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推荐阅读书目(2017版)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由
《中国摄影》编辑部还倾情推荐了榜单之外的2017年摄影阅读书目,作为图书榜的补充和延伸,以飨读者。
2017《中国摄影》编辑部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摄影大师》
主编:赵迎新
版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6
推荐理由:本书辑选了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庄学本、吴印咸、沙飞、石少华等15位活跃在20世纪的已故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该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较高,配以梳理其摄影生涯的评论文章,是一本中国现代摄影史指南性的选集。
《影像的追寻》
作者:张照堂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推荐理由:本书初版于1988年(台湾版),介绍了活跃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的33位台湾纪实摄影家,充实生动的文字配合400多幅作品,勾勒出那一时期台湾的社会图景,也描绘出台湾在纪实摄影领域的活跃而深刻的拍摄实践,是理解和研究台湾摄影的一本重要书籍。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张照堂是以摄影家的身份而为大陆摄影界所熟知的,这本书其实也可看成是张照堂对自己的影像成长历程的追溯,同时也是其作为摄影文化工作者、纪录片制作与影像教育工作的身份的注释。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
作者:翁乃强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2
推荐理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翁乃强酷爱摄影,在杂志社任摄影记者20多年后回母校创建摄影专业。几十年来,他的相机从不离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本书由翁乃强从1964年到1995年间拍摄的作品中遴选出445张结集而成,作品以各行业生产场景以及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状态,波澜不惊地表现了20世纪后半叶发生剧变的中国,是极为难得的影像史料,也是值得欣赏和收藏的珍贵摄影作品。
《火车上的中国人》
作者:王福春
版本: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8
推荐理由:王福春从198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是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这也是中国纪实摄影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笔。从2001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名作品集,到2007年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同名图文书,再到2012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英文作品集,再到2017年的这版,在编排和图文关系处理上都不同,前三版更像是图录或图文随笔,且前两版只能在二手市场上买到,售价也极高。而这本书收录了113张照片,其编排和设计更像朝着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等经典摄影集的方式来处理——左页图说,右页照片。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比以往更高些。最新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是至今较容易买到并且较完整了解王福春这部作品的最佳文本。
《张海儿:缪斯》
图片:张海儿
文字:凯伦·史密斯
印制: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 2017-8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因摄影展览而生成的“图录”,但又并非是那种简单罗列展品。2017年9月7日-10月29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在张海儿的耳顺之年开启了他的个人回顾展,将张海儿定位为“中国最富经验最前卫的摄影师之一”。展览将张海儿的作品以不同时期的创作作为分界点,回顾了他的整个摄影生涯。但在这本书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照片都是他的妻子——胡源莉,用凯伦·史密斯的话说,这“是他最恒久、最亲密的缪斯,也仍然是他最大的幻想”。这本书中,张海儿的摄影作品与凯伦·史密斯对其摄影生涯的回顾、作品风格的分析文字,相得益彰。显然,这是了解张海儿及其摄影的重要文本。
《他们如何接纳摄影:刘海粟美术馆与摄影》
主编:顾铮
版本:刘海粟美术馆 |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7-11
推荐理由:学者顾铮多年浸淫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本书是他对沙飞、张才、金石声、庄学本、陶冷月等重要民国摄影家的研究论文集,配以丰富的摄影作品做插图,形成了对民国摄影新的叙述和评价。摄影这个来源于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和观看方式是在民国期间开始在中国的普及。如何接纳摄影,既关乎中国摄影史,更是理解现代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后中国文化嬗变的重要线索。近些年越来越多民国时期摄影史料被挖掘出来,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民国摄影的面貌正在慢慢变得清晰。
《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
主编:唐昕
印制:泰康空间 2017-12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同名展览图录,泰康空间以肖像为主题对所收藏的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并试图以研究的方式来看待这些从1860年代初到新禧年的影像,以西方人/中国照相馆中的人像、民国时期军政人物、戏装人物、女性肖像、领袖肖像,以及1970、80年代以来多元肖像摄影创作为线索来做梳理。本书除了展览之内的文字,还收录了几位摄影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肖像摄影的探讨文字,以及在肖像照片的生产和制作层面的几篇访谈文章。这本 书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国内肖像摄影历史面貌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遗址与图像》
编者:巫鸿 、郭伟其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9
推荐理由:这本书源于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项研究计划”,是2017年度与摄影图像相关的 诸多展览配套出版物中较为独特的一本,它和展览本身都展示了“历史”“考古”和“艺术史”等主题下的“摄影之用”。本刊曾在2017年第11期撰文介绍过此次展览,而这本书则有助于未能亲临展场的读者更为深刻地了解上述两个研究计划及其生成的展览,由此理解并反思19世纪至今,不同技术手段的摄影在考古发掘、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影响。
《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主编:黄专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4
推荐理由:本书是OCAT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中文艺术史理论学术年刊,该中心由黄专于2014年创办。本书力图通过梳理现代图像学的理论脉络和它的开放性影响,展示图像学在当代艺术史学中的可能性前景,并借此提倡一种建立在理性批评基础上的开放学风。这两段简单介绍中只字未提“摄影”,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也许能对你更深刻地理解作为图像的摄影有所裨益。
《看见台湾:齐柏林的岛屿奏鸣曲》
作者:齐柏林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11
推荐理由:这本摄影集的作者齐柏林是来自台湾的航拍摄影师,记录了常人视野之外的台湾,其中既有“美丽”,也有“哀愁”:除了表现高空视角的宝岛之美,还有各种人为开发、环境破坏的场景。齐柏林原本患有恐高症,但他从决定投身航拍起,一拍就是20年,累计飞行时数超过2000个小时,拍摄超过40万张航拍作品。令人扼腕的是,2017年6月10日,在为《看见台湾II》勘景时,齐柏林因坠机意外,不幸遇难。这本书也成了齐柏林的“绝笔之作”,以命相搏的这一“岛屿奏鸣曲”值得珍藏。
《我的京张铁路》(3册)
作者:王嵬
版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6
推荐理由:一位“90后”的北京青年,因为爱好火车、爱好摄影,坚持拍摄火车,特别是京张铁路十余年,以摄影为主要的方式为保护京张铁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新旧场景对比的照片,铅笔手绘的精彩图画,加之可靠的相关史料文字,这条重要铁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具有各种重要意义阐述得有理有节、耐人寻味。
《生命的力量——非洲野生动物作品集》
作者:周顺华
版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7-9
推荐理由:当更多的中国摄影师热衷去非洲拍摄的时候,周顺华带来这本非洲野生动物集颇引入注目。他首先舍弃了对非洲人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记录和表达,只专注于那里的动物们。面对陌生的动物,作者没用猎奇式惊叹,也没有把它们作为道具的伪装,而是平等地注视与心灵的感受。
《脸的历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史竞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6
推荐理由: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图像类书籍,但作者汉斯·贝尔廷名气够大,曾历任海德堡、慕尼黑、哈佛、哥伦比亚等名校的艺术史教授,长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史的研究,几乎每一部著作都不乏个人灼见,例如在《佛罗伦萨与巴格达》一书中,他曾试图对绘画透视法这一西画根基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本书既是严肃的艺术史著作,也是一部脸的图像史,从古到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他者观看和自我观看,而观看的焦点无疑是面孔,在《脸的历史》中,贝尔廷不负其自谓的“图像人类学”代表这一称呼,在21个章节中,他的行文涉及了与脸有关的面具、面相、骷髅、圣像、肖像以及媒体脸等诸方面,并以莫尔德的摄影为例,在第14章中详述了“摄影与面具”的关系。
《此刻》
作者:(英)杰夫·戴尔
译者:宋文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6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以摄影为主题的随笔集。英国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将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戴安·阿勃丝等40余位摄影史上的大家作品中出现的帽子、盲人、裸体、路等主题串联在一起,并将他们的个人经历、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摄影思潮以及对照片的解读融在其中,仿佛他们出现在同一时空。全书没有目录,令人常在毫无准备下从一个主题滑向另一主题,但到某个节点,忽又可以贯连。戴尔以介于非虚构和虚构的小说写作方式来呈现他眼中的摄影史。本书的英文原名是“Ongoing Moment”,若直译为“持续的瞬间”,或许可能更容易进入杰夫·戴尔的语境,他其实把每张照片都当成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瞬间”,没有任何间断地发掘并书写不同照片之间的关联。
《更多疯狂的念头:历史、摄影、书写》
作者:(新西兰)乔弗里·巴钦
译者:毛卫东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8
推荐理由:这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乔弗里·巴钦(Geoffrey Batchen)的译著。此书收录了巴钦2002年以来发表的13篇文章,可被视为该社曾出版过的《每一个疯狂的念头》的延续。作为如今以新的方法论研究摄影史和摄影理论的重要人物之一,巴钦在这本文集里从不同的话题和方向探讨了“摄影是什么”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的问题。
《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
作者:(美) 威廉·米切尔
译者:刘张铂泷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12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将技术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著作,其核心话题是一部分人长时间以来笃信摄影的“真实性”在当下的数字技术时代是何以及为何瓦解。作者威廉·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批判性地对数字技术介入摄影图像带来的革命进行了分析,涉及的方面包括数字图像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它的美学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等。另外,译者刘张铂泷的工科和艺术双重教育背景也让人对于他的翻译充满期待。
《日本摄影50年》
作者:(日)大竹昭子
译者:林叶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7
推荐理由:这本《日本摄影50年》之前有过台湾版译本《日本写真50年》(2014年,黄大旺/译),此次大陆版译者为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的林叶。作者大竹昭子(Otake Akiko)曾旅居纽约,本身是摄影家兼摄影评论家,也是作家、画家。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标准的摄影史类书籍,而是近当代日本摄影师个案的汇总,所选取的10位有代表性的日本摄影师,既有筱山纪信、中平卓马、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等前辈,也涵盖了佐内正史、藤代冥砂、长岛有里枝等新生代。因为是作者多年写作的汇编,因此资料翔实,这些个案共同构成了日本摄影50年的历史。在书中你可以读到很多摄影师的逸事,这些有趣细节也生动地呼应了序言所阐明的写作宗旨“摄影之谜”与“摄影家之奇”。
《自然生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第一卷)》
编者:崔波、黎光波
版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10
推荐理由:这本由访谈与作品结合呈现的作品集,是一个体量颇大的计划“自然生长” (包含展览、出版、驻地创作等)的一部分。第一卷选取了50位青年摄影创作者, 将其作品以及四位同为85后的采访者为他们做的访谈分置到“社会”“自我” 和“实验”三个板块进行呈现。实际上,“85后”这一断代的概念似乎只是在时间层面为这群青年做出限定,他们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将摄影作为自己的创作工具,而这种工具对于作品的意义可能体现在“过程”中,也可以作为“结果”,甚至对摄影本身的思考和探讨也构成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创作的主体。这些区隔某种程度上正是当下摄影发展面貌的缩影。这也正是这本书作为“窥豹”用具的价值所在。
《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作者:(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蔡佩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5
推荐理由:“摄影”永远不是孤立的,它的发明及其前史,本身就与其他涉及“视觉”和“观察”的技术,并共同构成一部现代视觉的演进史。推荐此书的目的,恰是因为它并非专为摄影而作。乔纳森·克拉里在书里论述了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的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这种转变并不单纯地表现为技术层面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本著作,引导读者思考“作为观察者的现代主体是如何被19世纪的诸多知识、体制和技术(包括摄影的发明)构建起来的”这一问题。
《中国日记》
作者:(英)斯蒂芬·斯彭德、大卫·霍克尼
译者:李博文
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1
推荐理由:对于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了解,多数人的印象是其绘画和拼贴摄影,而在这本书中除了霍克尼的水彩和素描外,还有诸多其难得一见的记录性摄影作品。
1981年5月20日至6月11日,来自英国的画家大卫·霍克尼与诗人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 Spender) 结伴,跨越中国南北的北京、香港、南京、桂林等9座城市,进行了为期3周的旅行。一边是斯彭德幽默有趣的日记体文字,一边是霍克尼独特生动的水彩、素描、摄影和地图等图像作品,相似而迥异的图文内涵,既是一次协作,也是一场决斗。
书中有个细节,霍克尼谈为何用相机,“我就不懂得如何用绘画记录下一天之中发生的众多事件了,因此我转而使用照相机。”借助相机,霍克尼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日常生活景象。这本书于1982年在英国首次出版,时隔三十多年引进中国,这些文字和影像依然生动且耐读。
《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作者:(英)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译者:万木春、张俊 、兰友利
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1
推荐理由:大卫·霍克尼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从油画、素描到舞台美术,从摄影到丝网版画,他的作品几乎了当代的所有视觉媒介,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些媒介上都有所拓展。另一位作者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作为《旁观者》的撰稿人,此前曾与霍克尼合作《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本书是大卫·霍克尼多年来经由图像实践所产生的最新思考,其中“1839年之前和之后的照相机”“摄影、真实与绘画”“有摄影的绘画与无摄影的绘画”“快照与活动图画”四个章节集中展示了霍克尼对摄影的开创性运用和与众不同的解读,书中提及了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罗伯特·弗兰克、杰夫·沃尔等摄影大师的作品,但很显然霍克尼有着艺术家的观看角度,这些均对摄影创作有着不一样的指导意义。
《决斗写真论》
作者:(日)筱山纪信、中平卓马
译者:黄亚纪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5
推荐理由:1970年代是日本摄影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不仅摄影大师辈出,而且那时的日本摄影媒体经常有摄影专辑的连载,《决斗写真论》就是1976年由筱山纪信拍摄创作,中平卓马执笔评论,在《朝日相机》杂志上连载一年的产物。此书的绝大部分包括两人透过家、晴天、寺、街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平日、生日、巴黎和明星等个主题,对“摄影是什么?”“观看是什么?”“摄影的行为是什么?”“摄影家又是什么?”等相关话题进行的深入探讨。该书的最后部分,有着迥然不同摄影观的两位摄影家——筱山纪信与中平卓马进行了对谈,他们就这次合作对双方摄影观产生的新认识与重新改造进行了有趣的交流,今日读来依然令人颇有启发。
《“女子摄影”时代》
作者:(日)饭泽耕太郎
译者:宛超凡、魏佰蕾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12
推荐理由:该书作者饭泽耕太郎是日本重要的摄影评论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所探讨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登场的、具有强烈个性的日本女摄影家们为基础,最终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突出女性自我审视与自我表现的“女子摄影”热,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摄影领域中独特的“女子摄影”的历史发展,同时揭示了蕴含于其中的深层日本文化因素。
《火星》
作者:(法)弗朗西斯·罗卡尔、沙维叶·巴莱尔、阿尔弗雷德·麦克伊
译者: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版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7-5
推荐理由:这是一册以照片为主、同时传递火星相关科学知识的优秀科普之作。书中呈现了200多幅从250至320千米的高度俯视、图幅为6千米的高清图片,它们都是由搭载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HiRISE相机拍摄的。这些图像为人们展现了火星独特的风貌和地质学、矿物学特征,吸引着读者继续通过书中的文章,深入了解火星观测与探测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印刷方为德国的Offsetdruckerei Karl Grammlich GmbH,上乘的印刷质量为 这些火星照片的呈现加分不少。
《威廉·埃格尔斯顿的导读》
作者:(美)约翰·萨考夫斯基、威廉·埃格尔斯顿
译者:郭畅
版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7-4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当代摄影史上的经典摄影集。1976年,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为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举办其首次个展,并出版摄影集《威廉·埃格尔斯顿导读》(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从而奠定了埃格尔斯顿现代彩色摄影教父的地位。萨考夫斯基为该摄影集撰写的序,是研究埃格尔斯顿以及当代摄影的重要文献。中文版引进的是MoMA在2002年出版的该书的第二版,从开本、版式到印刷都能体现原书的韵味,可惜的是,前言的翻译比较粗糙,让这本书中文版的价值打了折扣。另外,按照萨考夫斯基所说,该书是在引导读 者如何从撇开摄影的记录性,进入难以言喻的私人视野,因此书名中的“guide”翻译成“导读”值得商榷。
按照译界的常规做法,外文经典的引进除了尊重原版之外,引进版还需要译者同时也是该书的研究者撰文交待该书的版次来源,相关人物、相关问题、译名的研究和讨论。遗憾是的,近年来包括这本书在内的许多经典摄影集的引进都缺乏这种研究式的引进。
《最后的度假胜地》
作者:(英)马丁·帕尔
译者:周仰
版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7-1
推荐理由:这是英国马丁·帕尔的首部彩色摄影集,也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其作为英国彩色摄影先驱之一的地位。其实这本书(这部作品)在1986年首次出版和展出之时,引起巨大争议,这一争议点来自于摄影师用一种冷眼旁观、尖酸讽刺的影像来观察撒切尔政府鼎盛时期的海滨度假地新布莱顿。书中收录的英国摄影史学家、评论家格里·巴杰(Gerry Badger)的前言为这部作品的创作及成名背景做了丰富的介绍,并对帕尔的创作风格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本引进版的印刷质量几近原版,对于想了解马丁·帕尔其人其摄影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收藏选择。
编著:徐家宁
版本: 文心出版社 2017-1
推荐理由:这一系列丛书目前已有三本先后面世,是对早期摄影家山本赞七郎、海因茨·冯·佩克哈默、托马斯·查尔德的作品呈现。摄影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传入中国的,因此与中国早期摄影相关的几乎都是外国人。早在1901年,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就在北京东安门外霞公府路南开了一家“山本照相馆”,其时他已经在北京及周边拍遍风光名胜,并在日本出版了一本摄影集;比山本更早的英国摄影家托马斯·查尔德则是第一位拍摄圆明园遗址的外国人,他存世的大量北京及周围的建筑和风景,角度平和饱满,影像质量上乘,极为珍贵;而来自奥地利的随军摄影家海因茨·冯·佩克哈默不局限于北京周边,当年足迹走遍大江南北,除了风景人文,他的“百美影”堪称第一部中国人体摄影集。从内容、装帧、印刷等可以看出,此套丛书是出品人的用心之作,值得收藏,期待有更多的单品收录其中。
《影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主编:李欣
版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10
推荐理由:从2006年起,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持续10年影像专场拍卖,是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成长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者。正因如此,以华辰影像拍卖案例为主线,兼有系统介绍中国当下影像收藏机构和市场状况,该书具有了影像收藏指南的意义。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作者:喜仁龙
译者:邓可
版本: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
推荐理由:因为北京城墙后来大量地拆毁,这本书由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在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北京期间拍摄的128张老城墙及城门照片、53幅城门建筑手绘图纸,以及详细的勘测手记组成的奇书成为老北京的弥足珍贵的遗像。如此数量众多而且静穆、优美的照片,与如此详尽的考察资料,让这本书成为了解近现代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参照。
《遗失:1920-1941年的中国》
编译:张景生、高原伸
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8
推荐理由:研究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国摄影史,由当年在华日本摄影者拍摄的影像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这本书是在一本当年居住在大连的日本医生村尾拍摄的个人影集基础上编译而成的。这本摄影集在2006年由其家人赠送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书中的近两百幅照片,有1920年至1941年的大连民俗风物,还有在华北、华东、西南等地的掠影,让人直观地了解8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这些出自当年普通日本人之手的照片,法度严谨、观察细腻,让人不由感叹,近代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不仅是器物的区别,更是观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区别。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
作者: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盖蒂图片社
译者:姜岩
版本:金城出版社 2017-11
推荐理由:读史可以明鉴,读一本由图像构成的世界史更是一种别样体验。作为引进版图书,不知是否金城出版社的有意安排,开篇那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里太平军将士的合影一下拉近了历史与中国读者的距离。本书图片时间跨度为1850年至1979年,这130年间既是摄影术发明以来的鼎盛期,也堪称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时期。这些由无数有名或佚名的摄影师拍摄的图像涵盖了文化、艺术、宗教、科技、战争等所有范畴的人类活动,全方位地构成了一部百多年间的时光影集,也再次印证了苏珊·桑塔格的那句话——“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尼康百年》
作者:( 德) 乌利·科赫
译者:李恺悦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5
推荐理由:2017年是国际知名相机品牌尼康诞生100周年,使用尼康相机进行摄影创作的摄影师千千万万,但真正了解其历史的却少之又少。本书通过乌利·科赫(Uli Koch) 的藏品和收集的尼康历代产品图片及文字资料,详尽完整地讲述了尼康从光学仪器到专注于相机与镜头研发的发展历程。装帧设计、版式呈现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约有370幅主图展示尼康精美的器材产品,另有1800幅局部图解说其中的关键细节,每款器材均配有简明扼要的中文说明。本书有助于广大的相机爱好者了解尼康相机的前世今生,更为世界摄影器材史的梳理与撰写提供了样本。
《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影像志(1958-1998)》
作者:王海宝、张争鸣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11
推荐理由:读历史书可以知兴替,读影像志尤可以观兴衰,摄影的直观与见证性是历史呈现的形象化语言。这本记录着无锡电影胶片厂从1958年白手起家,到1998年因产业重组而落幕的影像史,通过该厂在前厂时期、重建时期、转型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大量生动瞬间,展现了无锡电影胶片厂几代“胶片人”艰苦创业的历史风貌,同时也使我们反思——发扬工匠精神必须建立在开放和紧盯未来技术进步趋向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有可能错失新技术和技术范式转换所隐含的发展机遇,最终被那些能颠覆传统的新技术所彻底淘汰。
《汕头埠照相业》
作者:陈嘉顺
印制:2017-12(内部交流资料)
推荐理由:曾在汕头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学博士陈嘉顺,多年来对汕头历史影像进行研究,试图从图像的角度解读城市历史,曾出版的《汕头踪影》颇受关注。新作《汕头埠照相业》从“清末的照相业”、“抗战前的照相业”、“沦陷期间的照相业”到“抗战胜利后的照相业”,把一段历史时期当中,照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活如何影响照相进行分析研究,图文并茂、趣味不乏且具学术价值。
《Vogue100:风尚一世纪》
作者:(英)罗宾·缪尔
译者:朵朵
版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7-7
推荐理由:本书为纪念英国版《Vogue》百年华诞而出。《Vogue》因引领 时尚潮流而被誉为20世纪时尚界的圣经与史诗,英国版《Vogue》自1916年创刊至今,仍然处于摄影与设计的最前沿。本书呈现了上世纪多位影响商业摄影发展方向的摄影大师的经典之作,也对众多引领百年时尚的设计大师进行了解读。无论是摄影者还是时尚圈人士,都得以从中回顾与审视20世纪以来时尚风貌与视觉精神。对于商业摄影史、艺术摄影史研究者而言,在借助视觉表达属于当下时代的艺术与文化效应这一层面,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及史实参考。
《传奇摄影大师格雷戈尔·海斯勒:50幅人像杰作背后的奥义》
作者:(美)格雷戈尔·海斯勒
译者:黄一凯、张弛
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3
推荐理由:因拍摄人物肖像而享誉世界的摄影师格雷戈尔·海斯勒在本书分享了50幅名流巨星、体坛健将和世界领袖的标志性肖像,并结合鲜活生动的拍摄故事来对创作过程及技巧一一揭晓。教授摄影技巧的技术类摄影书五花八门,但本书在讲解具体拍摄方法和手段上更具示范性和针对性,融入了大量作者本人的创作理念和心路历程,尤其是分享临场反应之类的实际经验。无论是爱好人像的摄影初学者,还是职业摄影师,都将从中获益。值得一提的是,在书的最后,还公开了所有作品的拍摄参数:相机与镜头型号、胶片和滤镜的选择、曝光数据、光线布置等。
《宇宙的色彩:深空摄影与天文图像处理全解析》
作者:(美) Dr.Travis,A.Rector,Kimberly Arcand 等
译者:叶楠、邢晓明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6
推荐理由:当汇集了众多绚烂而奇妙的天文照片的这本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有关这个世界的玄思不由联翩而至。有趣的是,书中对天文照片如何拍摄也做了系统的解说,每张照片下面还有比较详尽的天文和摄影技术说明。如何将肉眼不可见的宇宙奇观转换成照片,这既关乎我们对摄影的看法,更关乎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
作者:苏唐诗
版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10
推荐理由:该书作者潜心于中国古代建筑摄影创作多年,书中结合具体的作品对中国古代建筑摄影的器材运用、艺术表现、用光、构图、视角、色调与影调等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详细讲解。由于装帧精美、图文并茂,使本来枯燥的建筑摄影教程令人读来兴意盎然,甚至有拿起相机、跃跃欲试之感。
《摄影大冒险:为8-12岁的孩子破解摄影的拍摄奥秘》
作者:安娜-洛尔·雅卡尔
译者:刘溪紫
版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3
推荐理由:作为摄影启蒙读物,这本引进版图书虽然面向的是儿童读者,但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相比国内摄影教学读物里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本书倡导的则是“启发式”教学——通过观察图像、判断正误等一系列预设问题,及模拟拍摄、实地拍摄等活动,旨在唤起读者的主动学习意识。精致的插画、直观的示意图、针对孩子所设计的摄影游戏,让读者在挑战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摄影知识,掌握摄影技法。
《无人机航空摄影与后期指南》
作者:柯林·史密斯
译者:林小木
版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8
推荐理由:本书就无人机航拍的飞行安全、配件准备、飞行操控、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拍摄技巧与后期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具体操作经验给予讲解和指导。对于想要系统学习飞行技艺、拍摄技术、后期制作等内容的读者而言,本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无人机航拍已成为当今摄影业界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器材技术类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在2017年的摄影出版界冒出来多个品种。相比之下,这本书更具专业性与针对性。
《Photoshop后期强》系列
作者:陈建强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5
推荐理由:与其他Photoshop图书相比,陈建强的《Photoshop后期强》“实战宝典”6本系列丛书,不仅有系统性,还极具针对性。其中,《零基础摄影后期实战宝典》适合Photoshop“零基础”的摄影者;而其他5本《RAW格式照片专业处理实战宝典》《摄影后期影调与调色实战宝典》《摄影后期抠图与合成实战宝典》《摄影后期特效与滤镜实战宝典》《摄影后期疑难案例实战宝典》,更适用于那些希望在后期技术上“术业有专攻”的摄影者,或在某些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的摄影者。另外,作者不仅是一位数码影像后期技术专家,还是一位有着丰富拍摄经验的摄影师,书中例图大都由作者本人拍摄,参考性、示范性都很强。
编辑:李波、陈奇军、郑浓、马勇、陈攻、何博、周星宜、钟华连
设计:范华明(杂志)、周星宜(新媒体)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