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鸿章出访英国,对中英文化的深刻认知:进步的清国人,改革家的无奈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1895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解除了北洋大臣职务。这一战击碎了国人无知的骄矜自大。第二年3月到10月,李鸿章奉命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这是晚清大员第一次出国访问。

1、俾斯麦给李鸿章出主意。

李鸿章到德国,拜访了俾斯麦。俾斯麦因为与德皇不合,正在家赋闲,俩人有点同病相怜,可以说一些真实想法。李鸿章说,我想改革,可是总是遇到来自朝廷各方面的阻力。俾斯麦说,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对不能反对朝廷,只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改革才能改得动,否则寸步难行。李鸿章问,那从哪里着手呢?俾斯麦说,从军队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军队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这个改革不涉及到体制,不涉及到人事纠葛,所以最容易见效。

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那叫革命,或者叫宫廷政变。历史上什么王安石变法,什么商鞅,哪一个改革不是背后站着皇帝。李鸿章岂能不懂这个道理?

他跟俾斯麦絮叨这个事情,心中带有多少无可奈何没着没落,有多少委屈和悲愤,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在大清国,谁能理解他的改革?

2、李鸿章在英国最关心的事情。

1896年8月2日,李鸿章到达英国。他拜会了英国女王,递交了中国那个老太后的信,女王对中英友谊也作出了期盼。

李鸿章和英国前首相格莱斯曼合影

李鸿章还开展了民间外交。和太平天国作战时,他手下有个洋枪队,首领叫戈登。这个戈登曾经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来招募一些冒险的浪人组成了洋枪队,帮助打太平军。据说他对李鸿章杀掉投降的俘虏非常不满,嚷着要和李鸿章决斗。

戈登后来在苏丹打仗死了,李鸿章到他的雕像和衣冠冢祭奠,还看望了戈登的姐姐,让英国报纸很是感动。

除此之外,李鸿章对英国各地给他安排的所有筵席、演出等娱乐活动都不感兴趣。在20天时间里,他绝大多数安排,就是参观英国的工业区。

他考察的是钢铁厂、枪炮厂、舰船厂、银行、铁路,每到一处,他问机器设备、武器原理、性能成本,让接待者应接不暇。英国人已经从法国德国得到消息,他们把李鸿章当作一个大主顾,给他看最好的东西,期待他下单。

俾斯麦说到他心坎上了,李鸿章访问欧洲,最感兴趣的就是西洋的先进技术。

在参观鱼雷厂时,李鸿章要求看看鱼雷爆炸效果,工程师说,这可使不得,这东西一炸,咱们所有人就都上天了。

参观一艘2.2万吨的巨舰,他问钢板的厚度,回答说18英寸,他追问是哈维钢板吗?回答说是。哈维钢板是美国工程师哈维发明的硬化钢,1892年各国大量使用。他在4年后就能知道这么专业的术语,让英国人刮目相看。

难以想象74岁的李鸿章,在看到人家如此艨艟巨舰时,那种羡慕不已的心情,那种我们也必须要有的心情!

英国绘画,李鸿章参观大炮

有一天在外地,赶上下大雨,李鸿章没法去看枪炮、钢铁和鱼雷,只能在府邸闲逛。那里有很多名画,驻英公使曾纪泽对这些画很有兴趣,李鸿章却毫无兴致,他找到了自己愿意研究的东西。他研究大楼里的电气照明,还有电话,又有人工湖的供水系统,还有储藏室里的大花瓶如何能养果树,能够更好地采光。

3、对一件事闭口不谈。

李鸿章的问题让英国人很头疼,想让一个非专业人士听明白,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但李鸿章对一件事没有发表任何看法,那就是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

多年前,他的老友、大清第一个驻英公使郭嵩焘,因为赞美英国的议会制度,赞扬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遭到朝野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骂他专门夸饰英国,,骂他专门赞扬英国有多么仁义,分明是有二心于英国,骂他全无肝肺,“正义人士”无不切齿。

恭亲王奕䜣和李鸿章都支持郭嵩焘,但没用,慈禧仍然把他免职了。

大概李鸿章这里第一想起了郭嵩焘,第二想起了俾斯麦的主意:改革,是人家的事。咱老李还是专门研究电灯电话来复枪和军舰吧。

4、李鸿章对中英文明的深刻认知。

在约克郡参观战舰之后,他来到市政厅,让翻译转达他的致辞:

清朝是文学和哲学的国度,这些是非常抽象的命题。虽然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务实的,他们却在文学和哲学方面培养出了如此感性的人物,比如培根爵士、莎士比亚、斯宾塞、达尔文和赫胥黎,而且他们得出了与我们的孔子和老子同样的结论。他们的原则是从实验科学推导到最可触及的形式,而这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一样重要。

虽然我们有最抽象的东西,虽然我们有最杰出的学生和文人,我们仍然应该从英国借用更实际的科学,比如造船的技术、矿业及诸如此类。

这次到访,将会增进两大帝国之间的真挚友谊,也能启蒙国人,促使他们不仅将时间用于学习最抽象的命题,也更多地用在可触及的事物上。

那时候李鸿章不可能读过达尔文和赫胥黎,这个致辞估计是秘书和翻译商量的结果,但李鸿章一定认可致辞的内容。大清国的四书五经过时了,这种哲学无益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那个时代,中国只有李鸿章一个高官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不是李鸿章的光荣,这是中国的悲哀。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还得等20年后陈独秀胡适走进前台。而胡适等人是否完成了启蒙,这也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4、我是进步的清国人。

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在英国期间,先后接待了两个女记者的采访,第一个是美国人,第二位出生在德国。李鸿章迅速反客为主,她问英国女记者在哪里?

记者只能回答说不知道。然后李鸿章问,你多大了。这一路李鸿章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多大了,赚多少钱,结婚了吗,家里几口人。中国人在公事的时候,习惯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但西方人不同,尽管有人告诉李鸿章这样问会使对方尴尬,但老李才不管这些。

女记者很聪明,回答说我99岁。

李鸿章更高兴了,于是愈加跟她开玩笑。他开始问人家是否结婚了,然后教训人家说,像你这样聪明漂亮的女士应该结婚!

女记者千方百计想挽回败局,因为她成了被采访的对象,她要求问李中堂问题。她问你对英国感受咋样?

李鸿章说:“英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尤其是商业上很伟大的国家。在商业发展上来说,英国是一个奇迹。”

“其他呢?”

“他的人民也很伟大。”

李鸿章不再开玩笑了,他变得非常僵硬的严肃:“我是一个进步的清朝人,但是这样的人在清朝很少。可能你会发现,过来和我说话是一回事,但是采访其他任何一位清朝官员就是另一回事了。最好不要来清朝,因为这可能会失败。”

女记者写道:“这位伟大的清朝特使坐在那里,在灯光下,似乎承受着巨大的重担。”

5、英国报纸:我们应该学习清朝的语言。

李鸿章上船后去了美国。英国的报纸这样写:

他给英国人民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他在看到什么或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东西时,他不会放弃,直到他已经亲自检查或者得到必要的知识为止。如果清朝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并且能够掌控足够权力的话,那么中华帝国在几年后将会成为可畏的力量之一。我们需要学习清朝的语言

英国媒体这种虚心真是令人震惊,他们简直愿意发掘一切未知事物。

在大西洋对面,美国的报纸已经提前渲染李鸿章的到来:

在我们还在捡野果时,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和宗教。他(李鸿章)代表一个保守民族中的自由思想,这种自由观念被传统压制了好几个世纪了。

李鸿章在美国的事,改天再介绍吧。

往期: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陈纳德只是退役的空军上尉、雇佣兵?来看看他的本事和战绩

纽约时报:大清皇亲4万人,社会底层收入多少?大清真的富过吗?

为什么说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看当年庚款留学生,他们有多厉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