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聊免签,聊聊近现代中日俄50年角逐,西方国家充当的角色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国与国在交往中充当什么角色,既是自己选择的,也是它国安排的。没有一个国家不被其他国家安排,除非它决不和外边来往。

近现代史上,积弱的中国也能安排列强吗?当然能。如果否认这一点,岂不是否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

1、1895年,中国发现最大的威胁是日本。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不觉得有联络西方的必要。他们来做买卖,天朝恩赐允许。爱来不来,他们需要我们的东西,我们却不需要他们的。

据说曾经有过奇怪的禁令,外国人来了,不许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他们要学,就得偷偷摸摸,这很像某种补课么。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作为东方的老大哥,竟然被日本超过了;我们最大的麻烦,竟然未必是文化根本陌生的西方世界,而是文化相近的小弟,这真是最大的刺激。

1895年,中国和日本打了一仗。这一仗李鸿章本不想打,但是主战派是翁同龢那种根本不懂国事战事、却偏要唱高调的人,朝中士大夫更是陷入无脑状态,他们决不肯承认从前的小跟班已经非吴下阿蒙,群情激昂要求开战。军事上没有准备好,外交上却一味放狠话,甲午战争就是这样失败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说:“不战而和当然要吃亏”,“但战败以后而求和,吃亏之大远过于不战而和”。李鸿章等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蒋廷黻把误国者的嘴脸描绘得太清楚了,大唱高调,无脑爱国,轻举妄动,一败涂地,好名声是自己的,责任是李鸿章的。

2、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铸成大错。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是想到请西方列强帮忙的,但是各国都乐于看到中日两国两败俱伤,他们作壁上观。

等到《马关条约》签字,俄国、法国、德国出面了。他们说条约太不合理,愿意帮助中国挽回失地的一部分,我们当然求之不得。三国说你们日本这样干,不利于远东和平,日本不敢得罪这三国,于是退还辽东,但要求加赔款三千万两。那么大的辽东半岛,岂止值三千万,所以我们很感谢这三个国家。

1896年,沙皇尼古拉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去了,意图当然是希望借助俄国制约日本。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答应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中国允许俄国修建中东铁路。

从此狼子野心的俄国介入了东北,后面的一系列争端,都与这个密约有关。

3、甲午战败导致列强瓜分。

1898年,山东曹州两个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占领青岛,然后要求租界胶州湾,修铁路,开矿产,山东成了德国势力范围。

俄国一看德国占了大便宜,于是调兵占旅顺、大连,要求修南满铁路。我们花三千万赎回来的辽东半岛,俄国又白占了。从此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口口声声说是中国朋友的俄国,他们不要脸地说自己是中国唯一的朋友!俄国外交最阴险,威胁讹诈欺骗是他们的常用手段,中国前后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然后英国要求租界威海卫,长江流域通航特权;法国要求租界广州湾及两广云南特权;日本要求福建优越权。这些中国都答应了,只有意大利的要求,被慈禧拒绝了。

这就是甲午战败的恶果,它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向。

4、庚子之乱与1904年日俄战争。

连日本都打不过,却同时向各国宣战,慈禧太后所仰仗的,就是愚昧的、虚骄的、靠不住的所谓“民气”。蒋廷黻说:“几万拳匪,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这文笔简直跟鲁迅一样。

除了赔偿4.5亿两白银,各国还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铁路驻兵。

俄国趁机占领全东北。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俄国不肯退出,美国强调应尊重中国领土完整。英国和日本结成“英日同盟”对付俄国,京师大学堂的教授上书政府,建议中国加入同盟,和英日共同反对俄国。俄国一看被孤立,于是答应退出。

但是中途又开始变卦,日本和俄国交涉不果,采取偷袭方式突然开战,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这一仗不论谁赢,东北都将彻底沦陷。幸运的是,日本只是局部胜利,两国僵持的结果是仍然承认中国在东北的主权,北满铁路为俄国势力范围,旅顺大连为日本势力。

5、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

美国这时候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交往中比较温和。如果仅从国力上来解释美国的行为,显然解释不通。在列强中,日本刚刚崛起,俄国实力也差,为什么对他国土地如此贪婪?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是中国的邻居,那么遥远的德国为什么占领山东?

美国从立国之初就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与他国保持良好关系。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大发展,利用的就是英国的资本,英国赚了大钱,美国得以迅速工业化。可见资本无罪,关键看如何利用。

资本的输出往往伴随压迫,伴随侵略,这就是帝国主义;资本的输出也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双方互利互惠,这就是对外开放,机会均等的双赢。

列强瓜分中国时,唯独美国没有提出要求,他们利用外交,使各国承认中国境内都有平等通商的权利。

相比俄日,近代中国一直对美国存有好感,从李鸿章到袁世凯,均是如此。1896年,李鸿章离开俄国以后,去了德国、法国、英国,最后一站是美国。在美国,李鸿章毫不客气地谴责他们的排华法案,也表达了向美国学习的愿望,他的出访是成功的。

你可以说美国没安好心,他们想的是自己的利益。嘿嘿,哪一个国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心甘情愿为了他国利益而牺牲?地球上有这样的国家吗?一个都没有。相比一心觊觎中国土地的国家,中国必然会与美国拉近距离。

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是上天留给地球的礼物,幸亏有了美国,地球才没有变得更乱。

6、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近代的日本实在太狡诈,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不到一个月,日本就要求德国撤出青岛,然后迅速登陆偷袭。事先并未通知我国政府,这是明目张胆地侵略。

当时我国对欧洲大战的态度是保持中立,日本侵入中立国,完全无视国际公法。

大总统袁世凯开会,说我们抵抗的话,可以维持多久?陆军总长段祺瑞说48小时!48小时以后呢?不知道,听总统的。

最终,效法的是1904年日俄战争的做法,在德日冲突地带划出交战区,交战区以外,我国保持中立。

1915年,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中国保密,如果泄露出去,就会采取行动。外交天才顾维钧对袁世凯说,日本不允许泄露,我们偏要泄露,告诉美国和英国。消息很快见诸西方国家报章,美国舆论大哗,政府明确表态坚决反对。中国方面则在谈判中采取拖延战术,比如每天刚刚说完开场白,就下令上茶,喝中国茶,吃中国点心,一天说不了几句正经话。

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不签字就要打。中国最终签字的是修改后的《民四条约》,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相比已经大大缩水,而且这种单方面逼迫签字的行为,让中国有机会在后面翻盘。

一战爆发,美国不愿意介入战争,然而他们发了大财,钢铁军工的订单如雪片一般。这些运到协约国的物资经常被德国潜艇攻击,美国人本来就对英法深表同情,于是美国宣称打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威尔逊语)。

1917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美国参战,中国采取什么立场。顾维钧建议中国立即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只有这样,山东问题才能解决,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顾维钧甚至说,我们一定要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我相信美国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在二十一条期间,美国的政策与行动均足以证明。”“这不是为了美国,而主要是为了中国”。

中国成了战胜国,但巴黎和会仍然把山东权益给了日本。美国总统威尔逊太过天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成立国际联盟上,倡导“实现一个所有国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巴黎和会对德国的苛刻条款,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也出卖了中国的利益。

中国拒绝签字,美国国会也拒绝批准《凡尔赛合约》。美国国会就是美国人,总统说了不算。总统无法说开战就开战,两次世界大战,一开始都是美国人不愿意打,总统也没辙。所以和美国交往,不能仅限于政府,人民友好是外交的基础。

1921年8月,美国发起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和英法意日等九个国家与会。会议的主题是限制军备的事,本没有中国山东的议题。但中国抓住了机会,在美英的调停下,拿回了山东权益。虽然租界、领事裁判权等问题都没有解决,但也已经是中国外交上的亮点了。

另一个亮点是英国主动提出归还租借的威海卫。这个地方是1898年租借,为期25年,英国借助这个地方,为的是与日本占据的旅大抗衡。据顾维钧回忆,美国人普遍认为,华盛顿会议应该成为替中国伸张正义的会议,英国人在这个会议上声明,让美国人很高兴。“这是英国在外交上深谋远虑、机智明智的典型例子。”

英国的声明让法国大吃一惊,他们赶紧跟上,将把占据的广州湾归还中国。但法国一再找借口拖延,直到二战开始,中国才得以收回,那时候已经用不着什么双方协议了。中英威海卫的谈判断断续续,于1930年得到最后解决。

国际交往就是这样牵一发动全身,坏事好事都可能发生连锁反应。

7、1922年,苏俄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此后这个新政权迫切需要其他国家支持,1919年,主动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1922年,苏俄派出代表来谈,建议中国正式宣布废除与其他西方国家缔结的条约,苏俄将支持中国的这一立场。

显然这个建议不靠谱,那样会迅速招致剧烈反应,而唯一受益的,只能是苏俄。

顾维钧的回答很睿智,他说中国当然希望取缔不平等条约,但是不能单方改变,而是谋求正常途径的谈判。只有各国明确表示他们不同意通过谈判修订条约时,我们才会采取单方面宣布的激烈方式。

1924年5月,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帝俄在中国的租界、租地,放弃庚子赔款,取消法外治权,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

然而事实上如何呢?斯大林时期,非但不履行苏俄对华宣言,还制造了外蒙古的独立,苏联的扩张野心一点也不比沙俄时代差。

苏联人蛮横,张学良盲动。1929年,东北军和苏军围绕东中铁路爆发战争,张学良大败,中东铁路又回到了此前的状态。直到1952年才最终解决。

8、九一八到抗日战争。

此时张作霖已经被日本人炸死,东北军对苏军的糟糕表现,让日本人制定了一个占领全东北的计划,实施起来就是九一八。

1931年到1945年的中美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战期间中美是盟军,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贡献;另一种认为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卖给日本大量战争物资,这简直是帮着日本。

美国参战,中美的确成了盟友,这个没有疑义。关于后者,如果站在理性的角度,恐怕得看作中国争取朋友的过程。美国看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于是对日制裁,直至开战,这是实情;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争取美国支持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效果。否则,一个国家的外交就是零分。

在走向现代的进程中,中国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都选择了战胜的一方,这不是运气。

中国用不着对谁感恩,只需要做出理性判断。

9、顾维钧对外交的见解。

顾维钧是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官,外交生涯贯穿袁世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中俄谈判等重大场合都有他的参与。他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有一句大家普遍接受的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外交上也不能指望百分之百地成功。如果你想达到百分之百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因此你可能做到的只能是求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成功,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你来说就是大胜。当你已达到百分之五十的地步,而正接近百分之五十一、五十二时,应当小心不要有任何可能引起谈判破裂的言谈和行动,而失去你那百分之五十一。

这话是六十年代说的,他只是没有发明“双赢”这个词而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可以说是反抗贪婪的历史。凡是妄图“单赢”的国家、多赢几次的国家,都挨揍了。然后世界终于不再打打杀杀了,和平与发展成了主题。

往期回顾:

李鸿章出访英国,对中英文化的深刻认知:进步的清国人,改革家的无奈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起底哈马斯:袭击平民背后,又有哪些真面目?

诺贝尔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