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帕斯卡尔 等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帕斯卡尔


任何社会变革,都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是思想市场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市场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思想市场的竞争程度或者自由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更宽松,有时候受限制更多。不同的国家情况也不一样,有些国家的思想市场竞争性比较强,有些国家比较弱。——张维迎


反思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那就是无论怎样,思想都不能缺席,教育需要有价值的思想。思想的缺席让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程红兵


那些真实的一切,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明白。一张安静的书桌来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没有思想的头颅,孩子们不是局外人,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给孩子的疫情图鉴》《如何去筛选、辨别、发出真声音?》《免疫力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面对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作者|帕斯卡尔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地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地愚蠢啊!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我们没有感觉就不会可悲。一栋破房子就不会可悲,只有人才会可悲。


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如此伟大的观念,以致我们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于这种尊敬。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甚至于从他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这一点来。因为在动物是天性的东西,我们于人则称之为可悲。由此我们便可以认识到,人的天性现在既然有似于动物的天性,那么他就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


因为,若不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有谁会由于自己不是国王就觉得自己不幸呢?人们会觉得保罗·哀米利乌斯不再任执政官就不幸了吗?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已经担任过执政官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情况就是不得永远担任执政官。然而人们觉得柏修斯不再作国王却是如此之不幸——因为他的情况就是永远要作国王——以致人们对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惊异。谁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张嘴而觉得自己不幸呢?谁又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觉得自己不幸呢?我们也许从不曾听说过由于没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难过的,可是若连一只眼睛都没有,那就怎么也无法慰藉了。


对立性——在已经证明了人的卑贱和伟大之后——现在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因此,我要引人竭力寻找真理并准备摆脱感情而追随真理(只要他能发现真理),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彻底地为感情所蒙蔽,我要让他恨自身中的欲念——欲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欲念不至于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在他做出选择之后不至于妨碍他。


(文章来源:《帕斯卡尔思想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编辑: 泉穆)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作者|程红兵

反思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那就是无论怎样,思想都不能缺席,教育需要有价值的思想。

思想是一杯浓茶,是一杯咖啡;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杯浓茶不是思想,一杯咖啡不是思想;一个教学行为不是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也不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根本上进行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

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涵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时,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时,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操作技术层面上的变化。一期课改我们说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课改我们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取而代之的理由何在,其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原本是以体裁组元的,现在改为题材组元;原本是课文与思考练习合在一起的,现在是拆分为二。对此,我们同样要问:一是教科书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二是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课文有的有思想,有的未必有思想。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思想。何为最美?朴素最美。为什么朴素最美?朴素的背后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里蕴涵了作者的价值判断。

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价值理性。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过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说明了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话语,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却因而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缺失的一个显著体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教学方法,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思想的缺席让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

(文章来源:《做一个书生校长》)



没有思想市场,世界会怎么样?

作者|张维迎

来源|经济学原理


虎嗅注:在这篇文章中,张维迎讲了一个故事——猪是如何被圈起来的。


本文转载“经济学原理”(ID:jingjixue_yuanli),文:张维迎。


任何社会变革,都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是思想市场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市场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思想市场的竞争程度或者自由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更宽松,有时候受限制更多。不同的国家情况也不一样,有些国家的思想市场竞争性比较强,有些国家比较弱。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市场竞争性最强的时期是春秋战国。那时候思想比较自由,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最后形成了现在所谓的中华文化。在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觉得儒生老爱发表意见,会威胁到他统治的合法性,就搞“焚书坑儒”,开始了思想禁锢。到了汉代,思想市场慢慢开始恢复,但后来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法定垄断地位。


虽然秦始皇和汉武帝看起来不一样,一个坑儒,一个尊儒,但结果是一样的,就是思想市场衰落了。到了魏晋南北朝,大大小小的王朝走马灯似的,眼花缭乱,这时候思想市场反倒又活跃起来,佛教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兴盛起来的。到北宋时,思想市场也比较活跃,因为开国皇帝立下规矩不杀知识人,犯再大的罪也不杀,所以产生了新儒家,就是以朱熹代表的理学。理学在明朝获得了垄断地位,科举考试全要按照朱熹的注释答卷,持不同观点者就成了异教徒,思想市场又萎缩了。满清以后,从康熙开始一直到乾隆都搞“文字狱”,思想市场变得非常弱小,虽然还有些学者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可能唱反调,但大部分没有好下场。最后到满清末期,社会危机频发,思想市场再度活跃起来,西方的思想也慢慢引入中国。



这是中国思想市场的大体演变历史。


西方从15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最后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其实是思想市场的产物。而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跟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就在于思想市场的差异。


简单来说,西方出现了一个自由竞争的思想市场,其基本特点是,多中心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竞争性的思想市场并存。相反,中国的思想市场却经常受到太多的约束和干预。


先看看生产思想的环境


16世纪开始的时候,欧洲有50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体相互竞争,这给思想家留出了空间。学者可以自由流动,某个国王不喜欢你,另一个国王可能会保护你。法国的伏尔泰逃难很多年,总有地方可以躲,他的著作也能在法国流传开来。西方世界政体有界,但思想无界,学术界是个统一的市场,思想可以跨越政治边界,学者们都说拉丁语,不管人在哪里都不会影响他们在学术界的声誉。所以思想家不太在乎自己所在的政体,更在乎的是在整体学术市场上的声誉。这种状况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播思想,有充分的自由,好像也没有语言障碍。


西方的知识生产主要在民间(包括教会办的大学),中国的知识生产主要在官府。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学者大多数都是官员,当然偶尔也有几个官场不得志的或者没考中进士的。西方人生产知识主要是为了知识本身,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声望。而中国的官僚生产知识,如果某个观点跟他的官位发生冲突,就只能选择放弃。这带来非常不同的后果。


举例来说,发动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批评天主教会腐败,罗马教皇判他为异教徒,要德国的皇帝执行死刑。但是在执行死刑之前,皇帝必须把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召集起来,开个听证会。开完听证会后马丁· 路德在回家的路上,被萨克森选帝侯Frederick派来的几个当兵的“劫持”,藏了起来,一藏就是一年多。教皇以为他已经死了,其实他还活着,躲在一个城堡里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等他再露面时,德文版的《圣经》流传开来,宗教改革势成熊熊烈火,任谁也灭不掉了。


与此形成显著对比的是,中国有一个学者叫朱之瑜,生于1600年,活了82岁,是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清朝入关时他还忠于明朝,参加了抗清复明的活动,南明灭亡后先逃到越南,最后到日本并死在那里。他在日本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崇,成了日本大名政府的顾问,著有《朱舜水集》。但是在中国,他的著作一直到19世纪晚期才被发现,大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这还算是好的。朱之瑜算逃出去并活了下来,很多思想家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活不下来。



再看看传播思想的环境


纸和印刷术都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但有一项研究估计,从1522年到1644年(也就是明朝的后半期)欧洲出版的图书数量是中国的40倍。德国企业家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445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机,50年时间里印刷机在欧洲扩散到250个城市,出版了1500万到2000万册图书。


反观中国,毕昇在1045左右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古腾堡早了400年,但是到1800年之前中国书籍出版还是靠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在中国没有得到推广使用,有很多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出版在民间,都是私营企业做出版,为了传播知识;而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出版主要由官方控制,出版是传播政令和控制思想的工具。古腾堡是一位企业家,毕昇没有成为企业家。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学者,也写了不少著作,但很少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像元代的农学家王祯于1313年完成了《农书》,到1530年时全中国只留存了一本。明代的科学家徐光启于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却到他死后的1637年才得以出版。明朝末年的宋应星于1637年完成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唯一留下来的版本是在日本偶然发现的。


《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共有2万多卷,可是只制作了3套,现在已没有完整的版本。这些科学家写了书,但是没有出版或者没有足够多的版本流传于世,知识怎么传播呢?反观西方,比如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发行量达到25000套,传播效果完全不一样。而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只印刷了7套,其中4套保留在皇宫里。乾隆时期焚烧的书和选编进去的书,在数量上可能差不多,而且编进去的好多书可能被篡改过。


西方的思想市场上,学者追求新颖,总会有人来挑战现有的理论,包括亚里士多德体系在科学革命以后就被抛弃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这跟以前“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完全不一样,颠覆了原有的思想体系,但能顺利出版并流传开来。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证明原来的理论上,即使后来清朝出现所谓的考证学派反对朱熹,认为朱熹说的东西跟孔子的原意不一样,但他们只是要证明汉代之前的那个版本是对的,而不是去挑战儒家的思想。


计划经济之所以给中国造成灾难,很大的原因也在于当时没有思想市场。我们可以设想,大跃进时有多少人真的认为那是好事情?如果允许表达不同意见,肯定会有人会提出批评,这事儿就搞不起来或者只能在局部搞;但不允许批评的话,往往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使命是改变人的观念,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


亚当·斯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术企业家(academic entrepreneur)之一,因为他改变了人的观念。在亚当·斯密之前,如果说某个人为自己谋利益,这个人就不道德;亚当·斯密则证明,一个人谋自己的利益,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谋利本身并不是不道德的。亚当·斯密还说自由贸易可以改进双方的利益。这些思想都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由于亚当·斯密的贡献,后来英国才废黜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走向自由市场。


在过去40年里,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让中国人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理念,不再相信计划经济、人民公社、铁饭碗和大锅饭,转而相信市场竞争、私有产权、企业家精神。



猪是如何被圈起来的?


任何思想都是个体思考的产物,集体不会思考。一种有价值的新思想在出现之初,一定只被少数人接受。如果没人反对,往往说明这套东西不是新的。这是任何创新的一个基本特点。所以,学者必须有独立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类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洛克菲勒曾说:“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独立性,他的智慧就会降低。”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农民养了一群猪,有一次出门时忘了关圈门,猪都跑了。获得自由的猪必须自己找食,防范人的追捕和其他动物的侵害,所以慢慢变得非常有智慧。村民们想了各种办法抓它们,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个外乡人拉着一马车的木板和粮食路过,村民们问他干什么去,他说我要帮你们把猪圈起来。村民们说算了吧,这些猪现在可聪明了,我们努力很多次都失败了。这个人说让我试一下吧,然后就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外乡人回来了,说他已经把猪都圈起来了。村民们很惊讶,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外乡人说:其实也很简单,我一开始在地上放一点粮食,猪很警觉地过来闻闻,看看周围也没有人,经不起诱惑就把粮食吃了,然后就转回树林里去了。到了晚上,我又在原来的地方放了些粮食,但这一次,我同时在旁边竖了一块木板。第二天,猪又来了,窥视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不安全的,又把粮食吃了。就这样,我每天放一点粮食,同时加竖一块木板,猪每天都来享受我提供的美餐。木板慢慢围成了一个圆圈,猪的警惕性反倒越来越小。到最后一块木板准备好了,猪又来吃食,我就把它们圈起来了。



这个故事有两个含义:


第一,失去了独立性,动物的智慧、人的智慧都会降低;


第二,如果经受不起诱惑,最后就会丧失独立性。这两点对于我们做学问的人来说必须牢记。


我相信,中国更长远的未来取决于思想市场的发展。中国现在非常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术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他们创造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还需要有冒险精神。如果大家都不愿这么做,那就依然有可能回到历史的反复之中,改革开放只能成为历史长河里令人回味的好年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本文由 张维迎©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8176.html]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