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教育的价值追求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核心的价值:幸福。幸福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的所有问题,甚至是人的存在的所有问题。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幸福观,一种是德性高于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一种是生活高于德性所带来的幸福。传统的幸福理念是强调德、福一致,在德性的追求中实现个体人性的完满,从而达到人性的幸福。这样一种幸福观是通过德性来显现人存在的意义,在自我德性的敞开中显现人性的卓越来达到幸福。现代社会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快乐、生活高于德性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物利来满足人的快乐需求。功利对人快乐的满足是一时的,持续的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去求得功利,这样就打开了一个利益与幸福不断增殖的链条,我们只有不断增长福利来满足人的幸福感,这就意味着人类把幸福寄托在利益的满足之上。人类要超越链条必须要重新回到古典的德性论,把人作为德性的主体,把幸福的源泉置于人存在的根基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利益的链条。生态危机,说白了还是人与人的危机,是人的德性的危机。把德性重新纳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视野,重温柏拉图“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心灵”,这是我们追求幸福在今天所面临的大问题。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只不过就不同的人而言,两个世界在个人生命秩序中的意义不一样: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及的世俗世界,还有一个就是高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理想人格世界。如果我们纯然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存在,那我们就是纯然的物性的存在,也就是柏拉图所讲的“猪的城邦”的生活的存在,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有适当地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人格世界,在那里,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世界的诸多限制,而显现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存在。也正因为我们有两个世界,我们的肉身置身于世俗世界之中,我们的人格精神可以适当地超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不简单地受制于周遭的环境,而表现出我们对于环境的独立,从而显现出我们作为人之格的存在。而恰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多变的,充满着变数的,充满着各种冲击、诱惑、迷乱、困境,如果我们没有高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世界,我们的生活与情绪就会全然受制于环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我们作为人之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实际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幸福,或者说两个不同性质的幸福的源泉,一是世俗世界的幸福,也就是也快乐为中心的幸福,是肉身所能及的幸福,可以大致地理解为海子所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幸福”;还有一种,就是世俗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的幸福,作为人格实体存在的幸福,一种形上意味的幸福。如果说第一种幸福是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内容,那么第二种幸福就是个体德性的幸福,是一种德性与人格的完整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富足。第一种幸福由于是以世俗世界的需要满足为基础的,所以是短暂的,是变幻的,而第二种幸福是以德性为基础的,所以是长久的,牢靠的。但由于每个人都是以肉身存在为基础的,所以第一种幸福当然是第二种幸福的基础,或者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幸福,而由于人同时又渴求长久与永恒,所以第二种幸福则是第一种幸福的保障,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不简单依赖世俗生活而获得的幸福。由于世俗生活的变数,所以一个人的完整幸福必须是两种幸福的共同实现,特别地要有第二种幸福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幸福指向。
做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中国少年》歌曲正式发布。《中国少年》由刘铁芳教授作词、廖勇教授作曲,是一首专门为中国少年儿童创作的歌曲。本文前后附录词曲发布信息。
教育与幸福正在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对幸福的关照是教育的基本主题。问题在于,教育究竟是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关注人的幸福?当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他是把“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人的生命作为世间一种独特性的存在,乃在于其灵与肉的无与伦比的统一。人既是肉身性的存在,又是精神性的存在;肉身是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是人的存在的核心与本质。正因为如此,肉身基本欲望的满足乃是人生在世的基础性活动,但这只是人的存在的底层级的活动。人的存在必须也必然超越肉身欲望的满足而获得精神的美好。个体从肉身欲望的满足中获得的是快乐,只有发生在个体心智世界中的精神的美好带给人的才是幸福。肉身欲望的满足乃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最直接地是一个精神性的事件,真正的幸福乃是心灵世界的畅适自足,是心灵世界对善好的自然秩序的认同与靠近。正如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个体存在德性的完满。幸福牵涉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感觉,但人本身是被塑造的,人对幸福的感觉同样是被塑造的。人是需要引导的,人不是自然的实体,我们对幸福的关注不是表浅的,不是感官享乐的简单评价,而必然的牵涉到人的内在的德性。以快乐为中心的幸福是“猪的城邦”的幸福,对幸福的把握必然上升到德性,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感官享乐。幸福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对人的幸福而言,幸福乃是由内而外的追求与实践,对幸福的关注最根本的是关注人的心灵和德性。真正的幸福就是人之为人的实现,就是人的德性的实现。幸福就是一个人实现其为人的完满的存在,本原的幸福就是德性的实现。一个人当他更好的显现他人之为人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幸福的,是完满的。教育对幸福的关照直接地、首先地是对人如何成为他自我的关照,是对人的德性的完满的关照,而不是以当下感官的快乐为基本目标。究其实质而言,教育直接指向的并不是人的幸福,而是德性。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幸福的关照就是怎样有效的激活、敞开人的理性,扩大人的精神空间,从而激活人的德性存在,激活人性之中的卓越。教育作为公共空间的营造正在于它是要营造一个充分地张扬、激活人性之卓越的存在的空间,从而引导人更好的成为人,去观看人的原型,提升自我存在的品质。教育的根本指向是育人,培育发达的个体人格乃是教育的生命之所在。人格发展是需要在两个世界中进行,一是现象世界,或者说现实世界,一是在精神世界,或者说理想世界。现象世界中的个体人格发展受制于个人以感性为基础的情性与理智,在这个层面的个体人格其实是以趋利避害的利己性原则为基础的,是以对现象世界的适应为基础的,现象世界的变化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姿态。换言之,纯然以现象世界为基础的个体人格是不完整的,根基太浅。所以,蔡元培才提出世界观教育,个体人格的完成必须深入到另个世界之中,深入到纯然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他说的实体世界之中,在那里,个体人格不受现象世界的制约,而以理想的姿态完成个体人格,使得个体人格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现象世界之中,而能超越现象世界的变幻莫测,追求自我人格的卓越。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个体人格是超越利己性存在的。教育当然要给个体提供日常生活基本知识技能的满足,以适用个体置身现象世界的基本需要。开启个体日常生活需要的正当性,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但与此同时,教育必须引导人更高的存在,教育的直接指向乃是个体人格的完成与心智生活的完满,精神成人乃是教育的核心主旨。幸福固然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德性才是教育的本原性指向。做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中国少年》歌曲正式发布。《中国少年》由刘铁芳教授作词、廖勇教授作曲,是一首专门为中国少年儿童创作的歌曲。本文前后附录词曲发布信息。
教育关涉幸福:面向生活与引导生活
在传统的教育脱离生活,脱离个人生活实际,教育远离对个人幸福的关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提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注学生的幸福,无疑具有重要的纠偏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所应关注的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公共的幸福;不仅仅是基于快乐的幸福,更是基于德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教育对幸福的关照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教育在回归生活的同时,还要超越生活。这意味着教育以何种方式关注幸福,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地,当我们动辄把教育与幸福联系起来,就很容易把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过于庸俗化,反过来构成对教育如何通达个人幸福与存在之卓越的真正路径的遮蔽。现实中,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享乐的幸福更容易满足,而德性的幸福更难以实现。实际上,我们身而为人,受七情六欲和各种世俗生活中的繁杂事务的影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逾越现实生活的藩篱,而纯然地去追求理想世界的幸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德性与幸福并不是一致的,有德的人并不一定在现实中过得幸福,而无德或少德的人恰恰可能在世俗生活中的过得更幸福。这恰恰意味着教育不可能简单地认同于现实生活的逻辑,教育必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从而敞开个体人格卓越的可能性。存在的卓越意味着存在的敞开,意味着个人的存在向他者世界的敞开,人性的卓越乃在于人能在存在的层面上充分的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共在,自我与他人的合一。个体人性超越的路径有二,一是个体向上的超越,一是个体向外的超越;一个是人性内在的卓越部分的实现,一个是向公共生活空间的超越,这就是教化的两条基本路径,这也是教育关注、引导人的幸福的两条基本的路径。日常生活是必须超越的,日常生活必须被引导到卓越;狭隘的个人生活同样是要超越的,它必须要引向公共生活,这就是人性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教育对人的幸福的引导,总是内含着要把人引向对公共福祉的关照,这使得教育对幸福的关照超越庸俗的幸福,“猪的城邦”的幸福,而达到公共的幸福。
正是在每个人的人性被激活被引向卓越的过程中,教育关注并照亮了当下人的存在,这意味着教育关照了当下人的幸福,同时把人引向对自我卓越的追求,引向心灵的幸福。教育直接指向的是人的德性,正是在教育对人的德性的完满关照中,内含着教育对人的幸福的关照与引导。教育把人引向卓越的过程就是把人引向幸福的过程,教育对幸福的引导绝不是简单回到日常生活。现在教育中大量地表现出来的教育关注人的幸福的形式是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快乐,并没有把他们引向人性的卓越的追求。教育对幸福的关注在这种形式中实际上就被俗化了,这就降低了教育的品格。教育关注人的幸福是关注被引导的幸福,是提升了的个体存在的幸福。怎样增进个体人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基本主题,教育本身就是在对人进行价值的引导,教育所提供的价值路径直接开启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幸福的本质就是人性的卓越,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旨在个体幸福的活动,其基本精神旨趣正在于对个体人性卓越的引导,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就是对人性之卓越的追求与引导。人是一种偶然性的存在,在教育与幸福之间还横亘着命运。生而为人,我们不能知悉一切,我们无法洞悉命运的奥秘,我们总是有局限的存在,但我们追求幸福,力求超越自身存在的事实。教育关涉幸福,教育无法允诺一个人的幸福人生,但教育可以增进人生的幸福。也许现实生活有很多不美好,惟有凭靠良好的教育,让我们把幸福之根深植于心中。不管一个人在未来有什么遭遇,那些在优良教育的引导下,曾经在内心深处分享、见证过幸福的人,一定能坦然面对生活所周遭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失去自我。
做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
——《中国少年》歌曲正式发布
《中国少年》歌曲简介:《中国少年》由刘铁芳教授作词、廖勇教授作曲,是一首专门为中国少年儿童创作的歌曲。歌曲词作从中国少年培育理念出发,意在提振少年气象,宏阔学校精神。作曲则从当代少年儿童的审美特点出发,节奏感强,曲调明快。整首歌曲阳光向上而又轻松活泼,大气磅礴而又清新可人。本首歌曲作为中国少年培育联盟学校的传唱歌曲,同时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合唱歌曲,尤其适合做大型典礼、集体活动合唱歌曲。作者简介:刘铁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比较古典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学校文化促进会会长。长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教育哲学、古典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乡村教育文化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社科文库1项,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大学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1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读书》等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教育研究》发表论文14篇,有5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等全文转摘,并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转摘。出版10余部学术著作,其中《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书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
廖勇,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湖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歌剧《爱莲说》;舞剧《女娲》、《粉墨》;音乐剧《天桥》;交响曲《花鼓抒怀》、《边塞舞曲》、《秋韵》、《大秦颂》;影视剧《杜十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雪山飞弧》、《家》〈巴金);歌曲《大江南》、《红玫瑰》、《雪花白》、《那时的月儿》、《故土情》等。曾任北京国际电影节、CCTV新年音乐会、CCTV《唱响新时代》、郎朗钢琴交响音乐会等活动音乐总监。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CC丅V中国器乐大赛最佳中国作品奖、文旅部优秀作品奖、CC丅V春节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二等奖、电影金海棠奖、北京奥运会忧秀作品奖等国家大奖。曾与乌克兰国交、日本国交、中国国交及中国爱乐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台北交响乐团等国内外乐团合作。09年入选团中央《中华儿女》建国七十周年全国七十位杰出人物。长沙市砂子塘小学白鸽合唱团始建于1996年,现有团员68名。二十多年来,合唱团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歌唱“的宗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成为孩子们心中向往的社团。合唱团多次荣获长沙市中小学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一等奖、雨花区合唱展演一等奖,并多次参加省市艺术交流活动。2007年8月,合唱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2007中奥文化节”开幕式演出;2009年7月,合唱团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唱响,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中国少年的声音。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刘铁芳:儿童学习的关键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通过学习活动带出怎样的生命存在状态
叶水涛:推动“双减”落地的有力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专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专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