好的东西。如果能知道是怎样的文章结构导致了你的问题,也许就足以让你对结构进行修改,从而让问题消失。

避免良性拖延症
大多数拖延症都源自于没有逼迫自己开始写作,但学者之中较为常见的另一种拖延症与无法停止工作的人有关。出于这种原因卡壳的人通常都十分害怕受到批评;有时,他们相信,他们的作品必须完美无瑕才能算完工。由于作品尚未完成,因此它所具有的瑕疵也就不能算数,只是尚未完善而已。

与恐惧结盟

害怕写作是不可避免的,你的任务是控制好这种恐惧情绪,而不是摧毁它。控制恐惧情绪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它在你的论证或者文章框架内寻找机会。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它来让你避免掉以轻心。你必须将对写作的一般性恐惧转变成源自于正在创作的作品的具体恐惧。

蛇头虎尾
如果你在写作时并不清楚文章会如何发展,那么写作的过程也将成为你学习的过程。不要在最初阶段过滤自己的思维,跟着你的思维轨迹,然后重新审视你已经写好的内容,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怎样的文章结构,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而连贯的整体。

把修改(甚至研究)当作写作一样对待
许多最卓越的想法都来自浏览、阅读或者记笔记的过程。将研究纳入广义的“写作”行为中去,肯定你在浏览档案或者阅读和记笔记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将这种工作纳入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去,是一个将自己视作写作者和学者的有效办法。

接受这些建议!

多年来,很多人都认真而兴奋地听取了这类建议,有的甚至同意,每天写作一小时是一个好主意。给予自己足够的信任去尝试写作,不要让小挫折阻碍你。善待自己;与你的焦虑和恐惧做朋友。慢慢地,它会变得更容易。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