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润物无声以美育人的地方,一个不为考试担惊受怕的地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音为有爱 Author 声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语言尽头,音乐响起。——尼采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柏拉图说:音乐是宇宙万物。音乐的英文是Music,来源于muses,即缪斯。也就是说,音乐是最高的艺术,是缪斯女神的化身。音乐的奇妙在于,它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甚至演奏者和欣赏者可以合二为一。——王殿军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音乐与教育
假期,给孩子最好的电影、图书、音乐......
最伟大的20部交响曲(BBC音乐杂志评选)
没有音乐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人生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

一个润物无声以美育人的地方

——我理想中的中小学音乐课堂

原创|郭声健 

课堂是育人的场所,教学是育人的途径,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学概莫能外。育人离不开课堂,育人不能没有教学,但课堂与教学并不等同于育人。换句话说,我们天天在上音乐课,但并不一定是天天在育人,于是才有了好的课堂与不好的课堂的区别。课堂教学必须以育人成效论英雄。


什么是我理想中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呢?我这里总结了十句话,试图对理想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可能这里面有交叉,可能相互的逻辑关系也不是很清晰,我只是把自己想到的十个点陈述出来。因为教育本身是很复杂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包含方方面面,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一定是综合性的。就是说,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但最终的指向是唯一的,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育人。

一、这是一个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的地方

理想的音乐课堂,一定是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的,这种平等既体现于在音乐面前师生平等,也体现于在音乐面前生生平等。老师你的专业水平当然比学生强,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有应该更多的音乐话语权,欣赏一首器乐曲,你有你专业化、成人化的理解,我有属于我们童年自己的感受;演唱一首歌曲,你有你专业化的技巧,我有我业余化的表演。你是音乐特长生,你可以把课堂看成是你的舞台,但课堂这个音乐舞台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是零起点无门槛的,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享用的,老师没有权力把这个舞台优先对你开放。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必须植根于教师内心的观念。尊重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和音乐喜好特点,特别是关注音乐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学生,这是理想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一个民主平等、温暖有爱的地方。


二、这是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受益的地方

当音乐课堂能够真正成为人人平等的地方时,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受益的。当然,受益的程度有高有低,但受益普及率一定是100%。具体说,音乐优生能受益,弱势学生也受益。音乐课堂360度无死角,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成就感、自我实现感。一个老师树立了音乐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并不意味着就自然而然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受益了。从观念、目标到结果,必然要经过一个具体实践的过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唯有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才有可能。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必须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评价方式与标准等各方面。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无论是音乐基础和天赋、音乐爱好和期待等都必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性,虽然我们在写教案文本时不一定要具体呈现,但在备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到这个问题。


三、这是一个身心愉悦美感盈溢的地方

学生期待来到音乐课堂吗?他们期待音乐课堂的什么?我想对于最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最有可能首先是奔着一种其他课堂所不具备的感性体验而来,这种感性体验包括:快乐、自由、轻松、美感,这是音乐课堂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他们还可能带着一种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成就感的期待而来,期待着在课堂上一展歌喉或一展舞姿,以此确立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如果说自由、轻松、愉悦是音乐课堂的外在呈现,那么美感盈溢则是内在特质。音乐课堂带给学生的身心愉悦主要也是得益于其美感盈溢,那是来自音乐特有的快乐与美感,那是来自音乐课堂特有的快乐与美感,这是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不同的独特优势所在。音乐课堂之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之类,还来自于音乐课堂里所蕴含的人性之美、教育之美。


四、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地方

音乐老师必须做到在埋头走路的同时要抬头看天。埋头走路是指埋头教学,抬头看天是指抬头看学生。我们往往下意识里只是从音乐本体的站位和视角上去思考什么东西很重要,什么东西必须教,而较少或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这些东西到底对学生有什么用,这些东西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能真正派上用场。从学科的角度看,你说音乐的哪个要素不重要?音乐知识哪一点不重要?音乐活动哪个方面不重要?分析下来都非常重要,似乎觉得只要是学习音乐,所有的东西都很重要,都必须教给学生。但从学生的角度看,从育人的角度看,音乐知识技能本身的重要性与和它们对育人影响的重要性是肯定不对等的。从学生、从育人的角度看,到底什么东西最重要?毫无疑问是那些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最重要,就是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在他们的真实生活场景中用得上,而且最好是能够立竿见影地用得上,那样的东西便是最重要的。音乐教学必须无条件地与学生现实音乐生活相对接,与学生音乐喜好相对接。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说,如何真正在课堂上营造和构建真实的音乐生活情境,如何把课堂延伸到生活现实场景,真正让音乐教学回归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这种生活不仅是未来生活,更是现实生活,真正遵循和践行“美育生活化”的新时代音乐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焦点和难点。


五、这是一个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是想要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家族无贵贱。如果从学科本位出发,那很显然,音乐是有高雅与通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的。但谁能说:高雅的阳春白雪音乐的育人价值就一定要高?不见得。当这种音乐自我感觉良好而高高在上时,它的育人价值反而比那些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进来的平易近人的音乐要低,而且要低很多。从育人的角度看,什么是好音乐?有助于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更会享受音乐、更能表现创造音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第二个意思是:在音乐课堂上,艺海之内皆兄弟。学科融合,可以说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点和改革理念,对于学校美育,也明确要求把音乐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如舞蹈、戏剧、影视等纳入艺术课程体系。对此,无论是传统优势学科音乐美术,还是新型学科舞蹈戏剧影视等,都要从满足学生多元化审美需求、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育人高度来看待这次的课程改革,而不是基于如何维护自身学科地位而站在学科本位视角来思考问题。作为艺术课程的老大哥、老资格,音乐课程尤其要能够兼容并包,要敞开胸怀接纳与拥抱其他艺术门类,一是要在音乐课堂上主动融入其他学科,二是要对其他艺术门类进入艺术课程体系持开放包容态度,为的是什么,一切都是为了育人。教育是没有私利可谋的,如果说有私利,那就是一切都是为学生。


六、这是一个想唱就唱天性释放的地方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是湖南卫视当年的快乐男声、快乐女声节目的口号,而这句话或者说这一理念,无疑成就了当年的这档选秀节目。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成为学生“想唱就唱”的舞台呢?作为育人场所的音乐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成就感、自我实现感,这是我们的任务、目标,也是音乐教学的使命所在。而音乐课堂上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自我实现感,主要还不是像其他文化课程那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获得了一个考试高分而取得的,而更多地是在音乐课堂上此时此刻所获得,特别是通过学生的音乐展示而获得。所以,理想的音乐课堂,一定是能够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与提供学生展示机会的地方。在音乐课堂上,把课堂适度地让给学生去主宰,让学生过把音乐表现瘾,学生最喜欢,不费力又讨好的音乐课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高境界。当然,理想的音乐课堂,只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还不够,学生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赏,也就是即时性的积极评价,尤其是来自老师的鼓励性评价和赞赏。而老师在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充满自信的创意表达,要淡化专业化的评判标准,要以尊重、鼓励、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与创造力为首要追求,当专业评判可能有损于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音乐爱好时,专业标准必须让道。


七、这是一个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地方

对于一般的业余音乐爱好者而言,音乐并非事事都需要有人教,有些方面甚至有可能无师自通,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天天玩音乐,很多看似很专业很难的知识与技能都变得很容易了。所以,中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音乐不都是老师教会的,老师不一定什么都比学生厉害的,学生也是能够促进老师成长进步的。在中小学普通音乐课堂上,教师素质强调的不是专,也不是深,而是全,是广,而全和广是难有专家和权威的,即便我们音乐教师也不敢说自己音乐知识技能多全面多广博,这是因为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还难以培养出这样的全才来。当然,即便如此,在全面与广博上,音乐教师肯定要比学生个体强,而且要强很多,但是在音乐课堂上,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一班的学生,在音乐的某个领域或方向上,学生比老师厉害,那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教学对象是全班所有学生,要想在各个方面都能强过学生,那不现实。所以,音乐教学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尽可能地由专转向全,这就需要补自身专业素质上的短板,而补短板的最佳途径就是向学生学习。


八、这是一个音画交融歌舞升平的地方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一个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地方,那是侧重于教学内容而言的,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科融合。在这里我们讲音画交融、歌舞升平,就是侧重于课堂教学及其活动形式。当然,我们说音画交融、歌舞升平这也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要音与画、歌与舞相融合,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的音乐教学形式必须是立体化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我们在这里提出音画交融、歌舞升平的教学与活动形式,其依据有以下几点:一是从音乐艺术的特征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而且随着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表演的成分越来越多,尤其是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相比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更喜欢表现音乐,即便是聆听音乐,也更希望有多感官的参与。二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跨学科融合,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形式去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跨学科融合,决不是一个大拼盘,而要让不同的艺术门类与音乐相融合,必须要通过立体化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活动把它们融为一体。三是要实现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必须采用立体化、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形式,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也有自己的期待,这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可能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和展示点;同时,学生最期待在音乐课堂上能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去,只有参与了,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只有表现了,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九、这是一个不为考试担惊受怕的地方

考试,可以说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虽然只是一公里,但它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全程,因为它可以牵着教学的鼻子走。所以,考试,既有可能让我们的中小学理想音乐课堂的构建落到实处,开花结果,也有可能让理想课堂的设想纸上谈兵,止于想象。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如果不改进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考试绝对是一把双刃剑,而且现在看,弊大于利。其实,考试本身是很中性的,对于任何课程都是必须的。对音乐教育来说,考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取决于考什么和怎么考。我只想说,在理想的音乐课堂中,学生是不害怕考试的,不但不怕,反而让学生充满期待。这有可能吗?当然完全可能。首先我们要了解对于考试,学生到底怕什么?怕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怕那些他们认为毫无用处的东西,怕那些有可能让他们丢人现眼、伤害尊重的东西,怕死板枯燥的考试形式,怕高高在上的专业化标准,等等。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考试必须要与众不同,唯有与众不同,才可能真正尊重与体现音乐课程的特质。我甚至认为,对于音乐课程而言,考试一词都可以用“展示”来取代。我们要把考试理解为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终结,要把考试看作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和机会,考试的目的与成效是学生创造性的激发,表现欲的满足,成就感的获得。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想提出三个“尽可能”吧:一是尽可能测评学生在真实的音乐生活情境中应用音乐并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无论是音乐知识测试还是音乐实践展示都要设置或营造与测评内容相符的特定音乐场景;二是要尽可能回避那些有可能让学生担惊受怕的内容与形式,这需要我们在音乐知识测评中尊重和发挥音乐的特点与优势来变通测评内容与创新考试形式;三是要尽可能地考虑和尊重学生在音乐上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实践展示测评中重点关注每个个体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十、这是一个润物无声以美育人的地方

这是最后一点,而要实现这一点,前面九点是基础和前提。前面九点做好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就一定能够实现以美育人目标,而且这种育人方式一定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的达成也一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可以说,润物无声以美育人,既是音乐课堂的应然境界,也是音乐课堂的本质特征。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音乐教育美育化,以美育人育美人,这便是我理想中的音乐课堂。

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汇聚伟大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
艺术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新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