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访朱永新:“王者归来”——把幸福还给孩子,父母不应成老师助教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朱永新:生命教育的隐忧与对策——生命至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朱永新:做行动着的思考者——中国两会的“记录者”,新教育实验的“代言人”

......


【中国网教育频道】、【外滩教育】、【南方都市报】专访朱永新——

未来教育中家长角色将“王者归来”

——【两会超话】王素云端对话朱永新

原创|中国网教育频道

今年两会,中国网特别推出了《两会超话》线上对话节目,特别邀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教育专家对两会提案或者议案进行交流探讨。

《两会超话》第一期,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与政协委员朱永新就“未来学校”等教育话题进行了对话。以下为《两会超话》线上对话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实证的国际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未来学校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研究、学校建筑与学习空间研究等。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素:朱老师,您好!中国网教育频道专门推出了《未来学校》栏目。因为您在未来学校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研究,还出了两本书,所以我们今天想跟朱老师交流几个相关话题。
 
话题一:生命教育
 
王素:第一个话题是,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讨论未来教育,这实际上是由整个工业革命带来的。大家其实在反思,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
 
因为您在提案当中也谈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所以想请您谈一谈:生命教育在未来教育的目标当中,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您对于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开展,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和《走向学习中心》这两本书里,我对于未来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构建。
 
其中,我把生命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课程。因为教育本来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没有了,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教育首先应该帮助人延长生命,让他生命有长度;拓宽生命,让他生命有宽度;同时提升生命,让他生命有高度,即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和基础性问题。
 
这次提案里,我们也专门谈及了生命教育的问题。现在的课程对生命的关照不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关照、关心自己的生命?
 
让父母、教师、学校能够更多地关心、关怀学生的生命,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吃饭、怎么喝水、怎么睡觉、怎么吃药、怎么保护自己?碰到各种灾难应怎样去应对?像这样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教给我们的学生。
 
另外,学生是社会的人,他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有的孩子为什么非常脆弱,碰到一些困难就与父母和其他人产生激烈的对抗,甚至自残、跳楼?因为他们缺乏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这和生命的宽度有关。
 
同时,生命还是有高度的,人是一个价值性的动物,是个符号性的动物,怎样能够有比较好的价值观、比较好的人生信仰与追寻?
 
这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但这些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不足,所以我特别提出来要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
 
王素:非常认同朱老师的观点。现在的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建立、价值观的培养不够系统,或者说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话题二:如何“教育”家长
 
王素:我看到在《未来学校》和《走向学习中心》这两本书里,您对于未来教育做了很多的畅想。未来的教育,应该说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是一个更广阔的生态。在这种生态中,它涵盖了学校和很多其他的社会机构,而家庭肯定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今天,家长们处在一个极度焦虑的状态,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科学地教育孩子?家长们也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支持孩子?
 
因为您也谈到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那您觉得在未来教育中,家长本身是否也应该是教育的对象?应不应该给家长提供更加系统的支持?
 
朱永新: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提出,未来教育中家长叫“王者归来”,即他们在整个教育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未来人们的工作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居家办公将成为未来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这就意味着父母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第二,在孩子成长时,尤其是0-7岁学前的这一段时间,是孩子整个新生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也是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得到比较好的熏陶和教育,他就会有更好的成长。
 
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是接触最多的,必须对孩子有较好的理解。所以,教育父母,是整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他的学校里,孩子没有上学之前,会先用两年的时间对父母进行教育。父母先做学生,然后孩子才能做学生,这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样态。
 
因为我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所以我也主持编写了一套给家长的系列教材(0-21岁每年一本):《这样爱你刚刚好》。
 
最近我们和广西省教育厅在合作,也会为边远区的、农村的父母编写一套适合他们的教材。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里的书房就是最好的学区房。
 
怎么样帮助父母更好地懂得教育?现在,很多教育问题和父母过分焦虑有很大关系。
 
其实我们知道,孩子本身差别是很大的,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北大清华,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即使孩子上了北大清华,他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
 
所以我提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这些对父母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父母必须接受教育,这是一个教育的常识。



话题三:
让家长积极学习的方法
 
王素:目前,家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学习,一种是自我学习,比如家长利用有余时间去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另一种即家长学校。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强制性的,家长可学也可以不学,那您觉得家长的学习是否也需要督促?或者有什么办法能让家长更好地学习?
 
我曾在网上看到,四川省成都市有一个区执行这样的办法:家长要持证上岗。我相信这个区的目的,是想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即使该区提供了很多好的学习资源,家长也不一定有学习的动力。
 
那么,您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让家长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习呢?
 
朱永新: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未来或现在的教育改革中,怎样让家庭教育的知识、做父母的知识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初步的解决?
 
据我所知,有一些国家已经考虑在高中开始相关的课程。过去的高中有所谓的家政课,它其实除了做家务以外,带有这方面的功能。
 
教育应该给人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未来,家庭教育的知识应该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里,成为一门课程。
 
这样,除了家庭教育以外,还有基本的家庭知识。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有家庭的概念,也不知道家庭的责任、义务。所以,家庭教育的知识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的一部分。
 
另一个方面,我们在新教育学校探索“新父母学校”。即,学生进校时,父母同时要进入新父母学校进行学习,同孩子一起来学。
 
这样就能保证父母及时地得到相应的知识与观念、理念的学习。
 
国外有叫PTA(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的机构,我认为中国也需要建立新型的家委会,让家长能有更强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几管齐下,我认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王素:特别期待!我觉得刚才您提的建议非常好,首先,课程纳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同时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接受教育、共同成长。
 
话题四:
教育供给的社会化
对未来教师的影响
 
王素: 我们下面聊一聊另一个话题,在整个学校教育变革中,教师是核心。没有教师的转变,整个学校教育很难发生转变。
 
在未来教育当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很多变化,过程中还面临着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小学。
 
未来教育是一种教育生态,在教育供给这个方面,学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学校固定聘任的教师只是一部分。
 
我们看到,一些学科、项目已经开始教育供给的社会化,即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甚至一些企业培训的教师,都有可能进入到学校。由此,学校教师的构成会更加多元化,对教育也带来很多挑战。
 
关于这个话题,您也提出了相关提案。那么,您觉得这种教育供给的社会化会对未来教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朱永新:这个教师的问题与父母的问题一样。父母叫“王者归来”,教师则称“能者为师”。
 
所谓能者为师,首先是教师的来源会进一步多元化。现在,我们过分多地强调师范教育体系的教师资源,其实未来的教师资源会进一步多元化。
 
我们新教育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院,目前正在做艺术学习中心的尝试,未来期望成为艺术课程的资源提供者。
 
这样未来学校或学习中心可以不用配备艺术教师,我们可以提供所有的艺术资源,包括教材、场地等,即由艺术家来做艺术教育。
 
同样,其他课程完全可以应用。比如,北大附中的艺术课程已经开始走艺术家的道路:开设艺术教育工作室,由各个工作室来进行艺术课程的教育。这样能够鼓励社会的精英分子成为教师。
 
过去,简单地通过师范教育训练教师的单一方式逐步会被改变。以体育学科为例,一些优秀的主教练、运动员,可能会成为专项体育教师,针对乒乓球、网球、游泳进行专门教育,比一般的体育教师会更好。
 
当然,体育不仅仅是教技能,还有教育关于身体、心灵、团队活动的其他功能。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教师的多元化将会成为很重要的景观。
 
我这次两会提出的关于教师性别比例的问题,是针对当下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聚焦于短期性地解决教师结构失衡的问题。
 
未来,它更多要靠市场的主动配置,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精英分子,科学家、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专家,把他们最好的资源提供给教育、提供给我们的孩子们。
 
王素:特别期待这样一天的到来!这样的话,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会更加专业化,因为教师会更加专业化。比如艺术领域,艺术老师和艺术家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如果说这一批更优秀的人能够进入到教育的队伍中来,能够进入到学校课程,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话题五:引导游戏行业服务教育
 
王素: 另一个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关于学习方式。
 
特别是这次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好的认识。当然也有关于培训机构的诟病,但这是另外一回事。疫情促使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程度得以提高,教育不可避免地也是。
 
这种提高其实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将来产生更多在线化的学习资源,将有悖于很多家长的意愿。家长特别不喜欢孩子用终端,担心孩子会玩游戏。而且网游开发行业十分火热,有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
 
这个问题,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我们也特别期待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次您也提了相关的议案。那么,除了对学生的保护,您觉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引导游戏企业将激励机制更好地用于课程教学上来?
 
未来,游戏化的教学,或者自适应的学习将成为趋势,那是否能让我们的学科比如数学变得更有趣?一种方式可能是以通关、打怪,闯关成功即数学毕业的方式教学,还有一种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其中软技能的评价目前并不太好操作的。
 
其实,在游戏即虚拟教学当中,如果学生能组团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对学生合作、创新的情况有更好的过程记录。
 
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您觉得是否有可能更多地去引导游戏行业进入教育?为教育服务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开发商业游戏,且导致学生的沉迷?
 
朱永新: 其实现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学习型的游戏还是越来越多了。那么,学习的游戏化,或者说游戏化的学习,那我相信它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样态之一。
 
因为人总是有游戏精神的,游戏也是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儿童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所以将游戏往学习化的方向引领、做学习化的软件是很好的方式。
 
我在上面提到的两本里也介绍了国际上的探索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相信这条路一定能走得通,是可行的。不要简单地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当然,目前在商业化游戏的浪潮之中,在孩子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有更好的游戏管理?
 
我这次两会也提出要建立国家标准,其实都是规范企业、学校和整个游戏行业非常重要的方法。
 
其中,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提升中小学师生网络素养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让他们离开终端、手机,是不现实的。无非就是将这些事物作为工具,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使用。
 
其实,电视机产生以后,每一次新的技术进入教育时,教育都面临过类似今天的命运。但是,事实证明,它们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怎么样让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能够有更好的网络素养?能够懂得更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懂得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能够学会自己控制上网时间?这些是比较紧迫的任务。
 
王素: 当下,这也是所有的家长和学校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话题六:
未来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王素: 另外一个希望跟您交流的问题是,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结束,下一步便是进入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肯定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对于未来学校还是未来教育,很多人的认识存在偏颇。他们会觉得,只有城市学校、有钱的学校才能建设未来学校、推行未来教育,认为这件事与乡村教育毫无关系。
 
我想请您谈谈,您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与乡村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朱永新: 未来学校,同城市或者乡村是没有太大差异的。
 
首先,它是一个教育理念,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这是未来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
 
如果把它理解成用先进的技术去培养适应旧时代的人,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未来社会不需要传统教育培养的在生产线上简单操作的人,而是需要有创造性、有团队精神、有成长的正能量等等的人。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与城市、乡村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当然,未来社会离不开适应未来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国家在推进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怎么样去提供城乡一体化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重要。
 
目前,乡村得到的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太平衡,信息鸿沟依旧存在。
 
因此,乡村迫切地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设计,建立国家平台,为边远地区、为农村、为弱势人群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去年,我在两会上提出,给边远地区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补贴流量、免费上网、提供学习资源的便利等,都是消灭信息鸿沟的措施。
 
可见,从本质上来说,未来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城乡是一致的。因为它是基于信息化社会、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大平台的教育。越是如此,越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越是不依赖于单独的校园硬件和学习条件。
 
王素: 您的这番话可以澄清很多人错误的迷思。我也特别相信,在未来,除了政府给予乡村教育的政策支持,通过技术赋能也可以帮助乡村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彭可馨(实习生)| 编辑。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


【外滩教育】专访朱永新——

专访朱永新:缓解教育内卷,

靠强制摇号,不如让孩子阅读

不如让孩子阅读
原创|Luna  |来源|外滩教育

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是中国未来教育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外滩君曾就“未来教育如何育人”为话题专访朱教授且获益颇丰。时隔四年,人们对未来教育有更多畅想的同时,教育资源不足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引起关注。为此,外滩教育再次对谈朱永新教授,探讨如何才能在中国教育现状中,缓解教育内卷,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一直是许多家庭关注的问题。
 
此前, “期末考差就跌房价”、“小区家长帮孩子补习”等新闻都能迅速吸引诸多关注。可见,即便有公民同招等政策的出台,家长们对于“名校”的追捧之意依旧火热。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教育资源不足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对此,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就曾在两会提案中指出:要用“阅读公平”来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的朱永新,早在1993年于苏州大学任职时,就推出了“苏州大学学生必读书计划”,
 
并且在1995年组织全国专家学者研制“中国第一个中小学生和教师阅读书目”,由此开始了专业的阅读研究和推广生涯。
 
2020年,朱永新还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IBBY-iRead爱阅人物奖”。
 
在去年出版的《教育的对白》一书中,朱永新与英国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共话中英教育。
 
在谈话中,他们也多次提到了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阅读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外滩君特别与朱永新教授就这个主题进行了一次谈话。
 
在他看来,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下,教育资源不均的根源是什么?对于阅读,他为什么又寄予如此重大的期望,认为阅读是达成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怎么读”、“读什么”这些问题,他又有哪些答案?
 
学校之间的差距
根源在于教师的差距
 
在《教育的对白》中,朱永新提到了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拿教育经费来说,上海学生的生均经费比贵州高好多倍,这样各地之间的教育发展就很难平衡。
 
而城市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关系没有很好的平衡,
 
2. 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针对第一点,朱永新分别用北京和上海举例,在不同地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地位存在差异:
 
在北京,公办学校呈现出强势的样态,诸如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之类的名校都属于公办;
 
而在上海,则有许多成绩非常突出的民办学校。
 
理想状态下,公办、民办学校应该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其中,民办学校主要来满足家庭个性化的需求。但现在,两者正在错位发展,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状态。
 
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既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家庭总是倾向于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造成了更多更好的资源会向这些学校集中,形成“马太效应”。自此,为了挤破头进名校,“教育军备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摇号入学的政策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朱永新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有选择才能促进品质。摇号政策是在整个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出于无奈的选择,它不应该是一个方向。
 
说到改变这一现状的策略,其一,是政府要努力提升公办学校的品质。可以通过购买课程、托管等方式来实现。美国和英国在提升公办学的教学水准方面,都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其二,要引导民办学校走公益化发展道路,不能过分强调商业化。放眼整个国际,私立教育机构也有许多是以提供公益、优质的教育为目标的。比如,各种类目的奖学金、助学金计划都让不少学子不用受制于经济状况,可以安心求学。
 
但是从本质上说,朱永新说,造成教育资源不公平,以及学校差距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教师,有没有好老师是关键。
 
一方面,是师资存量不足。好老师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教育资源,是各方争夺的对象。
 
村里的好老师会被镇里挖走,镇里的好老师会被市里挖走。收入少、文化环境差的地方很难留住人。
 
武汉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调查一个乡镇中心学校时发现,近5年来该校新招聘的乡村教师流失率达45.5%,留下的一些老师在等待调走时机,处于“人在心不在”的状态。
 
即便是在聚集了全国最多师资的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挖人”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不惜花重金聘请教学能力优异的老师。
 
而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也印证了师资稀缺的现状。
 
规定新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不低于20%左右的人员流动到乡村学校或初中强校工程实验学校支教3年;每位上海教师10年内须有规定的流动记录。

另一方面,是增量需要长期积累。
 
培养一名老师,尤其是优秀的老师很不容易,且需要时间的沉淀。当下,随着教育领域许多理念的更新,以及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重视,老师这一行业已经从过去的“教书匠”升级为了“多面手”。不仅需要升级各种多媒体教具的使用,还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培训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成本,青涩的教师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并且培养出来的好老师又可能被其他学校挖墙脚。
 
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结果似乎有些得不偿失,而选择直接“挖人”也加剧了优秀教师的存量危机。
 
阅读是弥补教师差距的重要方法
 
那么,除了提升教师水平,是否存在一种更加便捷的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环境,缩小教育在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距?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美国学者赫希曾在《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一书中提出,“我们只有在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才能实现保证每位学生人生起点公平的目标。”
 
朱永新也深以为然: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以图书和阅读来缩小教师差距的过程很简单。
 
任何一个老师,一个人能够传递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够借助书籍,一个是教师能够用自己的视野、经验、见解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另一个是孩子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视野、境界、知识结构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建构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因此,想要推动孩子们阅读,非常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们阅读。在朱永新看来,老师阅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甚至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1%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
 
在发挥老师带头作用方面,朱永新提出了三点建议。
 
1. 老师自身要热爱读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用自己对阅读的坚持对学生耳濡目染。当下社会,老师们工作时间长,也面临读书时间少,读书少,效果差的难题。要改变这一现象,朱永新建议老师们还是要合理安排时间,挤出时间读书。
 
2. 老师自己要有鉴别书优劣的能力,乐于阅读优质书籍。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书,重在精读;其他好书则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
 
3. 老师要耐得住性子,不抱着功利心态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的成效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但是持之以恒,非功利化的初心一定会带来成长。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增加阅读后的成效,朱永新也在教育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2016年四月,湖北随县召开了一个新教育大会。原本,随县是新建的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原来没有城区。随县参加新教育实验仅仅五年,五年以后,它的上级地级随州市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评,以初中为例,随县的二十三所学校全部进入全市前三十名,全市前十名随县更是拿下七名。
 
朱永新和团队专门去看村小的孩子,发现他们的阅读量和精神状态和城市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更好。
 
改良阅读结构
阅读内容需要多样化
 
除了要增加阅读量,朱永新还指出,当下国内孩子的阅读结构还存在缺陷,主要就体现在阅读内容不够多样化。
 
这不仅是老师们需要注意的,也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场景——“家庭”——这一情景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是孩子的课外书太少,教科书以外的书没那么多。朱永新将教科书比作母乳,不可否认它很有营养,但是6个月以后,母乳已经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了。
 
其二,是跨领域的阅读太少。与文学相关的小说看得多,但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记文学,甚至充满艺术感的诗歌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提供养分。
 
与朱永新对话教育的麦克法兰先生对于这一点也颇为赞同,他认为阅读影响着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孩子脱离自身,了解其他世界的重要能力。他推荐孩子阅读小说、诗歌,还有儿童故事来培养想象力。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进入到作者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如果想要了解19世纪初期英国中上层阶级家庭的模样,就可以阅读奥斯丁等小说家的作品;要了解19世纪晚期的俄国,就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的作品。
 
诗歌则通过运用押韵、节奏、想象、比喻等手法让读者脱离自身去体会作者希望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从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中感受到。这一点是其他形式无法实现的。
 
此外,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传统上都有十分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当然其他国家也是。
 
儿童故事是一种奇幻文学作品,像《哈利波特》、《爱丽丝漫游仙境》等可以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假的想象世界,激发我们对另一种现实的感受。
 
在改善孩子阅读结构上,朱永新很早就开始了实践。上世纪80年代,朱永新还在苏州大学任职时,就组织了一批专家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发起新教育实验以后,他又组织专家成立新阅读研究所,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书目。
 
经历了近10年,研制了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阅读书目各100种,还有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阅读书目各100种。
 
这900种阅读书目完成以后,朱永新和专家们又开始编选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希望课外阅读能够跳出语文的框框。
 
阅读不仅是语文的事,所有学科都有阅读的需要。自然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论哪个领域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
 
朱永新希望能够借此书目为家长和孩子都提供一个学科学习指南。
 
学艺术的孩子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视野、鉴赏能力,可以看世界名画、听大师的谱曲与弹奏;读了《元素的故事》的孩子或许会就此对化学产生兴趣;看过《从一到无穷大》的孩子可能会走向数学科研道路。
 
拓宽阅读的内容,也就是在拓宽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阅读之于朱永新并不是新鲜的主题,在缺少图书馆和书籍的年代,他从南来北往住在招待所的客人那里获得了书籍与知识,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此后,更是因为阅读,进而进入教育领域。可以说,对于阅读与教育的关系,他有着亲身的体会。
 
时光流转,时代也在不断变化着,尤其是新冠疫情使得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也让朱永新对于阅读与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一方面,线上教育等技术使得教育也进入一个吸纳了更多多媒体技术的时代;另一方面,亲子陪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日后,阅读展现的样貌或许会有更多不同,比如阅读网络资源,或是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但阅读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会改变。

【南方都市报】专访朱永新——

把幸福还给孩子,父母不应成老师助教

原创|朱永新教育观察
作者|南方都市报

“家长群变作业群”、教育“内卷”、培训机构暴雷……去年来多个教育话题频频出圈,掀起全民讨论。

这些也受到了朱永新的关注,作为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学者和微博大V,家庭教育是他近年来反复被问及的话题。

在朱永新看来,父母不应成为教师的助教。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人格的教育,父母要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只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有高质量的成长”。

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朱永新称,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养,倡导“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电影《你好,李焕英》火热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传达了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理念。

再过几日,全国两会就将召开,同往年一样,62岁的朱永新还将继续为教育改革鼓与呼。围绕这些问题,南都记者再次对话朱永新。

连续19年呼吁设“阅读节”
期待真正把阅读作为国家性行为

南都:这是你第19年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今年将从什么角度切入?

朱永新:今年是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一定的仪式、庆典及代表性人物,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孔子。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还是一位很重要的阅读推广人,设立一个国家阅读节,既是向孔子致敬也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

南都:这些年收到了怎样的答复?

朱永新:以前是说国家已经有很多节日不增加新的了。但其实我们的节日还在不断增加,我觉得它(阅读节)的意义不亚于农民丰收节和航海节,这些都是在我提出阅读节以后新出来的节日。

也有人说已经有了阅读节,就是4·23,这其实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确切地说它还不是阅读日,更重要的是4·23纪念的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跟中国文化没有太大的关系。近几年,特别是中宣部分管这项工作以来答复都比较积极,最早提出的这些理由,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太提了。

南都: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你为什么还在坚持提,单设一个“阅读节”有这么重要吗?

朱永新:近20年我一直提这个提案,也是期待真正把阅读作为一个国家性行为。阅读既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个国家的行为,一个国家能不能有力量、有竞争力和凝聚力,和这个国家的国民有没有学习力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国家国民的学习力和成长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和能够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只有国民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才能有创造力,才有学习的力量,成长的力量。

《你好,李焕英》呼吁父母释放焦虑,把幸福还给孩子

南都:教育减负的问题讲了这么多年,负担似乎并没减下来,去年“家长群变作业群”又再次成为热点,你对此怎么看?

朱永新:教育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减下去,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个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制度上是要解决,比如规定孩子的作业时间或作业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即使留作业也可以在回家前就做完,那就不存在家长帮他做作业的问题,我认为要有一些这样的硬性规定。

南都:孩子没有作业了,回家可以做什么?

朱永新:不做作业不等于不学习。我们不能让父母亲成为教师的助教,但不能因此否认父母的教育,父母还是应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共读,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运动,只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有高质量的成长。

南都:在你看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朱永新:家庭教育的内容、重点体系跟学校不一样。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帮助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跟孩子一起做家务,运动,养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做的,让父母给孩子改作业,那当然就没有必要。

南都:但现在有个问题是教师减负家长又会增负,校内减负在校外培训班又会增负,如何缓解这种教育焦虑?

朱永新: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养,让他们有一些好的教育理念,比如我一直说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现在家长都是过分的焦虑和紧张,喜欢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而且很多父母习惯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孩子的优点,这样比来比去就更焦虑。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什么那么火,它其实呼吁和反映了家长的焦虑要有释放,整部电影传达的就是这样的理念,要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有很多人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么样,拿到百万年薪又怎么样,如果不幸福,天天搞得很紧张,甚至跳楼自杀,那还不如幸福地活着。很多家长迷信补习,其实大数据研究已经表明,补习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管用,有些孩子可能不补习,更有助于他的发展。

南都:你如何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

朱永新:我写过两本书叫《未来学校》和《走向学习中心》,其实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也应该像学校一样变成学习中心,变成政府可以采购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就没有必要在学校里学英语,放了学再去校外补习英语。谁教得好,政府就可以采购它成为正式的国家课程。

我觉得未来没有什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资源都打通了,政府用教育券的方式发给父母亲,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最适合他的老师和学习中心去学习。

这也会促进教得差的老师提升水平,否则没人选了就得淘汰。而且政府购买服务的好处是它可以给贫困家庭,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券,帮助他们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呼吁将生命教育作为国家课程建设

南都:你刚提到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严重,你今年也带来了相关的提案。

朱永新:这次疫情的确暴露出我们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青少年家庭关系紧张,沉迷于游戏,甚至自杀的情况都比过去有较大的增长。所以我这次专门有两个提案和这相关,一个是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现在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我提出要把它作为一个国家课程建设。

南都:生命教育涉及哪些内容?

朱永新:在我们新教育研发的课程里面是把生命教育作为基础课,所有人都要学,因为教育首先为生命而存在,命都没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这是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现在我们很少考虑教学生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喝水,怎么运动,怎么吃药,怎么自救和他救,这些其实都应该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这孩子怎么轻易地就从楼上跳下去,他根本不知道生命对他的意义,根本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以为跳一下就完了。跳一下,那就真正的完了,他不知道人的生命的珍贵性、奇特性、丰富性。

南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哪些建议?

朱永新:很多家庭、父母、老师都把人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混淆起来,把很多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对待,不懂得怎么跟孩子有效地沟通、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像这些都是可以教给他方法的,那他就能更好地成长,但是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老师和课程,所以怎样有效加强,我也专门提交了提案。

南都:你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去年家庭教育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里面有些条款还存在争议,比如规定家庭不得对孩子进行任何暴力行为,网友觉得在家庭中暴力行为是很难界定的,你认为这部法律如何才能更具操作性?

朱永新:它虽然是一部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法律,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其实暴力不仅是体罚的暴力,还包括冷暴力。像现在在国际上,对于学龄前儿童,父母亲不能把他一个人丢在家里,我们这个草案里面还没有这一条;父母如果打孩子,邻居举报了,警察就要来抓了,这是国际上的观念,要尊重孩子的人权。我觉得这样的法律出台后会倡导一种好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南都:“孩子不打不成材”也是我们一个非常传统的教育观念,如何改变这种观念?

朱永新:过去我们很多父母亲都认为体罚,打孩子很管用,“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我曾经写过文章,我说体罚其实是无能的表现,其实是你找不到办法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找得到教育他的方法,只是我们家长没耐心,没有好的理念去发现、找到和他沟通的办法,认为体罚最简单。

其实不是这样,体罚会让孩子崇拜武力,你体罚他,他会养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会用武力去对付动物,对付比他更弱的人,这是体罚的一种效果。另外,打了孩子后他会有无力感,这没有解决他真正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父母亲还是要学会在家庭教育法的新的法律框架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寻找更合适的,更好的教育方法。

南都:还有网友认为,孩子遭受了家长的暴力对待,也不敢主动举报。

朱永新: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体罚都会被发现和被举报,但至少法律它是有一种震慑的作用,现在很多法律其实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比如《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亲有把孩子送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不送孩子去读书是违法的,但过去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送孩子去读书的家庭,所以说没有被发现,不能说是法律本身有问题。

谈“阳刚之气”
性教育是从小就要开始的教育过程

南都:我们关注到,你今年提出“提高中小学男教师比例,鼓励退役军人从教”的建议,也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朱永新:我提案里面有数据,中国中小学男教师比例在不断下降,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学生的阳刚之气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家庭里父亲的缺位跟学校里男性教师的缺失其实有类似的地方。这个现象在国际上也都发生过,随着经济的增长,教师职业自身吸引力的缺乏,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男性教师离开教育岗位,报考教师的优秀的男性也会越来越少。在这时国家要出台政策来鼓励优秀的男性从教。在国际上有一些办法,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一部法律鼓励退休军人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然后再鼓励他去从教。

南都:最近“阳刚之气”的话题在网上也引起了较大争议,有人提出这存在性别歧视,你怎么理解“阳刚之气”?

朱永新:性别本身是平等的,阳刚有阳刚之美,阴柔有阴柔之美。但总体上,对于男性和女性,社会上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如果说全部变成了女性化,当然也不利于人的成长,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平衡。我们知道性别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有些女性可能是女强人,有些男性可能也有一些女性的性格,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所有的女人都女性化,所有的男人都男性化。但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在科学创造等所有的领域都需要两性的平衡,这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如果偏离这个规律,把社会所有人都变成女性化或男性化,社会肯定就会缺乏一种真正的活力。

南都:有学者提出当前我们的性别平等教育很缺乏,要把全面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你怎么看?

朱永新:性教育是从小就要开始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孩子有性别意识,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让孩子知道男女之间应该拥有怎样的健康良性的关系,知道怎么避免过早的发生性行为,知道性行为发生的后果,知道怎样正确的恋爱,这些都是性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国际上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教育的重点,在我们新教育研发的生命教育课程里也有专门的性教育的内容。我们过去都谈性色变,难以启齿,其实这个在国际上都有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些课程是男女分别上,有些是男女一起上,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自我同一性,正确认识性别,有更好的性别意识,拥有更好的和异性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这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守望新教育】说明:上述文章来自【朱永新教育观察】【中国网教育频道】【外滩教育】【南方都市报】。分享美好,传播美好!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