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教育的隐忧与对策——生命至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朱永新 李盈盈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新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未来网旗下新媒体《未眼观察》发表记者李盈盈 报道:生命至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生命教育的隐忧与对策

——生命至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建议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李盈盈

来源|麻辣未闻


未来网旗下新媒体《未眼观察》发表记者李盈盈 报道:生命至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生命至上”。“生命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



“然而,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了《关于在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提案》,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1  

学生生命教育现隐忧

 

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心理健康问题。

 

朱永新说,学生生命教育出现多种问题,具体表现为: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不能涵盖全部学段,无法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水平落后,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不足。

 

生命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具备维护生命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一生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校要进行生命教育。2005年,上海出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生命教育要求。

新冠肺炎发生后,人们对于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朱永新认为,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和防护能力势在必行,并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尽快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第二,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地开展生命教育,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地方生命教育读本,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朱永新如是说。

 

第三,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

 

“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纳入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朱永新补充道,“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

 

第四,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推出生命教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客户端 APP、智能学习终端等。 

 

第五,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

 

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生命服务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 

 

朱永新认为,“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养育孩子;借力社会服务, 发挥社区及相关专业社会机构的协同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关键词索引之一:生命、行动、幸福、教师、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2020关键词索引之二:文化、教室、课程、校长、家教

为了大地的丰收——2020关键词索引之三:成长、深耕、未来、儿童、美好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20关键词索引之四:新生命、新艺术、新人文、新科学、新德育

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2020关键词索引之五:自我、榜样、新教育、相信、专注

......

生命教育,让每个儿童幸福成长

作者|朱永新
来源|生命长宽高


12月5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以“生命教育与儿童成长”为主题,旨在倡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健康生命”的理念,传承宋庆龄“缔造未来”的崇高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关注生命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守护美好童年的良好环境。来自北京、山西、江苏、安徽、福建、广东、陕西等12个省市的教育、民政、妇联、研究机构的400余名代表通过视频和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和研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开幕式上用视频作《生命教育,让每个儿童幸福成长》主旨报告。

(以下为朱永新报告全文)
各位教育同仁、在线网友,大家好!
首先热烈祝贺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深圳市教育局支持,宝安区教育局和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生命教育论坛成功召开。本应前来参加会议,也订好了到深圳的机票,但是因为工作冲突,无法前来参加,躬逢其盛。只能够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和交流我的教育思考。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生命教育与儿童成长”,这个主题也是新教育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对这个话题的思考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


教育回到常识,从看见儿童开始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儿童是不受关注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我们是“看不见”儿童的。

最早的一部儿童宪章是1923年起草的《儿童权利宪章》。1959年的联合国大会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也就是说,上个世纪中叶我们才承认了儿童,才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才承认了儿童所拥有的权利。

而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儿童的权利,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次大会,以25号决议的形式正式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个公约已经有将近200个国家参加了,我国在1991年12月经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
重视儿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从世界范围来看,把儿童优先的原则正式提出来也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1990年,世界上举行了首届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First Call For Children(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世界各国应该向所有的儿童生存和正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护,在社会所有资源分配情况下,儿童的基本需求应该得到高度的优先。原因很简单,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了一份《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他们关于儿童友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儿童权利,二是满足儿童需求,三是确保儿童参与。
为什么要关注儿童,为什么要儿童优先,为什么要对儿童友好?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对于成年人居多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这个社会的所有规则都是成年人制定的,所有的标准都是成年人决定的。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没有决策权。儿童的主张经常是没有人代言的,儿童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只有在18岁以后才能够作为公民拥有自己的相应权利。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所有人都关注儿童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成年人的幸福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则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童年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失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几乎所有有真知灼见的伟大学者都洞见到,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童年时期是不是幸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们经常打着为了儿童的未来幸福的旗号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其实,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条长河,对儿童当下的关注,就是对儿童一生的关注。现在心理科学已经发现,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经历中寻找源头。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来说,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三,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儿童是一个未经雕琢未受污染的个体,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弥足珍贵。儿童身上保存着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第一个品质,好奇好问。当儿童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他所未知的,他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他想探索,他想了解,好奇心和提问题,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第二个品质,纯洁天真。儿童是纯洁的,天真的,没有我们成年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各种虚假、狡诈、丑恶。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说一个人很天真,很纯真,很纯洁,往往就是表示他有童心。这自然也是弥足珍贵的。
第三个品质,无忧无虑。儿童本质上对这个世界是不设防的。他没有什么忧虑,不用担心明天,也不用考虑油盐酱醋,不要担心任何的事情,他只要啼哭差不多就能够满足他的需要,所以儿童是快乐的。一个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担惊受怕,那他不是儿童了,他有着成年人世界的痛苦。儿童其实是真的没有痛苦的,或者是儿童的痛苦都是瞬间的,在他的躯体和其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会表现出短暂的痛苦。
第四个品质,活泼好动。这个和好奇好问是紧密联系的,他要不断的去探索这个世界,就需要活动,通过他的手,通过他的腿,通过他的肢体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他要释放他的能量,你让一个儿童坐在那不动,双手背起来听老师讲课,那你已经不是在把他当作儿童来对待。所以儿童是活泼好动的,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你要跟他游戏、跟他玩,你要跟他奔跑,你要让他走进自然。
第五个品质,不惧权威。成年人世界是有角色之分,是有上级和下级的,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有权威的。儿童世界里没有权威,没有大小,完全平等。所以当儿童和你争辩,儿童和你讨论,儿童和你坚持,你不要觉得是他太倔强了,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把你当权威。当他发现权威、承认权威的时候,他已经不完全是儿童了。

这五个品质基本上可以勾画出一个儿童基本的模样。我们看这五点儿童的基本特征,恰恰是人类最宝贵的五点品质。成年人是不是能够勇于探索,是不是能够真诚待人,是不是能够乐观开朗,是不是能够乐于行动,是不是勇敢坚毅,与他们在儿童时期这些品质是不是得到呵护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人的成长,随着生活世界给我们的标准,我们的童心会不断地泯灭、不断地削减,慢慢地就不再是一个儿童了。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始终让大家觉得有童年的纯真,有童年的纯洁,有童年的好奇,是非常了不起的。儿童本身具备的品质,值得我们用心呵护。我们要珍惜儿童身上这些宝贵的品质,让儿童有真正的童年,让成人有真正的童心。让儿童童年的长度能够不断地去延长,让现在的成人更多的拥有童心,才能体现这个国家的高度。
以上的观点,是去年我中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的讲演,这里再次重申,是想表明,教育应该回到常识,首先必须从看见儿童开始,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
看见儿童,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教育片段——“花儿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这样问她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这个真实的教学片段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老师原先准备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课堂教学,就是要保护这种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就是要培养这种洞察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知识或假设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重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就是要珍惜这种想象的丰富性,让学生带着主观臆测,哪怕是虚假和错误将感性认识暴露出来;就是要激发这种灵感的活跃性,让学生学习兴奋的选择性得到泛化,神经联系的突发性得到加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这样一个观念: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

当然,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也不仅在课堂里,在家庭里,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在儿童的成长的一切生命场域中,都要能做到。

儿童幸福成长,从生命教育开始
“什么教育最能发展儿童,什么教育能让儿童幸福成长?”这次疫情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疫情发生后,我曾在第一时间呼吁:“停课不停学”固然重要,但守住教育的底线、关注教育的本质更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对灾难,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来教育儿童?我们能不能把疫情灾难作为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构我们的教育?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除了教会儿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应该传递哪一些理念和认知?
一线医务人员的执着坚守,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这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感人的场景也可以化作课堂的养分,让孩子们乃至于全社会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个人、集体、政府乃至于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专家、医务人员、公务员、企业员工等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些都涉及到生命教育。
应该说,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而准备,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的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应该以生命为原点,重归生命的本体,向内审视生命的本质,让生命回归自身价值;向外建构教育的场域,筑造生命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教育对生命本身缺乏必要的关注。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当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训练,学生往往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只见知识而不见生命。这次疫情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我们孩子的生命,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正在遭遇到了危机。这些问题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会的原因,但教育对于生命的关注不够,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新教育在研究未来课程的时候,专门研发了一门“新生命教育”课程,并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为核心理念。
我们提出,生命教育首先要关注自然的生命,因为这是生命的长度,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我们认为,安全与健康构成了生命的自然属性,是生命发展的基石。无论是缺乏保全,还是健康,都不可能有生命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把关于安全的知识与技能教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了解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游戏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野外安全等常识,防止和应对校园暴力、疾病传染及其他意外。让师生知道,学会保全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选择。这也是世界生命教育的普遍做法。因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逻辑是: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况下,生命的其他意义才有延展的可能。

我们还主张,应该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两性健康,让学生了解关于营养、运动、治疗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情绪管理、环境适应、压力纾解等方法。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都只是人类生命链条中极其微小的一环。但人类生命正是由这样无数微小的一环又一环组成。每一环的长短,都影响着整体。教育应该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在安全与健康两方面的努力,延长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从而无论是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整个人类生命的代际角度看,用这一环又一环的点滴累积,增加人类生命链条的长度。
这次疫情也提醒我们,教育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学会勤洗手,懂得何时需要戴口罩,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学会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养成科学膳食、锻炼身体、合理作息等良好习惯。把这些做好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打牢了。那碰到灾难、碰到疫情,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该如何自我保护并帮助他人?这也是教育中必须要加强的。最近央视网有一则报道:11月19日,在日本一艘载有52名小学生的海上渡轮在撞击岩石后沉船,令人吃惊的是,在这起沉船事件当中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人员,所有的孩子都顺利获救上岸!这些孩子们之所以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能如此镇定,勇敢,没有乱作一团,背后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学校教会了孩子们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在面对不同的灾难时该怎样自保!
同时,生命教育要关注社会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宽度。除了安全和健康之外, 我们的教育还要立足生命的社会属性,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都要和别人打交道,都要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别人,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所以,我们也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熟悉开放的国际视野下与他人相处的法则;认识到个体命的共在性以及他人存在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彼此尊重、善于沟通;同情弱小,积极面对人际冲突,树立宽容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拥有个性化的积极力量,包括乐观、胜任感、自尊感、人际支持等。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助的温暖的故事,看到了许多医生护士无私仁爱之心,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仁爱、懂得尊重,有着良好的社会情感,这是我们在生命教育的宽度拓展方面应该做的。
当然,生命教育还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这是生命的高度。我们的教育要立足生命的精神属性,引导学生能够不断进行生命的自我体验和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民胞物与的胸怀以及宽广的人类情怀。
人是一个符号性的动物,人是要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怎么样通过阅读来提升我们的精神的高度?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能不能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能不能为了普通老百姓去挑战权贵,敢于担当?疫情中的李文亮医生、钟南山院士等等,他们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体现。
所以我说,儿童幸福成长,首先要从生命教育开始。我曾经提出“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其实就是要“让生命回归教育的主场”,把生命教育作为我们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作为我们教育的最大共识。 


面向未来,让我们和儿童建立命运共同体
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每个生命的理想归宿便是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体现出特有的自觉、自为和创造的特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和塑造者。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人只有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才能感受到幸福。人只有发挥生命的潜能,张扬生命的个性,才能谈得上完整。在自我超越中生命不断走向幸福和完整。让生命回归教育的主场,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在我看来,这真是“生命教育与儿童成长”的迫切之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提出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对这个“中国答案”做出我们的行动呢?围绕本次论坛“生命教育与儿童成长”的主题,站在未来的人类自身来审视,我认为,推动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和儿童建立命运共同体开始。
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儿童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人类命运的主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和未来。蒙台梭利说过,“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人类,因为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心灵敏感和秘密的时期完成的。”关注儿童成长,就是关注人类的命运;对儿童友好,才会让人类美好,让明天美好。
我们曾经也都是儿童,儿童也都终将是我们。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每个生命,每个儿童都和我们的命运休戚与共时,都和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拉起每一个儿童的手,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和儿童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次论坛在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举办。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我的学生,也是我们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的执行所长袁卫星。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编写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体系完备的《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集结了全国16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验,疫情期间还邀请全国专家推出了点看次数超百万的20多节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袁卫星说,他要把他的学校打造成全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基地、学习中心,我们充满期待!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重塑教育,让我们以儿童的立场同心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教育人的最大努力和贡献。
谢谢!



《新生命教育》实验丛书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建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袁卫星联合主编,贯穿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由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各地专家学者、全国几十所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在借鉴国内外众多生命教育成果基础上,反复研讨修订编写而成。(《生命的三个重要特点——新生命教育: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