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东茅:高考志愿与人生选择——从孩子的终身幸福出发

文东茅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俞敏洪、梁晓声:致高考学子
八省模拟新高考语文卷透露出什么?
一位教育家写给儿子的信
耶鲁、哈佛、斯坦福校长的教育共识
......

高考志愿与人生选择
作者|文东茅  
来源|四部曲文化

“有很多成年人经常做梦,梦见高考,梦见交卷时间到了,梦见还有好多题目没做完;还有的人梦见,打开试卷,发现所有的题目都不会做。从这些梦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高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仅仅是一个分数吗?或者只是把我们分配到不同的高校吗?其实不然,高考对我们的影响,给我们人生应有的认识上的提升,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在准备高考的长期学习中,养成了刻苦、认真、细致、诚信的品质,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我们还学会了要尊重老师,要与同学相互合作等等。我们应该非常珍惜这些品质,千万不要高考结束了就像丢掉教材一样,把这些优秀的品质丢掉。
 
高考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坚持那种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我们能不能保有那种勤奋严谨、积极上进的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

很多同学考上大学以后,早上就起不来了。如果我们的大学四年,也同样用高中时候的奋斗精神,早睡早起、勤奋、守时、惜时,那么大学四年会取得怎样的卓越成就?
 
切忌不要把高中和大学决然分开,高中的好品质一定要好好地继承。高中阶段,家长或者学校不让玩手机,是为了让我们全心全意地去应对高考。其实不让学生用手机,是有很多损失的,通过手机可以很便利地获得很多高考的资料和信息。
 
高考之后可以用手机了,说明家长对我们有一份信任,但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也就是说,我们的品质、我们的克制力足以让我们能够合理使用手机,对得起我们已经是成年人这样一个定位。我们讲厚德载物,这个德能不能载住这一部手机,能不能载住一部电脑,这些都是我们要在大学里学习的新功课。



高考考得不理想就完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不好,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粗心发挥失常,所以高考成绩也不太好,高考留给我的就是教训。
 
其实,对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来说,不论成功和失败,高考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在高考这样一个重大的考试中失败了,那么这个失败给我们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对我们一生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失败了还不吸取教训,那才叫真正的失败,是真正的愚蠢。
 
所以,我有一点重要的提醒: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地总结高考的经验或教训,要让高考成为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可以说,高考的成功和失败不是由分数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正确地对待高考,正确对待高考的成功和失败,不论分数高低,以平常心在高考之后,充分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把高中的好品质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下来,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让高考,成功地为自己奋斗的青春接力!



填报志愿的核心是什么?
 
志愿,在我们今天来讲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我们要填报的高校志愿。第二种是人生志愿。
 
高校志愿其实就是我们要选择哪一所高校、哪个专业。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和高校之间建立一种契约,一种承诺。就是我愿意来这个学校,来上这个专业;同时,我承诺我将来会自愿地、努力地学习。
 
与高校志愿相关的是人生志愿。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里讲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成,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要有一个大志,这是我们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就像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就像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要去哪儿玩,就在家的周边随便散步的话,我们肯定走不远。
 
如果一个人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比如要去西藏,那么不论通过什么办法,我们最终总能够到达;哪怕我们就是徒步,用上一年两年时间,我们都能走到。
 
当年的玄奘,在那么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能够西行取回真经,17年行走五万里路,19年翻译千卷经书,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志向。所以这个志向对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阳明先生等古代圣贤都非常强调人生志向。 



“志”和“愿”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讲志向的同时,要注意“志”和“愿”的区别。“志”通常是指一种内心的努力目标,或者说是我们内心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讲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愿”是我们要成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我们要怎么样去服务于这个社会。
 
当然,这个“志”和“愿”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通常有什么样的“志”,就会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愿”。“愿”也是我们“志”的一种体现。所以,儒家思想讲内圣外王,这个“内圣”相当于我们讲的“志”,“外王”相当于我们讲的“愿”。
 
人生的志愿与高考的志愿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才能把高考的志愿和人生的大志大愿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把高考志愿认为是填哪个学校、填哪个专业,就把这个志愿看的太小,太肤浅了。高考的志愿决定我们要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从这个意思上讲,高考志愿和我们人生的“愿”有很大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将来要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一个人如果有真正的大志,那他终究能成为一番事业,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在农村也好,在城市也好;不管从事什么专业行当,从事这个行业也好,从事那个行业也好,都不能阻挡他去建功立业。所以真正有大志的人,一定不太会去计较我们将来要发怎么样的“愿”。
 
对我们同学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个志向,这就是我们的内驱力。有了志向,将来不管是上哪所高校,什么专业,都不会太纠结。有了这个志向,会让我们的路更宽,更心平气和。
  
高考志愿是我们人生志愿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它,但另一方面,不要过于纠结。有了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我们就不会畏惧,我们也不会纠结自己从什么地方出发,选择哪条路到达。 

向着幸福完整出发!——让核心价值观照亮、照遍、照透校园;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
 
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的,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拥有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
 
从2014年开始,上海和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新高考改革试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首先体现在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以前考生只有两种选择——选择文科或者理科,现在上海是“六选三”,浙江是“七选三”,意味着两地的考生分别有20种和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其次,考试时间的选择。在浙江是一年两考,每次全科开考,考生可以自主决定在何时参加哪一科的考试。第三,考试次数的选择。以前每科只能考一次,现在包括学考科目在内的每一科都可以考两次,取最高成绩。第四,报考志愿的选择。以前是“高校+专业”模式,每批次最多能选5所高校,现在是“专业+高校”模式,可以一次性填报80个专业。
 
选择就是机会,有更多选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当打破“文科理科二选一”的模式之后,浙江有80%的学生选择了“史地政”“理化生”两种传统组合之外的组合,而这种“两文一理”或“两理一文”的选择可以扩大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的选择范围。
 
从更大范围看,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也将增加人才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灵活的考试时间、多次考试机会,都可以帮助考生避免临时事变、发挥失常而留下终身遗憾。
 
当实行“专业+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之后,就再也没有“高分掉档”和“调剂志愿”了。要知道,在以往的“高校+专业”的模式中,一旦考生档案投到某高校,却没录到心仪的专业,就只能“服从调剂”,很可能去读自己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专业。那是何等的痛苦!而中国高校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所以,我一直认为,高考改革是给考生机会和福利,并不是把大家当“小白鼠”。我们需要的是收获改革的红利。

有选择的喜悦就会有选择的烦恼。尽管是幸福的烦恼,也需要人去做出选择,要选择就一定会涉及选择标准。广大考生和家长已经经历了前面的很多次选择。非常高兴地是,绝大部分考生都是根据自己学习兴趣、学习进度、考试发挥状况等,做出理性的选择。同学们的选择过程远比预想的顺利和简单。因为以往的选择都只是“七选三”、“二选一”之类的有限选择。而在即将开始的高考志愿填报方面,则会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上千所高校、数万的学科专业;这一选择也重要得多,因为它涉及孩子在未来四年学什么,甚至关乎孩子未来干什么。
 
但是,几乎没有哪一位能真正讲清楚各所大学的优劣、各个专业的长短。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集众人之力,每个人都介绍自己真实了解的高校、专业和行业,帮助家长和考生做出合理的选择。
 
什么是“合理的选择”?
 
这就涉及选择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偏好,有的人看重学校名气,所以优先选择高校是否为“985”、“211”大学;有的注重学科专业,所以优先选择学科是否为“重点学科”、“博士点专业”;有的注重未来的就业前景和收入水平;还有的看重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条件,等等。
 
那么,我们究竟以什么作为选择标准呢?

 

选择,要从孩子的终身幸福出发。
 
想给大家特别是家长三点建议:

第一,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重要的选择,高考志愿只是其中之一,但过来人都知道,读什么大学和专业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影响,远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大。很多人读了名校,但一无所成;也有很多人就读的高校并不显赫,但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名牌大学,有可能成为“凤尾”,因此消磨了孩子的志向和信心;在普通大学,则可能成为“鸡头”,可以有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有很宽的升学和就业选择。所以,作为家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焦虑,“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二点,要从孩子的终身幸福出发。

幸福绝不是钱多、轻松的快乐,也绝不是悠闲、安逸的享受,幸福在辛勤的汗水中,幸福在无私的奉献中。只有在风雨中历练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在努力奋斗中才能让青春闪光。所以,真正爱孩子,就不能把他们关在温室中,过度地呵护可能会害了孩子。高考“志愿”就是“志向”和愿望,选择高考志愿就是选择人生理想和事业。真正爱孩子,就要引导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追求美好的愿望。孩子的路很长,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拒绝平庸的想法,追求高尚的人格。
 
第三点,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

选择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承担风险的责任。真正明智的家长,一定不会替代孩子做出选择,而是提供帮助和引导,要“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只要孩子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就应该让他们在选择中认识自己、承担责任,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不断成长。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拥有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
 
(根据文东茅教授2017年6月的语音分享整理)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