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的梦,和中国电影的背后
与此同时,《风雨云》的幕后纪录片《梦的背后》也一同在外网释出,而且可能受到了比国际版《风雨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在豆瓣上9.1分的超高评分(截至8月11日有接近六千人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较于费时费力地对比两部影片,《梦的背后》无疑是一个更加直观的途径,让我们得以了解创作者为了让影片与观众见面究竟面对了何种困难,并从这里一窥中国电影面临的普遍困境。
细究之下,片名所谓的“背后”,大概有两重含义:其一,每件艺术品都有一种不为普通观众所知的美学理念和运行机制,这部纪录片想要记录、说明或者解释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部分,是理想中可以实现的部分;其二,有阳光就有阴影,有梦就一定有梦碎之时,影片也想暴露出一个从不见光也见不得光的部分,那里有着与娄烨电影粗粝的美学风格类似以至尤有甚之的现实,与中国社会紧密咬合在一起。
文|圆首的秘书
编辑|叶倩雯
01
不止是关于人的情感故事
影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大体囊括了创作、制作和不可抗力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比较影迷向的,第二部分偏产业向,第三部分则更加社会向,可以说不同层面的观众都能在其中得到满足。虽然是与国际版《风雨云》同时释出,但《梦的背后》更像是和大陆院线版《风雨云》共同构成了一体两面——毕竟,国际版从未接受“不可抗力”的洗礼,这让它诡异的同时趋于完整和残缺,也很难与纪录片传递出的情绪等量齐观。
金马版《梦的背后》从2015年底勘景开始拍摄,之后进入筹备期,重点记录了拍摄过程,一直延伸到审查结束,而在新的线上版本中,影片中也加入了《风雨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及影片发布会的部分画面。从这里看,《梦的背后》对《风雨云》前期的创意、剧本的创作没有太多涉及,更加关注筹备后期以导演娄烨本人为中心的各个环节。
影片一开始,我们跟随马英力的摄影机观看娄烨对各个部门提出具体要求,无论灯光、美术、妆发都应不着痕迹、化于无形,“做了要像没做”。这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要求,但执行起来往往比一般制作更加复杂,因为不光要实现足够的年代感、真实感、纪实感,还要不受年代感的限制自由发挥;不仅要自由地进行创作,各个部门还要保持在一定的感觉状态上,形成一个具有延续性的统一整体。应该说,排除全部场外因素的创作本身就已经比较繁琐艰辛了,导演实际上是对每个创作主体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也要足够的耐心和开放。
片中有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娄烨允许各个部门包括演员在内对剧本场景和心理细节进行质疑,可见导演其实是把所有部门都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风雨云》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多方磨合、碰撞之后才形成的完整作品。应对质疑之于导演本人来说,理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只有经得起这样内部考验的作品,才能够成为一部值得被反复观看、咀嚼的作品。
这些段落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娄烨在创作观念上的过程论倾向——对他来说结果并非不重要,只是不能在抛弃过程的情况下强求,正所谓“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在向我们表明,娄烨的电影创作从始至终都并非关于其政治社会背景(尽管这部分往往最受关注),而是关于最具体的人的感情,关于角色的行为本身。
当然,这些情感和行为与其所处的时代确实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形成特定的人物关系,就《风雨云》而言便是特定的城市广州、特定的区域冼村、特定的职业住建部主任和地产商等。正是人与时代相互映衬,让《风雨云》超出了一般情感故事的范畴,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质地。
从这里看,娄烨的创作观念表面上可能存在很多矛盾,但也恰恰是这种矛盾造就了其电影的迷人之处,正如他自己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表示自己“很喜欢‘新感觉’,但骨子里也很反抗这个风格的东西”一样,而《梦的背后》也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02
院线电影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制作层面看,《梦的背后》的确记录下不少问题,给人的感觉拍摄过程历尽艰辛,怎一个“难”字了得。不过公允地说,娄烨剧组里出现的问题还都比较“常规”,例如演员与剧组沟通不畅、个别剧组成员要请假、创作部门偷懒、生活管理不到位、现场执法干扰拍摄等,相信每个中等以上体量的电影团队多少都会经历类似的问题,甚至还会遭遇更加难以解决的严重危机。
在片中,娄烨本人也提到制作水平的“三个台阶”,并直斥《风雨云》可能连第一个台阶还没有达到,处在非常初级的水准上,而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风雨云》已经是国内最顶级创作者的剧组,全国剧组生态可见一斑。
对于这个现象,摄影指导包轩鸣的阐发可谓鞭辟入里,他在片中提到, “我觉得中国电影现在的发展跟中国本身的发展有着类似的问题,就是突然钱多了,有一些东西表面上好像是达到国际标准,但是整个电影的基础结构跟不上这个发展。”
这让人联想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名作《魔山》,正如书中主角汉斯·卡斯托尔普肺部的病灶一直都存在,中国电影制作的问题也从未消失,但环境的突然改变——资本的涌入无疑加速了病症的爆发:投资数额越大,剧组就越庞大;创作越精细,对制作的要求也就越高,所有问题都因此而被放大。反过来说,每一个被放大的问题又会牵一发动全身,最终影响到成片的质量。这可能是娄烨极力想要避免的情况,但也是中国院线电影普遍面临的问题。
按照包轩鸣的思路,理顺电影制作肯定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核心思路主要有二:从长期看,最重要的肯定还是要完善基础结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积淀,无论是电影教育输送相关人员,还是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生态,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甚至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几代电影团队共同探索才能初步实现。
而从短期看,限制基础结构、改变创作理念可能更加实际,因为每当我们回顾电影史时就会发现,小就是大,少就是多,限制就是创意,这恐怕也是娄烨一再强调制作方式转变的原因。
然而以创作带动制作仍然颇具难度,创作者可能要凭借一己之力面对整个行业的强大惯性,因此,《风雨云》只能说是虽败犹荣,《梦的背后》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留待他人评说。
03
被指“二流观众”没必要破防
如果说创作和拍摄是快乐的,制作是喜忧参半的,那么后期完成之后的部分则充满了无力感和疼痛感。娄烨消失在门后的背影,以及缓缓那道缓缓关上的门,都很难不让观众心生怜悯和惋惜并发生天问:中国的电影导演怎么就这么难。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情况。且不论伊朗等国的电影生态,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说,美国好莱坞对电影的干预从《海斯法典》(Hays Code)颁布后也持续了30年时间,而从自律性的干预手段逐渐消失、进而向分级制度转变之后,无形之手对电影的操控并没有实质性消亡,而是转向更加隐蔽、百口莫辩的商业创作干涉。
在商业干涉中,好莱坞的创作者同样要为争夺剪辑权伤透脑筋,有的甚至要和制片人就影片的时长、分级等问题展开殊死搏斗。也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很多好莱坞影片都会有它的“剧场版”和“导演剪辑版”,从最新商业大片《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到前几年极具艺术价值的《星际探索》(Ad Astra),再到现在已经进入影史正典的科幻作品《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概莫能外。
在这之中,留有“导剪版”的作品实属幸运,我们也可以透过最原始的意图还原创作者的思路,而电影史对创作者往往也是温柔的,“导剪版”几乎总是能在与“剧场版”的对决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获得“纯粹”的、“艺术”的美名。
不过,也有更多作品完全没有留下导演希望的那个版本,观众最终也只能看到导演的“残念”。从这个角度上看,总有人意图以自己的见解干涉创作几乎是一种常态。笔者并不打算在任何程度上为这种现象进行辩护;相反,娄烨对不可抗力的评述理应扩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风雨云》和《梦的背后》都未能经历的这个“后疫情”时期,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所要面临的都是一个更加复杂和沉重的环境:
在资金流极度匮乏短缺的情况下,独特的作者性表达日益减少,不平衡的趋势正明显加剧,一方面是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开始入场,带有国家主义色彩、追求民族情绪表达的影片纷至沓来,有实力的创作者逐渐被收编,“我和我的xx”系列、《长津湖》上下、《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及《流浪地球》系列等等影片接连接受观众检阅。
另一方面是非官方影视公司为求稳妥,开始谋求商业上的保守,打着“创作自由”的旗号,对电影创作预先进行程度各异的“无害化”处理。很多创投像驱赶牛羊一样,将新人创作者收拢、推挤到一个极其狭窄的表达域之内;对于社会现实,众多长片首作或隐晦地诉说或干脆避而不谈。
最终结果显而易见:“安全”成为一个必须在创作伊始就必须植入脑中的关键回路,尤其作为一个新人创作者,不“安全”将无法在任何层面获得支持,甚至被资方贴上“地下”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像《风雨云》这样既有美学追求,又能直面时代和人性的作品少之又少,几乎不再存在,大量同质化且无关痛痒的创作的出现也不足为怪。
讽刺的是,当国际版《风雨云》和《梦的背后》流入“简中世界”之后,网评最感兴趣的并非电影究竟有何内容,而是对娄烨指称中国观众只能在“不可抗力”之下成为“二流观众”耿耿于怀。不到100分钟的幕后故事早已超出了网络所能承受的极限,几张截图似乎完全可以概括创作者和整个剧组经受的数年磨难。
其实,被指“二流观众”没必要破防,爱看全网海量盗版资源也不意味着就是“一流观众”。清醒的观众和创作者不会忽视艺术创作所面临的困境和它的宿命,虽则“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但也许还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梦的背后者,才是真正的猛士,才有了入流的资格。
青年志 Youthology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我们开通了 Newsletter
欢迎大家订阅!点击进入订阅指南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以防走失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招聘联系:hr@chinayoutholog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