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贫困生的“树洞”,纠正着“贫富”的定义
第七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精彩开启……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 10000元>点击了解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
纠正着“贫富”的定义
■ 魏泽鸿(湖南工商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文章直抵人心,相关评论区的敬佩与赞誉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其实类似议题自今年4月以来多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网络就已引发广泛关注,但大抵带着些“贫困”与“高学历”相映称下所营造的“励志”语态。或许人们可以将视角拉广一点,透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对另外一种贫富的定义进行思量。
提到“贫富”二字,人们恐怕最想起的还是那圆形方孔的小物件,或是那张红红的嵌着金线的票子。的确,物质占有的多寡从来都是评判一个人贫富的硬性标准,并且这种标准正变得更加“现实”。因此唯“物质”论大行其道,以至于人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被迫与物质挂了钩,甚至出现了绝对化的倾向。在这套逻辑之下,多少寒门子弟的未来被所谓的“物质”绑架?多少被打上“底层人物”标签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但无论是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古之圣贤,还是如今艰难求学、知恩图报的清华学子,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倔强纠正着人们对于“贫富”的固有定义。人的“贫富”从不单以物质占有来衡量,精神上的富足也应该被人们所关注与肯定。报道中的学生虽自称“困难户”,但人们没有看到诉苦,看到更多的是他对待同学的真诚、对待社会的感恩、逆境求生的独立与敢于规划未来的乐观。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给予。“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在索取、占有与给予三者之间,恐怕还是给予者最能称得上是富有。超越贫穷,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走出大山并不难,难的是走出将自己固化为索取者与弱势者的“大山”。
物质上的贫穷不与精神上的富有绝对挂钩,现在的贫穷不与未来的富有绝对挂钩。古人道:“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有些人“人穷志短”更有人“人不穷志也短”。为什么网友们纷纷在此报道中表示泪目与欣赏?因为人们渴求这份稀缺精神的富有,为什么这类“励志”故事总被刷屏?也恰是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冲刷着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中所导致的疲态与空虚。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不断推广,“贫困生”们只会越来越少,但是在这一群学子身上所显现的坚韧、独立、乐观、拼搏、感恩等品质将继续在不同人身上流传。
其实,对于“贫富”的定义已是老调重弹,一味钻语义上的牛角尖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文明在进步,人们有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不妨在“贫富”之上增添一些注脚,丰富它的含义。让精神文明与道德品质在社会“贫富”评判标准中占多一些比重,给物质贫乏者在进行自我定位时不再被“贫困”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往届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那些年,摘下“星星”的你-
-第6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陈舒睿-
-第5届“评论之星”:重庆大学杨元瑞-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