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
点击上方关注一下
投稿系统:
http://shnu.ijournals.cn/zxshb/ch/index.aspx
目录
学术关注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
迈向负责任AI:中国AI治理趋势与展望
曹建峰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增强工作”
程承坪
人工智能透过言语语言识别精神障碍
丁红卫
艺术与传媒
论数字艺术演进的内在逻辑
马立新
“虚拟数字人”概念:内涵、前景及技术瓶颈
简圣宇
城市与社会
解构与回应:跨国史方法与丝路城市史的书写
车效梅
中资跨国企业东道国社会责任对海外绩效的影响研究
谢佩洪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公民权利保障从形式到实质的渐进实现
陈兆旺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发展
石正瑀
教育学研究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价值向度和限度
翁伟斌
文学研究
科技困境中的文学突围:刘慈欣《诗云》中的科幻诗人
熊 莺
“成了当今阿Q的标准造像”
——论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
杨剑龙
史学研究
帝国信息的制作:英驻华使领商贸情报的书写与流播(1834—1875)
郑彬彬
环境危机论与政府责任论:美国科学家对国际环境治理的追求及其影响(1945—1972)
姚念达
学术关注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迈向负责任AI:中国AI治理趋势与展望
曹建峰
摘要:过去十年,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大数据、AI专用芯片、开源软件框架等诸多技术要素的汇聚发展,AI迅速成为新的通用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AI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AI治理由此成为“必选项”和“必答题”。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各主体,围绕宏观政策、科技伦理治理、算法监管、传统强监管领域的监管创新、AI知识产权规则、AI标准化建设、行业自律、全球AI治理合作八大方面,推进AI治理走向深入。展望未来,AI治理的完善,需要持续推进精准敏捷监管,采取AI“监管沙盒”、AI治理社会化服务等多元化方式,推动AI治理从原则迈向实践,探索AI风险管理、嵌入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等多元化路径。同时,推动全球AI治理合作持续深化,实现各国普惠发展,让AI的发展持续造福全人类利益。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增强工作”
程承坪
摘要: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类除通过分工解决这一矛盾以外,通过发明各种工具,特别是人工智能这种“特殊劳动力”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智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智力的不足,扩大了劳动范围,提高了劳动效率。人工智能促使人类社会由信息社会转向智能社会,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各有优劣,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增强工作,才能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劳动目的。为了增强工作,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人机交互安全,二是促进人机共存演化,三是增进人机相互理解。人机交互安全是增强工作的基础,人机共存演化和人机相互理解是增强工作的手段。
人工智能透过言语语言识别精神障碍
丁红卫
摘要:针对精神卫生领域目前面临缺乏早期诊断产品的困境,文章提出使用人工智能分析语言数据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一项可行的方案。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语言是精神的窗户。以常见的抑郁症和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为例,表明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分析语音文字及多模态的语言参数进行智能诊断。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使人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可远程采集的语言数据作为精神障碍早期筛查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移动设备不断普及,利用语言数据监测心理健康的前景更加广阔。然而语音语言数据要成为诊断精神障碍的生物标记物,还面临算法评估与临床验证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艺术与传媒
论数字艺术演进的内在逻辑
马立新
摘要:数字艺术滥觞至今已经历了以CGI艺术为标志的1.0阶段和以互动型数字艺术为标志的2.0阶段,目前正处在以 AI 艺术为标志的3.0阶段。数字艺术同时经历了以奇观美学、互动美学到算力美学的演进过程。但当下的AI艺术并没有显现出与其技术优势相匹配的审美优势,更没有显现出如同前两代那样不可替代的强大审美竞争力。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在于AI技术本身,也不在于时间问题,而在于其研发者所采用的偏颇的技术线路。未来更具竞争力的AI艺术系统,首先应学会体验人类生活,掌握生活逻辑和人性逻辑;其次应将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原理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遵循,并实现这一美学法则的可计算化;此外,还应整合兼容前两代数字艺术和一切原子艺术的审美优势。
“虚拟数字人”概念:内涵、前景及技术瓶颈
简圣宇
摘要:作为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伴生产物,“虚拟数字人”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从经济到文化教育等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能与人类实现协同合作的虚拟员工。当下的“虚拟数字人”仍只是些只有外观而没有自主思想的数字人物形象,不过随着驱动程序的升级,它们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更深的影响。其在“元宇宙”这类智能虚拟平台搭建起来后还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为人类社会增加新的人力资源。ChatGPT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契机,它能够作为未来数字人的内在驱动而产生关键作用,赋予后者以“类人心智”。尽管如此,在人物形象的自动生成和智能驱动等方面,虚拟数字人产业仍有较多技术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与社会
解构与回应:跨国史方法与丝路城市史的书写
车效梅
摘要:跨国史方法通过突出跨国因素在丝路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将丝路城市视为更广大背景下跨国力量的产物,进而构建了丝路城市研究的新路径。话语载体的变迁引发对transnational history跨文化借用的疑惑与解构。通过在跨文化背景下讨论“国家”和“跨国”,文章将理论关切视为把握跨国史方法的关键。只有在跨国史视域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在丝路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注意到国家行为的跨国性影响,这就为跨国史方法与丝路城市史的结合提供了立论依据。在此,以交通变迁和贸易离散社群为例,在谈论两者与丝路城市的关系中将抽象的理论关切具象化,对全球史范式中的西方中心论和古史研究中的极简主义做出回应。
中资跨国企业东道国社会责任对海外绩效的影响研究
谢佩洪
摘要: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资跨国企业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中的“后起之秀”,这些中国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也随之受到了各方关注。文章从非市场战略理论视角出发,将中资跨国企业的东道国社会责任分为隐性社会责任和显性社会责任,在理论分析两种社会责任对企业海外绩效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56家中资跨国企业在2015—2017年共168个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SPSS19. 0对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资跨国企业的隐性社会责任和显性社会责任与其海外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中资跨国企业的组织合法性在隐性社会责任与其海外绩效之间、显性社会责任与其海外绩效之间都起到了中介作用;中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负向调节了隐性社会责任与其海外绩效之间的正效应。研究结论有利于阐明中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也为其更好地开展海外经营活动以及改善企业绩效提供了参考借鉴。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公民权利保障从形式到实质的渐进实现
陈兆旺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与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依循马歇尔等人的公民权利综合构成论,当代中国在公民权利保障领域的成就显然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的国情和政治现实,使我们在公民权利保障事业中引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实践成为必要。对公民权利理论最为激烈的批判在于公民权利的虚幻性,而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所体现的政治权利是否真实有效是公民权利保障的“试金石”。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可以使先前相对形式化的公民权利具有实质性意义,从而更好地实现公民权利与公民政治效能感等方面的长足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发展
石正瑀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形成自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其中城乡分离被视为工商业个体所有者脱离土地所有者统治的最初体现,其理论意义在于个体所有制的独立化。以此为界,城乡关系的既往演化过程被划分为“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城市化”两个阶段,前者意味着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中公社制度的解体,后者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共同体的解体。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化过程的科学原理,但他们关于城乡融合的构想同样受到了现代工业模式的历史局限。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我国农业农村具体实际与中华农耕文明历史底蕴,突破了现代工业模式下的农业农村发展路径,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新时代实践发展的重要体现。
教育学研究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价值向度和限度
翁伟斌
摘要: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参与到国家数字化建设当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获取相关教育事实的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数字化技术通过将教育事实纳入数字体系,形成标准化和格式化的认知性知识,对教育状况及其问题进行精准画像,有利于教育更好地决策。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可以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现代化;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增强教育适应性。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和替代,教育数字化建设面临着难以触及具体或个别教育事实,以及无法及时、动态处理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关注增强教育数字化的有效性、数字化中知识的生产,以及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性建设等问题。
文学研究
科技困境中的文学突围:刘慈欣《诗云》中的科幻诗人
熊 莺
摘要: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诗云》中的“李白”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托科幻乌托邦小说语境的、虚构的亲和关系。一方面,《诗云》中的克隆诗人“李白”肆意破坏人类文明,却又试图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留驻古典诗艺的矛盾行为,揭示了这一特殊文学意象的辩证本质。另一方面,刘慈欣借“李白”之手掀起的一场“造诗(史)运动”,与《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经由辩证意象概念对历史—救赎关系所进行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于本质上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聚焦现代性对个体经历与记忆的异化,并指出“诗性历史”是突围的唯一途径和必然结局。因此,《诗云》塑造的科幻诗人“李白”并非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盛唐诗人李白的转生,而是刘慈欣借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之名创造的一个颇具后现代意味的反乌托邦意象。这一写作策略在经典化底色下探索了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重造,质疑了科学技术允诺人类的浪漫未来,打破了这一虚幻泡影,进而引导读者对当下社会盛行的理智祛魅进行复魅思考。李白的诗人形象不再与西方对中国固化的现代想象密不可分,而是成为观照文学现代性、解构机械复制时代文艺危机与诗史焦虑的新契机。
“成了当今阿Q的标准造像”
——论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
杨剑龙
摘要:赵延年作为中国版画界的一座高峰,永远值得被敬仰和被研究。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他精心为阿Q等人物造像,循着小说文本阿Q命运线索构想情节,形象地再现了鲁迅小说所关注的国民性弱点。在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等方面,赵延年呈现出其解读文本的精益求精。在其重刻的11幅版画中,通过人物位置、画幅结构、人物拉近的更改,赵延年努力更准确地艺术再现鲁迅小说的思想和魅力。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呈现出独具个性、富有力度的阳刚之美,塑造了瘦削、执拗、愚昧、卑劣的阿Q经典形象,达到了现实主义版画创作的高峰。
史学研究
帝国信息的制作:英驻华使领商贸情报的书写与流播(1834—1875)
郑彬彬
摘要:英驻华使领商贸情报的生产与流播,是英帝国信息制作以利扩张的重要构成。条约体制下,该情报的生产在英领事制度、中国海关信息机制和英方信息共享的互动中动态演变。结构上,该情报从《贸易报表》为主、文字说明为辅,转变为《贸易报告》为主、数据报表为辅;信息源上,该情报从领馆自有数据为依据,转变为中国海关数据为基础;在英方信息共享中,《贸易报告》的流播推动商贸情报向公共知识转化的同时,促使外交部对情报进行分级,由此政治信息渐趋独立于商贸情报自成类别。这一方面促使领事从商贸情报官员转变为政治情报与商贸情报并重的综合性情报官员,另一方面呈现英方决策对华事务背后的多“信息秩序”互动及其自限性。
环境危机论与政府责任论:美国科学家对国际环境治理的追求及其影响(1945—1972)
姚念达
摘要:“二战”后,在学术兴趣和政府资助的双重推动下,一些美国自然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严重破坏,他们认为环境危机将对全人类造成威胁。受社会责任感的驱使,科学家开始向公众普及环境知识,这让“新马尔萨斯主义”和“环境承载力”理论在美国流行开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了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和全球环境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建议政府承担环保责任,并主动组织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科学家的呼吁和建议影响到了尼克松政府中的环境政策决策者,使环保官员接受了科学家的观点,积极推动政府环保职能改革,还与科学家一道宣传环保活动的重要性。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国际主义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美国政府推动环境议题的国际政治化提供了社会基础。
编辑:霍侠利
校对:李嘉君
审核:陈吉
往期推荐
伦理与价值丨新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特质、历史地位和未来展望伦理与价值丨劳动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吗?
教育学研究丨关于“双减”的重要性、成效及问题、对策——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谈起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丨重解个人信息的本质特征:算法识别性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丨数据要素权益配置的中国方案
好文!必须点个在看