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必要不发布,媒体不应给新闻打多余标签

李霞 红辣椒评论 2022-11-27

第七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精彩开启……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 10000元>点击了解


非必要不发布

媒体不应给新闻打多余标签


■ 李霞 (中国人民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微博上一“无业研究生偷换菜市场商家二维码获刑”的词条冲上热搜,范某因为无固定工作,偷换菜市场商家二维码获利3700余元,构成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其实,主要的新闻架构本身无可指责,但是新闻标题以及行文中出现的“无业研究生”引发了部分网友的争议:小偷就小偷,和研究生有什么关系。“无业”“研究生”与新闻本身的关联其实并不大,这些身份类词汇出现在报道中,与其说是在定标题,不如说是在打标签。


其实媒体在报道中“打标签”的做法并不少见。例如报道中喜欢提到的“女”字标签:女硕士爬奔驰车上哭诉、女律师遭“碰瓷”执法事件、女贪官的“桃色”新闻,等等。还有在法制类新闻当中常常出现的名校标签:北大谢振宇事件、复旦投毒案……


抛开这些标签,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公众应不分性别被平等对待的权利,是刑法针对公民而不针对学历的原则,是个人理应拥有职业选择的自由,而这些,都和被打上的标签无关。


媒体报道新闻为什么要打标签?这些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媒体人在进入行业工作之前没学过吗?笔者想不是。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标签容易让受众记住、更容易引起受众的讨论,媒体从而可以得到更大的点击率。在这条“无业研究生偷换菜市场商家二维码获刑”的新闻下,更多人的评论是:“研究生白读了”“研究生都那么难就业了吗”,网民围绕这些简单直接的标签进行讨论、戏谑,媒体的点击率上去了,但是新闻本身的价值却下来了。


李普曼曾把新闻比喻为“黑夜里的探照灯”,光束照亮的地方就是我们能认识到的地方,而媒体的报道范围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范围。网民在“标签化”的新闻浸染下,也会对各类人群打上“标签”:高学历人群可能是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买菜的大妈很可能下一秒做出不文明的举动死不认账、女性身居高位的原因是与他人有染……这些“标签”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偏见,加剧了社会的撕裂感。新闻本身的公共性,也因为不必要的信息透露,把公众视角引向了猎奇。


在“切实际”的点击率追逐的时代,媒体有多少时间回望“不切实际”的新闻理想?媒体的职责是报道事实,但是此处的“事实”应该是用新闻核心内容相关的“核心事实”,用边缘化的信息吸引大众眼球无疑是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在报道新闻时,媒体人不仅要有对单个事实进行核查的细心,更要有对于整篇新闻报道倾向的把握,以及对报道将发生何种连锁效应的预判。




<<往届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第7届“评论之星”选拔赛公告-

-那些年,摘下“星星”的你-

-第6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陈舒睿-

-第5届“评论之星”:重庆大学杨元瑞-

-第4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岳永婕-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