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安静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教育需要安静,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缺乏智慧的基础教育等于没有教育!

王栋生 张克运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义,生活的价值便更真切,我们心灵的诗意和远方才会如约而至。

学校、校长、老师安静下来,
才能让学校静下来
作者|王栋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名教师,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保持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就有可能在整个教育中起作用。

面对流行风潮,学校和教师只要敢于放弃,就有可能保持学校和课堂的安静。教师有能力,管理者有务实的决心,既敢于抵制“政绩观”折腾,也不纵容民粹思潮干预教育改革,改变教育状态,不是没有可能。


有老师问,我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常识”?很简单,我是教师,背离教学常识,就误人子弟。我说过,我天分不高,遵守常识让我的教学少犯了错误,仅此而已。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强调守本分,或许能让那些恪守常识的老师安心教学。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1

缺乏智慧的基础教育等于没有教育

人接受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

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

基础教育如果缺乏理想与智慧,等于没有教育;更危险的是教育违反常识,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

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些,本是常识,然而,瓦釜雷鸣,终于念出一套歪经。



2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

学校热衷作秀,就不能不上升到职业廉耻高度加以评判了。一所学校,能把无教育价值、甚至反常识的事在形式过程上做到极致,以如此的坚毅去从事低智商活动,这种示范,对中小学生思维的伤害很可能是终生的。

因为浮躁,往往无视常识也不讲逻辑。

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回避矛盾,不能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出解释,我们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

学校、老师、课堂都需要安静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教师安静教书才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地思考复杂的问题,又能展示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庶几可以安心地学习。

在一些相对安静的学校,人的心境会变得辽阔。有校长对我说:“我们是所普通学校,生源一般,升学率不太高,也没有什么特色。”老师说:“没什么人来听课参观,领导不常来,评比没份,学生没吃太多的苦,蛮好的。”校园整洁,没什么标语横幅,会议室布置简朴,没什么奖牌奖杯,学生举止礼貌,老师态度温和。我觉得很好,正常,像从前的学校。

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某校长跟着学生春游,有些意外,因为很多学校取消了春游;学校要学生交“家长签字同意”,动辙以各种借口取消春游秋游。这位校长说,市里通知一句“要特别注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一些学校便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不安排春游秋游和社会活动,但补课却十分主动,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课堂正常了,学生的学习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会提高。有这样的学校:例行的检查验收,由“班子”接待应付,尽量不劳烦教师,让他们安心教学;某项节外生枝的检查或评比落后,被上级批评,校长恬然自安,不以为耻,因为学校不愿为了一纸表扬逼迫老师学生参与形式主义的折腾。

有所学校,校长一学期只开了三次教师大会,校长解释,“学校本没那么多事,不要折腾老师”。他认为,每天和老师在一起,听到很多有益的建议,教师最了解学生,最有话语权,学校必须倾听教师的教学主张。的确,每所学校都有学养高的教师,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能远离尘嚣,保持冷静,以他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带领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管理干部热衷制造“特色”,编出各种排比句顺口溜?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热衷上表演课,追逐“赛课”?中小学怎么会有那么多“课题”?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


4

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
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

没那么简单。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领导东张西望,老师左右为难,学生疲于奔命,学校的喧闹,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学生长期被过重的学业负担困扰,如果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体现,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精神?

现今校园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坚守常识反而比胡闹困难。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人对抗环境的能力,一名教师在喧嚣的氛围中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则省时省力;但是,放弃教育常识,对一些教师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

教师能不能保持职业理想,能不能从工作中感受职业幸福,既取决于他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追求。如果教育价值观混乱,学校文化必然变质。

“理想主义”有害么?教师富有教育激情是幼稚么?教师职业态度为什么不能单纯一些?如果他服从民粹顺应世俗,心中只有教育之利而无教育之美,他的学生能学到什么?教育者就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如果他过于“现实”,他教出的学生至多是精致的市侩。

如果“现实”落后庸俗,教师是不是也得“尊重现实”?有没有其他选择?是顺应现实还是改造现实?顺应落后的教育状态,并不难,只要装作没看到就行了。可是,学生在看着教育者,学校和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


5

老师和学校有能力保持独立性

我不认为一名教师只配“顺应潮流”,听天由命,我也不认为一所学校无力保持理智保持独立性。在现有条件下,仍有把事做好可能。事在人为,一些本可以做到的事,就是因为软弱、不作为、生事、争利、避责,拖成了老大难;面对流行风潮,学校和教师只要敢于放弃,就有可能保持学校和课堂的安静。教师有能力,管理者有务实的决心,既敢于抵制“政绩观”折腾,也不纵容民粹思潮干预教育改革,改变教育状态,不是没有可能。

这些年结识了不少老师,他们对我讲述课堂上发生的事,讲教学之难和教学之美,我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到炽热的职业激情,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遵循规律,恪守常识,是职业素养;当今之世,这种职业态度也许平淡无奇,甚至学生受时风影响对正常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一名有理智的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未来的时代也必然敬重这种平凡教育的高度和品质。

我尊敬那些安静的老师,他们完全不顾一波波涌来的浪潮,对喧哗嘈杂充耳不闻,他们静心教学,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他们不愿被社会风气绑架,不肯牺牲学生的学习去争升学率,不让庸俗的名利观玷污职业荣誉;他们乐于在“普通学校”当“普通教师”,过普通的生活,在平凡的工作中提升职业品质。一名教师,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保持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就有可能在整个教育中起作用。

在安静的学校,学生安静地学习,他们的思想在自由地飞翔。一所安静的学校,会成为学生的童年记忆青春记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他们能体会到“正常”的重要。

童年只有一次,少年并不漫长,属于校园的青春,也只有几年,如果学校能真正的安静下来,学生也许能得到他们渴望的美丽人生。

安静的力量,丰富的安静——静下来做自己,安静做事,是最靠谱的修行
做一个安静的舞者——把教育过成诗的样子

教育需要安静,
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
作者|张克运  
来源|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张克运老师在本文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需要,其实就是教育应该达到的共识。一旦产生了共识,很多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吴非老师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有老师问,我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常识”?很简单,我是教师,背离教学常识,就误人子弟。我说过,我天分不高,遵守常识让我的教学少犯了错误,仅此而已。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强调守本分,或许能让那些恪守常识的老师安心教学。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其实很多教育名家都曾提出相同的期待。张克运老师也不例外。他曾说:“凡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结论可能会不一样。教育就是这样,人们众说纷纭。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对任何事物,人们总有一些共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张克运老师的文章,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育需要安静一点儿
 
让教育安静一点儿是一个共识。但是,要真正做到安静是不容易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自身总是希望有些彩头让大家都知道。比如宣传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学霸,其实搞这些彩头很多是向着利益而去的即便向着教育而去,也只是向着教育利益而去的附属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检查考核、不当干预。政府办学,接受一些检查和考核是必要的,纳税人的钱可不能花得不明不白,花了没效果更不行,这就需要检查、督查和考核。但如果过度,就又走偏了路子。

三是媒体和社会参与过度。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本身是好事情,但有些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见风就是雨,以讹传讹,搞得教育杯弓蛇影甚至人人自危。这就需要办学者有定力、有能力、有智慧去应对。如何应对呢?坚守教育底线,遵循教育规律,知道应把学校带向何方,把学校的教育做成什么样子。如果人云亦云,那就麻烦了。
 
教育的安静,大多来自办学者鲜明的教育思想、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忠贞不渝的热爱。


教育需要理想
 
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行的。教育也一样。多一些理想,就可以少一点儿斤斤计较;多一些理想,就可能减少抱怨和马虎了事。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和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可能差得多的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的缺失,这是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谓职业倦怠,职业愿景、工作积极性消怠,哪个不是因为缺失教育理想?人一旦没了理想,就会短视、焦躁、功利;人没有了理想,就变得无生机、无力量、无所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呢?从事教育,一定要有某种想象、某种期盼,把这种想象和期盼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比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比如,教育终究是美好的,只是过程艰难而已;再比如,教育好孩子,就是一种人生修行;等等。这都可以算是教育的理想。
  
有了理想,就可以如习总书记讲的:“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这是我们教育人实现理想的指明灯。


教育需要守望
 
叶圣陶说,教育像农业一样。这句话描述出教育的整个生态。农业是怎样的呢?辛勤耕作,播撒种子,细心呵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然后静静守望,丰收自来。育人跟种庄稼何其相似!只要我们辛勤工作,细心呵护,按照教育规律来,可能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了。你着急也好,生气也罢,孩子的成长总是以他自己的姿态缓慢而坚实地进行着,没有人可以阻挡。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义,生活的价值便更真切,我们心灵的诗意和远方才会如约而至。
 
如今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1)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2)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
  
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

“10岁。”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 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 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4)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 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5)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你看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内心。
 
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