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庆明:为全民阅读探路——写作的四大“法宝”

李明庆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为全民写作探路

——2022新教育实验研讨会

专业引领叙事(下半场)点评

作者|李庆明




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讲述,有很多感触,一个总体的感受是,新教写作是在为中国的全民写作探路。

朱永新先生曾说过:“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父母,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而精彩的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随之终身受益。”

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写作,启动了“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教育在线博客写作”等项目,可谓硕果累累。如今,新教育在全民写作、互联网写作的时代洪流中,在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再次聚焦写作主题,意义非凡!


下半场的六位老师的讲述以缩影的形式反映了新教育写作的景观,展现了绚烂多姿的新教育写作。

一是不同凡响的语文写作。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苏泰州姜堰第二实小淮海校区的陈冬梅老师《用“发表”的力量生长小作家》的讲述。从她的写作园地走出了一群“小作家”。

语文写作是学生写作的主阵地,永远值得深耕细作。语文写作的成功深刻影响学生全部写作的心态和生态。但它常常是孩子遭遇写作滑铁卢的地带。大家不爱写作,害怕写作,不愿写作。姜堰第二实小语文老师陈冬梅的探索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陈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她身边的“小作家”肆意生长,以致《泰州晚报》把“小作家”栏目编辑权都交给了给陈老师,可见陈老师孩子的写作水平之高。但孩子文采斐然、风格不一的生花妙笔并非在孤立逼仄的“榨文”训练、机械采集“好词好句”等做法中获得。它得益于新教育独树一帜的常态化“一日阅读”也即“晨诵、午读、暮省”的额外奖赏,得益于陈老师自身坚持不辍的写作的感召,得益于她“拿着放大镜看见孩子的亮点”和“把美的发现、发表出来”的“两表”(表扬和发表)“约定”和“激励”,得益于她用“小作家在生长”的微公号为孩子搭建的平台,从而印证了布考斯基说的“什么也不能拯救你,除了写作”的见解!”如何把语文写作做得更好,陈冬梅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二是别开生面的学科写作。

新教育学生写作超越语文写作,在各学科领域遍地开花,形成“全学科写作”的新景观,并向我们展现了通过全学科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工具,也即国外跨学科写作所谓“以写促学”(writing to learn)的新理念和新视域。

江苏南通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初中数学老师茅雅琳在《诗意可抵岁月长,静待“数学”绽芬芳》的讲述中以她倡导和践行的“趣动数学”结出的数学写作果实,赋予了数学的美感与诗意。这特别不容易,在初中和高中存在中考和高考的导向,这时老师还能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引领,吸引学生从事数学写作,难能可贵。

茅老师致力于“趣动数学”研究,找寻到一座链接文学与数学、技能与情感的桥梁——“数学小论文”写作。每月底周末,学生亮出数学理性与文学感性交融的特殊作业——数学小论文。她以优秀数学诗文欣赏为基础,以表达真情实感为目的,以“一节新课的学习体会”、“一个概念的深刻剖析”、“一类题型的归纳总结”、“一道难题的思维过程”、“一种方法的推广运用”等为写作主题切入口,让数学学习走出一条诗意的路径,让学生成长的行走地带绿草如茵,鲜花盛开。9年不到的时间,孩子们累计撰写数学小论文1300多篇。


河南开封贞元学校科学教师石星星的《打开生命,看到一束光》,则用她的“科学写作”研发打开一束照亮科学教育的光。石老师对科学教育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独具慧眼地把“用科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的科学写作提升到科学核心素养的高度。

石老师令人信服地表述了小学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科学表达的目标与方法,她认为,小学低段和中段主要以写绘呈现认知发展,我手写我心,观察一朵花、一个动物,加以科学理性的解释,最后用写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涵盖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及生存策略和自己原有观念的更新与思考。她甚至鼓励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是与生命进行链接最好的方式,是感性认知与理性之思的整全表达。小学高段乃至初中的科学教育,则结合科学阅读和影视欣赏,引导孩子冲破现象谜雾进一步探究,走进更理性客观的领域窥探地球科学和物质科学领域的世界本质,从事科学论文写作。石老师分享了五年级课程穿越及落实为例分享了科学写作的两个精彩案例。人均论文6篇,人均字数1500左右甚至有的孩子每篇字数达到3-5千的骄人成绩,揭示了科学写作“以写促学”的真谛!



三是成就自我的教师写作。

教师写作是成就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新教育写作不仅在学生学科写作上有突破性建树,而且在教师写作领域起步很早,独领风骚,影响巨大。湖北松滋市实小黄华斌校长的介绍堪称教师写作的新型典范。

黄华斌校长在《以笔为马,奔赴教育的诗和远方》的讲述中介绍了他们学校教师团队的“生命叙事”特色。学校借助新教育“生命叙事”的理论和独特方式鼓励教师写作,他在五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的做法:

首先,通过“项目驱动”,营造教师叙事场景。取消各类常规工作总结,代之以“教育叙事”,这很不简单。我做了20年的校长,也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后来越来越觉得教师叙事,包括管理人员、校长的叙事是在太重要了。

其次,通过“会议分享”,听到教师拔节声音。变“教师例会”为“榜样故事会”,变“班主任例会”为“优秀案例叙事研修”,变“读书会”为“读思会”,促进教师口头和书面写作。

第三,通过“上清走笔”,呈现教师生长模样。黄校长在自己的公众号开设了以一个“上清走笔”专栏,专门推送老师的“生命叙事”400多篇,成为有影响的地方品牌公号。

第四,通过“故事首席”,编织教师幸福生活。以前我们讲校长是“课程首席”“教研首席”“教学首席”,黄校长则把自己变为“故事首席”,来编织教师的幸福生活,其实是用写作作为学校管理的手段,用黄校长的话就是做好“笔尖下的管理”,不放弃校长讲故事的机会,不是长篇大论,布置事务,而是一有机会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和教师一起营造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五,通过“叙事研究”,助力教师找到门道。教师的成长和他的研究方式、模式、路径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以前甚至现在还在要求教师写正规的论文,但是黄校长抓住教师成长的独特性,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并且引入梁衡的“五字诀”即形、事、情、理、典,作为“叙事标准”,形成写作策略体系。


四是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写作。

共同体写作是新教育的一大创举。共读共写、共同成长,成为建设教师命运共同体、学校命运共同体和教育文化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成为朱永新先生所说的共同体每个成员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下半场的讲述中,有两位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共同体写作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做法。

首先是任敬华的“弘毅班”在共写随笔中让每个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自江苏省新沂市行知学校的任老师的《在书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讲述向我们介绍了她带领“弘毅班”的孩子们和新父母们开启共写之旅的故事。他们通过“家校信:架起心的桥梁”,通过“真情诗:传递爱的力量”,通过“随笔集:记录美好时光”,在相互激励一起书写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教育生活的美好,还遇见更好的自己!

任敬华老师总结出“海阅读、深思考、引诗情、宽视野、大分享”的“弘毅读写模式”,在享受诗意生活的同时,写作水平也突飞猛进。这几年,孩子们在各类诗歌作文竞赛中近100人次获省市级奖,有的被中国家庭报等平台选用。任老师也发表文章近30篇。



其次是卢振芳老师的“师生共写”结成心灵密码,让大家享受风景无限。

山东滨州逸夫小学卢老师《情满心怀,花开笔尖》的讲述一开始就以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们:“如果有一粒种子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把整个春天留住,这粒种子便是新教育;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结成心灵密码享受风景无限,这种力量便是师生共写。”

从2014年与新教育“师生共写”结缘,从“海燕班”到“溢彩童年班”,从“扬帆班”到“太阳花班”,共写成长了四批孩子,也让卢老师青春焕发,更体验到和学生共同编织的幸福。她从“引领启写”“活动助写”“激励促写”的“启航·上路”,到“种植导写”“拓展扩写”“发表励写”的“激趣·追逐”,再到非同一般的“回响·收获”。卢老师一直做“有故事的老师”,让学生沐浴在故事里;学生们继续他们的日记,让日子生活在幸福里。7年陪伴,四届学生的“温暖故事”突破百万字,在各类杂志发表文章无数,在作文大赛获奖无数,教师也发表文章10余篇。师生共写让卢老师倾心于诗意的生活、醉心于美丽的过往,找到了年轻时的幸福模样。

接下来,我想结合六位老师的讲述,谈谈我对新教育写作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共同体写作,必然有一些基本问题、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我们写作和成长的向导。


新教育写作与新教育阅读一样,硕果累累,光彩照人。何以如此,有无秘密?这些精彩的叙事对我们进入新教育写作的堂奥有何启迪?

我们看到,市面上有大量的关于“写作秘诀”、“写作宝典”之类的著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也可说是充斥图书市场。好多人认为写作是有秘诀的,对此,我很谨慎地加上一个双引号,表明我自己觉得写作是否有秘诀,还说不清楚。我现在能做到的是先把自己各种杂乱的想法先“清空”,然后回到一个原点上,来谈谈写作“秘诀”的看法。

首先要承认的是:写作是难的。

这里套用了苏格拉底的一个说法,当年苏格拉底和弟子们在谈论“美”的问题时,说了一句“美是难的”,美到底是什么?你说不清楚,大家七嘴八舌,你说美是这个,美是那个,这是美的,那是美的,最后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说了一段这样一个看似定义又根本不是定义的话。

写作也是难的。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说:“我在写作时,感觉自己就像是个四肢全无、只能用嘴叼着蜡笔画线的人。”

不少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对阅读乐此不疲,却对写作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我在招生期间让家长写作,很多家长非常惊讶、紧张和犯难。“怎么还让我们写作啊?!”阅读是输入,主要是读者与文本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写作是输出,则涉及写作作者、生活、读者、媒介等之间复杂得多的关系,还与作者的个人素养,他对现实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对读者心理的预期与认知,对写作过程的运思与表达,如此等等有关。因此,相对而言,写作遇到的困惑更多,难度也更大。

但写作与阅读得关系是如此密切,它们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写作,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你就只能做个“没嘴的茶壶”,你就只能拥有一个封闭得人生。

尽管写作是难的,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写作并不神秘!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尽管开始也害怕写作,但在中学时代就爱上阅读与写作,那时还在“文革”时期,因为崇拜自己的语文老师,背过《新华字典》《成语小字典》,抄过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王力的《诗词格律》等书,写过一些古诗和现代诗。

大学生活读的是中文专业,那时写了很多论文、诗歌,包括年轻时代必写的大量书信等等。81年大学毕业进入师范工作,继续以读书和写作取乐。写过大量诗文,发表或出版过不少学术论文或著作,有300余万字,涉及文史哲好多领域,仅仅百科全书的词条,我一个人就写了二十多万字。不过也有五六百万字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的文稿束之高阁,羞于见人。现在退休了,再回头看看这些文章,觉得还可以加工加工拿出来发表。

到底写作有没有“法宝”?我还是谨慎地在这两个字上面打个引号。我结合刚才的六位老师或校长的讲述,结合我个人、弟子和我闺女李筱寅的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从来没有指导过她,她也从未进过什么“写作班”,但很小的时候就写过分不少童诗,小学就写过文学评论,比如评论过王熙凤,拿过奖,还出版过小说集。秘诀在哪里?其实不复杂。写作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新教育写作追求平民化、大众化,用不着像作家那样,特别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那样要求自己。那样的作品不要说写了,我们看都看得很累,比看论文还要累。“法宝”究竟在哪里?


说得通俗一点,我总结出写作的四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是“源:感物而动”。

写作是有源头的。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感物而动”。总有什么让你感触、感受、感染了,有了写作的素材。因为写作来源于生活,这是写作的第一原理。刘勰就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几句话基本事就把写作最基本的“秘诀”揭示出来了。关于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得非常详细,就是讲“词”与“物”的关系,“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比如:“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我们要“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因此,新教育写作一定要植根于我们以幸福完整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生活。在广义的教育生活里,我们孩子的生活、教师的生活、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精神的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你只需要细心地观察,细心地积累。有了这个源头,你还真不要担心不会写作,或者写作很难。所以,应当强化生活的感受、生活的积累和生活的感悟。

第二大法宝是“流:以读促写”。

生活是“源”,那有没有“流”?有,那就是阅读,就是“以读促写”。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说过一句话:“如果我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把阅读看得如此重要。也许你可以改为“六分用来生活,三分用来阅读”,但阅读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比单纯的搜肠刮肚地写作重要得多。生活是“源”,阅读是“流”,二者结合,写作才能源流汇响,盈科而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能像科举应试那样,把读的经书和写的文章完全没有区别地缠结在一起,写作的文章无一字无来历,这样的读写结合不可取,应该摈弃,应当在读和写之间保持一种张力,不是全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而是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理解,在阅读中发现作者独特的表达,他的修辞技巧,反复咀嚼,读着读着,就把对作者生活的理解和修辞的应用,就会慢慢汇入自己的内心,化为己有。那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第三大法宝是“心:情动于衷”。

用《毛诗序》里的话来讲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是有心理活动的。单纯有生活,有阅读,没有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感情是最重要的,因为感情是一种驱动力,而且贯穿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像刘勰所说的那样“缘情而缀文”,而不能“为文而造情”,现在的语文写作就有类似的问题,只有用感情来写作,阅读者才能“披文入情”。当然,写作的心理不单纯是情感,写作的“情”与“理”,与“构思”,与“思维”,与“想象”等等都分不开,写作是把真情、深思、构想、想象等融为一体的心理活动,只有那样,才可能写出好文章。

第四大法宝是“辞:咬文嚼字”。

写作最终需要借助语言的表达,也即修辞,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究竟是用“推”呢,还是用“敲”呢?这就需要琢磨,就需要训练。当然,你有写作天赋,或者写多了,修成正果了,可以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就能“一挥而就”,但是为了求得进步,或者为了精益求精,就需要经历咬文嚼字式的训练,所以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中就指出:“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尤其是初写的人,得需要一些训练。有的人写作不“打腹稿”,有的人需要“打腹稿”,这里面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一般还是需要“打腹稿”,也即需要“构思”,需要训练。你看那些一流的作家,一流的诗人,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琢磨的训练,要经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坚毅。我们今天的叙事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可能都是改了一稿又一稿,并非一下子就出口成章的。所以,我认为写作就这么多“秘密”了,还有更复杂的吗?当然有。如果你想成为大作家,你可以研究各种不同流派和不同主义的写作,那也没有问题。但从教育写作平民化、大众化,全民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无非也就这么四条了,如果这就叫“秘诀”的话,那就叫它“秘诀”吧。但在我看来,它们还真不是什么“秘诀”!

这就是我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述产生的总体感受。最后,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践行新教育写作,共创全民写作时代!

朱永新:真实美好的旺苍新教育;殷才昌:红城绿谷飘书香,师生共写话成长
李镇西:教育写作是为什么?——兼谈三类教育教师的写作(您是哪一类)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