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古诗的爷爷火了,“和诗以歌”利于文化传承
第七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精彩开启……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 10000元>点击了解
唱古诗的爷爷火了
“和诗以歌”利于文化传承
■ 欧慧晶(山东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11月5日人民网报道,近日,一位83岁的苏州老人王敬义在社区走红。他用两年时间,用天籁调、酒令调、鹿港调等9种古代民谣曲调为60首古诗配曲。同时,王敬义曾在多所学校教授古诗吟唱,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到基础教育中,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和诗以歌”其实并非当代传承诗词文化的新兴举措。古代传达诗词文章,多采用文字和声音形式。其中,声音形式主要分为“念”“诵”“吟”“唱”四种。相比于“念”“诵”仅使用语音表达,“吟”和“唱”都包括了唱的元素。先有诗歌才有文字,在文字发明以前,诗歌也是通过唱的方式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此,老人“和诗以歌”之举的走红,本身就是古老传播形式在当代焕发出新活力的体现。
在当代,对诗歌加以配唱,以“乐语教国子”的行为,对诗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正如王敬义所言,“音乐能将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表达到极致”,乐声所传递的美感,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兴趣,从对声韵之美的欣赏,进一步促成成对诗词内涵的品读和领悟。另一方面,吟唱的方法更有利于诗词的传播和普及。“和诗以歌”不仅便于记忆和流传,在基础教育层面,以此代替“全文阅读”的强迫式背诵,对于孩子的文化底蕴培养也大有裨益。
从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到《在那东山顶上》《但愿人长久》等广为流传的古诗词歌曲,再到叶嘉莹等国学大师的吟诵课……当下,既有用现代唱法演绎传统诗词经典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亦有如王敬义老人般以古民谣调为古诗词配曲创作的“唐诗吟唱集”。用曲调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流传的不仅是曲,更是歌曲背后的风骨。当然,也要看到,通过吟唱传承诗词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在当代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在旧词基础上谱新曲并非易事,如何让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相得益彰,内容创作者重任在肩。
“诗之为用,乃是要使读者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富于感发的、不死的心灵”。会唱古诗的爷爷走红的同时,呼吁文化工作者继续打磨和钻研“和诗以歌”的传承方式,发扬诗词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往届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那些年,摘下“星星”的你-
-第6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陈舒睿-
-第5届“评论之星”:重庆大学杨元瑞-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