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北京国际摄影周,她们也值得一看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资讯

专题

海外

业界

更多

关键词:十月 周末 摄影展 推荐


当代影像艺术展:不关心人类时间:2017.10.12-10.22

地点:北京·尚8美术馆


“风物”之水,2016 木格


马夫策划的当代影像艺术展《不关心人类》,由五位当下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组成。展览在尚8美术馆呈现,此馆也是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分会场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璐的《新山水》,是他近年来坚持的一个长期项目,作品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与担忧。迟鹏的《站在自我的半空》集合了近年来他创作的多个系列的代表作,作品以对生命的自我审视为表现方向,在创作手法及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子影像的强大功能,实现超时空意味的画面。曾经以纪实作品《回家》而备受关注的木格,今次以一组安静、平实的静物样式的《尘》不动声色地呐喊着生命。留美化学博士张晋,放弃专业所学成为自由艺术家,他的系列作品《又一季》,让他在当代艺术领域赢得声誉,本次展出的《纳米铜》或与他曾经的化学研究有着莫名的关联,相对抽象的画面把观者拽离凡尘而投向未知的世界。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徐国峰跨绘画、摄影两界,被称为《乐园》的一组作品,包括油画、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其表现方式还是他标志性的以中国传统戏剧情节或人物来言说当下现实。通过这五位在当代影像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可窥见如今影像的发展状况与趋向,并获得欣赏的愉悦与深沉的思考。


德国8: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时间:2017.9.16-10.22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科尔在勃兰登堡门,2015 安德里亚斯·穆埃


作为“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在摄影层面的体现,“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展出了伯恩和希拉·贝歇、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斯特鲁斯、坎迪达·霍弗、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和卡塔琳娜·西维尔丁(Katharina Sieverding)7位当代德国摄影家的52件作品,把在教科书和网络上无法领略其气场和细节的一件件大型摄影作品带到了北京的观者身边。由贝歇夫妇开创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既是德国当代摄影的里程碑,也逐渐成为了德国当代摄影的标签,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将观看者从书本和网络上获取的对该学派的间接认知,转化为感性的直接体验。观看者会发现过去对于这些巨大尺幅作品的一部分间接经验在这种转化中得到确认,而另一些“二手知识”则成了新的有待探究的问题。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Walter Smerling)担任总策展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极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


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

时间:2017.9.16-12.31

地点:北京·OCAT研究中心



天龙山石窟第二窟右壁佛龛数字复原图


此次展览为2017 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遗址·实物·传记:考古与摄影”,由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历史环境图像资源库主持。使用幻灯片、数码照片等展示不同文化中考古语境下的文物和遗址,拍摄地点涵盖欧洲北部、非洲北部及地中海东部等地区。并展示了同一文物或者遗址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展览呈现了约150年来文物与遗址流变的历史,用视觉与想象勾勒遗址与实物的“传记”。

第二部分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主持的“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东亚艺术中心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散落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了广泛的记录与归档,并结合石窟和流失造像的三维信息,实现对石窟整体原貌的数字重建。本部分展览也是一次将历史图像与新数字显示技术(视频、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探索。


刘立宏:风物一城时间:2017.10.21-12.21

地点:北京·希帕画廊


松,刘立宏


本次展览呈现了刘立宏近些年新创作的摄影作品《松》(2013—2016)、《溪山图》(2017),以及单屏录像、影像静帧作品《体育馆-万象城》(2005—2012)。展览由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担任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杨莉莉担任学术顾问。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刘立宏是中国当代摄影教育领域的有力实践者,其近30年的摄影创作也受到业内人士的持续关注。从早期带有情感投射的黑白影像《游移》到描述个人记忆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工业城市花园》《冬至》《消失的土地》,再到寄情于景的新作《松》和《溪山图》,刘立宏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摄影承载的记忆功能而展开。


杉本博司、常易、张巍 | 共同的记忆:摄影作品第二季时间:2017.9.13-10.19

地点:上海·杜若云章画廊


California Condor,2012 杉本博司


摄影作品一定是物质世界的真实写照吗?社交网络里朋友发的生活照大部分时候离事实还不太远,报纸上的新闻照尽管片面大部分时候也是真实的,但是在杉本博司、常易和张巍三位艺术家眼中,摄影通向的是一个无形世界,是一个记忆的维度。就像杉本博司的海,人们看到的不是海,而是梦境中的一个画面,记录下了从远古时期就传承下来的人们对海的记忆。就像常易拍摄的名人系列,观者看到的从来不是明星本人,而是大众记忆中她们的一幅幅荧幕画面。就像张巍的《人工剧院》系列,用全世界都熟知的面孔却揭示了大众记忆构成的本质——不过是媒体拼凑来的制造品。


严明《大国志》& 张克纯《溪山无尽》 双个展

时间:2017.10.14-11.14

地点:浙江温州·年代美术馆


礁石上的男子 严明

桥下上体育课的人 张克纯

严明和张克纯,他们在河流、山川、高原、峡谷中行走, 他们用一幅幅静谧的影像对抗着这个时代令人晕眩的速度,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路边,而通常它们只会在我们的车旁一掠而过······

在严明的照片里我们会发现那些寻常可见的“中式”景象的遗存被他煞有介事地堂皇呈现,小镇青年和拈花路人的无言一刻,在他这里成了史诗一般的恢弘肃穆······总之,那些在生活中越是容易被忽视的人,在现实中越是容易被遗忘的物,在严明这里越有可能被郑重对待。而张克纯的景观虽是彩色,但却不是艳丽的旅游观光,也不是探险式的地理考察,他没有用陈词滥调去对所谓的大好河山进行空洞的赞美,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在快速发展面前的山河凝重与人事剧变——虽然影像静默,人如蝼蚁,却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在隐忍。


港口城市: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时间:2017.10.21-11.16

地点: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大连幻景》系列之一,2017  杨圆圆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是中国港口博物馆委任何伊宁和王欢策划、组织的展览项目,希望借助摄影这一可以跨越艺术与非艺术语境的媒介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发展中的问题。本项目选取7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泉州、广州、南京、上海、香港和大连)作为切入点,尝试利用摄影作为文化生产模式的功能,去分析上述港口的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呈现, 并讨论现代的港口城市与传统交接中所表现出的地域特点,或是与历史或现代语境相关的话题。

展览邀请了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摄影艺术家陈文俊&江演媚、黄臻伟、李超瑜、徐浩、杨圆圆、郑川和朱岚清,分别就这7座港口及其所属的城市进行实地拍摄。他们分别从自身兴趣和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上述地理区域的港口、腹地、贸易空间,以及空间内所开展的人的活动进行挖掘,最后通过平面摄影、录像、声音装置等媒介展现其成果。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时间:2017.9.15-10.20

地点:湖北武汉·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我的白衣骑士,2011  斯嘉丽·胡福特·格拉夫兰德


展览由冯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晓松、魏皓啟(新西兰)、张婷、严舒黎、夏梓组成策展团队。展览主题为“应力场”,借用的是物理学、地质学术语:所有的机体受外力影响时自身结构产生变形,对内强化为内在结合力,对外则形成反抗外因的反作用力,其结果则是“应力”所呈现的整体形态。展览以此为关键词,强调直面当下各种问题的艺术创作,应该逐渐打破从内到外逐渐套路化的思维,构建一个以视觉为主体的全方位的“应力场”,并传递给艺术之外有同样关心这些问题的人。

共有57位中外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涉及摄影、影像、装置、雕塑、绘画、行为、声音等多媒介方式。参照“应力场”的作用类型,策展人将参展作品分别归入“塑力”(塑造事物的促进力、影响力)、“合力”(作用于同一事物上的多种力之和)、“变力”(形变与所受力之间的一种转化关系)和“隐力”(凝聚于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四个单元。艺术的“应力场”本质上是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展场之间形成的交叉与重叠,对话与对抗等多重关系。


昨天的中国——阎雷 法国摄影师行摄中国三十年时间:2017.10.1-11.15

地点:福建福州·融侨艺术空间


福建泉州惠安县崇武镇,1996  阎雷

展览由陈旻策划。1962年出生的阎雷(Yann Layma)是继亨利·卡蒂埃-布勒松、马克·吕布和刘香成后,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之一。展览展出了50余幅阎雷摄影作品,配合“阎雷在中国纪年表”的图文阅读装置,展现摄影师30年来在中国的行摄旅程,以图像勾画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展览增加阎雷于福建地区所拍摄照片的篇幅,包括1996年从深圳至上海的公路行旅中所拍摄了福建土楼以及闽南地区、福州平潭和闽北渔村等地的影像。

2017国际城区影像节时间:2017.10.12开幕

地点:广东深圳·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万象城等


流觞(全球沙滩记忆考古),2012  汤南南


国际城区影像节由位于深圳的大乾艺术机构发起创立于2014年,是一个以城区的名义发起的、基于“大影像”概念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2016年,国际城区影像节以“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为主题,希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由这一主题的语法变化延伸出的多重意义。2017年第4届国际城区影像节延续了“我是他者”这一主题,并希望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届影像节包含了主题展单元、摄影单元和公众单元等一系列活动。主题展单元“图像的框架”由董冰峰担任策展人,呈现了实验影像、动画、跨学科实验、现场艺术、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的作品。展览邀请的汤南南、冯梦波、邱黯雄等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观看“图像”这一话题,并对观看机制本身进行了思考。摄影单元与玛格南70周年全球庆祝活动结合,是玛格南在中国以官方名义开展的最大规模活动。公众单元则以“城市与我”为主题,设置了公共影像创作计划,向公众征集关于深圳的摄影作品与故事,并邀请摄影师参与创作。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时间:2017.7.22-11.5

地点:美国波士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白色谷仓的一侧,1915  查尔斯·希勒


“查尔斯·希勒:从多伊尔斯敦到底特律”(Charles Sheeler from Doylestown to Detroit)摄影展举办之目的是为庆祝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FA)一举收藏到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最完整的摄影作品。作为20世纪美国最佳私人艺术品收藏之一的莱恩收藏(Lane Collection)于2012年归属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有,其藏品就包括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创始人之一的查尔斯·希勒在其摄影生涯中创作的3个重要系列的40张照片:1916年至1917年拍摄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镇建造自18世纪的房屋结构,1920年至1921年拍摄纽约曼哈顿建筑以及1927年至1928年拍摄密歇根州底特律福特汽车工厂的影像。

查尔斯·希勒是20世纪因使用摄影技术辅助绘画创作而闻名的艺术家之一,他拍摄的具有前卫艺术意味的工业和城市风景系列影像,与其绘画作品的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具有一脉相承,以线条鲜明精确、结构严谨简单的特征而被称为“精确主义”(又称“立体现实主义”)。“精确主义”画派只在美国一地滋长,作为当时美国艺术运动的一种新精神,对之后波普艺术等流派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王瑞)


新闻摄影的诞生:1894-1945年乌尔施坦出版社照片展时间:2017.6.23-10.31

地点:德国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


勃兰登堡门的政府军,1919 瓦尔特·基尔克


本次展览展出了德国乌尔施坦(Ullstein)出版社的345件新闻摄影作品,均刊登于出版社旗下的周刊杂志《柏林画报》(Berliner Illustrirte Zeitung)。《柏林画报》首次出版于1892年,后被乌尔施坦出版社收购,是德国第一份面向大众的杂志。杂志采用大量照片来吸引读者,开创了现代插图新闻杂志的雏形。

《柏林画报》曾经是德国最受欢迎的周刊,1928年的发行量最高达到200万份。《柏林画报》推动了照片印刷技术和新闻摄影模式的发展,对职业摄影新闻的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摄影新闻的黄金时代期间,以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kácsi)、埃里克‧萨洛蒙(Erich Salomon)和瓦尔特‧基尔克(Walter Gircke)等为代表的《柏林画报》摄影师记录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队面貌、工业建设、体育运动、社交活动以及纳粹统治时期的民众状态等现场瞬间并发表于《柏林画报》。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