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月值得关注的15个摄影展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资讯

专题

海外

业界

更多

关键词:三月 摄影展 推荐


摄影离不开交流,观看摄影展是一个学习摄影的好途径。本文为您精选了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京、苏州、青岛、西安、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地近期值得关注的15个摄影展。


疆域:地缘的拓扑时间:2018.3.20-7.31

地点:北京·OCAT研究中心


“大连幻景:1-3章节的草稿”系列,2017 杨圆圆


本次展览为OCAT上海馆开馆五周年特别展览的北京巡展,由鲁明军策划。包括蔡国强、陈界仁、程新皓、高俊宏、郭熙& 张健伶、何翔宇、洪浩、黄荣法、林科、刘雨佳、刘小东、 蒲英玮、沈莘、徐震、杨嘉辉、姚清妹、余极、赵要、赵赵、杨圆圆等30余位当代艺术家以摄影、录像、装置、表演、文献等媒介和方式,围绕“疆域” 这一主题,从“边境、边疆、边界”等蕴含过渡和区隔意味的词汇出发, 展开不同的思考和实践。本次展览力图从这些艺术实践中整理出一种当下对于边界、边疆、地缘政治及其相互之间多重关系的认知线索。本次展览根据OCAT研究中心独特的学术定位,除了呈现上海馆展出的部分作品外,添加了更多具有文献性的作品及资料。


黑川良一:反向折叠时间:2018.3.16-6.15

地点:上海·第零空间


反向折叠(unfold)现场效果

本次展览是来自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新媒体作品。自2003年起,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就已经创作了一系列将艺术美感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数码艺术作品,以带给人极大感官享受的音乐会、多屏视听装置,以及全息沉浸式作品。在《反向折叠》这件作品中,黑川结合各种听觉与视觉素材,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感官的“联觉”现象上。其灵感来源于由法国宇宙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EA-IRFU)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基于欧洲航天局(ESA)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及赫舍尔空间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所提出的最新发现。


刷屏/劳作:2018AMNUA摄影展时间:2018.3.15-4.15

地点:江苏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生死伦,2016-2018  卢杉(“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上传”单元)


本次展览由郑闻、海杰策划,吉姆·拉默(Jim Ramer)与陈正任联合策展人,集结了超过60位艺术创作者与摄影相关的作品。展览分为若干单元,各个单元中的作品都与几个关键词相关联:“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上传”单元的关键词为“算法/界面/智能/监管/BUG”,“2+2=5”单元对应着“捏造/排演/篡改/历史/叙事”,“”与“自拍/凝视/沉溺/身体/本我”关联,“加速的西西弗斯”单元希望唤起人们对“生产/徒劳/反复/时间/循环”的关注,而“闪回”单元则以“日常/景象/既视/共时/短路”作为线索。这种设置及相关作品意图呼应当下社会生活中图片与影像的生产现状,以及摄影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现实中新的存在样态。


叩响——首届深圳城市国际影像展

时间:2017.12.30-2018.5.31

地点:广东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


南山白石洲村里打台球的打工者们,2016 秦军校


展览由越众历史影像馆、深圳美术馆、艺象满京华美术馆主办,孙粹、王东、梁田、游江联合策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影像文献的梳理,以22个深圳大事件作为线索,通过5张地图、162张摄影作品和深圳建设者418分钟的口述史及纪录片,共同展现了19世纪至今的深圳发展变迁史。第二部分展出了摄影师张新民、王凡、秦军校、杨俊坡、李政德拍摄的深圳当代城市变迁的影像。这5位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摄影师从相对私人化的视角着手,关注于各自选择的主题拍摄长达十年以上,且都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集中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第三部分则通过影像装置和多媒体等方式呈现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的具体案例,这些作品于2018年3月在艺象满京华美术馆展出。策展团队希望通过深圳和其他城市的城市化案例对比,为观者直观地提供思考城市化问题的参照。


大师之眼:荒木经惟&杉本博司双人展时间:2018.1.20-3.20

地点:重庆·轻艺术空间


女孩与花 荒木经惟


在享誉国际的日本摄影大师中,荒木经惟和杉本博司是不容置疑的代表人物。两人均独具个性又风格迥异。荒木经惟擅长拍摄活色生香的裸体、记录当下时代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既能让人看到极度表象化的日本趣味,又能让人看到他骨子里推崇的江户情调。与荒木经惟这位扎根日本本土的“写狂老人”不一样的是,与其说杉本博司是一名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一名摄影哲学家。


苏州如此:苏城纪事摄影作品展第一回(2016-2017)

时间:2018.3.11-3.26

地点:江苏苏州·姑苏区文化馆


2016年8月5日,独墅湖边拦起了禁止入水的警戒线。为了看住准备下水的大妈,三名保安不得不一直陪她聊天。王亭川 


此次展出的80幅纪实摄影作品,主要聚焦城市街头和百姓生活,通过持续地积累具有文化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纪实性影像,为现代苏州提供另一种观看角度和影像文本。苏城纪事是自发组成的纪实摄影师联盟,22名摄影师来自各行各业,工作生活于苏州。团队成立一年半来,坚持每月两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苏州的最新影像合辑,在大时代里记录着苏州的变化和故事。作为集体作品的《苏州如此》,试图通过摄影作品呈现一个“不同以往”的人文江南,同时表达摄影师的观察和思考。在传统风貌和文化价值变迁转型的当下,用影像为当代苏州留下意义纷繁的注脚。


惊蛰:任锡海的八零年代文化影记时间:2018.3.4-4.4

地点:山东青岛·良友书坊中心店


“国标舞热”时海滨空地的早晨 任锡海


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说:“拍照是凝固现实的一种方式。”若我们无法拥有现实,至少可以留存影像。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所以才不倦地邀请观者去推论、猜测、回味或幻想,这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贮水山儿童公园练“交谊舞”、“公园大学”学英语、青岛首届选美大赛、新华书店首届书展······这些与“上世纪80年代文化苏醒”有关的影像,都记录在青岛摄影家任锡海的镜头里。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不是“孤立的流年碎影”,而是一块块板结了的喧哗与灵动的片段,为解读和理解那个年代提供支撑。


陈哲: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 (《向晚六章》选作)时间:2018.3.10-5.27

地点:陕西西安·OCAT西安馆


“向晚六章”系列选作 陈哲 


时至今日,艺术呈现出有别于其千百年前,甚至十年前的形式。尽管材质、技术和创作题材中的细枝末节发生转变,而促使艺术家对艺术持续创作的原始冲动始终如一。这股无法抑制的念头难以用言语表达,但艺术世界正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用语言表述艺术精神的“说艺术”的时代。事实上,试图对艺术创作的内在进行清晰地阐述,远不如直接观看和感受一件艺术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创作形式。陈哲深入研究黄昏时分的气氛:当黄昏时刻,白天变成黑夜,许多人感觉被激起不安的情绪,是焦虑,甚至恐惧。他以独特的视角对所选的主题及创作方式进行呈现,但其中渗透着共通的气质。这样的艺术创作始于冲动与本能,并通过观察与唤起、摧毁、重来;如此反复,直至完成。


斯蒂芬·肖尔时间:2017.11.19-2018.5.28

地点: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缅因州奥甘奎特Lookout酒店,1974年7月16日 斯蒂芬·肖尔


MoMA为美国摄影师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近50年来的摄影作品做了一个回顾展,完整呈现了这位曾影响当代摄影进程的摄影师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从1970年代使用手持自动相机到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彩色照片;从1990年代回归黑白摄影,到2000年以后的数码摄影实践,以及在照片打印和制作技术层面的尝试。他的著作《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的精选章节也被制作成展览的一部分。

斯蒂芬·肖尔1947年生于美国,惯以彩色照片表现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流行文化,他在一部分摄影史研究者的著述中作为“新彩色摄影”开拓者的角色而为人熟知。1971年,肖尔成为全世界第2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摄影师,2010年被授予英国皇家摄影协会荣誉院士。


存在:新摄影2018时间:2018.3.18-8.19

地点: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合一,2016  艾达·穆鲁内

“新摄影”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自1985年发起的,以摄影艺术为主要展示对象的展览平台。每隔两年,“新摄影”都会展现时下摄影和以摄影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引发关注、富有创新意味的创作。至今,“新摄影”系列已推出了全球一百多位艺术家,逐渐成为MoMA当代艺术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展览的主题是“存在”(Being),由MoMA摄影部助理策展人露西·加仑(Lucy Gallun)策划,她带来了8个国家的17位艺术家展出超过80件的新作品。这些作品意在唤起观众去思考每一个个体在当下是如何被描绘、被认知的。它们或运用裁剪、遮掩、碎片化等策略打破观众对于“肖像”的惯常思维;或将快照等现成图像抽离原来的语境,再置入新语境,让隐藏在背后的种种可能显现。一部分作品直接将镜头对准个人,另一些作品中却丝毫不见人体。这些作品主要探讨了“人格”在今天是如何被表达的,涉及的其他话题还包括隐私与暴露,社会结构的形成,性别、传统和心理学等方面。


山艺术:中国摄影家的镜像时间:2018.2.28-12.2

地点: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China Institute Gallery)


黄山A124:十八罗汉和仙女峰,2004  汪芜生

此次展览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2015年迁址曼哈顿下城后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由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系名誉教授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及摄影评论家江融共同策划。

展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山仰止”用图文介绍了中国名山的地理、历史、传说和文化,图像部分包括摄影家侯贺良、李学亮、康松柏、康梁、李大光、林茂招、卢浩、张安鲁、小超、闫实、王静、张家瑄、张华洁、郑从礼的作品。

第二部分“山水清音”以摄影家汪芜生的黄山“山水摄影”作品为例,探讨了中国的山水画美学理念及其对当代摄影的影响。

 第三部分“新山水摄影”呈现了中国当代摄影家自1999年以来借用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和元素创作出的一批作品,这些作品乍看起来像文人画,但它们具有一个新面向,即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这些艺术家对他们所生活环境的关切,其中包括洪磊、姚璐、杨泳梁、邵文欢、曾翰、颜长江、肖萱安、林然、塔可、卢彦鹏、高辉、封岩的作品。(江融)


罗伯特·波里多利:盖蒂博物馆的照片,1997年时间:2017.12.12-2018.5.6

地点: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盖蒂博物馆的家具展厅,1997 罗伯特·波里多利


“罗伯特·波里多利:盖蒂博物馆的照片,1997年”(Robert Polidori:20 Photographs of the Getty Museum, 1997)是盖蒂博物馆为纪念盖蒂中心成立20周年而举办的摄影特展。

摄影师罗伯特·波里多利以其拍摄的建筑物和人类活动场域的影像而著称。1997年,盖蒂中心的多功能综合建筑群落成和博物馆的首批展览开幕之前,他在现场创作了一系列的影像。为庆祝包括盖蒂博物馆在内的盖蒂中心成立20周年,馆方挑选罗伯特·波里多利彼时拍摄的关于全新的博物馆建筑物内景和布展之中的展厅的20幅彩色照片进行展出。馆方表示,之所以选择这20幅照片组成纪念特展,是因为这些照片记录了1997年盖蒂中心开幕之际,博物馆实体及展厅之“景观背后的景象”(features behind-the-scenes views)。简言之,就是观众难得见到博物馆尚未规整就绪前的即时情形,而罗伯特·波里多利的照片则揭示了当时博物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幕后的实际情景。(王瑞)


耐力考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和弗兰克·赫尔利的南极遗产时间:2017.9.30-2018.5.27

地点:美国洛杉矶·宝尔文化艺术博物馆(The Bowers Museum of Cultural Art)


弗兰克·赫尔利在1915年冬天拍摄了这张照片,命名为“漫漫长夜”。他使用了20个手电筒,形成了“幽灵船”的效果。


“耐力考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和弗兰克·赫尔利的南极遗产”(Endurance:The Antarctic Legacy of Sir Shackleton and Frank Hurley)展示了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1914至1917年带领帝国考察队跨越南极历险事迹,展品包括帝国考察队的文物和详细的航行日志、生活日记,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此期间拍摄的记录照片。在此载誉世界的史诗探险100年过后,赫尔利的照片仍然是人类生存史上最伟大的图像记录之一。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收藏的这批原始玻璃底版和赛璐珞底片,经由最新数码影像技术做高分辨率的扫描处理,最终以精致的照片相框、灯箱、数码打印和投影巨幅图像等多种方式做展示,它们与南极地图、探险路线、当年的报刊图文等资料配合,试图为观众营造出一个世纪前探索南极之旅的身临其境之感。(王瑞)


照亮印度时间:2017.10.4-2018.3.31

地点: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


昌迪加尔最高法院,1955 吕西安·埃尔维


正在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举办的“照亮印度”(Illuminating India)包含两个分展:“5000年的科学与创新”和“摄影:1857-2017”。前者介绍了5000年来,印度在科技和数学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如16世纪莫卧儿皇帝实行的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数学家斯里尼瓦萨·拉马努金的研究成就以及21世纪印度 空间研究组织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等。后者则展出1850年代至今的印度摄影作品。这些图像贯穿了印度的近现代史,涉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和1947年的印度独立运动与印巴分治。这些照片的摄影者包括英国摄影师萨缪尔·伯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世纪中期的印度斋浦尔土邦王公拉姆·辛格二世、法国当代摄影师瓦桑塔·约加南坦等。


苏珊·梅塞拉斯回顾展时间:2018.2.6-5.20

地点:法国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Jeu de Paume)


科莱梅一处墓穴旁失去丈夫的妇人, 伊拉克北部,1992   苏珊·梅塞拉斯

此次为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举办的个人回顾展呈现了这位孜孜不倦的美国女摄影师1970年代以来至今的作品。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一员,苏珊·梅塞拉斯在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照片的同时一直质询着纪实摄影。1970至1980年代,她因反映中美洲地区冲突的饱满的彩色影像而为人所知。后来的年月里,她完成了包括战争、人权问题、文化认同、性产业等主题在内的多个项目,在其中运用了摄影、电影、视频和现成档案等媒介和材料。展览强调了梅塞拉斯介入这些项目时独特的个人角度,以及她在调研和执行过程中运用的地缘政治学方法,展示了在其中她是如何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既有关于作为工具的摄影的问题,也有关于自己作为“见证者”的角色问题。






编辑:周星宜 何博
以上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