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卓越的教研,造就卓越的教师

佚名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探路者——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把精力放在课程与教学上
教学改革如何在“深化”上做文章?
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
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

教育科研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佚名
来源|品略图书馆
(目录在先,全文在后)
 
一、   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二)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二、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三)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价值,强化创新意识。(四)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有利于潜在的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师不会象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而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恒星。

三、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科研的趋势

(一)研究问题校本化;(二)研究动力内在化;(三)研究对象专题化;(四)研究方法综合化;(五)研究手段信息化;(六)研究过程规范化;(七)研究资源整合化;(八)研究话语个性化;(九)研究管理制度化;(十)研究成果显性化。

四、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二)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四)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五)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六)撰写论文的多,实验探索的少;(七)靠外部压力的多,源于自身内在需求的少;(八)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


五、   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有三条:

一是依靠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二是通过读书、听报告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业务学习;三是开展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

(一)学校教育科研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教育科研的方法和程序;(三)个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个人课题的特点

2.为什么要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3.个人课题如何选题

(1)宜小不宜大;(2)宜实不宜虚;(3)宜熟不宜生;(4)表述要规范;(5)内容有创新。

4.个人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2)文献研究;(3)案例研究;(4)调查研究;(5)实验研究。

六、   开创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教育科研氛围;(二)创造条件,倡导教师分层参与科研;(三)注重过程体验,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推进教育科研持续发展;(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的作用和意义(全文)


一、   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

(一) 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和认识未知。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的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二)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活动,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发现的某一具有价值的课题,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辩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活动。它是促进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理论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活动,具有极强的理论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需要注意:1.重视研究价值。通过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突出科学性。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确,理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3.要有创新性。课题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做过或做过却未能解决的问题。4.研究的可行性。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等情况,是对课题的理解、兴趣、资料的掌握等。客观条件是指研究所必须的资料、设备、人员、时间、经费以及领导支持程度等因素。


二、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组织学生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置身经济时代,教师若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要实现教育创新,仅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新观念的词句所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自身去研究、去实践、去体会、去探索、去创新,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一套个性的教学特色,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价值,强化创新意识。经过深入研究,可以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味道”的心理,感到每天的教学工作有许多新东西,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成果也能引起领导和社会的重视承认,较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有利于潜在的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师不会象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而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恒星。


三、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科研的趋势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自身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一)研究问题校本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日益注重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并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确定,是教育科研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校教育科研中,本来所有研究问题都应该是校本的,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题中应有之意,但今天这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颇值得我们关注。

在今天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其实我们恰恰不缺少问题,甚至是问题成堆、成灾的。无论从决策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留给学校的空间不是太小了,而是太大了。偌大的空间,隐含着无数的问题,蕴藏着无限的科研契机。从管理层面上,要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教育计划转化为行动,教育目标转化为学校的具体任务,每一环节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教学层面上,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学品质,将教学品质转化为教学智慧,每一步骤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从教育层面上,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体验学生的生存方式,把握学生的文化特征,吸纳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一方面都会提出与以往师生交往方式不同的新情况;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经由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形成为教育科研问题。

来自于身边的问题,与自己切身的体验相关,和自己己有的经验相联,是经由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是揉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这些问题自产生起,就与教师个人的生活体验、职业成长经历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教师也就多了一份主动性、积极性。

研究问题的确定,倡导“小的就是美的”这种“小即美”的选题思路,在当下学校教育科研中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习惯于大,习惯于宽,习惯于泛,这样的研究虽然也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研究不深入,简单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转变大就是美的思维定势,扭转宽泛才能成为课题的研究路向,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科研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动力内在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之二,就是研究对教师来说,越来越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由内在精神激发的行为。这种变化的趋向正在变得日益显明。从外在到内发,既反映了学校教育科研自身的一种发展轨迹,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运行路径。

从事一项研究,当研究者有兴趣去做,并且能在做中进一步体会到研究的成就的时候,这项研究就很有可能会得以持续,也很有可能会有新的突破。这样的变化趋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过程中,要探寻由外在转向内发的运作机制,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发现那些将科研加以内化的先进教师个体或群体,把他们的转化过程加以提炼,加工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在创造教育科研内在动力生成机制的同时,创造教师教育教学智慧产生的运作机制。把教师研究动力内化的过程进行外化,在外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固化,从而使教师研究动力内化成为可借鉴、可分享的经验。

(三)研究对象专题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三,就是研究对象越来越趋向于专题化。这里所说的专题化是指在相对一个较长的研究时期内,研究者专注于该研究课题,逐渐将该研究课题所包含的内容一一展示出来,所蕴含的问题一一得到破解或说明,从根本能上转变一段时间一个课题,一段时间一个研究对象,对诸研究对象浅尝辄止的现象。

在以往的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常会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或教师围绕某一课题组织起来,在某一时间共同研究这一课题,而一旦课题“完成”,通过了课题鉴定验收,该课题组就改弦更张,回到自己先前的教育教学运行轨道上去;或者学校领导换届了,该校的研究课题也随之进行调整,原有的课题到此为止,重新确立新的课题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新一任校长看来,即使原来的课题做得再成功,也是前任校长的功劳;或者教师个体或群体根据研究兴趣从事相关研究,但仅限于某一时段或片断的教育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缺乏固定主题,教后感随意撰写,教学案例偶尔为之。凡此种种,反映的均是未将研究对象专题化,围绕该专题深入持久地进行探讨与分析。

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没有哪一个是可以经过一次反思或研究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总是隐含着另外一些不易被察觉的问题,如果我们满足于“一次性”解决问题,就是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简单化了,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或衍生更大更突出的问题。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难性,也就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恰恰是这样的问题最能考验教师的智慧,考量教师直面复杂教育教学场景的勇气。比如,新课程强调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而在结果与过程、体验与共享、探究与综合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次研究活动就能完成的,只有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之中,才能稍有所悟,在前人思考的水平上推进一步。

在研究对象专题化的状态下,教师会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视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固着于某一对象,借助于不同的方式探索这一问题,用不同的文体表达形式显现自己在这一研究对象上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研究,会使他们成为该研究对象的行家里手,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型教师”。而各教师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思考与探究成果,又会相互贯通,形成为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智慧。


(四)研究方法综合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四,就是研究方法越来越显现综合运用的态势,教师不再单一地钟情于某一种方法或某一些方法,而是在更为充分地认识到方法是为目的与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切实从研究目的和内容出发,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或疑难。

复杂、复杂科学、复杂思维等哲学中的新方法论开始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对教育科研现象认识的深入,复杂科学逐渐摆脱了其单一概念化的状态,正成为教师观察教育科研现象的方法论工具。从复杂科学或复杂思维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多方面联系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很难说明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疑难,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才导致教育教学问题的出现。类似的分析与思考,使得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不同的研究工具与手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的综合,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一是思维工具的综合运用,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要依据各种思维工具,如分析、综合、推理等,这些思维工具是任何研究的基础,教师开始从面对的问题出发,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这些思维工具整合起来,运用于当下问题的研究,运用于自身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之中;二是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主要体现为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教师不再单一地将自己的研究视野集中到定性或定量上去,不再无限夸大叙事研究或实验研究的作用,而是主动打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藩篱,从问题解决的实际出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研究问题的探讨;三是研究样式的综合运用,这里说的研究样式指的是实验、调查、观察等,它们不是具体的操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研究方式的综合,教师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将这些样式整合起来,使其在研究过程中显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四是研究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是研究具体操作的工具,以具体化、操作化为特点,访谈、问卷、测量等均属此类,这些方式是研究方法综合化的最基本的方面,是上述一系列综合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方法只有综合,才有效力。单一的方法难以解释说明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单一的方法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总是凸现其蕴涵的缺陷。教育教学问题的复杂需要研究方泛的综合运用,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也呼唤不同研究方法的结合与灵活运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正步入定性与定量整合的时代!

(五)研究手段信息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五,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越来越倚重信息技术,而且研究成果的展示以及研究活动的实施也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

这种变化的产生是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兴及运用联系在一起的。当今中小学,信息技术己经广泛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备课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也逐渐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工具与手段,备课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上课后的反思探究、经验积累,说课时的评析梳理、对话交流等,日益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这一切也自然影响到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使学校教育科研的手段显现出信息化的状态。

学校教育科研信息化的发展,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网络教研的兴起,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以前仅仅作为研究手段的信息技术,当今己经转变了以往的形态,从手段的位置一跃而升为研究自身表现形式,手段与目的乃至事物本身越来越结为一体了。此种形态下的网络,已经不再是研究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研究的新载体和新形式。网络教研产生后,给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成为一件可能的事。不论教师身处何方,都可以借助网络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远在他方的同行或专家分享,随时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与指导。可以预期,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师对网络熟悉水平的不断增强,网络教研必将在更大范围和幅度上推广,成为教育科研的新范型。对这点,正如同有人所指出的,19世纪是作家的时代,20世纪是记者的时代,21世纪已经是博客的时代,以博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教研在这种背景下的普及也就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在研究中,教师还应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各种研究素材进行整理,注意运用一系列软件工具对研究中取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注意将研究活动及时反映在网络载体中,要充分享受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在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可或缺的工具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科研的结合也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提升两者结合的程度与水平。

(六)研究过程规范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六,就是研究过程越来越规范,课题从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评估等各方面显现出符合研究规范的特点,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即时性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研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使自己的研究符合一般研究的基木要求。

应该承认,科研有其基本规律,科学研究活动有其特定的要求,如果我们把中小学教育科研置于科研活动的范畴的话,就应该遵循研究的共同性规范。这样的规范经历了科学研究活动数百年的检验,有其合理性。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这种研究的规范意识还部太强,我们在注重行动研究,强调将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实践活动本身。不仅是研究问题的确定有其基本规范,关键词语的界定有其基本要求,方案的制定有其基本的要件,就是方案的实施乃至研究结果的评定都有其基本的标准。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许多未予立项的课题研究,甚至这类随机性问题的研究,数量要比立项课题研究大得多,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这类研究是不是就没有了规范性要求?这类研究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规范限定,只不过与立项课题研究相比,其具体要求会有不同。比如,这类研究,需要教师切实对研究问题进行合理限定,需要在实践中切实对研究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需教师在研究中切实将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甄别,需要教师在研究结果的显现上符合文体的基木规范。如此等等。

研究规范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也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既要关注外在规范要求,使自己的研究能与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研究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又要关注自身内在规范要求,将教育科研切实作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智慧提升的重要手段;既要关注一般性的规范,也就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把握教育科研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规范特征与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内在规范与特殊规范,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科研的独到价值与意义。

讲规范,并不是漠视个性。个性与规范性在学校教育科研中构成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规范提升了教育科科研成果的共享价值,个性彰显了教育科研的真正魅力。在研究中,两者的共存与共生,不断推进着教育科研的发展。

(七)研究资源整合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七,就是研究资源显现出整合的态势。充分挖掘、利用学校中已有的研究资源,将潜在资源提升到显性的层面上,把各种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基础,围绕当下的研究问题或课题加以整合,从而使得教育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育科研的资源林林总总,不同分类都可以看到不同资源的显现。比如,从研究课题上,可分为两类资源:一是他人已有研究课题资源,教师常常会关注到在这个课题上,有了哪些研究,研究推进到什么样的地步,还有哪些问题悬而未决,这样的研究给自己带来哪些启示,加入自己从事该课题或问题领域的研究话,从哪里入手等等;一是自己已有研究资源,教师常常会分析自己的研究基础如何,以往的探讨与思考为今天的问题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基础,自己在哪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关研究的条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从外部获取支持等等。

从资源载体上,可分为三类资源:一是文字资源,所发表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哪些,自己撰写或他人撰写的论著为自己提供了哪些理论支撑、方法指导等;二是影像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了怎样的信息,这些资料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哪些帮助,影像中的研究信息如何利用等;三是网络资源,教师大多开始高度重视网络提供的研究素材或结论,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与其他同仁进行沟通交流。

从资源拥有主体上,也至少可分为三类资源:一是身边的同行,他们所开展的研究或所作的思考会给自己带来感同身受的体会和启示;二是所在区域的教研员或科研人员,他们对所在区域的教育科研总体情况常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可以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专业研究者,他们的理论智慧和对教育发展趋向的总体把握,会给教师提供选题方向、实施策略以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路径上的引导。

学校教育科研中,对上述资源类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系统分析这些资源,从自己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角度考虑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使资源盘活,将研究资源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资本,又进而形成为自己的研究资本。事实也证明,缺乏研究资源整合眼光的研究,质量不高,水平欠佳,有可能选题失当,有可能研究实施不利,也有可能重复他人既定的结论。学校教育科研的资源整合,力度还应当进一步加大!

(八)研究话语个性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八,就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越来越倾向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再一味地用专业化的术语表述自己的研究体会或收获,不再一味地用理论化的语词作为研究的唯一话语方式,不再“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甚至不再追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定要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从而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是不同的。前者的研究主要在现场,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经由持续不断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后者的研究主要在书斋,一定程度上疏离实际情景,是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和思维加工,得出对教育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见解。如果说前者属于实践研究的话,后者更多地归属于理论研究。前者研究的成效主要体现为问题的解决与实践行为的变革,后者研究的成效主要反映为以论著等的出版或发表。两者的取向不同,研究实施的场景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研究过程也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不同的研究话语,显现不同的研究成果形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研究话语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中小学教师对自身科研性质把握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小学教师对原有研究话语的不断突破和超越。当老师们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与大学或其它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的研究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时,就会逐渐抛却以往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用既定的理论话语来框定的做法;当老师们认识到现有的话语无法准确地形容或描述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心理状态时,就会逐渐探寻其它可以恰当表情达意的表述方式;同样,当这样的话语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为与专家话语相并行的成果表达形态,当然也有可能与专家话语分庭抗礼,促使专家话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九)研究管理制度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趋向之九,就是研究管理越来越显现制度化的态势,表现为无论是区域性的教育科研,还是各学校的教育科研开始有意识地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制度安排、制度设计,开始注重用制度规范科研,用制度引导科研,用制度管好科研。

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实践活动不同,学校教育科研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互结合推进的一种学校行为。它不像有的学校改革行为完全是由外力推动,走的是由上向下推进的路径,也不像有的学校实践行为完全是学校自发生成的,走的是由下向上实施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的结合体,是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同时也是下有所动上有所行的。这种特殊性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利,因为它不是完全外在于学校肌体的,是学校肌体内部有其自身需求的。

多年的学校教育科研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将学校教育科研的理念和要求外化出来了,使学校教育科研不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切实有了具体的表现形态。理念外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也就是把某些外化的经验做法借助于一定的思维加工或其他形式将其选优加以倡导,并且在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将那些反复出现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固化下来。固化的重要形式就是制度。学校教育科研的种种行为正在从外化走向优化,并越来越向固化也就是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学校教育科研的制度化色彩日趋浓郁,还表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制度的制定以及制度之间的关联,在制定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这些制度与教学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的联系,使各制度构成一个相关完整的体系。而且,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制定者和实施者明确注意到制度规范的对象与行为,制度功能的落实与完善。正因如此,学校教育科研的各项制度才不只限于对教师研究行为的约束,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研究成果显性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十,就是研究成果呈现出外显的态势,一方面教师的各项研究不再是自己内在的心理特征的变化,越来越注重用物化的形式变现自己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越来越关注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调整等。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是专业研究者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多的关联,自己只要把书教好也就可以了,即使偶尔做点科研的话,也不见得一定要用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教学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认为只要自己反思相关教育教学行为,有一定收获就达到预期目的了。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同时,也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用不同文体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积累变得丰富起来,相互之间的成果分享成为可能,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除了用一定的成果表达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效之外,研究成果还有了两个变化的趋势:一是教师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研究与实践相联,行动与反思相伴,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近来的研究,与学校实践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我们看到的学校改革与发展经验,常是以学校科研为后盾的,体现的是教师从事相关研究以后在学校实践层面上引发的变化,这恰恰说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已经不再是外部功利刺激的短暂行为,而是经由持续不断努力切实引发学校变革的。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向教师培训转化。研修、研训一体化这些概念的提出,更多地意味着在学校实践中,研究与培训正趋向合一,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起来。

研究是培训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师在研究中改进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智慧,积累着相关的教学经验,这些研究的成果与教师培训的旨趣是高度统一的。培训的内容等更多地来于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一旦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很多成果经过适当加工就可以成为教师培训的很好素材,被培训教师在研读这些成果时,感到离自己的距离不是遥远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成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出更优异的成果。这种成果的转化形式,有时效果更为明彰。


四、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中小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已经逐渐形成共识。但另一方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效果。教育科研既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和先导作用。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

中小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学校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此都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学校的领导担心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降低学校在考试和升学中的竞争力;一些教师也认为自己本身就承担了十分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暇再顾及教育科研,同时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也心存疑虑。在这种认识下,很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迎合所谓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更多地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责,并且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开始成为评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迫于外在压力和检查的教育科研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沦落为一种应时应景之作。于是,在学校教育科研上出现了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二) 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

开展教育科研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以课题申报、论证和最终立项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科研。应该讲,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一些学校把这种做法推向了一个极端,他们把教育科研的全部内涵简单化为课题的立项以及对立项课题的研究,认为搞教育科研就是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于是在一些学校里出现了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广大教师争先恐后报课题、人人都有立项课题的繁荣景象。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在这种泡沫式繁荣的背后蕴藏的是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大量的课题事先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严格的选择和科学的论证,在立项以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有些课题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和应用价值,毫无研究的必要;有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没有什么科学的立论依据;而有些课题由于论证过程不严密,设计的技术路线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在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研究的可行性或者说很难再把研究深入下去,结果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立项课题多、完成和结项的课题少。这种重立项、轻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的现象并非个别。

(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衡量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成果有无创新性和指导性。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具体成果,却是一般性的成果居多,在理论上有创新和突破、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寥寥无几。分析造成这种情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认识和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大家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这样的研究状态很难出精品成果;2.受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教育科研知识和技能欠缺的制约,即研究者的素质阻碍了高水平成果的取得;3.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不高、规范性不强和专业化程度不够等。也正是由于一般性的成果多,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少,导致一些老师看不到教育利研的好处、体验不到从事教育科研的甜头,这反过来又影响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这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成果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要求选择那些内容具体、明确、涉及范围较小的问题来开展研究,而且研究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向实践。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很多课题和研究都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构思和逻辑的推导上,有物化成果、能解决具体问题、并具有指导和先导作用的成果并不多。由于这种研究更多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充分反映中小学教育科研自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种研究不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五)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

这主要是就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和特点而言的。如前所述,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由于缺乏专业引领,也由于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不够,导致现在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多的是一些工作总结和经验之谈,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既缺乏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又缺乏抽象概括性和理论的阐释性、更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发现和深层揭示等。这样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深度不够、层次不高、水平较低,难以发挥指导性和先导性。

(六)撰写论文的多,实验探索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行动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都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在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长期的、并且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实验。综观当代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凡是有重大成果和影响的教育科研,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实验探索。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教学论体系”,就是对长达二十多年教育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巴班斯基提出的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是研究者在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实验改革总结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也是经过多年教育实验改革的集大成。但反观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的科研精神和态度就差了很多。由于对教育科研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加之受功利主义倾向和其他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往往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就是简单地撰写一些论文,而不愿意沉下去,踏踏实实地作一些长期的对比和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缺乏精神实质和科学性,更逞论指导性和先导性了。

(七)靠外部压力的多,源于自身内在需求的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极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主体高度投入,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科研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人自觉参与,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比照这一要求,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当前,一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并非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也并非是把从事教育科研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更多地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和要求,而非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有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有要求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有的教师是由于“撰写和发表论文在评职称和评优中有加分因素”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来自“别人都在搞,我不搞就会吃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实际上只是一种从众行为等。这些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大多还处于一种外部强制性要求的阶段,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内部需求和自觉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也就使他们很难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的活动中去,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

(八)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尤其是在教育科研起步的阶段,专业的引领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专家的指导与专家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包办代替是有区别的。这里,我们发现,一些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时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似乎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专利,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素质和条件从事教育科研。这样,中小学校只是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中小学教师也只是在配合他们搞研究,为他们提供研究的素材、对象和场所等。这样,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很难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可谓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教研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校本教研的关键词有二个方面: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通俗地讲,所谓校本教研就是指研究的队伍是这所学校的全体教职工,研究的课题是这所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总之,中小学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向直接的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中小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这毋庸置疑。但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同样不可小视,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五、   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教师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不断地构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求得自己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有三条,

一是依靠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

二是通过读书、听报告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业务学习,

三是开展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

通过第一条途径,天长日久教师可以逐渐成为有经验的实践工作者,但成长的速度比较慢,达到的水平也不高;通过第二条途径,教师能较快开拓视野,获取教育理论知识,但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第三条途径实质上就是教师通过结合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地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较快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中有两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教学、学习和科研在本质上是兼容的,因为科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解决教学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载体。

实践证明,三者也是能够整合的,在以科研为纽带的“科研——教学——学习”这一连续体中,这些活动被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整合可以产生多赢的效果三者的整合,就发生在教师的探索性教育实践中。所以,学校教育科研应该而且是能够亲近每一个教师的。处于“科研——教学——学习”这一连续体中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与大学、研究所的教育科研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旨趣。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更关注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关注提升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既然学校教育科研如此关注改进工作和教师发展,那么教育科研中的创新体现在哪里呢?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追求与教育理沦工作者不同的目标,他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创新。前者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即便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由于问题解决的情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其中也需要包含创新教师们在探索性的教育实践中,在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主动地构建个人的专业内涵,发展他们的个人理论。

我们提倡专业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当两者致力于共同的问题时,他们更像研究中的同事。科研——教学——学习连续体的运行最终要在微观的层面上得到落实〔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实施中需要体现以下主要特点:(1)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着眼于改进工作,(3)需要有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引领,(4)需要有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5)需要有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于是在具体项目的操作上,又可以注意这些要求:(1)需要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提出课题、设计研究方案;(2)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3)需要把教师——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课题研究的有效展开结合起来;(4)需要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科研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育科研的目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几个证书,而是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育人效率。

2.明确教育科研的对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须以本职工作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切忌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

3.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化。从工作的历程中逐步对教育科研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4.运用科学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光观察平时的工作,避免脱离实际的研究。要加强学习,注意观察,分析思考,不断积累,加强交流和研讨,及时反思总结。通过研究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规律和方法。

5.做到坚持不懈。教育科研不是短期行为,而应贯穿教育生涯的始终。要使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实效,关键在坚持,坚持就能发展。

(二)教育科研的方法和程序

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明确研究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2.设计研究方案,解决怎样研究的问题。3.实施研究方案,按研究方案进行具体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材料。4.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推广。

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特点有:1.科学的假设,根据教育实践提出问题,从已有经验或研究成果出发,明确研究课题的核心和主攻方向,搞好实验设计。2.控制无关因子,防止偶然因素影响研究结果。3.以充分的事实和可靠的数据作出结论。4.研究结果要回到教育实践中验证和应用。

研究设计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和策略。它的作用在于根据研究问题制定切实科学的研究方案。研究设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作用是:1.明确研究目的、对象,陈述研究问题,提出初步设想。2.说明研究意义和条件。3.选择研究方法。4.制定研究步骤。5.考虑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三)个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课题。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能够通过研究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称为教育研究课题。教育研究课题可分为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规划课题研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比较重大的问题,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周期较长,一般需二至三年,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由教育管理部门审查立项,有时需要招标,划拨经费,要纳入专门的机构管理。个人课题研究教师自己课堂和班级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效。与个人课题类似的概念有小课题、微课题等,不同的是,个人课题特别强调教师个人作为研究主体,有助于明晰责权,强化实效,便于操作,易于管理,所以更值得提倡和推广实施。

1.个人课题的特点

与教育规划课题相比较,个人课题有切口小、问题真、周期短、自主灵活等特点。个人课题研究是教师自觉地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或话题,进行持久地关注,不断反思和追问,积极进行改进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个人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教育教学理论,也不一定是为了发现某种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而是教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种不断改进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个人课题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或班级管理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个人课题是微观课题,它的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个点或某个细节。个人课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偶发性、情境性和即时性。个人课题的研究周期短,少则十天半月或数月,多则一学期一学年,即研即用。个人课题研究的主题只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课堂。

2.为什么要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个人课题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有效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扩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覆盖面,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个人课题如何选题

选题也称为课题的确定。个人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学生,题目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或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选题时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宜小不宜大

课题内容的选择应具体实在,范围宜小,适合个人开展研究。比如, “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题目过大,不够清晰,若要作为个人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作如下的分解:按“学生”的学段,可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某一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特点,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而谈;按“学习”的门类,又可细分为具体的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作交流”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生合作交流、生生合作交流、学生与社会或家长的合作交流,生生合作又可以分为小组合作和同桌互助等等;同理,“能力”也可以继续细分下去,比如用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尺度,或者其他的评价标准等;“研究”的形式可以更为明确,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等。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上述课题改为“高一数学同桌合作提高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个人课题研究题目。

(2)宜实不宜虚

要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比如,课题“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探究”等课题就是大而空,比较虚的课题题目,难以入手,不好把握;“对比中西方节日风俗,看中西方人的不同价值取向”、“小学数学中的集合思想”、“高考经济常识中有关价值量的计算题解法探析”、“MV(音乐电视)中字幕的多种切换效果探讨研究”、“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归纳法之基本思想教育内容研究”、“试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艺术形象”等课题,题目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够密切,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写成论文在合适的期刊上发表,而不适合作为个人课题进行研究。

(3)宜熟不宜生

要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或资料积累,而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比如,前述“高一数学同桌合作提高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就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来选定的,如果教师不担任高一年级的数学课,或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或者对实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不好,则这个课题就难以做好。这种情况下建议要么换成自己熟悉的题目,要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再进行课题研究才行。

(4)表述要规范

个人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清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般不使用副标题,不超过20个字。一般句式为“xxxx研究”。比如,课题“基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方法改革”,33个字,表述累赘拖沓,可改为“基于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中职普通话教学研究”,就比较合乎规范;课题“如何提高学生家庭学习效率”句式不规范,手段不明确,对象不具体,改为“提高高一学生数学家庭作业效率的个案研究”就比较准确;“浅谈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 “乒乓球倒板发球在实战中的应用”等是一篇小论文的标题,不宜作为个人课题的题目。

(5)内容有创新

个人课题的问题是从实践中挖掘提炼出来的。初步选定题目后,要进行前期的文献检索,如果发现这一问题已经有相对公认的结论,就要主动放弃,否则研究中就不会有什么新意,难以得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另一方面,课题研究过程中要运用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要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先入为主,即使实验数据或调查结论与预先的设想不符,也要实事求是地作出忠实的表述,并力图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得到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坚决反对编造数据,弄虚作假,想当然,轻易下结论等不良行为,反对学术造假。

4.个人课题的研究方法

个人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叙事研究等。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个人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教育行动研究一般有如下的五个环节: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反思。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不是彼此截然断开的,有时相互渗透,互为关照。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第二个环节“学习”,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相关的理论相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文献研究

根据一定目的,通过搜集分析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称为文献研究。个人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的理论文章,(2)相关的实践研究经验文章,(3)相关的政策文件精神资料,(4)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的有关资料等。文献研究只是个人课题研究中的一个步骤,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展开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问题的现状和确定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个人课题研究一般不能做纯粹的文献综述,不能只做理论探讨,必须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研究的归宿,是一种为了教学、在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活动。文献检索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要从权威的数据库中检索,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质量和水平。

(3)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是典型性的事件。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是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教育教学案例可以在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某个教育教学中的主题展开,构成可供讨论学习的研修材料。案例研究的关键是挖掘教育教学事件背后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挖掘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二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勤于写作,要使案例研究具有可读性,有借鉴价值。

(4)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个人课题所采用的调查,样本量不宜太大,范围不宜太广,但问卷的设计和材料的收集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严密性和针对性,要有说服力,判断切忌武断,下结论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夸大,不能缩小,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先入为主。

(5)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选定一种实验模式后,要按部就班地实施,不能含糊。教育研究中的实验与其他实验的不同之处是研究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复制性,要特别注意研究的伦理,避免对参照对象造成伤害。实验的参照对象最好要置于自然状态之下,不能为了得出预期的结论而做出刻意安排。

(6)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以类似于写故事的方式记录各种真实鲜活和发人深省的教育事件,并分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感悟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其实就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与案例研究有相似之处。叙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现象解释学,是教育研究中一种有效的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要做好叙事研究,对现象解释学要有一定的了解,要多学习借鉴优秀的叙事研究案例,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

六、   开创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科研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教育要领先发展,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科研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科研能为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要适时调整科研工作重心,重视发展规划研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规划,而教育发展规划离不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考察和对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沿革的考量,离不开具有前瞻性教育目标定位。要围绕“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坚持以规划领先,全面推进,科研先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对一些教育发展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以促使校长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唤醒校长自主办学的意识,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路。通过强化教育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让校长、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让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为基本途径,依靠并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实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而对周围学校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依靠广大教师,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学校工作上台阶的关键是造就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的过程,是研究者知识结构的重组的过程;是教师反思、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能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师向教育专家的转变。更多的学校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探索中去,为教师专业的发展营造广阔的空间,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显著变化,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并由此引发了教师、学生面貌和学校社会声誉的巨大变化。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教育发展的许多重大课题,如基本实现“两基”以后,如何巩固扩大“两基”成果,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如何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等,都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都需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教育科研要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教育科研氛围

提高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什么,弄清楚“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观念。只有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识,他们才会不再感到教育科研是神秘的,才有可能去尝试。学校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通过实地考察、观看录像,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向教师传授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学校也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生存的必备素质”、“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课堂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等教育科研意识,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创造条件,倡导教师分层参与科研

课题研究不是无米之炊,它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学校要加大投入,合理购置教育科研活动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为教师大胆探索、锐意科研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小学要积极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动向、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条件的可以编印简报,对外加强与上级教育科研部门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对内则要及时加强教师的交流,选择教育科研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为正式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要改变“全员参与”的盲目导向,倡导教师“分层参与教育科研”。即对于新上岗的教师,组织他们学习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或者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促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并鼓励他们尝试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直接性问题”,如“学生成绩差”等进行探索。对于有一定教龄或“中间层”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学科或年级确立小课题,通过探索将教育理念、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时遇到的“应用性问题”,如“启发式教学如何操作”等进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骨干教师,应注重在总结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探讨等“反思性问题”的探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思想。

(三)注重过程体验,大力推广科研成果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广泛参与。中小学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真正把课堂作为教育科研主阵地,及时写教后记、反思笔记,开展案例分析、教师对话,撰写教学心得、教育札记和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切身体验,来提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课题成果的推广也是教育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中小学对教育科研的成果推广也要注意由点到面,由部分教师到全校教师,甚至到更大的范围。在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要力求实效。具体方法包括:其一,直接应用,把成果直接应用于同类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其二,迁移或渗透,即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如由语文学科教学迁移到英语、数学学科教学等,将科研成果中的教育理念提炼升华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三,继续发展,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对原来的课题进行再研究、再深入,使成果不断出新,不断发展。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中,具体采用什么办法,要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死搬硬套,而是要将它们“活化”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力量,转化教育教学的内部效益。

(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推进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础差,困难多,其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一方面需要教师大量的学习积累,不断反思实践;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加强全程管理。即对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其次,完善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及科研激励机制。在对课题进行科学鉴定与评价时,鉴定和评价的主体与方式要多元、多样,对于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积极推广和应用,对于那些虚假的“科研成果”,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适当地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待遇改善联系起来,但要避免功利主义导向。再次,建立全市性的教育科研网络。要努力构建本地区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横向加强联系,保持学校之间的交流、资源共享;纵向加强指导,合理规划;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或与高校教科所密切联系,并与他们合作,建立学校科研基地。学校要按有关规定成立教科室,配备数量适当、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人员,深入到每一学校具体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普通学校要切实抓好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工作,组建合理和培养合理的科研队伍,切实把科研工作做实,并把成果率先在本校进行推广检验,真正使教育科研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科研能力与水平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具体学科的系统知识是开展科研的基础,而科研方法、资料处理的娴热掌握则是科研科学性的保证。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四个途径来达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其一,组织教师自学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各科实际'缺什么补什么”,保证科研能力强化的针对性;其二,把有一定科研基础或者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教师送出去培训,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回来后再通过二次培训的辐射,使大多数教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效果;其三,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科研指导,通过教研活动、系列讲座等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其四,鼓励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教育科研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本文著作权归原创者所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幸福完整的路,我们一起走!——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21版)

创新与超越:改变区域教育生态——如何有效推进区域新教育实验?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