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才是一流的知识?——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

汪丁丁 守望新教育 2024-01-10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爱因斯坦: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什么才是一流的知识?
作者|汪丁丁
来源|先知书店
 
何为一流知识?我在《思想史基本问题》里有长篇阐述。
 
简要地说,一流知识的特征是,人类在数百年里只有数次机会与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相遇,如果你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你获得了重要性感受,那么根据“怀特海三段论”,你就有了表达自己的这一重要性感受的冲动。


怀特海晚年演讲文集前三章的标题依顺序分别是“重要性”“表达”“理解”,并且由这三章构成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创造性冲动”。
 
在我以往二十年的北京大学课堂上,怀特海这本文集,尤其是它的前五章,始终为认真听课的学生们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指导,以至这些内容被我简约地概括为这样两项命题:
 
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
 
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并且进一步简约为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短语:理解、表达、重要性。
 
最后,对这样相互纠缠的三位一体的“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而言,“重要性感受”或许是唯一重要的。
 
我认为,在任何社会里,这也是使教育具有合理性的唯一根据。在其他文章里,怀特海说教育就是让年轻人遇见自己的中年与老年。
 
这句话让我想到“斯芬克斯之谜”,借助于教育,沿时间顺序发生的人生各阶段在同一空间里相遇。


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怀特海还说教育的目的是掌握“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艺术,是“理解”,教育的目的包含了宗教性以及风格。总之,散见于各次演讲,怀特海提出了许多基本判断而不给出论证。在他给出论证的判断中,给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上述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
 
让时间转变为空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中国、古希腊和近代西方都流行这样的教育。
 
毕达哥拉斯出身富贵,早年在巴比伦和埃及做学徒。配第出身很低,凭借聪明才智及运气,游学各国。
 
事实上,霍布斯和配第时代(17 世纪)的英国,流行所谓“大漫游”——根据这一风尚,教育的最后阶段就是到欧洲大陆漫游并与那里的名人交流学问。
 
罗素建议过两种知识分类:
 
其一是将全部知识划分为“科学”(经验的)、“神学”(超验的)以及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哲学”;
 
其二是将全部经验依照我与世界的关系划分为“直接的”(我的经验)、“间接的”(他人传达给我的经验)和“内省的”。
 
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有类似的知识分类:
 
其一是可传授的知识(外证的知识)——最接近这一短语的关键词,我建议读者检索“communicable knowledge”(可交流的知识);
 
其二是不可传授的知识(内证的知识)——或许,读者应检索的关键词是“incommunicable knowledge”。
 
总之,如笛卡尔所说,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阅读的歧路——最稀缺的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培养批判精神和逻辑思考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
 
知识不是人生的目标,它只是帮助人省思而已
 
未经省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一辈子只省思的人大可视为没有活过。知识帮助省思,尽管知识过程可能很辛苦。
 
知识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一堆观念,因此,任何想要一劳永逸例如借助于背诵“应试教育”提供的标准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人注定与知识擦肩而过。
 
知识帮助人省思是因为在知识过程中的人,逐渐感悟自己的人生从而有了经过省思的生活。所以,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是相互纠缠的共生演化过程。
 
柏拉图想象的“知识”犹如心性天生就有的“种子”,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被唤醒,于是萌芽成为知识。种子是“先天的”,知识是“后天的”,于是苏格拉底 Socrates 式的教育方式是“助产士”的。
 
当然可以有决定性事件的冲击,导致内心那颗种子的“觉悟”或“顿悟”。
 
美军士兵罗尔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所罗门群岛的生死体验,让他感悟到一项只能由他自己而不能由他人去承担的使命,回到哈佛写了《正义论》,堪称“传世之作”。 
  
这是生命的一般特征,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往往是最精彩的。
 
也可没有任何观测到的决定性事件,于多年孤独的沉思中有伟大的感悟或顿悟。我视野之内最精彩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是这一类型的似乎无可比拟的典范。
 
他说过,甚至思想,由于所思所想的都是陈迹,也成为阻碍心性自由的枷锁。


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
 
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现在可以有逻辑上更准确的表达: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的人生等于没有活过。
 
逻辑上最准确的表达必定是重言式或同义反复,所以维特根斯坦关注同义反复的表达,或刚好相反,逻辑荒谬的表达,或诸如“大音希声”和“大辩不言”这类表达可能有的隐喻式含义。
 
借用老子的隐喻式表达,我们也可以说“最高的重要性感受是完全没有重要性感受”,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样的表达相类。简而言之,我可以用一句禅语来开篇并且结束这本书:最不值得过的生活最值得过。
 
考察了许多诸如上述的逻辑荒谬的表达之后,我的结论是,这些表达的用意在于迫使我放弃语言可表达的或佛家称为“增上慢”的知识,从而转向内观或内证(不可传授的知识)。
 
所以,知识与感悟不应分离。否则就出现不真的知识或不真的感悟。逻辑的真,借用金岳霖先生的理解,只是“通”而还不是“真”。
 
金岳霖在《知识论》里有两次关于真与通的讨论,然后他说,倘若真与通不能兼得,他宁可求其真。
 
他所说的真,是“真正感”的真——要求“正”而不能“邪”,并且要求“感”而不能“无感”。金岳霖在那部作品的开篇就说,知识的最高境界是“真且通”。我常说,真且通”的知识是生命过程。


知识与感悟不可分离,说白了,只读书而不思考是不可能达到“真且通”的境界的。要达到这一状态,必须具备两大要素:
 
要读一流书籍:这种书籍必须是真知识,对世界与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尊重历史的真实,合乎人类的良知,对世界无害,而于个人有益。
 
要独立思考:在读好书、学习真知识的前提下,向内省思,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把知识与自身和世界联系起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阅读的歧路——最稀缺的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徐贲:没有深度阅读,就没有批判性思考——阅读有五个层次,多数人停留在前三层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雷·达里奥:平庸者,思维是最大瓶颈

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思维是你的隐形翅膀

批判性思维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经典共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七个特征——《批判性思维工具》: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