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幸福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论坛组委会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美育者,一面是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

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新教育

小孩子一定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这样小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成年人就会有大情感、大情怀、大审美、大诗意、大浪漫。——梅子涵

一个润物无声以美育人的地方,一个不为考试担惊受怕的地方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幸福完整的美育

作者|朱永新 

原创|论坛组委会  

来源|博鳌美育行动


美育是什么?美育有什么用?美育和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在12月26日举行的2021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暨新少年艺术教育节上,来自社会各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将展开深入的探讨和演讲。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理事长朱永新先生进行主旨发言,重谈“幸福完整的美育”。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理事长。
 

为什么我们要重谈美育?
 
为什么我们要重谈美育?或者说为什么要重视美育?这个“重”它有两个音,一个是重(zhòng),一个叫重(chóng)。先说“重”( zhòng),美育很重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办、国办密集地出台一系列事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既有宏观层面顶层的制度设计,也有微观层面操作性非常强的行动指南,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应该说是史无前例。2010年发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的意见》,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
 
 今年7月份,两办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教育部体卫艺司的王登峰司长曾经表示,除了“双减”,教育部还在推动“双增”,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意味着学生接受课外教育的时间在体育和美育方面将会有大大增加,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我们再说“重”( chóng)。美育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孔子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的论断,王国维先生评论说这就是所谓的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诗教即美育。美育的作用、功能和设计范围几乎和我们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美育生根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之中。1903年王国维先生在他那篇非常著名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身体和精神的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的完全融合。那么这种教育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王国维先生说,美育者,一面是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所以,“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方针,其中就有美感教育,甚至他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这样一个口号,那是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中正式提出来的。
 
建国以来,我党的教育方针也一直围绕着“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始终没有动摇过,美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多少有点遗憾的是,我们天天在讲美育,但是做起来常常忘。我们的教育实践一直没有真正地摆脱“重智育、轻美育、弱体美”和“重智育、轻德育、弱体美”这样的一个事实。所以,1927年蔡元培一手创立的杭州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就曾经感叹,说中国在科学、文学上的进步非归功于“五四运动”不可。但是在这个运动中,虽然蔡元培先生郑重告诫文化运动不要忘了艺术,但是,曾经在西洋文化史上占了相当重要地位的艺术,到底还是被“五四运动”忘掉了。同时他还指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在中国社会,人心间在感情上的破裂又要归罪于“五四运动”忘了艺术。林风眠先生几乎百年前的感叹好像也适用于近百年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决策和部署。特别是“双减”政策的提出,既是中央高层呼应社会热情的期待,对全民教育焦虑症开出的一片良药,又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以“双减”为切口,撬动基础教育的大变革。我们相信,随着这些改革的推进,多少年来困扰技术教育、应试教育的顽症会得到逐步的缓解和有效疗治,国民教育将会迎来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春天。

朱永新:艺术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新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
王登峰:“双减”+“双增”=健康发展——学校、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做?
陈文艳: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艺术教育,成人之美,人生教育其实就是学习怎么样成为一个人。在我们这样一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就是那个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机器,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认识人的价值,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禁锢彻底刷新了我们对人、人力的认识。而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学习创造力,将成为我们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
 
我们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过去的“读、写、算”这样一个三大支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大支柱,那就是“同理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所以,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创造力,跟我们的艺术教育,跟我们的美育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重新用艺术教育,用美育来构造我们的教育体系。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2021新少年艺术教育节“大福袋!——群英荟萃,"云上"亮相,美育未来!

美育的两个特征
 
美育还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美育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才不至于走向美育的虚无主义。

第一,美育是一门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人的感受力的教育,不是一条道理,一条定律,不是一个教训,一个格言,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你进入,如沉淀之黄卷,诗者如斯自在,乐之为于乐之情之浑然那样一种状态。入山川大地,感受其行、其受、其身、其事。画画感受纤之韵色之风,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所以,美育的目标首先是要在这些艺术活动中实践和锻炼感受力,锻炼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动觉,综合的通感,这样一种敏锐性。同时,要锻炼相信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个别的感受力,保持因感受而激发的那种最朴素、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感受力的教育,或者说感性教育的重要性,牵扯到另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幸福。如果你对自然,对他人,包括对自我没有感觉,幸福就无从谈起。如果你无感,又还算有知识,那可能你就是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生没有幸福可言。李泽厚先生说幸福是宗教的和审美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幸福可能只是,只能是,或者说主要是审美的。
 
第二,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的教育,但是,它也有很重要的理性成分。艺术源于感觉,但不是感觉本身,而是感觉的理性结果,这是桑塔亚纳曾经提出的观点,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它是另一种思维,艺术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强调的是共性、规律性,追求确定性的答案。但是艺术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是关注现象本身,或者对现象的感受,是外在的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的答案,进行好和不好这样一种价值性的判断。

四、

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高度
 
2013年我提出了新教育的一个课程框架:“底盘新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为什么呢?人的生命是由长宽高组成的,教育如果对生命不关注,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所以首先我们要让生命有长度,其次要让生命有宽度,同时要让生命有高度。生命的宽度是帮助你和别人相处得更融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而生命的高度是帮助你拥有价值观和信仰。
 
生命之上就是“真、善、美”,“真”的课程我们要大科学,大人文,而“善”的课程就是大德育,而“美”的课程就是大艺术。所以这种大艺术的课程,再加上个性化的课程,是围绕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所以我们在2019年就已经开展了青少年国际艺术节,去推动我们新教育本身的艺术教育,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艺术教育本身,把美育本身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装饰,作为一个补充,要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陈铁梅:创造诗意的生活——审美人生教育为学生增“四力”
朱永新的艺术清单——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
......

论坛艺术节精彩返场完整版尽在下面公号——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