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蒙:大境界与小乐趣——万里归来年愈少

王蒙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大境界与小乐趣
作者|王蒙
来源|思想与理想
 

多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多伟大的人也有该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过普通人的生活。珍惜你的有生之年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事、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工作的机会、流汗的机会。



为了身心的健康,第一,要善良仁爱。人生有许多快乐,首先是做好事最快乐,理解旁人与原谅旁人最快乐。第二,是大境界与小乐趣。

 

大境界就是说不争一日之短长,不计较鼻子底下那点得失,不在乎一时的被误解,赢得起也输得起,能随大流也孤立得起。胸有大志则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总是能在不同的境遇中看到光明,看到转机,看到希望,看到教益,叫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大境界不搞小争斗,不为别的,至少是没有时间。把时间放在蝇营狗苟上,斤斤计较上,鸡毛蒜皮上,嘀嘀咕咕上,抠抠搜搜上,自说自话上,你说,他这一辈子还能有多大出息?

 

小乐趣是指不拒绝小事情,并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快乐也是价值。快乐不仅在生活的终极目标、远大理想那里,也在生活的具体而微小的各种事项之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是乐趣。买油条或者熬稀饭,磨豆浆或者煮牛奶,烤面包或者茶泡饭也是乐趣。挤大巴,看众生,看情侣们到了公共汽车上仍然脉脉含情是一种乐趣。打出租听的哥神侃何尝不快乐?订份报纸看很好,到公共阅报栏免费看好多种报纸也很快乐。与明白人谈话是一种享受,与糊涂人磨牙让你知道世上竟有这种不可理喻的人在,不也是开眼吗?对父母尽心最满足。给孩子服务最甘甜。给老伴尽心最福气。给朋友帮忙最得意。

 

多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多伟大的人也应该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过普通人的生活。珍惜你的有生之年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事、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工作的机会、流汗的机会。我当部长期间常常清晨穿着拖鞋去买炸油饼,此事被新凤霞知道,她多次提起,反应强烈。其实,这正是我的快乐。

 

虽然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终极,但是,我们能不承认人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一件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是万分值得珍惜的吗?我们能不珍惜有生之年之天之小时之分钟吗?我们怎么能动不动一脑门子官司,动不动人人欠你二百吊钱的架势?

 

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毛病中,在各种骂人的词语中,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这样的人除了一两样东西,如金钱、官职,顶多再加上鬼鬼祟祟耍心眼儿,再无爱好,再无趣味。

 

一脑门子官司,一脑门子私利,一脑门子是非,顶多再加一肚子吃喝。不读书,不看报,不游山,不玩水,不赏花,不种草,不养龟、鱼、猫、狗,不下棋,不打牌,不劳动,不锻炼,不学习,不唱歌,不跳舞,不打太极拳,不哭,不笑,不幽默,不好奇,不问问题,不看画展,不逛公园,不逛百货公司。

 

自己活得毫无趣味,更败坏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心绪。

 

我有时甚至会想:“宁做恶人,也不要做一个无趣的男人啊。”尤其是,一想到一个无趣的人还有配偶,他的配偶将和这样的人共度一生,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本文来源:《视野》2019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芳华——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让心归零,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李乐明:不抛弃自己就是在成长与发展——愿你翻越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王蒙:万里归来年愈少
【光明访名家】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心怡

开栏的话: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来,知识分子,是与光明日报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其中的名家大家,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贡献卓著。他们的奋斗历程,与新中国的发展一路同行,与光明日报也多有相知相交的温馨故事。

继《新春访名家》之后,今日起,光明日报继续开设《光明访名家》专栏,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全国各地,拜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界、文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代表。我们期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让更多读者深入感受这些名家的爱国情怀和奋斗历程,呈现大国与大家之间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
 
2019年还未过半,王蒙就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邮事》等,并推出新书《争鸣传统》(与赵士林对谈录)和《睡不着觉?》(与郭兮恒对谈录)。如此旺盛的创作力,让不少青年作家都自愧不如。

走进王蒙的书房,一方书桌,两面书墙,就是他日常的创作环境。“这是我的车间”,他说,“我只要一写小说,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提起写作,已至耄耋的他,立刻容光焕发。

最近几年,王蒙的创作进入加速期,几乎每年都有两三部新作问世,内容和形式也常有新意。这一切,他都归功于时代和生活的日新月异。“文学本身并不产生文学,只有生活能产生文学。”经过八十五载的沉浮打磨,王蒙不忘自己的来时路。

王蒙的革命之路,开始得很早。11岁,王蒙与北京的地下党建立了固定联系;14岁成为地下党的候补党员;15岁当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斗争中。”眼见着战斗、胜利、曲折、发展,新中国的每一步历程,王蒙都参与其中,感情炙热。

1953年,19岁的王蒙,开始动笔创作首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那时候,很多文学界的前辈劝告年轻人,创作要先从豆腐块文章开始。王蒙反其道而行,引发关注。有人问他:你是靠文学天赋还是写作技巧?“都不是,我靠的是对新中国建立的感动,靠的是新中国开始时的‘所有的日子’。”一腔热血少年情,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

20世纪60年代,王蒙下放新疆。十六载风华正茂,抛洒在辽阔雄奇的边地上。那段岁月里,他与维吾尔等各族同胞朝夕相处,同劳动、共杯酒、学维语、唱心曲。这段人生旅程给了他丰厚的馈赠——他当时酝酿并创作的小说《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重修问世,2015年一举斩获茅盾文学奖。

对王蒙而言,生活中的一切,皆是创作灵感来源。几十年中大大小小的人事经历,全部化进了王蒙的文学中。他书写政治历史,创作各种小说、诗歌、散文。他创作的丰富性,在一代作家中堪称翘楚。新书《睡不着觉?》是他首次跨界与睡眠专家合作的谈话式作品。“文学是人学,那医学更是人学了。”而《争鸣传统》,则是“我与赵士林时时碰撞出火花”,王蒙笑道。

王蒙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与日俱增。近年来,他陆续推出《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天下归仁》《得民心得天下》等著作。解读列子的著作,也已提上出版日程。“我最近在研究荀子,颇有心得。”王蒙又许下新作之约。

读者好奇,王蒙的创作生命力为什么越来越强?“新中国的命运,就是我的创作源泉。”王蒙道出真谛,“70年的新中国探索之路,饱含艰辛,但是它的建树,也是前所未有、举世瞩目。每个大中城市,每个县城,每个小村落,都有很大的发展。要讨论的话题,永无尽头。”

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王蒙对国家和生活的热情似乎从未消减。他的老友冯骥才曾说,王蒙从“少年的布尔什维克”成长为“一个清醒的、经过各种磨练的布尔什维克”,其中,既有变也有不变。

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王蒙一直保持着与读者交流的热情,各类论坛、读书会、高校讲堂,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我特别愿意和读者朋友交流,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话语体系,这几年每年要在各地做讲座40场左右。”交流使王蒙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就在采访的两天前,他刚刚结束云南丽江和湖南株洲的讲座回到北京,但交谈中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倦意。

王蒙与记者交流的时候,夫人单三娅在客厅忙着收拾行李。单三娅曾是光明日报的资深编辑,但王蒙说,他与光明日报的缘分,比与夫人的缘分,还要早几十年。

1979年1月21日,王蒙的《青春万岁》后记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当他收到报纸的时候,人还在新疆,捧读的一刻,感慨万千——这部小说从创作到正式出版,历经了20余年的周折,虽然当时还未出版,但这篇后记的刊载,对他意义重大。“那种激动是无法想象的”,他至今犹记。

同年,王蒙回到北京。刚住进招待所,光明日报的编辑就找了来。“那天编辑黎丁来约稿,拿走了我刚写成的小说《夜的眼》,后来刊登了几乎一整个版面。”这对刚刚回到北京的王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肯定,因为光明日报很少以这么大篇幅刊登小说。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年代,这篇小说在光明日报发表后,社会反响热烈。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天津作家赵玫读后深受震撼,她说:“忽然感觉生活与文学在我眼里不一样了。”

就这样,王蒙与光明日报的缘分越来越深。1983年到1987年,王蒙住在距离光明日报社原址不远的虎坊桥作家楼。“那时候,我投稿连二分钱的邮票都不用贴,过马路就搁在传达室,写上谁谁收。”王蒙笑称,有人统计过,自己是在光明日报发稿数量最多的作者。

今年适逢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王蒙感慨良多:“光明日报是一份有品格的报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尤其重大。这份报纸有着丰厚的文化含量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生活的标志之一。它一直与中国各界知识分子有着密切联系。”王蒙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持续、发扬、光大。

走过与光明日报交往的40年,也走过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王蒙的创作始终饱含新意,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的笔触也一直应和着时代的声音,敢为人先,永远青春。

在王蒙的写字台上,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他每日创作,阅读;他每年远赴新疆和各地,追寻岁月情怀。这位精神矍铄的作家,一直用行迹与作品,宣告着青春不老、生命不老、文学不老。

他分明还是那个年轻的王蒙。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6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